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5028-2008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操纵稳定性术语
GB/T 15028-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5028-2008

中文名称: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操纵稳定性术语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4-04-04

实施日期:2009-06-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0161476

相关标签: 摩托车 轻便 操纵 稳定性 术语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道路车辆工程>>43.140摩托车和机动自行车

中标分类号:车辆>>摩托车>>T80摩托车综合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15028.1-1994;GB/T 15028.2-1994;GB/T 15028.3-1994;GB/T 15028.4-1994

采标情况:NEQ ISO 11838:1997(E)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44页

标准价格:30.0 元

计划单号:20060474-T-303

出版日期:2009-06-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4-04-04

起草人:张映辉、冯本贞、廖亚川、李国强、黄琼、王桂梅、吕琳

起草单位:隆鑫工业有限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与两轮摩托车、两轮轻便摩托车的坐标系和运动、车轮及轮胎、悬架系统、方向操纵系统、定向动力学、摩托车运动特性、摩托车?驾驶员系统的空气动力特性、驾驶姿势和行为、试验等有关的专用术语的定义。本标准适用于两轮摩托车、两轮轻便摩托车(以下简称为摩托车),其他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亦可参照使用。 GB/T 15028-2008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操纵稳定性术语 GB/T15028-200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43.1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5028--2008
代替GB/T15028.115028.4-1994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操纵稳定性术语Motorcycles and mopeds-Terminology of control lability and stability(ISO 11838 :1997(E)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rider kinematics---Vocabulary,NEQ)2008-11-28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06-01实施免费标准bzxz.net
GB/T15028—2008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关于坐标系和运动的术语
关于车轮和轮胎的术语
5关于悬架系统的术语
6关于方向操纵系统的术语…
7关于定向动力学的术语…
8关于摩托车运动特性的术语
9关于摩托车-驾驶员系统的空气动力特性的术语10关于驾驶姿势和行为的术语
11关于试验的术语
12其他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GB/T15028—2008
本标准代替GB/T15028.1一1994《摩托车操纵稳定性术语坐标系和运动》、GB/T15028.2-1994《摩托车操纵稳定性术语车轮和轮胎》、GB/T15028.3—1994《摩托车操纵稳定性术语方向操纵系统》、GB/T15028.4—1994《摩托车操纵稳定性术语空气动力特性》。本标准与ISO11838:1997(E)《摩托车和摩托车驾驶员运动学词汇》(英文版)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与GB/T15028.1—1994、GB/T15028.2—1994、GB/T15028.3—1994、GB/T15028.4—1994相比,主要修订内容如下:合并了四项标准并增加了前言;整项标准的章、条进行了重新排列,增加了术语定义并作了较大的修改;
一一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GB/T5359.3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两轮车和三轮车尺寸”将“GB5359.3摩托车术语及定义车辆质量”改为“GB/T5359.4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两轮车和三轮车质量”,“GB6326轮胎术语及其定义”改为“GB/T6326-2005轮胎术语及其定义”,“GB5373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改为“GB/T5373一2006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一-将原四项标准共15章所定义的术语分列于第3章“关于坐标系和运动的术语”、第4章“关于车轮和轮胎的术语”、第6章“关于方向操纵系统的术语”、第9章“关于摩托车-驾驶员系统的空气动力特性的术语”中。增加了扭曲刚度、弯曲刚度、空气力、空气力矩等术语和定义,并对有关术语分别进行了修改定义。-—将采用ISO11838:1997的内容,列于新设的第5章“关于悬架系统的术语”、第7章“关于定向动力学的术语”、第8章“关于摩托车运动特性的术语”、第10章“关于驾驶姿势和行为的术语”、第11章“关于试验的术语”。—一原四项标准的“附录C、坐标系和角度定义的示图”等进行归并纳人正文,补充了“中文索引”、“英文索引”等术语内容。
本标准与国际标准ISO11838: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主要是标准的名称、标准编写的排列格式和标题内容不同,术语用中英文表示,标准正文的章条不同;
增加了扭曲刚度、弯曲刚度、空气力、空气力矩等术语和定义;增加了“图4方向操纵轴线”、“空气动力的7个计算公式”、“中文索引”等内容。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隆鑫工业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映辉、冯本贞、廖亚川、李国强、黄琼、王桂梅、吕琳。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5028.1—1994;
—-GB/T15028.2—1994
--GB/T15028.3—1994;
—GB/T15028.4—1994。
1范围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操纵稳定性术语GB/T 15028—2008
本标准规定了与两轮摩托车、两轮轻便摩托车的坐标系和运动、车轮及轮胎、悬架系统、方向操纵系统、定向动力学、摩托车运动特性、摩托车-驾驶员系统的空气动力特性、驾驶姿势和行为、试验等有关的专用术语的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两轮摩托车、两轮轻便摩托车(以下简称为摩托车),其他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亦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5359.3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两轮车和三轮车尺寸GB/T5359.4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两轮车和三轮车质量GB/T5373—2006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GB/T6326—2005轮胎术语及其定义(ISO4223-1:2002,NEQ)3关于坐标系和运动的术语
坐标系和运动
basic principles of axis systems and kinematics3.1
坐标系axissystems
坐标系见图1。
地面固定坐标系(X、Y、Z)earthfixedaxissystem(X、Y、Z)固定在地面上的右旋直角坐标系。X、Y轴在水平面内,Z轴垂直向上。通常在地面固定坐标系中描述摩托车运动轨迹。
摩托车坐标系(x、y、z')motorcycleaxissystem(x、y、z)固联在摩托车上的右旋直角坐标系。当摩托车在水平路面上直线行驶时,轴始终水平地指向摩托车前进的方向且平行于摩托车纵向对称中心平面,轴指向驾驶员的左边,2轴垂直向上。坐标系的原点在摩托车的质心上。
摩托车-驾驶员坐标系(xrsy、zrs)motorcycle-ridercombinationaxissystem(xy、z')固联在摩托车-驾驶员组合系统上的右旋直角坐标系。当摩托车在水平路面上直线行驶时,轴始终水平地指向摩托车前进的方向且平行于摩托车纵向对称中心平面,res轴指向驾驶员的左边,zre轴垂直向上,坐标系的原点在摩托车-驾驶员系统的质心上。1
GB/T15028--2008
(X,Y,Z)
(+yz)-
地面固定坐标系;
摩托车水平坐标系;
理论印迹轴线;
轮胎水平坐标系;
转弯圆半径;
质心,
瞬时转弯圆中心;
行程角;
横摆角;
车辆侧偏角;
—摩托车水平速度;
转向角;
轮胎侧偏角;
前后轮胎印迹理论中心的距离。图1坐标系和角度定义图示
水平坐标系horizontal axis systems3.1.4.1
摩托车水平坐标系(x、y、z)horizontalmotorcycleaxissystem(x、y、z)此垒标系是右旋直角坐标系。它的原点在摩托车的质心上且随车体运动,y平面始终与地面固定坐标系的X-Y平面平行,轴是摩托车坐标系的轴在-y平面上的投影且指向摩托车前进的方2
向,y轴指向驾驶员的左边,z轴与地面固定坐标系的Z轴平行且垂直向上。3.1.4.2
轮胎水平坐标系(xt、yt、zt)horizontaltyreaxissystem(xt、Jt、zt)GB/T15028--2008
此坐标系是右旋直角坐标系。它的原点在轮胎印迹理论中心上,工,轴是车轮平面与路面平面的交线且指向前方,之轴垂直于路面平面,方向垂直向上,y轴是车轮平面与路面平面的交线且指向左侧。用下角f和r来区别前、后轮胎的水平坐标系。3.1.5
部件坐标系componentand assemblyaxis system以下部件的坐标系都是右旋直角坐标系。它们的原点分别在部件的质心上。3.1.5.1
方向操纵系统坐标系(xa、ytu、za)steeringassemblyaxis system(xa、yra、z)此坐标系是方向操纵系统的坐标系。2轴平行于方向把立管轴线,方向向上,工轴平行前轮的车轮平面且指向前方。
注:方向操纵系统包括方向把操纵总成、前减震器总成、前轮总成和前挡泥板,以及安装在方向把上的各类附件,如前照灯、后视镜等。
方向操纵系统簧上固联坐标系(xr、y'r、z)steeringassemblysprungpartfixedaxis system(xtyrz)
此坐标系是部件坐标系。适用于方向操纵系统的簧上部分,坐标系各轴与方向操纵系统坐标系的各轴平行且方向相同。
车体固联坐标系(xru、yru、Z)framefixedaxissystem(xu、ym、Z)此坐标系是车体的水平坐标系(不包括方向操纵系统)。Xu轴水平地指向摩托车前进的方向且平行于摩托车纵向平面,2轴垂直向上。注:整个摩托车除方向操纵系统以外的所有部分总称车体。3.1.5.4
车体悬挂部件固联坐标系framesprungpartfixedaxis system此坐标系是水平面部件坐标系,适用于军体悬挂部件(不包括转向系统)。3.1.5.5
车体簧上固联坐标系(xr、yr、z.)framesprungpartfixedaxissystem(x、yr、z)此坐标系是水平面部件坐标系。适用于车体簧上部分(不包括方向操纵系统)。坐标系的各轴与车体固联坐标系的各轴平行且方向相同。3.1.6
摩托车纵向平面motorcyclelongitudinalplane通过方向把立管轴线且平行于后轮平面的平面。3.1.7
印迹轴线ground contact axis
理论印迹轴线(xgo)conventionalgroundcontactaxis(x)通过前、后轮胎印迹理论中心的轴线,方向指向摩托车前进的方向。3.1.7.2
几何印迹轴线(x)geometricalgroundcontactaxis(x)通过前、后轮胎印迹几何中心的轴线,方向指向摩托车前进的方向。3
GB/T15028—2008
有效印迹轴线(x)effectivegroundcontactaxis(x)通过前、后轮胎印迹有效中心的轴线,方向指向摩托车前进的方向。3.1.8
angular orientation of the motorcycle摩托车方位角
摩托车坐标系(z\、\、2)相对于地面固定坐标系(X、Y、Z)的方位由横摆角()、纵倾角(9)、侧倾角(Φ)三个角位移表示。角度从两个坐标系重合时算起。3.1.9
侧倾rolling(banking)
摩托车-驾驶员系统相对于轴或轴的角位移。侧倾也可以是相对于g、或轴的角位移,此时分别称为理论侧倾、几何侧倾或有效侧倾。3.1.9.1
理论侧倾
conventional rolling
Xg。轴的角位移(见3.1.9)。
页geometricalrolling
几何侧倾
X轴的角位移(见3.1.9)。
有效侧倾effectiverolling
Xg轴的角位移(见3.1.9)。
纵倾pitching
摩托车-驾驶员系统相对于轴或轴的角位移。3.1.11
横摆yawing
摩托车-驾驶员系统相对于轴或轴的角位移。3.2
摩托车质量和质心位置motorcyclemassesandpositionsof centreofgravity3.2.1
motorcycle mass
摩托车质量
定义见GB/T5359.4。
簧上质量
sprungmass
悬架支承的质量。是摩托车车体加传动轴、传动链、悬架、制动和方向操纵系统等件作用于簧上的质量。
簧下质量unsprung mass
摩托车质量与簧上质量之差。
质量分布率massdistributionratio在规定载荷状况下,前、后轮轮载质量与摩托车质量的百分比。4
3.3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momentsof inertia
GB/T15028—2008
相对于通过摩托车、零件或部件质心的坐标轴的转动惯量,表示为I、Iyy和I。3.3.2
惯性积 product of inertia
→般情况下,惯性积相对于轴和轴而言,表示为I。如果是相对于其他轴而言的,需作特别说明,并相应改变下标。
运动变量
纵倾角(0)
motion variables
pitch angle(0)
z.轴与X-Y平面之间的夹角。面对Y轴的正方向,如果.轴在Y轴顺时针一侧,纵倾角取正值。3.4.2
横摆角(y)yawangle(y)
ru轴在路面平面上的投影与X轴的夹角。面对Z轴的正方向,如果工u路面平面上的投影在Z轴顺时针一侧,横摆角取正值。
行程角(u)course angle(v)
摩托车水平速度与X轴的夹角。面对Z轴的正方向,如果水平速度在路面平面的投影在Z轴顺时针一侧,行程角取正值。
摩托车侧偏角(β)motorcyclesideslipangle(β)摩托车水乎速度与X轴的夹角,等于行程角与偏行程角之差。3.4.5
侧倾角()roll(bank)angle()
\-z平面与平面的夹角。顺行驶方向看,顺时针侧倾的侧倾角取正值。同时通过工go、g、ge轴和摩托车质心的平面与Z轴的夹角为一般侧倾角()、几何侧倾角(P)、有效侧倾角(g)。
注:上述3种侧倾角也可以视为由工或工或工轴与通过摩托车重心的Z轴之间的夹角,见3.4.5.1、3.4.5.2、3.4.5.3。
一般侧倾角()conventionalrollangle()由工。轴与通过摩托车重心的Z轴的夹角,右转(即顺行驶方向看,顺时针转)取正值。3.4.5.2
几何侧倾角()geometricalrollangle(Pg)由工轴与通过摩托车重心的Z轴的夹角,右转即顺行驶方向看,顺时针转)取正值。3.4.5.3
有效侧倾角(,)effectiverollangle()由工轴与通过摩托车重心的乙轴的夹角,右转(即顺行驶方向看,顺时针转)取正值。3.4.6
合成侧倾角resultantrollangles同时通过工o、工%、工g轴和摩托-驾驶员系统质心的平面与Z轴之间的夹角,被定义为理论合成侧倾5
GB/T15028—2008
角(zores)、几何合成侧倾角(Pas.rea)、有效合成侧倾角(Peres)。3.4.7
质心速度speed of the centre of gravity()摩托车零、部件或整车的质心的速度。3.4.8
摩托车水平速度(v)horizontalmotorcyclespeed()车体质心速度的水平分量。
摩托车速度(v)motorcycle velocity(v)摩托车上某点相对于地面固定坐标系的运动速度。以下各款所定义的是速度失量在车辆坐标系(z、y、z')各轴方向上的分量。3.4.9.1
纵向速度(v)longitudinalvelocity(v+)摩托车上某点速度失量在轴方向上的分量。3.4.9.2
横向速度(vy)sidevelocity(v)摩托车上某点速度矢量在轴方向上的分量。3.4.9.3
法向速度(v)normalvelocity(y)摩托车上某点速度失量在轴方向上的分量。3.4.9.4
前进速度(vx)forwardvelocity(v)摩托车上某点速度矢量在平行于轴方向上的分量。3.4.9.5
侧向速度(v)lateralvelocity(v)摩托车上某点速度矢量在平行于y轴方向上的分量。3.4.9.6
垂直速度(v,)verticalvelocity(v)摩托车上某点速度矢量在平行于轴方向上的分量。3.4.9.7
侧倾角速度()roll(bank)velocity()摩托车上某点相对于轴的角速度。相对于o,,工轴的角速度则分别定义为:一般侧倾角速度(),几何侧倾角速度(),有效侧倾角速度(Φ)。
3.4.9.7.1
一般侧倾角速度()conventional rollvelocity(g)相对于工轴的角速度。
3.4.9.7.2
几何侧倾角速度(Φ,)geometricalrollvelocity()相对于工轴的角速度。
3.4.9.7.3
有效侧倾角速度()effectiverollvelocity(Φ)相对于ge轴的角速度。
纵倾角速度()pitchvelocity(é)摩托车上某点相对于轴的角速度,3.4.9.9
横摆角速度()yawvelocity()摩托车上某点相对于Z轴的角速度。3.4.10
质心加速度accelerationvector of the centreofgravity(a)零、部件或摩托车质心的加速度。3.4.11
摩托车加速度(a)motorcycleacceleration(a)摩托车上某点相对于地面固定坐标系(X,Y,Z)运动的加速度以下各款所定义的是加速度失量在车辆坐标系(\,y\,2\)各轴方向上的分量。3.4.11.1
纵向加速度(ar)longitudinalacceleration(ax)摩托车上某点的加速度失量在轴方向上的分量。3.4.11.2
横向加速度(a,)sideacceleration(ay)摩托车上某点的加速度矢量在轴方向上的分量。3.4.11.3
法向加速度(a,)normalacceleration(ar)托车上某点的加速度失量在轴方向上的分量。3.4.11.4
前进加速度(ax)forward acceleration(ax)摩托车上某点的加速度失量在工轴方向上的分量。3.4.11.5
侧向加速度(a,)lateralacceleration(a)摩托车上某点的加速度量在y轴方向上的分量。3.4.11.6
垂直加速度(a)verticalacceleration(a,)摩托车上某点的加速度失量在z轴方向上的分量。3.4.11,7
向心加速度(a)centripetal acceleration(a。)GB/T15028—2008
摩托车上某点的加速度矢量在与切线(指该点运动轨迹在路面平面上的投影的切线)垂直且与路面平面平行方向上的分量。
力(F)forces(F)
作用在摩托车上的所有外力的合成,表示为(F)。该力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分力。3.5.1
纵向力(F+)longitudinalforce(F+)作用力(F)在轴方向上的分量。
GB/T15028—2008
横向力(F,)sideforce(F,)作用力(F)在轴方向上的分量。
法向力(F,)normalforce(,)作用力(F)在之轴方向上的分量。3.6
moments(M)
力矩(M)
作用在摩托车上的所有外力矩的合成,表示为(M)。该力矩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分力矩。3.6.1
纵倾力矩(M,)pitchmoment(M,)使摩托车相对于轴转动的力矩。面对y轴的正方向,如果摩托车顺时针方向转动,则纵倾力矩取正值。
横摆力矩(M)yawmoment(M)
使摩托车相对于之轴转动的力矩。面对轴的正方向,如果摩托车顺时针方向转动,则横摆力矩取正值。
侧倾力矩(M)roll(bank)moment(M)使摩托车相对于轴转动的力矩。面对轴的正方向,如果摩托车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侧倾力矩取正值。
使摩托车相对于go、g、g轴转动的力矩,分别定义为:一般侧倾力矩(Mg。)、几何侧倾力矩(M)、有效侧倾力矩(M)。面对相应轴的正方向,如果摩托车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力矩取正值。4关于车轮和轮胎的术语
车轮和轮胎wheelsandtyres
轮胎坐标系和变量tyreaxis systemand variables4.1.1
车轮平面wheelplane
垂直于车轮回转轴的轮胎中心平面。4.1.2
车轮中心wheel centre
车轮平面与车轮回转轴线的交点。4.1.3
轮胎印迹理论中心conventional centre of tyre contact车轮回转轴线在路面平面上的投影与车轮平面的交点。4.1.4
轮胎印迹几何中心geometrical centreof tyrecontact路面上轮胎印迹面积的几何中心。4.1.5
effectivecentreof tyrecontact轮胎印迹有效中心
路面上轮胎印迹面积内的压力中心。当车轮侧倾时,轮胎印迹有效中心沿侧倾方向移动。注:由于作用力引起轮胎变形,轮胎印迹有效中心不一定就是轮胎印迹几何中心。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