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8243.11-200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8243.11-2007
中文名称: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 第11部分:自净式滤清器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7-06-25
实施日期:2007-1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935261
相关标签:
内燃机
流式
机油
滤清器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能源和热传导工程>>27.020内燃机
中标分类号:机械>>活塞式内燃机与其他动力设备>>J91内燃机与附属装置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SO 4548-11:1997 IDT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23, 字数:39千字
标准价格:20.0 元
计划单号:20051655-T-604
出版日期:2007-11-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7-06-25
起草人:陈云清、计维斌、葛红、谢亚平、宋国婵、瞿俊鸣
起草单位:上海内燃机研究所、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标准简介
本部分规定了评定内燃机自净式机油滤清器性能的试验方法。 GB/T 8243.11-2007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 第11部分:自净式滤清器 GB/T8243.11-2007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27.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8243.11—-2007/ISO4548-11:1997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第11部分:自净式滤清器
Methods of test for full-flow lubricating oil filter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enginesPart 11: Self-cleaning filters(ISO 4548-11:1997,IDT)
2007-06-2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7-11-01实施
GB/T8243.11—2007/ISO4548-11:1997前言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图形符号
绝对额定粒径(最大通过粒径)试验方法5
压差/流量特性试验方法…··
评定整套滤清器重量滤清效率和自净能力的试验方法滤芯耐高压差特性试验
滤芯耐高温特性试验
10水分影响试验
交变流动的机械稳定性试验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压差-时间关系图示例
参考文献Www.bzxZ.net
GB/T8243.11—2007/ISO4548-11:1997GB/T8243《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由下列各部分组成:-第1部分:压差-流量特性;
一第2部分:滤芯旁通阀特性;
一第3部分:耐高压差和耐高温特性;一第4部分:原始滤清效率、寿命和累积效率(重量法);-第5部分:冷起动模拟和液压脉冲耐久试验;第6部分:静压耐破度试验;
第7部分:振动疲劳试验;
一第9部分:进、出口止回阀试验;一第10部分:机油含水时的寿命和累积效率;一第11部分:自净式滤清器;
一第12部分:采用颗粒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容灰量。本部分是GB/T8243的第11部分。本部分等同采用ISO4548-11:1997《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第11部分:自净式滤清
器》(英文版)。
本部分等同翻译ISO4548-11:1997。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如下编辑性修改:“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部分”;一删除了国际标准前言;
-对ISO4548-11:1997中引用的其他国际标准,有被采用为我国标准的,用我国标准代替对应的国际标准,没被采用为我国标准的直接引用国际标准。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上海内燃机研究所、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陈云清、计维斌、葛红、谢亚平、宋国婵、俊鸣。GB/T8243.11—2007/IS04548-11:1997引言
GB/T8243规定了测量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性能的标准试验规程。该标准由各个单独部分汇编而成,每一部分涉及某一工作特性。整套试验可为评定滤清器特性提供必要的信息,但如果用户和厂商双方同意,亦可分开单独进行试验。
1范围
GB/T8243.11—2007/IS04548-11:1997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第11部分:自净式滤清器
GB/T8243的本部分规定了评定内燃机自净式机油滤清器性能的试验方法。本部分适用于持续或间款自净式滤清器。
通过使油液周期性反向流过滤芯可以清除滤清器中滤下的颗粒。然而,这也会使滤清介质产生机械应力。本部分规定的试验可用于检验滤芯在模拟工况下的滤清性能,以及用于确定在机油压力、机油温度、流动方向发生变化和机油含水时滤芯不致损坏的能力。本部分规定的设备和程序推荐用于名义流量小于1600L/min的滤清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824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送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786.1-1993液压气动图形符号GB/T8243.1—2003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第1部分:压差-流量特性(ISO4548-1:1997,IDT
GB/T14041.1--2007液压滤芯结构完整性验证和初始冒泡点的确定(ISO2942:2004,IDT)GB/T17484—1998液压油液取样容器净化方法的鉴定和控制(idtISO3722:1976)ISO4405:1991液压传动油液污染采用重量法测定颗粒污染度ISO11841-1:2000道路车辆和内燃机滤清器词汇第1部分:滤清器及其零部件的定义ISO11841-2:2000道路车辆和内燃机滤清器词汇第2部分:滤清器及其零部件特性的定义ISO12103-1:1997道路车辆滤清器评定用试验灰第1部分:氧化铝试验灰3术语和定义
GB/T8243的本部分采用ISO11841-1、ISO11841-2及下列规定的术语和定义。3.1
持续自净式滤清器continuous self-cleaningfilter不管滤清器的工作状况和滤清介质的堵塞程度如何,都能持续对滤芯进行净化处理的滤清器。3.2
间歇自净式滤清器intermittentself-cleaningfilten只有当滤清器的某一工作特性参数(时间、压降)达到预定值时才对滤芯进行净化处理的滤清器。3.3
容灰量retentioncapacity
滤芯在名义流量下,当其压差尚未达到诸如开始自净的规定值之前时,所能滤除的单位杂质质量。3.4
滤清效率filtration efficiency滤清器滤除受滤油液中所合颗粒的能力。1
GB/T8243.11—2007/ISO4548-11:19973.5
绝对粒径absoluterating
在预定试验条件下,能够通过滤芯的最大不变形球状颗粒的直径,用微米表示。3.6
pressure
表压。
4图形符号
GB/T8243的本部分所用图形符号按照GB/T786.1的规定。绝对额定粒径(最大通过粒径)试验方法5
5.1原理
本滤芯试验是用受试滤芯在名义流量下滤除含有标定玻璃微粒的悬浊液。用显微镜观察所有通过滤芯的微粒,然后测定最大通过微粒的直径。本试验用以表征所用滤清介质的最大孔径尺寸。注:本试验只适用于滤芯,而不适用于整套滤清器。但是如果用户和厂商双方同意,亦可对整套滤清器进行试验。5.2试验设备和材料
5.2.1试验液
除非滤清器厂商和用户另有商定,试验油应为运动黏度为ISOVG15(见参考文献[3I)、在环境温度下使用的纯矿物油。
5.2.2试验杂质
应使用表1中规定粒径分布的玻璃微粒来测量最大通过粒径。表1玻璃微粒的粒径分布
≥20~<40
≥40~<60
≥60~<100
≥100~<200
5.2.3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应能使测量达到表2所规定的准确度。表2测量仪器的准确度
测量参数
试验流量
相对压力
5.2.4试验台
准确度
试验台见图1所示,其中应包含5.2.4.1~5.2.4.3中所规定的元器件。5.2.4.1压力调节器1:用于调节油箱6中的压力,确保试验滤清器10的流量为其名义流量。通过试验测出机油流量-空气压力的关系曲线,2
离心泵13:能为管路提供Re>3000的紊流GB/T8243.11--2007/ISO4548-11:1997净化过滤器15:用于保持油路中的颗粒污染度符合ISO4405的规定,达到小于或等于2mg/L。5.2.4.3
试验油路
循环回路
空气压力调节器;
-滤清器(<0.8μm);
进口压力表;
搅拌器(1500z/min~2000r/min);卸压阀;
混合箱(容量5L);
-加灰口;
开关阀,
三通阀;
试验滤清器;
开关阀;
样油瓶;
一离心泵;
开关阀;
净化过滤器;
一流量计;
新的清洁软管:
—取样阀。
图1测量最大通过粒径用试验台
GB/T8243.11—2007/ISO4548-11:19975.3试验程序
5.3.1试验台的准备
5.3.1.1在混合箱6内加人4L试验液,并打开开关阀(8、11和14)。5.3.1.2调整三通阀9,使试验液流经循环回路。5.3.1.3启动泵13,慢慢关闭阀14,使试验液流经净化过滤器,历时约30min。5.3.1.4在阀18处采集样油,按照ISO4405的规定检查其颗粒污染度是否小于或等于2mg/L。5.3.1.5若颗粒污染度不合格,应继续进行净化或安装一台效率更高的净化过滤器15。5.3.1.6若颗粒污染度合格,则停止泵13,关闭开关阀(8、11和14),并调节三通阀9,使机油流向试验油路。
5.3.2完整性检查
按GB/T14041.1规定检查滤芯的完整性。5.3.3滤清器试验
注:试验流量应不大于20L/min。若受试滤芯的标定流量小于20L/min,则按该流量进行试验。若标定流量大于20L/min,则应使用结构和工艺相同但高度缩小的滤芯进行试验,使通过试验滤芯的流速与鉴定合格的滤芯相同。
5.3.3.1将滤芯装人试验滤清器10的壳体或试验滤壳内,然后将总成安装到试验台上。5.3.3.2起动搅拌器4。
5.3.3.3用一个按照GB/T17484规定推备的清洁漏斗从加灰口7加人预先混有0.025g杂质的5cm试验液。
5.3.3.4拿掉漏斗,关闭加灰口7,搅拌3min。5.3.3.5在试验滤清器下游,接上一根没有接触过玻璃微粒的软管。5.3.3.6使用空气压力调节器1,对混合箱进行加压,使通过滤芯的流量达到标定值,5.3.3.7
将一未沾有玻璃微粒的清洁样油瓶12放置在软管17下。5.3.3.8打开阀8,使所有试验液流经滤芯(试验滤清器)10,并将其收集在清洁样油瓶12内。5.3.3.9当出现空气时立即关闭阀8,并关闭空气压力调节器1.5.3.3.10按下列方法分析所收集到的所有试验液:a)用一个真空烧瓶,在一直径为47mm的5μm滤膜上进行过滤:b)用预先经1μm滤膜过滤的溶剂冲洗滤膜;c)将滤膜放人烘箱中,在80℃温度下加热20min;d)用显微镜检查整个滤膜的有效区域,测定所见最大微粒直径5.4试验结果
通过滤芯的最大粒径尺寸用微米表示,其值是在滤膜上所观察到的最大玻璃微粒直径,6压差/流量特性试验方法
6.1原理
在先增加然后减少滤清器试验液流量的条件下,测定压差随流量的变化关系。若过滤的试验液温度发生变化,则其黏度亦会随之改变。采用高黏度试验液进行压差试验可以模拟滤清器在诸如发动机冷起动时所产生的压差。注:试验在整套滤清器上进行。6.2试验设备和材料
6.2.1试验液
除非滤清器厂商和用户另有商定,所用试验油应为运动黏度为ISOVG150的纯矿物油。4
6.2.2测量仪器
见5.2.3。
6.2.3试验台
试验台见图2所示。
GB/T8243.11—2007/IS04548-11:1997测量整套滤清器压差的取压孔应设置在滤清器进油口上游5倍管径处和滤清器出油口下游10倍管径处。在滤清器进油口上游8倍管径和滤清器出油口下游13倍管径范围内的进出油管应为直管段,不得有任何阻挡。详细安装说明见GB/T8243.1--2003中第7章的规定。装有恒温控制式加热器和冷却器的油箱;2
电动泵;
节流阀(用于调节压力);
一开关阀;
流量计:
试验滤清器;
与温度指示仪相连的温度传感器;压力表;
压差计,或两只单独的压力表(用于测量滤清器的压差);压差计,或两只单独的压力表(用于测量滤芯的压差);节流阀(用于调节流量);
净化过滤器;
开关阀。
评定压差随油液流量和黏度变化用试验台图2
GB/T8243.11—2007/ISO4548-11:19976.3试验程序
6.3.1试验台准备
先不将试验滤清器安装在试验台上:a)调整开关阀13,使净化过滤器12与试验回路相通;b)启动油泵2,调整流量至厂方规定值的1~2倍;循环流动试验液足够时间,使温度稳定在试验规定值,并按照ISO4405的规定使实测油液的e)
污染度小于10mg/L。
6.3.2压差测量
按GB/T8243.1规定进行测量。
6.4试验结果
按GB/T8243.1规定编写试验报告。7评定整套滤清器重量滤清效率和自净能力的试验方法7.1原理
在受试自净式滤清器的上游加人已知浓度和粒径分布的颗粒状杂质。比较滤清器进出口处杂质的质量浓度,测出滤清效率。
然后在滤清器的一个或多个自净循环的各个不同时间抽取样油,测出在不同堵塞度下的重量滤清效率。
注:试验应在整套滤清器上进行。7.2试验设备和材料
7.2.1试验液
除非滤清器厂商和用户另有商定,所用试验油应为运动黏度为ISOVG150的纯矿物油。试验液温度应保持在70℃土3℃。7.2.2试验杂质
试验用杂质应为粒径分布符合ISO12103-A4(ISO粗灰)\规定的试验灰。7.2.3测量仪器
见5.2.3。
7.2.4试验台
试验台见图3所示。
测量整套滤清器压差的取压孔应设置在滤清器进油口上游5倍管径处和滤清器出油口下游10倍管径处。在滤清器进油口上游8倍管径和滤清器出油口下游13倍管径范围内的进出油管应为直管段,不得有任何阻挡。
7.3持续自净式滤清器试验程序
7.3.1试验台准备
7.3.1.1用一空滤壳或与试验滤清器等长的管子代替试验滤清器。7.3.1.2
使净化过滤器17与油路相通。
7.3.1.3启动主油泵2,关闭节流阀3,将流量调至最大可能值。接通加热系统。
7.3.1.5循环流动试验液足够时间,使其温度稳定在70℃土3℃,并使净化后油液的颗粒污染度小于10mg/L(按ISO4405规定测量)。7.3.1.6达到清洁度要求后,停止主油泵2,旁通净化过滤器17。1)见ISO12103-1。
一装有恒温控制式加热器和冷却器的油箱;主油泵;
节流阀(用于调节压力)
-开关阀;
流量计:
试验滤清器;
一温度计;
滤清器出口压力表;
滤清器进口压力表;
-压差计:
节流闵(用于调节流量):
次回路净化过滤器;
取样阀;
反冲集油箱;
-加灰箱;
-加灰泵;
一主回路净化过滤器;
自净功能用出油阀;
输送泵;
三通阀。
GB/T8243.11—2007/ISO4548-11:199718
图3测定重量滤清效率和自净能力用试验台GB/T8243.11—2007/ISO4548-11:19977.3.1.7若在合理的时间内尚未达到清洁度要求,应检查净化过滤器总成或安装一台效率更高的滤芯。
7.3.2加灰回路准备
7.3.2.1根据加灰箱中试验液的总油量V㎡,按下式确定应加入加灰箱的杂质质量me:me=V.C
式中:
C=Cego/qi
式中:
qo—由厂方技术要求规定的试验流量,单位为升每分(L/min);Cg—试验滤清器上游杂质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设定值为100mg/L;q:——加灰回路流量,单位为升每分(L/min);C一一加灰箱内杂质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7.3.2.2将油量为V.的试验液倒人加灰箱15中。7.3.2.3起动搅拌器。
7.3.2.4混人经预先干燥(在90℃~150℃温度下加热1h)的杂质(质量为m),然后用加灰箱中的部分试验液进行稀释,并用超声波混合法使其混合均匀。7.3.2.5将试验灰混合液加人加灰箱内。检查加灰泵16所调定的流量是否正确,并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均须提供恒定流量和加灰浓度。7.3.3初始压降测定试验
注1:本试验应使用新滤芯。
注2:示例见图A.1的压差-时间关系图。7.3.3.1将试验滤清器安装到图3所示的试验台上,使其自净功能处于工作状态。7.3.3.2启动主油泵2。
7.3.3.3调整试验液流量为滤清器标定流量士5%,使用手动流量调节阀11和调压阅3,确保滤清器出口压力保持在3bar士0.2bar2)。7.3.3.4不加杂质,运转自净式滤清器。7.3.3.5记录清洁滤清器的初始压差值dpi。7.3.4有自净功能时的稳态压差测定试验注1:本试验也应使用7.3.3所述试验中装用的滤芯。注2:示例见图A,1的压差-时间关系图。7.3.4.1在时间时,启动加灰泵16。7.3.4.2记录试验滤清器的压降值。7.3.4.3使自净式滤清器工作至压差达到稳定(如时间t2)。7.3.4.4记录稳定时的压差dpz。7.3.5无自净功能时的滤清器堵塞试验注1:本试验也应使用7.3.3所述试验中装用的滤芯。注2:示例见图A.1的压差-时间关系图。7.3.5.1在时间t时,停止滤清器的自净功能。运转加灰泵16,记录从时间tz到t、压降从初始压降dp增加0.5bar所经历的时问t。7.3.5.2
在时间t时,从试验滤清器上、下游的取样阀13处各抽取3份200mL样液。2)1bar=100kP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