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8243.12-2007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 第12部分:采用颗粒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容灰量
GB/T 8243.12-200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8243.12-2007

中文名称: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 第12部分:采用颗粒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容灰量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7-07-30

实施日期:2007-1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761448

相关标签: 内燃机 流式 机油 滤清器 试验 方法 采用 颗粒 计数法 测定 效率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能源和热传导工程>>27.020内燃机

中标分类号:机械>>活塞式内燃机与其他动力设备>>J91内燃机与附属装置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SO 4548-12:2000 IDT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24, 字数:39千字

标准价格:20.0 元

计划单号:20051656-T-604

出版日期:2007-11-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7-06-25

起草人:陈云清、计维斌、谢亚平、宋国婵、瞿俊鸣

起草单位:上海内燃机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标准简介

本部分规定了在持续加灰条件下利用在线颗粒计数法进行的多次通过滤清试验,以评定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的性能。 GB/T 8243.12-2007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 第12部分:采用颗粒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容灰量 GB/T8243.12-2007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27.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8243.12-2007/ISO4548-12:2000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第12部分:采用颗粒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容灰量
Methods of test for full-flow lubricating oil filter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engines-Part 12:Filtration efficiency using particle counting,and contaminant retention capacity(ISO4548-12:2000.IDT)
2007-06-2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7-11-01实施
GB/T8243.12-—2007/1S04548-12:2000前言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图形符号
试验设备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和试验条件
试验台验证
前期准备
试验程序
试验报告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机油滤清器试验液技术规格
典型滤清器试验报告
附录C(规范性附录)
滤清器效率计算
参考文献
GB/T8243.12—2007/ISO4548-12:2000GB/T8243《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包括以下12个部分:第1部分:压差-流量特性;
第2部分:滤芯旁通阀特性;
-第3部分:耐高压差和耐高温特性;-第4部分:原始滤清效率、寿命和累积效率(重量法);第5部分:冷起动模拟和液压脉冲耐久试验;第6部分:静压耐破度试验;
一第7部分:振动疲劳试验;
一第9部分:进、出口止回阀试验;一第10部分:机油含水时的寿命和累积效率一第11部分:自净式滤清器;
一第12部分:采用颗粒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容灰量。本部分是GB/T8243的第12部分。本部分等同采用ISO4548-12:2000《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第12部分:采用颗粒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容灰量》(英文版)。本部分等同翻译ISO4548-12:2000。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如下编辑性修改:“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部分”,一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
一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对ISO4548-12:2000中引用的其他国际标准,有被等同采用为我国标准的,用我国标准代替相应的国际标准。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上海内燃机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陈云清、计维斌、谢亚平、宋国婵、翟俊鸣。本部分为首次制定。
GB/T8243.12-—2007/IS04548-12:2000引言
GB/T8243规定了测量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性能的标准试验规程。该标准由各个单独部分汇编而成,每一部分涉及某一工作特性整套试验可为评定滤清器特性提供必要的信息,但如果用户和厂商双方同意,亦可分开单独进行试验。
1范围
GB/T8243.12—2007/IS04548-12:2000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第12部分:采用颗粒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容灰量
GB/T8243的本部分规定了在持续加灰条件下利用在线颗粒计数法进行的多次通过滤清试验,以评定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的性能本试验规程用以测定滤清器的容灰量、颗粒滤清性能和压差特性。本试验适用于额定流量为4L/min~1600L/min和对粒径大于10μm的滤清效率低于99%的滤芯。
注:为了涵盖从4L/min~1600L/min的整个流量范围,需要在一台试验装置中备有几种试验流量或用几台试验装置来进行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824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786.1—1993液压气动图形符号(eqvISO1219-1:1991)GB/T14041.1一2007液压滤芯结构完整性验证和初始置泡点的确定(ISO2942:2004,IDTGB/T17486-2006液压过滤器压降流量特性的评定(ISO3968:2001,IDT)GB/T17489—1998液压颗粒污染分析从工作系统管路中提取液样(idtISO4021:1992)GB/T18854—一2002液压传动液体自动颗粒计数器的校准(ISO11171:1999,MOD)ISO4405:1991液压传动油液污染采用重量法测定颗粒污染度ISO11841-1:2000道路车辆和内燃机滤清器词汇第1部分:滤清器及其零部件的定义ISO11841-2:2000道路车辆和内燃机滤清器词汇第2部分:滤清器及其零部件特性的定义ISO11943:1999液压传动在线液体自动颗粒计数系统校准和验证方法ISO12103-1:1997道路车辆滤清器评定用试验灰第1部分:氧化铝试验灰3术语和定义
GB/T8243的本部分采用ISO11841-1、ISO11841-2及下面规定的术语和定义。3.1
multi-passtest
多次通过试验
需要将未过滤油液重复循环通过滤芯的试验。3.2
上游基本杂质重量浓度baseupstreamgravimetriclevel无杂质循环时的上游杂质浓度。3.3
滤清效率filtrationefficiency滤清器滤除颗粒的能力,用试验滤清器滤除一定粒径颗粒的百分数表示。GB/T8243.12—2007/ISO4548-12:20003.4
总效率overallefficiency
根据上、下游平均颗粒计数计算所得的滤清效率。3.5
总效率为x%时的额定粒径(μm)X%micron)rating总效率为一定百分数X时的粒径,用μm表示。4图形符号
GB/T8243的本部分所用图形符号按照GB/T786.1的规定。5试验设备
5.1试验台
试验台应包含5.1.1和5.1.2所述的滤清器试验回路和加灰回路,见图1所示。5.1.1滤清器试验回路
滤清器试验回路应包括下列零部件:a)
油箱1,由一夹角不大于90的锥形底部构成,当机油加人时使其在液面下充分混合油泵2,应不致改变杂质的粒径分布和使油液流动产生很大脉冲;b)
试验装置,诸如用于安装旋装式滤清器的滤座,以便和可以旁通或由一直管段代替的试验滤清c)
器6相连接;
系统净化过滤器9,使系统初始污染度能达到每毫升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数少于15;e)取样阀,应符合GB/T17489的规定,用于在试验滤清器上、下游进行紊流取样,供在线颗粒计数18和杂质重量浓度分析11用;取压孔,应符合GB/T17486的规定;f
管路尺寸应确保在整个滤清器试验回路中为紊流混合状态。g)
5.1.2加灰回路
加灰回路应包括下列零部件:
a)油箱12,由一夹角不大于90°的锥形底部构成,当机油加人时使其在液面下充分混合。油泵13,离心式或其他不致改变杂质粒径分布的机油泵。b)
c)系统净化过滤器14,应能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系统初始污染度达到每毫升中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数少于1000;2)试验时,用ISO4405所述双滤膜重量法测量时,杂质重量浓度比计算值低2%。d)管路尺寸应确保在整个加灰回路中为案流混合状态。5.2在线稀释和颗粒计数系统
在线稀释和颗粒计数系统应包括下列零部件:a)在线取样输送管路,其尺寸应使油液保持一定流速,以防止沉积;b)稀释系统19,包括油箱、油泵、净化过滤器、流量计和流量调节阀;c)两只光学颗粒传感器20,用以与最少为5通道的计数器21相连接。5.3计时器
能测量至分和秒。
1)1 micron=1 μm。
装有恒温控制式加热器的油箱;一油泵;
三通阀;
压力表;
压差计:
试验滤清器;
节流阀(调节压力用);
流量计:
净化过滤器;
热交换器;
取样闵
装有恒温控制式加热器的油箱;油泵;
净化过滤器
热交换器:
加灰泵;
流量计:
一取样阀;
稀释系统;
颗粒传感器
颗粒计数器:
一油量调节阀;
加灰回路;
一滤清器试验回路;
C——稀释和计数系统。
图1试验台布置图
GB/T 8243.12—2007/1SO4548-12:2000GB/T8243.12—2007/1SO4548-12:20006材料
6.1试验杂质
6.1.1杂质等级
杂质应符合ISO12103-1:1997中规定的ISO12103-A3中级试验灰的技术规格。6.1.2杂质制备
将数量不大于200g的试验灰放置在105℃士5℃的温度下预先干燥至少1h,然后冷却到室温,并保存在干燥器中以备使用。
6.2试验液
为石油基机油,并应符合附录A规定的技术规格。7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和试验条件
测量仪器应能达到表1所规定的准确度。表中最后一列规定了试验条件应保持的范围。表1仪器准确度和试验条件变化范围试验条件
上游基本杂质重量浓度
电导率
黏度·
测盘准确度
±1℃
a应定期检查试验液的黏度,以确保油液在黏度为15mm/s土1mm/s的温度下进行试验,8试验台验证
注:此验证程序可显示试验台保持杂质不致沉积和/或防止杂质粒径发生变化的效能。8.1滤清器试验回路的验证
试验条件
许用变化范国
±2℃
±1mg/L
8.1.1滤清器试验回路应按所用回路最小流量进行验证。验证时采用一直管段代替试验滤清器8.1.2当流量低于60L/min时,调节回路总油量,使其等于每分钟流过滤清器最小油量的一半,但最少不低于6L。当流量高于60L/min时,调节试验回路总油量,使其等于每分钟流过滤清器最小油量的四分之一
8.1.3将ISO12103-A3试验灰加人油液中,使其杂质质量浓度达到5mg/L的计算值。注:此污染度低于自动颗粒计数器的重合误差极限。8.1.4在无在线稀释条件下,将试验系统油液循环流动1h,每10min测取下游在10μm和20μm时的累积颗粒计数。
8.1.5用下式计算并记录在线颗粒计数(C。),单位为颗粒数每毫升:N
式中:
N。一一所选取样期内的累积颗粒计数,单位为颗粒数;V—取样期内通过颗粒计数传感器的油量,单位为毫升(mL)。4
8.1.6只有在符合下列情况下验证试验方才合格:GB/T8243.12-2007/IS04548-12:2000一一每次在10um和20μm测取的颗粒计数与相应粒径的平均颗粒计数之差不得超过10%;所有在>10μm通道内测取的颗粒计数平均值每毫升不小于750,且不大于1000;一所有在>20μm通道内测取的颗粒计数平均值每毫升不小于70,且不大于1208.2加灰回路的验证
8.2.1加灰回路应按所用最大油量和最大杂质质量浓度进行验证。8.2.2将所需杂质以油泥浆形式加到加灰回路油液中,并循环足够时间使杂质充分混合。注:所有系统不可能均以相同速度混合杂质。为了达到充分混合,可能需要10min~20min的时间8.2.3在滤清器试验回路油箱加灰处,在2h时间内每隔30min抽取1次样油,并用重量法对每次样油进行分析。
注:应按预定的试验用加灰回路流量抽取样油。8.2.4只有当每次样油的杂质质量浓度在4次样油平均值士5%以内,并且此平均值在8.2.1所选杂质质量浓度土5%以内时,验证试验方才合格。8.3在线稀释和颗粒计数器的验证按ISO11943规定对在线稀释系统进行验证,并按GB/T18854规定验证颗粒计数器。9前期准备
9.1试验滤清器总成
9.1.1确保试验液不能旁通受试滤芯。除非厂商和用户另有商定,滤芯旁通阀应保持在工作状态。若滤芯旁通阀不起作用,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9.1.2在多次通过试验前,应使用MIL-H-5606油液按GB/T14041.1规定对待试滤芯进行完整性试验;或者象旋装式结构那样当滤芯不易拆卸时,可在多次通过试验后进行该试验。9.1.3若在多次通过试验前进行完整性试验时,不能达到厂商和用户商定的试验压力,则滤芯不能再作进一步试验。若在多次通过试验后进行滤芯完整性试验时,不能符合压力要求,则试验结果无效。9.2加灰回路
9.2.1以10mg/L作为上游基本杂质质量浓度,用下式计算预定试验时间T,单位为分(min):FF.
T.=GxQ=10×Q
式中:
F。滤芯容灰量估算值,单位为毫克(mg);G一上游基本杂质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Q试验流量,单位为升每分(L/min)。注1:推荐试验持续时间大于30min。注2:若厂方未提供滤芯容灰量估算值F。,则可能需要通过滤芯试验确定其容灰量。注3:除非厂商和用户另有商定,应严格保持上游基本杂质质浓度为10mg/L。为了缩短试验时间,上游基本杂质质盘浓度可以用到25mg/L,但只有当上游基本杂质质量浓度相同时才能对滤清器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9.2.2
2用下式计算在预定试验时间且加灰回路流量为0.25L/min的条件下最小油量V,单位为升(L):
V=1.2T.xQ:+V
式中:
T。一由9.2.1求得的预定试验时间,单位为分(min);Q:加灰回路流量,单位为升每分(L/min);V。一为避免加灰回路进入空气所需的最小油量,单位为升(L)。注1:所计算的最小油量应确保滤芯能过滤足够数量的杂质油液,同时再另加20%的油量,以保证在整个试验期间5
GB/T8243.12-2007/IS04548-12:2000的正常循环和防止空气进入回路。也可根据需要加大加灰回路油盘。注2:极力推荐加灰回路流量为0.25L/min。为减少抽取油液对滤清器容灰量的影响,若加灰回路流量比试验流量低4%,可以增加加灰回路流量。若系统按ISO11943检验合格,则可以降低加灰回路流盘。在所有情况下,每次为稀释和上、下游计数而抽取的流量应为其加灰回路流量的50%,或者使用下游油量调节阅22(如图1所示),使其保持平衡。
9.2.3用下式计算加灰回路油液的杂质质量浓度Gi,单位为毫克每升(g/L):G,=GXQ-10Q免费标准bzxz.net
Q:Q:
式中:
G—由9.2.1所确定的上游基本杂质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Q试验流量,单位为升每分(L/min);Q:一—加灰回路流量,单位为升每分(L/min)。9.2.4用下式计算加灰回路所需杂质质量W,单位为克(g):W=GXV
式中:
G—由9.2.3求得的杂质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V一加灰回路所含油量,单位为升(L)。9.2.5在稳定温度下,将加灰回路流量调节到9.2.2中所选值士5%范围以内,并在整个试验中保持不变。
9.2.6使加灰回路油液循环通过净化过滤器14,直至达到下列条件之一:a)污染度达到每毫升中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数少于1000;杂质质量浓度比9.2.3的确定值小2%。b)
达到所需初始污染度后旁通系统净化过滤器14。9.2.7
9.2.8调节加灰系统中的总油量,使其达到9.2.2的确定值。9.2.9每次试验前测量油液的电导率,确保试验液和加灰回路油液的电导率至少为1000pS/m。注:推荐值为1500pS/m士500pS/m。试验表明,当抗静电剂的初始浓度为0.01%时可使电导率保持在此范围内将9.2.4确定的杂质质量W以油泥浆形式加到加灰回路油箱12中,经循环流动使杂质充分9.2.10
扩散。
注,为使杂质充分扩散,可能需时10min~20min。9.3滤清器试验回路
9.3.1用一直管段代替试验滤清器安装到试验台上。9.3.2使滤清器试验回路油液循环通过净化过滤器9,直至污染度达到每毫升中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数少于15。记录此值作为系统的初始清洁度。注:应使用在线颗粒计数系统检验污染度,该系统同时又可清洁取样管,9.3.3将滤清器试验回路油量调节到8.1.2的规定值,并记录此值。9.3.4每次试验前测量油液的电导率,确保试验液的电导率至少为1000pS/m。注:推荐值为1500pS/m士500pS/m。试验表明,当抗静电剂的初始浓度为0.01%时可使电导率保持在此范围内。9.3.5将不带滤芯的滤壳安装到滤清器试验回路中。对旋装式滤清器,则装上内部没有滤芯的旋装式滤壳。
9.3.6将试验温度稳定在土2℃范围内,按额定流量循环流动滤清器试验回路中油液。测量并记录空滤壳的压差Ap3。
9.3.7将颗粒计数器通道设置到下列粒径:——5-(6通道计数器:(5),10,15,20,30,40;6
GB/T8243.12-—2007/ISO4548-12:2000—16通道计数器:5,67,8,9,10,11,13,15,17,20,25,30,35,40,50。10试验程序
10.1初始值测量
10.1.1将滤芯6装入滤壳内。按照用户要求控制通过滤清器总成的机油流量,并调节机油温度使其黏度保持在15mm2/s士1mm/s。重新检查油液油位。10.1.2测量并记录清洁滤清器总成的压差△力1。10.1.3用下式计算并记录清洁滤芯的压差△p2:Ap2=Apr-Aps
式中:
Apl——由10.1.2所测清洁滤清器总成的压差;Ap-由9.3.6所测空滤壳的压差。10.1.4用下式计算净压差增加到80%和100%最终净压差时的压差△ps:Aps=Ap4Ap2
式中:
Apa——滤芯极限压差;
Ap2——由10.1.3求得的清洁滤芯压差。注:为清楚起见,特将~表示在图2中10.1.5在接人油箱12的回油管上,抽取加灰回路样油。10.1.6测量并记录加灰回路流量。10.1.7试验开始时将稀释度调节到预期试验所需最大稀释量,以免颗粒计数器饱和。10.2性能试验
10.2.1旁通净化过滤器9。
10.2.2使加灰回路油液流人滤清器试验回路油箱。10.2.3按动计时器。
10.2.4打开上、下游取样阀。
记录压差,并在传感器规定流量下读出上、下游在每分钟后50s内的颗粒计数。10.2.5
10.2.6用下式计算并记录在线计数C:NXD
式中:
N。—取样时段内的累积计数,单位为颗粒数;D—稀释系数;
V—取样时段内通过颗粒计数传感器的油量,单位为毫升(mL)。10.2.7记录滤清器总成压差Ap在净压差增加到80%和100%最终净压差△ps时所需的试验时间,单位为min。
10.2.8当滤清器总成压差在净压差增加到80%最终净压差时,在阀11处抽取上游样油进行杂质质量浓度分析。
注:在80%时取样是因为其常与100%时重登。10.2.9停止向试验滤清器输油,测量并记录最终试验液的精确油量V。注:若取样期间达到100%最终净压差,应在完成取样后再停止向试验滤清器输油。10.2.10如果最终油量V,在初始油量士10%以内,则试验合格。GB/T8243.12—2007/ISO4548-12:2000p
实测压差:
清洁滤清器总成压差;
清洁滤芯压差:
滤壳压差;
滤芯极限压差;
最终净压差;
试验结束时滤清器总成极限压差。d
图2滤清器压差示意图
在加灰回路油液流人滤清器试验回路处,抽取加灰回路的最终样油。测量并记录最终加灰回路流量。10.2.13
拆下滤芯,目测检查滤清器有无试验损坏。11计算
11.1质量浓度
11.1.1按ISO4405规定对两次从加灰回路抽取的样油(见10.1.5和10.2.11)和在80%取样时从滤清器试验回路抽取的上游样油(见10.2.8)进行杂质质量浓度分析。11.1.2在80%取样时测取未过滤的杂质浓度,单位为mg/L,并将其记作系统最终杂质质量浓度G。11.1.3计算并记录由10.1.5和10.2.11两次抽取的加灰回路的样油杂质质量浓度的平均值G。11.1.4只有当每次样油的杂质质量浓度在11.1.3计算所得平均值G.土10%范围内时,试验方才合格。
将10.1.6和10.2.12所测值平均后计算并记录加灰回路流量Q。11.1.6
只有当Q值等于所选值士5%时(见9.2.2),试验方才合格。11.1.7
用下式计算并记录实际上游基本杂质质量浓度G,,单位为毫克每升(mg/L):GaXQ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