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7345-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7345-2008
中文名称:控制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8-06-30
实施日期:2009-04-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4534182
相关标签:
控制
电机
技术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气工程>>旋转电机>>29.160.30电动机
中标分类号:电工>>旋转电机>>K24微型电机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48页
标准价格:32.0 元
计划单号:20063577-T-604
出版日期:2009-04-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7-03-02
起草人:莫会成、刘博伟、王健、董超奎、谭莹、朱智平、周爱美、王福杰
起草单位:西安微电机研究所等
归口单位:全国微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发布部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主管部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代替GB/T7345—1994《控制微电机基本技术要求》,标准名称改为《控制电机基本技术要求》。本标准规定了控制电机及其组合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基本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交付准备和用户服务等要求。本标准规定了电机的基本要求,当有特殊要求尤其对电子驱动有特殊要求时,制造商应制定专用技术条件。本标准应与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一起使用。本标准适用于各种控制电机及其组合,普通用途的电机也可参照采用。 GB/T 7345-2008 控制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GB/T7345-200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29.160.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7345—2008
代替GB/T7345-1994
控制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machine for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2008-06-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04-01实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分类
5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6检验规则·
7交付准备·
8用户服务…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标准试验支架和工装
阻抗和电刷接触电阻的测量方法转动惯量的测量方法
机电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
GB/T73452008
GB/T7345—2008
本标准代替GB/T73451994《控制微电机基本技术要求》,标准名称改为《控制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本标准与GB/T7345一1994相比有下列主要不同:一标准的编排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增加了资料性附录C和附录D;增加了噪声等级表;删去可闻结构噪声和有关图表。本标准涉及与“控制系统”有关的术语和内容,由GB/T2900.26《电工术语控制电机》规定。控制电机中涉及的电子装置,其容量、保护等要求由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规定。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微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西安微电机研究所、北京和利时电机技术有限公司、横店集团联宜电机有限公司、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1研究所、淄博博山杰瑞微电机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莫会成、刘博伟、主健、董超奎、谭莹、朱智平、周爱美、主福杰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7345—1987、GB/T7345-1994。1范围
控制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GB/T7345—2008
本标准规定了控制电机及其组合(以下简称电机)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基本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交付准备和用户服务等要求。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提供了电机的基本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a)需要证实电机产品具有满足用户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能力;b)订货或产品验收;
c)检验依据;
d)政府或行业监管产品质量。
当本标准中可选条款因电机产品特点不适用时,可对其删减,但是删减不能影响证实电机产品具有满足用户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能力或责任。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是常用的,允许标准使用方选择使用。本标准规定了电机的基本要求,当有特殊要求尤其对电子驱动有特殊要求时,制造商应制定专用技术条件。本标准应与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一起使用。本标准适用于各种控制电机及其组合,普通用途的电机也可参照采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755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idtIEC60034-1:1996)GB/T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idtIEC60068-2-1:1990)
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idtIEC60068-2-2:1974)
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方法(eqvIEC68-2-3:1984)
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eqvIEC68-2-30:1980)
GB/T2423.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二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idtIEC68-2-27:1987)
GB/T2423.10
IEC68-2-6:198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二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idtGB/T2423.11
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d和导则:宽频带随机振动一般要求(idtIEC68-2-34:1973)GB/T2423.1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IEC68-2-7:1986)
第二部分:试验方法试验Ga和导则:稳态加速度(idtGB/T2423.1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J和导则:长霉(idtIEC68
2-10:1988)
GB/T 7345--2008
GB/T2423.17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Ka:盐雾试验方法(eqvIEC68-2-11:1981)
GB/T2423.2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idtIEC68-2-14:1984)
GB/T2423.25
星试验Z/AM:低温/低气压综合试验(neg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IEC68-2-40:1976)
GB/T2423.26
IEC 68-2-41:1976)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Z/BM:高温/低气压综合试验(neq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idt ISO2859-1:1999)
GB/T2900.26电工术语控制电机
GB/T6113.2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eqvCISPR16-2:1996)GB/T7346控制电机基本外形结构型式GB/T10069.1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GB/T10069.1—2006,neqISO1680-1:1986)GB/T10405控制电机型号命名方法第1部分:旋转电机
噪声测定方法
GB17799.3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发射标准(GB/T17799.3一2001,idtCISPR/IEC61000-6-3:1996)GB17799.4
电磁兼容通用棕准
IEC 61000-6-4:1997)
GB18211-2000
微电机安全通用要求
工业环境中的发射标准(GB/T17799.4一2001,idtJB/T8162—1999控制电机包装技术条件3术语和定义
GB/T2900.26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控制电机electricalmachineforautomaticcontrolsystem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作状态监测、信号处理或伺服驱动等用途的各种电机、电机组件及其系统。示例: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感应移相器、感应同步器、轴角编码器、测速发电机、伺服电动机、步进电动机、力矩电动机、磁滞同步电动机、超声波电动机、永磁无刷电机系统等。3.2
organization
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或个人。示例:制造商、代理商、用户、检测机构、政府组织等。3.3
制造商
manufacturer
设计、生产或组装、销售电机的个人或组织。3.4
承运商transporter
将制造商的电机承运给用户的组织或个人。3.5
机座号framesize
电机按外形尺寸或轴中心高大小进行分类时的代号。2
可靠性reliability
电机在规定时间内,规定运行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安全性
主security
免除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能力。主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EMC)电磁兼容性
GB/T7345--2008
电机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设计确认designvalidation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设计的电机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3.10
鉴定部门appraisaldepartment
负责进行电机鉴定的组织或团体。4分类
4.1型号命名
电机型号命名方法应符合GB/T10405的规定。4.2基本外形结构及安装型式
电机的基本外形结构及安装型式应符合GB/T7346的规定。4.3机座号
电机的机座号应符合下列规定:a)机座号一般用电机轴中心高或外圆直径表示。用外圆直径表示机座号时,对外圆直径不大于320mm的电机,其机座号按GB/T7346的规b)
定,当电机外形为非圆柱结构时,用非圆柱断面的内切圆直径表示;对外圆直径大于320mm的电机,其机座号可用电机轴中心高表示。c)用轴中心高表示机座号时,应在轴中心高表示的机座号后加“M”。d)机座号仅取机座尺寸的数值部分,无计量单位。4.4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
除另有规定外,电机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应在表1中选取。表1
频率/Hz
400,1000
4.5工作制
电压/V
6,12,24,36,110,220,380
612,20,26,36,60,115,200,220
1.5,3,4.5,6,9,12,24,27,36,48,60,110,220,380,400电机的工作制应符合GB755的规定。电机非连续工作时,制造商应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并对电机予以标识。
GB/T7345—2008
5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5.1外观
5.1.1技术要求
电机表面不应有锈蚀、碰伤、划痕和涂覆层剥落,颜色应正确,标志应清楚无误。5.1.2试验方法
目检电机及其附件的外观,结果应符合5.1.1的要求。5.2铭牌
5.2.1技术要求
电机应有铭牌,铭牌应符合GB/T7346中与铭牌相关的规定和GB18211一2000中耐久性的规定。
5.2.2试验方法
铭牌的耐久性通过下述方法进行试验:用浸有水的湿棉布擦15s,再用浸有汽油的棉布擦15s,每秒来回擦一次。经过耐久性试验和本标准规定的全部试验后,检查铭牌本身质量和字迹,以及铭牌移位情况。其结果应符合5.2.1的要求。
5.3引出线或接线端
5.3.1技术要求
5.3.1.1总则
电机出线方式可采用引出线或接线端方式,亦可采用电连接器方式出线,出线标记应符合GB/T7346中与出线方式和标记相关的规定。引出线或接线端应有足够的强度。5.3.1.2引出线
除另有规定外,对于24及以下机座号的电机,每根引出线应能承受4.5N或专用技术条件规定的拉力,对于24以上机座号的电机,每根引出线应能承受9.0N或专用技术条件规定的拉力。试验后,引出线不能断开,绝缘层和线芯不能损坏。5.3.1.3螺纹接线柱
对于每个螺纹接线柱,应分别能承受22.5N的压力、拉力及表2规定的扭矩,或承受专用技术条件规定的压力、拉力及扭矩。螺纹接线柱与周围结构不应移位和损坏。表2
标准螺纹直径/mm
扭矩/(N·m)
5.3.1.4接线片(柱)
每个接线片(柱)应能承受9.0N的拉力或专用技术条件规定的拉力,接线片(柱)与周围结构材料不应有移位和损坏。
注:接线片(柱)是指与电机成为一体的固定插件或嵌件。5.3.2试验方法
5.3.2.1引出线
将电机引出线的引出端朝下,在接线端垂直向下施加5.3.1.2规定的力,加力时应使导线线芯和绝缘层均匀受力,各方位加力保持时间5s~10s。对于从电机后端部沿电机轴向的出线,先使电机轴伸垂直向上,然后将电机转过90°,使轴成水平位置,再将机壳绕轴线顺时针和逆时针各转360°。4
GB/T7345—2008
对于沿电机径向的出线,先将电机水平放置,使引出线向下,然后将电机垂直旋转90°使轴伸垂直向上,再将机壳绕出线孔的轴线顺时针和逆时针各转360°。试验后应符合5.3.1.2的要求。
5.3.2.2螺纹接线柱
将电机固定,沿螺纹接线柱轴向方向分别施加5.3.1.3规定的压力和拉力。然后沿螺纹接线柱圆周方向施加扭矩到其端头上。该扭矩逐渐均匀施加(没有任何冲击),达到5.3.1.3的规定的扭矩值后保持5~10s,试验后应符合5.3.1.3的要求。5.3.2.3接线片(柱)
将电机固定,沿接线片(柱)轴向施加拉力到其端头上。该拉力应逐渐均匀施加(没有任何冲击),达到5.3.1.4规定的拉力数值后保持5s~10S,试验后应符合5.3.1.4的要求。5.4外形及安装尺寸
5.4.1技术要求
制造商应对电机的外形及安装尺寸作出规定,外形及安装尺寸应符合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的规定。除另有规定外,制造商交付电机时应将外形及安装尺寸图一并交付。注:外形及安装尺寸包括尺寸公差。5.4.2试验方法
按电机的外形及安装尺寸要求选用量具种类及精度等级,将电机放置在常温条件下,使其达到稳定非工作温度后,逐项进行测量,结果应符合5.4.1的要求。注:在不影响测量精度情况下,允许常温下即时测量。5.5径向间隙
5.5.1技术要求
电机轴的径向间隙与电机轴承室加工精度、轴承径向间隙和轴伸径向受力情况相关。当有要求时,制造商应对电机轴的径向间隙大小和径向施力作出规定。径向间隙应符合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的规定。
5.5.2试验方法
将电机牢固地轴向水平安装,可用千分表的测量头置于轴伸面上,并尽可能靠近轴承位置,施加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规定的力,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加在轴上,首先向一个方向,然后向相反方向,观察千分表两次读数之差即为径向间隙测量值,其大小应符合5.5.1的要求。注:加力位置与千分表的测量头位置应靠近。表头测点与加力点连线应与电机轴线平行。5.6轴向间隙
5.6.1技术要求
电机的轴向间与电机轴向尺寸配合精度、轴向垫圈弹性和轴向受力情况相关。当有要求时,制造商应对电机轴的轴向间隙大小和轴向施力作出规定。轴向间隙应符合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的规定。
5.6.2试验方法
将电机牢固地轴向水平安装,可用千分表的测量头置于轴伸端面,施加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规定的力,沿轴向水平方向加在轴上,首先向一个方向,然后向相反方向,观察千分表两次读数之差即为轴向间隙测量值,其大小应符合5.6.1的要求。5.7轴伸径向圆跳动
5.7.1技术要求
电机的轴伸径向圆跳动与电机径向配合尺寸、安装止口外圆加工精度相关。当有要求时,制造商应对轴伸径向圆跳动大小作出规定。轴伸径向圆跳动应符合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的规定。
GB/T7345-—2008
5.7.2试验方法
将电机牢固地轴向水平安装,千分表的测量头置于轴伸面上离轴伸端面距离约为轴伸长度的1/3处,缓慢地转动电机转轴,在一周内测取其最大差值即为电机的轴伸径向圆跳动,其大小应符合5.7.1的要求。
5.8安装配合面的同轴度
5.8.1技术要求
此条要求仅适用于止口安装方式的电机。安装配合面的同轴度与电机安装止口配合面外圆加工精度以及定转子装配质量相关。当有要求时,制造商应对安装配合面的同轴度大小作出规定。安装配合面的同轴度应符合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的规定。5.8.2试验方法
固定电机转子,将千分表的测量头置于定子安装配合圆面上,转动电机定子,测取千分表最大与最小读数之差即为安装配合面的同轴度,其大小应符合5.8.1的要求。5.9安装配合端面的垂直度
5.9.1技术要求
此条要求仅适用于止口安装方式的电机。安装配合端面的垂直度与电机安装止口配合端面加工精度以及定转子装配质量相关。当有要求时,制造商应对安装配合端面的垂直度大小作出规定。安装配合端面的垂直度应符合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的规定。5.9.2试验方法
固定电机转子,可用千分表的测量头置于定子安装配合端面上,转动电机定子,在端面均匀测量三个圆周的跳动,取其最大值即为安装配合端面的垂直度,其大小应符合5.9.1的要求。5.10摩擦力矩
5.10.1技术要求
5.10.1.1概述
摩擦力矩是衡量电机转动灵活性的参数之一,它包括静摩擦力矩和励磁静摩擦力矩。5.10.1.2静摩擦力矩
静摩擦力矩是电机不通电且电枢绕组开路时转子在任意位置开始转动需克服的摩擦阻力矩。当有要求时,制造商应对静摩擦力矩作出规定。静摩擦力矩应符合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的规定。
5.10.1.3励磁静摩力矩
励磁静摩擦力矩是在规定励磁条件下,使转子在任意位置开始转动需克服的阻力矩。当有要求时,制造商应对励磁静摩擦力矩作出规定。励磁静摩擦力矩应符合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的规定。
5.10.2试验方法
5.10.2.1静摩擦力矩
按照电机机座号大小,选取附录A中图A.5所示相应规格圆盘。根据规定的静摩擦力矩值大小选取附录A中图A.6所示相应规格的摩擦力矩试验用重物。将圆盘刚性地固定在电机轴伸上,所选取的试验用重物牢固地悬挂在圆盘上的固定位置。电机机壳以4r/min~6r/min的恒定转速分别在两个相反方向旋转,每个方向至少转三转。在各方向转动过程中,若圆盘转动均不超过一转,则静摩擦力矩符合5.10.1.2的要求。允许用其他等效的方法测量。
5.10.2.2励磁静摩摄力矩
按规定励磁条件给电机励磁。按5.10.2.1的方法检查励磁静摩擦力矩,励磁静摩擦力矩应符合5.10.1.3的要求。
允许用其他等效的方法测量。
5.11空载起动电压
5.11.1技术要求
GB/T 7345-2008
空载起动电压是衡量电机灵敏度的指标之一。当有要求时,制造商应对空载起动电压值作出规定。空载起动电压应符合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的规定。5.11.2试验方法
试验前,将电机定子固定,并使电机空载运行3min~5min。试验时,在电机转子任意起始位置,使控制电压(或电枢电压)均匀缓侵地从零逐渐增加,直至转子开始连续旋转为止,读出此时的控制电压(或电枢电压)值。对有电励磁要求的电机,给励磁绕组施加额定励磁电压。每一旋转方向随机进行三次,两个方向共六次,取六次控制电压(或电枢电压)的最大值即为空载起动电压。其值应符合5.11.1的要求。5.12控制特性
5.12.1技术要求
控制特性是控制电机特有的能力。包括额定参数、控制范围、精度和响应能力等。制造商应根据电机的用途对其控制特性技术指标予以规定,技术指标应满足用户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控制特性技术指标应符合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规定。5.12.2试验方法
按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5.12.1的要求。示例:永磁直流伺服电动机的控制特性可包括转速范围、起动电压、工作区等;自整角机的控制特性可包括电气误差、零位电压等。
5.13电流
5.13.1技术要求
制造商应对电机电流的性质和大小作出规定,且电流应在制造商提供的允差范围内。5.13.2试验方法
将电机安装在标准试验支架上,达到规定运行条件时,用电流表或电流传感器测量绕组的电流,其值应符合5.13.1的要求。
注:测量电流时,应按照电流的性质、大小、测量精度选择不同类别的电流测量仪表。不同类别的测量仪表对同一电流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测量值,特别是对电流有畸变的电机更是如此。5.14功率
5.14.1技术要求
制造商应对电机功率的种类和大小作出规定。且功率值应在制造商提供的允差范围内。5.14.2试验方法
除另有规定外,将电机安装在标准试验支架上,达到规定运行条件时,使用功率表或综合测试仪测量电机的功率,其值应符合5.14.1的要求。5.15阻抗
5.15.1技术要求
阻抗是交流电机特有技术参数。它体现了电机与其相连接电气设备的匹配能力。当有要求时,制造商应对电机阻抗作出规定。
5.15.2试验方法
将电机安装在标准试验支架上,按规定的试验频率和电压,通电运行至稳定工作温度后,使用附录B中B.1规定的测量方法,测量电机的各阻抗值,应符合5.15.1的要求。允许用其他等效的方法进行测量。注:电机阻抗有输人阻抗和输出阻抗之分。7
GB/T7345--2008
5.16电刷接触电阻变化
5.16.1技术要求
电刷接触电阻变化是有刷电机特有的技术参数。它表征了此类电机电刷和滑环的接触质量。制造商应根据下列规定对电刷接触电阻变化值作出选择:当电机转子电阻为200Q(20℃)或以下时,接触电阻的变化值应不大于1Q;当电机转子电阻大于200Q(20℃)时,接触电阻变化值应不大于被测电机转子电阻的0.5%,但持续时间小于25ms的电阻变化可忽略不计。
注:直流有刷电机通常不规定电刷接触电阻变化值,但是制造商应能证明电机电刷接触是可靠的。5.16.2试验方法
电机的每对电刷以不超过10mA的恒定电流源供电,转子以不超过1r/min的转速均匀旋转,转过第三转后在完整的一转内用电桥法或其他能保证测量精度的方法,测量电刷和滑环之间接触电阻的变化。其值应符合5.16.1的要求。鉴定检验时,接触电阻的变化应按附录B中B.2规定的方法测量。5.17绝缘介电强度
5.17.1技术要求
制造商应对电机的绝缘介电强度作出规定。电机各独立绕组及其相互间应能承受表3或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的绝缘介电强度试验,应无绝缘击穿或飞弧现象。绕组的峰值漏电流分为五挡:1mA、5mA、10mA、20mA、30mA。供制造商或电机通用技术条件选择。漏电流应不包括试验设备电容所耗电流。试验后立即测量绝缘电阻应符合5.18的规定。5.17.2试验方法
试验用电源,其频率为50Hz,电压波形近似于正弦波。电源功率和输出阻抗应能保证在各种负载下都无显著的波形失真和显著的电压变化。电机按5.17.1的规定施加试验电压,电压值应从零缓慢上升(至少3s)到规定值,在规定值上持续1min。整个试验过程中电压峰值应不超过规定有效值的1.5倍,并应监视故障指示器,以判定电机有无击穿放电及漏电流值。试验结束时,应逐渐降低试验电压至零,以免出现浪涌。1min试验可用约5s试验代替,试验电压值为表3规定的正常值。也可用1s试验来代替,但试验电压值为表3规定值的120%。试验结束后按5.18.2测量绝缘电阻,应符合5.18.1的规定。表3
额定电压
>20~60
>60~115
>115~220
>220~380
绕组对机壳及定子
绕组对转子绕组
24号机座及以下
500-i5
1000-3
试验电压
24号机座以上
500-is
750-23
1000-30
1500-%5
由电机通用技术条件或专用技术条件规定注:重复绝缘介电强度试验时,试验电压值为表3规定值的80%。单位为伏特
同一铁心上各独立绕组之间
24号机座及以下
500-is
24号机座以上
400-12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500-i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