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8364-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8364-2008
中文名称:热双金属热弯曲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8-08-19
实施日期:2009-04-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6978468
相关标签:
双金属
弯曲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冶金>>金属材料试验>>77.040.99金属材料的其他试验方法
中标分类号:冶金>>金属理化性能试验方法>>H21金属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4页
标准价格:20.0 元
计划单号:20060948-T-605
出版日期:2009-04-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6-04-08
起草人:沈忆、张忠民、冯超、任翠英、冯运福、张爱玲、李丽敏
起草单位: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
归口单位: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发布部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主管部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代替GB/T 8364-2003《热双金属比弯曲试验方法》、GB/T 5987-1986《热双金属温曲率试验方法》和GB/T 5985-2003《热双金属弯曲常数测量方法》。本标准规定了测量热双金属比弯曲、温曲率、弯曲常数的基本原理、测量装置、试样的制备与要求、试验程序和结果计算、试验报告和精度与误差等。本标准包括双金属比弯曲、温曲率和弯曲常数的试验方法。本标准与上述的标准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GB/T8364—2003、GB/T5987—1986和GB/T5985—2003三个标准合并为一个标准,并将标准名称改为“热双金属热弯曲试验方法”;———适用范围由“热双金属温曲率试验方法适用于测量厚度大于或等于0.3mm直条形热双金属和厚度小于0.30mm的螺旋形热双金属的温曲率”,改为“热双金属温曲率试验方法适用于测定厚度为0.3mm~1.25mm直条形热双金属和厚度小于0.3mm的螺旋形热双金属的温曲率”;———删除规范性引用文件中GB/T 2900.4;———删除4.4.8中的“注”;———删除“热双金属”定义;———将原三个试验方法中相同的条款“温度测量装置”、“浴槽”、“量具”、“试样的制备与要求”、“试验报告”统一表述;———更正附录E中ΣY值,其他计算结果作相应的更正;———统一本标准中所有有效位数。 GB/T 8364-2008 热双金属热弯曲试验方法 GB/T8364-200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 77.040.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8364—2008
代替GB/T5985—2003、GB/T5987-—1986、GB/T8364—2003热双金属热弯曲试验方法
Test methods of thermal flexure of thermostat metals2008-08-1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04-01实施
GB/T83642008
本标准代替GB/T8364—2003《热双金属比弯曲试验方法》、GB/T5987—1986《热双金属温曲率试验方法》和GB/T5985—2003《热双金属弯曲常数测量方法》。本标准与GB/T8364—2003、GB/T5987—1986和GB/T5985—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GB/T8364—2003、GB/T5987—1986和GB/T5985—2003三个标准合并为一个标准,并将标准名称改为“热双金属热弯曲试验方法”;一适用范围由“热双金属温曲率试验方法适用于测量厚度大于或等于0.3mm直条形热双金属和厚度小于0.30mm的螺旋形热双金属的温曲率”,改为“热双金属温曲率试验方法适用于测定厚度为0.30mm~1.25mm直条形热双金属和厚度小于0.30mm的螺旋形热双金属的温曲率”;
删除规范性引用文件中GB/T2900.4;删除4.4.8中的“注”;
删除“热双金属”定义;
将原三个试验方法中相同的条款“温度测量装置”、“浴槽”、“量具”、“试样的制备与要求”、“试验报告”统一表述;
更正附录E中ZY值,其他计算结果作相应的更正;统一本标准中所有有效位数。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化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精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忆、张忠民、冯超、任翠英、冯运福、张爱玲、李丽敏。本标准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5985—1986、GB/T5985—2003;GB/T5987—1986;
—GB/T8364—1987、GB/T8364—2003。I
1范围
热双金属热弯曲试验方法
GB/T8364—2008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热双金属比弯曲、温曲率、弯曲常数的基本原理、测量装置、试样的制备与要求、试验程序和结果计算、试验报告和精度与误差等。本标准包括双金属比弯曲、温曲率和弯曲常数的试验方法。
热双金属比弯曲试验方法适用于厚度0.60mm~1.25mm、温度20℃~130℃范围内热双金属带材的比弯曲性能的测量。热双金属温曲率试验方法适用于测定厚度为0.30mm~1.25mm直条形热双金属和厚度小于0.30mm的螺旋形热双金属的温曲率。热双金属弯曲常数试验方法适用于测量厚度为0.25mm~1.20mm,测量温度范围为室温~100C的热双金属平直条状试样的弯曲常数,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4461热双金属带材
JB/T9551热双金属螺旋形元件热偏转率试验方法3热双金属比弯曲试验方法
3.1测量原理
热双金属比弯曲试验方法采用悬臂梁法。由试样、试样夹持器、位移测量杆和电子接触指示器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见图2)。根据热双金属的曲率随温度变化的基本特性,将试样与位移测量杆作为闭合电路的开关来测量试样自由端的位移-挠度变化。3.2术语和定义
3.2.1曲率
厚度为,长度为L的狭长条形热双金属片在某一温度T。时,为平直状态,自由端中心线位置在Mo。当温度为T和T2时则产生弯曲,曲率半径为R和R2,其自由端中心线的位置分别在Mi和M2,自由端的位移(挠度)分别为f1和f2,如图1所示。曲率可由式(1)所得。R
图1热双金属弯曲示意图
GB/T8364—2008
式中:
R-1—曲率,单位为每毫米(mm-1);f—挠度,单位为毫米(mm);
L—试样长度,单位为毫米(mm);9试样厚度,单位为毫米(mm)。
3.2.2比弯曲
L2++fo
比弯曲K是单位厚度的热双金属在每变化单位温度时,纵向中心线的曲率变化的二分之一。由式(2)表示:
×R -R -1
将式(1)代人式(2)后得到式(3):Af+f
T-(+(A+)+(A+f)-++f×)
式中:
比弯曲,单位为每摄氏度(℃-1);试样测量长度,单位为毫米(mm);测量初始温度,单位为摄氏度(℃);测量终了温度,单位为摄氏度(℃);温度为T时的挠度,单位为毫米(mm);测量温度为T,和T时试样的挠度差,单位为毫米(mm);试样厚度,单位为毫米(mm)。
3.3测量装置
测量装置由测挠仪、恒温浴槽和高灵敏电子接触指示器所组成,如图2所示。测微头
高灵敏电子
接触指示器
试样夹持器
3.3.1高灵敏电子接触指示器
测量杆
温度计
....(3)
用来判别测量杆的尖端与试样表面接触,测量杆与试样表面相接触时,能迅速准确的发出信号。3.3.2测挠仪
由4J36低膨胀合金制成的试样夹持器、支架、测量杆及测微头和温度计构成。3.3.2.1试样夹持器
将试样一端夹紧,另一端自由,呈水平状态。2
3.3.2.2支架
GB/T8364—2008
用于支撑、固定试样夹持器和测量杆,以避免测量过程中测量杆中心与试样夹持器端面之间的测量长度(L)发生变化。
3.3.2.3温度测量装置
采用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或相等精度的温度计测定浴槽内各点温度。试样温度的测定应精确至±0.1℃。
3.3.3浴槽
一种能搅拌的恒温液槽或恒温箱,浴槽中可放置试样架和可调节的加热电源,利用可调节的加热电源,使试样能保持在要求的温度下,沿整个试样长度上的温度差异不超过试验所用温度范围的0.5%,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浴槽的温度变化在士0.3℃之内。浴槽宜用甲基硅油作介质,试样夹持器放置在浴槽内后,应保证试样浸人深度不小于80mm。3.3.4量具
游标卡尺:用最小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试样的工作长度。外径千分尺:采用最小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在0mm25mm的一级尖头或圆头千分尺(或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工具),测量试样的厚度。测微头:采用最小分度值为0.001mm,测量范围在0mm~25mm的深度千分尺。3.4试样的制备与要求
3.4.1沿热双金属带材的轧制方向取样,使试样的长度方向与晶粒延伸方向一致。3.4.2试样采用直条形,外形平直,无明显的原始的不规则弯曲。3.4.3试样的厚度均匀一致,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之差,不大于最小厚度的1%。3.4.4试样的最大宽度与最小宽度之差应不大于最小宽度的2%。3.4.5试样经粗切或冲剪后,应通过机加工或毯加工对试样宽度进行修整,或采用纵向滚剪,去除粗加工可能造成试样的损伤及毛刺。可在测量长度以外作明确、永久的标记,但不应对以后的试验结果产生影响。
3.4.6加工成形的试样应进行稳定化热处理,热处理制度参见附录B。或由供需双方协商,不允许对经热处理后的试样进行校正。
3.4.7用精度为0.001mm、测量端平面直径不大于6.5mm的千分尺或其他相同等级精度的方法测定试样厚度。每件试样至少在其宽度中轴方向上测量3点,取其平均值。3.4.8试样的尺寸按表1规定。
试样厚度?
0.60≤8<0.80
试样宽度6
注:也可按下列要求制样:8≤b/8≤20;80≤L/8≤200l=L+30。3.5试验程序
测量长度L
单位为毫米
试样总长度
3.5.1试样经热处理后,表面产生氧化或存在污物,应仔细清除,以提高电子接触指示器的灵敏度。3.5.2用试样夹持器将平直的标准板(单金属材料制成)一端夹紧后,用千分尺测量夹持器侧面至测量杆中心的距离L,该距离的测量精度为0.05mm;旋动测挠仪的测微头,测量基准点M。位置。3.5.2.1当试样夹持器是由下往上夹紧时,测微头读数D与基准点M。的关系如式(4)所示:M。=D
3.5.2.2当试样夹持器是由上往下夹紧时,标准板厚度H、试样厚度3、测微头读数D与基准点M。的关系见式(5):
GB/T8364—2008
M=D+H-8
(5)
3.5.3试样低膨胀层向上,安放在试样夹持器中夹紧。在一般情况下,试样厚度不大于1mm时夹紧力宜大于20kg;试样厚度大于1mm时夹紧力宜大于35kg。3.5.4将测挠仪的试样部分放人温度为20.0+°℃的浴槽内,待温度稳定后旋动测微头,测定温度T1时试样自由端的挠度f1,同时记录此刻试样的温度T1。当试样自由端位于水平位置以上时,f1为正值;当试样自由端位于水平位置以下时,为负值。3.5.5测试温度T和T2也可由双方协商确定。3.5.6将测挠仪的试样部分放人温度为130.0-8.。℃的浴槽内,按3.5.4规定测定2和T2。并计算出Af。
3.5.7最后将试样冷却至T1或附近,按3.5.4的规定复核试样自由端的挠度,并按式(6)或式(3)验算比弯曲,如果误差超过了0.5%,则按供需双方商定在下列条件中选一项重做试验:在相同温度范围内试验同一试样;一在不同温度范围内试验同一试样;在相同温度范围内试验另一试样;在不同温度范围内试验另一试样。3.6结果计算及误差
3.6.1结果计算
比弯曲K按式(6)计算:
K=L+ArXA/x*T,-T.
式中:
比弯曲,单位为每摄氏度(℃-1):试样测量长度,单位为毫米(mm);测量初始温度,单位为摄氏度(℃);测量终了温度,单位为摄氏度(℃);试样厚度,单位为毫米(mm);
测量温度为T,和T,时试样的挠度差(f2一fi),单位为毫米(mm)。.·(6)
按式(6)计算出K值后,若f1/△f的绝对值为纵坐标、K/a为横坐标的点,位于分界曲线(图3、图4)的上方,则应按式(3)重新计算K值。3.6.1.2
仲裁试验应按式(3)计算K值。
L=100mm
(K/8)/(10-C·mm)
3.6.2误差
本试验方法误差为1%。
4热双金属温曲率试验方法
4.1测量原理
L=75mm
37.54552.5
(K/s)/(10-℃mm)
GB/T8364—2008
将热双金属试样放置在相距一定的测量长度的两个锥形支座上,测量试样测量点的位移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通过计算得到温曲率。螺旋形热双金属的温曲率的试验方法应按附录A和JB/T9551的规定。4.2术语和定义
温曲率
单位厚度的热双金属试样,每变化单位温度时的中心线的变化,用式(7)表示:F=1/R-1/R
T2- T,
...(7)
为了测定Ti和T2两温度间的温曲率,必须分别测量在温度T,与温度T的曲率1/R和1/R2,要找出上述任一温度的曲率,可测量挠度f(图5),则曲率用式(8)算出:8f
=L+4f+4fwwW.bzxz.Net
式中:
R一一试样纵向中心线的曲率半径,单位为毫米(mm);L一支点间距离,单位为毫米(mm);—试样厚度,单位为毫米(mm);T2、Ti—试验温度,单位为摄氏度(℃);(8)
挠度,试样低膨胀面纵向中心线处测量点与试样支座连线间的垂直距离,单位为毫米(mm)。f
GB/T8364—2008
1试样;
2——中心线;
3——支点;
R——试样纵向中心线的曲率半径,mm,2
一试样厚度,mm,
L一支点间距离,mm,
f一—点状支点时的挠度,为二支点中央试样底面的纵向中心线于连接二支点的直线之间垂直距离,mm。图5
4.3测量装置
4.3.1支座
包括一个刀刃支座和一个半径不大于0.2mm的点状支座,见图6。测量长度L(指试样与一个支座接触的点到另一个支座接触的点之间的距离)必须精确到0.1mm。当温度在20℃~130℃时测量距离L的变化应小于0.05mm,因此有关支座的连接部件必须采用热膨胀系数小的4J36材料制成,接触杆位于两支座中心,其误差小于士0.05mm。-
1—压持器;
接触杆;
3——试样;
点状支座;
刃状支座。
4.3.2压持器
GB/T8364—2008
为了防止试样在测量过程中移动,必须采用压持器。在刀刃支座的一端,用一点状负荷杆在垂直方向上施加0.25N的重力,把试样固定,见图7。1—刃状支座;
2———带负荷的压持器;
3——试样。
为了限制试样横向移动要求图7中B的尺寸不得比试样宽度大0.5mm。4.3.3挠度测量装置
使用深度千分尺或读数显微镜测量试样的挠度,要求从垂直由两个支座所组成的水平方向去接触试样。在使用深度千分尺时,用电子指示器接触不会对试样带来较大的影响,要求在各个试验温度下试样挠度的测量能精确至0.01mm。挠度测量装置与试样支座相连接的部分应采用热膨胀系数小的4J36材料制成,以避免加热时测量装置与试样支座产生明显的位移。4.3.4浴槽
见本标准3.3.3。
4.3.5温度测量装置
见本标准3.3.2.3。
4.3.6量具
见本标准3.3.4。
4.4试样制备及要求
4.4.1试样尺寸按表2规定。
4.4.2试样的制备及要求按本标准3.4.1~3.4.7的规定。表2
试样厚度。
0.30≤8<0.60
0.60≤0≤1.25
试样宽度6
注:也可按下列要求制样:8≤b/8≤20;80≤1/8≤200;l=L+26。4.5试验程序
测量长度L
4.5.1清除热处理之后试样表面上的污物和氧化色,以便提高电子指示的灵敏度。单位为毫米
试样总长度1
4.5.2把试样安放在试样架的支座上,高膨胀层在上,旋动螺旋千分尺在室温时测其原始位置。在试样的中央部位施加轻微的压力,然后把压力去掉,如果由于重复施加压力出现原始位置明显的变化,则7
GB/T8364—2008
应在试验之前找出其原因并加以纠正。4.5.3当开始条件满足要求后,观测室温的挠度和温度,并记录其结果。4.5.4把试样的温度调整到下一个选定的温度,待温度稳定后,测量和记录试样中央或中央附近的温度。
4.5.5测量和记录挠度
4.5.6按4.5.4所述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和记录温度。如果发现温度或温度分布有明显差异,就要修正并再次测量和记录挠度
4.5.7在取得满意的温度测量和相应的挠度数据后,可调整到下一个设定的温度,按上述规范继续进行试验。
4.5.8在所有情况下,最后要在室温或室温附近作一次测量,目的是确定是否存在永久变形和机械事故以及它们影响温曲率的测量是否在精度要求范围内。如果影响是明显的则按供需双方商定在下列条件中选一项重做试验:
在相同的温度范围内试验同一试样;a)
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试验同一试样;在相同的温度范围内试验另一试样;c)
d)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试验另一试样。注:附录C给出了温曲率的计算示例。5热双金属弯曲常数试验方法
5.1测量原理
热双金属弯曲常数试验方法采用悬臂染法。由试样夹具、试样、电子指示器及位移测量装置组成个闭合电路(见图8)。室温时调整测量位移装置的测微器、测杆与试样面自由端接触,电子指示器发出信号,利用曲率随温度变化的试样,作为闭合电路的开关来测量试样自由端的挠度变化。·
1——试样高温位置;
2——试样室温位置;
3——电子指示器;
4—绝缘体;
5——试样夹具;
6—位移测量千分尺。
5.2术语和定义
弯曲常数
flexivityconstant
GB/T8364—2008
-端固定的热双金属片,其单位厚度和单位长度在温度变化1℃时,自由端挠度的变量。5.3测量装置
5.3.1由试样夹具、支架、测量杆、测微器及浴槽、温度计和高灵敏度电子指示器组成。其中试样夹具、支架、测量杆应由4J36膨胀合金制成。5.3.2试样夹具:试样夹持应能将平直金属板一端夹紧,呈水平状态。5.3.3支架:用于支撑、固定试样夹具和测量杆,以避免测量过程中测量杆中心与试样夹持端面之间的测量长度L发生变化。
5.3.4测位移装置:由测微器和测杆组成。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001mm。5.3.5高灵敏度电子指示器:用来判断测量杆和试样表面的接触。测杆与试样表面接触时,能迅速准确的发出信号。
5.3.6浴槽
按本标准3.3.3的规定。
5.3.7温度测量装置
按本标准3.3.2.3的规定。
5.3.8量具
按本标准3.3.4的规定。
5.4试样制备及要求
5.4.1试样延长度方向应无扭曲,不得有因取样造成的变形(包括毛刺),表面不允许划伤,在20C士5℃条件下,进行平整。
5.4.2标记必须刻在试样测量长度之外的固定端,并不得使试样变形。5.4.3试样尺寸应符合表3的规定,试样的形状如图9。5.4.4测量试样厚度按图9进行,取平均值。5.4.5试样其他要求按本标准3.4.1~3.4.7的规定。表3
试样厚度8
0.25~<0.30
0.30~<0.40
0.40~0.70
>0.70~1.00
>1.00~1.20
试样长度1
工作长度L
单位为毫米
试样宽度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