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9330.1-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9330.1-2008
中文名称: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第1部分:一般规定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8-06-30
实施日期:2009-04-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510133
相关标签:
塑料
绝缘
控制
电缆
规定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气工程>>电线和电缆>>29.060.20电缆
中标分类号:电工>>电工材料和通用零件>>K13电缆及其附件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6页
标准价格:16.0 元
计划单号:20064916-T-604
出版日期:2009-04-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8-06-11
起草人:唐家梓、刘统平、韩长武、盛伟秋、胡光政、梁国华、范德发
起草单位:上海电缆研究所、广州电缆厂等
归口单位:全国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13)
提出单位: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标准简介
GB/T9330—2008《塑料绝缘控制电缆》分为三个部分,本部分为GB/T9330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GB9330.1—1988《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第1部分:一般规定》。 GB/T 9330的本部分规定了额定电压U0/U为450/750V及以下挤包绝缘和护套控制电缆的产品代号、标志、技术要求和检验规则。本部分适用于交流额定电压U0/U为450/750V及以下控制、监控回路及保护线路等场合使用的控制电缆。本部分与GB9330.1—198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对GB/T19666—2005和JB/T8137—1999的引用(本版的第2章);———增加了铝/塑复合薄膜带屏蔽代号(本版的第4章);———增加了电缆标志内容(本版的第4章);———修改了导体结构类别(1988年版的表1;本版的6.1.2);———增加了绝缘混合物代号和绝缘厚度要求(本版表1和表2);———增加了屏蔽铜带厚度的要求(本版的6.4.1);———增加了铝/塑复合薄膜带屏蔽形式和要求(见本版的6.4.2);———删除了重叠率应不小于15%的内容(1988年版8.1.1);———修改了电缆护层结构中的内衬层厚度(1988年版9.3;本版的表4);———增加了铠装细钢丝直径的内容(本版的表6);———增加了护套混合物的代号及厚度要求(本版的表7和表8);———删除了铠装型电缆护套平均厚度的要求(1988年版的10.3);———增加了交联聚乙烯绝缘电阻内容(本版的表11);———增加了附录《电缆结构的假定值计算方法》(本版的附录A) GB/T 9330.1-2008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第1部分:一般规定 GB/T9330.1-200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标准下载站
anystandards.com2o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9330.1-—2008
代替GB9330.1-1988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第1部分:一般规定
Plastic insulated control cables-Part1:General requirements
2008-06-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04-01实施
标准下载站
anystandards.com
GB/T9330—2008《塑料绝缘控制电缆》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一般规定;
第2部分:聚氯乙烯绝缘和护套控制电缆;第3部分:交联聚乙烯绝缘控制电缆。本部分为GB/T9330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GB9330.1--1988《塑料绝缘控制电缆第1部分:一般规定》。本部分与GB9330.1—198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GB/T9330.1-2008
增加了对GB/T19666-2005和JB/T81371999的引用(本版的第2章):增加了铝/塑复合薄膜带屏蔽代号(本版的第4章);增加了电缆标志内容(本版的第4章);修改了导体结构类别(1988年版的表1;本版的6.1.2);增加了绝缘混合物代号和绝缘厚度要求(本版表1和表2):增加了屏蔽铜带厚度的要求(本版的6.4.1);增加了铝/塑复合薄膜带屏蔽形式和要求(见本版的6.4.2);删除了重登率应不小于15%的内容(1988年版8.1.1);修改了电缆护层结构中的内衬层厚度(1988年版9.3:本版的表4)增加了铠装细钢丝直径的内容(本版的表6):增加了护套混合物的代号及厚度要求(本版的表7和表8):删除了铠装型电缆护套平均厚度的要求(1988年版的10.3);增加了交联聚乙烯绝缘电阻内容(本版的表11);增加了附录《电缆结构的假定值计算方法》本版的附录A)。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3)归口。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电缆研究所。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广州电缆厂、天津塑力线缆集团有线公司、上海红旗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扬州曙光电缆有限公司、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分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唐家梓、刘统平、韩长武、盛伟秋、胡光政、梁国华、范德发。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9330.1-1988。
标准下载站
anystandards.com
1范围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第1部分:一般规定
GB/T9330.1—2008
GB/T9330的本部分规定了额定电压U。/U为450/750V及以下挤包绝缘和护套控制电缆的产品代号、标志、技术要求和检验规则。本部分适用于交流额定电压U。/U为450/750V及以下控制、监控回路及保护线路等场合使用的控制电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9330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2900.10-—2001电工术语电缆(IEC60050(461):1984,IDT)GB/T2952.1--1989电缆外护层总则GB/T3048.9—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9部分:绝缘线芯火花试验GB/T3956--1997电缆的导体(idtIEC60228:1978)GB/T19666--2005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JB/T8137—1999(所有部分)电线电缆交货盘3术语和定义
GB/T2900.10一2001确立的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
型式试验typetests
型式试验是指按一般商业原则,对本部分规定的一种型号电缆在供货前进行的试验,以证明电缆具有良好的性能,能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型式试验的本质是一且进行这些试验后,不必重复进行。如果改变电缆材料或设计会影响电缆的性能时,则必须重复进行型式试验。3.2
抽样试验sampletests
抽样试验是在成品电缆试样上或取自成品电缆的元件上进行的试验,以检验成品电缆产品符合规定要求。
例行试验routinetests
例行试验是指制造方在成品电缆的所有制造长度上进行的试验。3.4
额定电压ratedvoltage
额定电压是电缆结构设计和电性能试验用的基准电压。额定电压用U./U表示,单位为V。1
标准下载站
anystandards.com
GB/T 9330.12008
U。为任一绝缘导体和“地”(电缆的金属护层或周围介质)之间的电压有效值。U为多芯电缆系统任何两相导体之间的电压有效值。当电缆用于交流系统时,电缆的额定电压应至少等于使用电缆系统的标称电压。当电缆用于直流系统时,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电缆额定电压的1.5倍。注:系统的工作电压允许长时间地超过该系统标称电压的10%,如果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等于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则电缆可在高于额定电压10%的工作电压下使用。3.5
假定值fictitious diameters
按附录A计算所得的值。
4产品代号、表示方法及示例
4.1产品代号
4.1.1系列代号
4.1.2材料特征代号
铜导体
聚氟乙烯绝缘
交联聚乙烯或交联聚烯烃绝缘
聚氯乙烯护套
聚乙烯或聚烯烃护套
4.1.3结构特征代号
编织屏蔽
铜带屏蔽
铝/塑复合薄膜屏蔽
软结构(移动敷设)
双钢带铠装
钢丝铠装·
聚氯乙烯外护套·
乙烯或聚烯烃外护套
4.2产品表示方法
4.2.1产品用型号、规格及标准编号表示。4.2.2当产品有燃烧特性要求时,产品表示方法符合GB/T19666—2005的规定。K
4.2.3同一品种采用规定的不同导体结构时,第1种导体用(A)表示(省略),第2种导体用(B)表示,在规格后标明。
4.2.4电缆中的绿/黄双色绝缘线芯应与其他线芯分别表示。4.2.5示例:
铜芯聚氟乙烯绝缘聚氮乙烯护套控制电缆,固定设用,额定电压450/750V、24芯、1.5mm2、a)
有绿/黄双色绝缘线芯,表示为:第1种导体结构者:KVV-450/75023×1.5+1×1.5GB/T9330.2—2008第2种导体结构者:KVV-450/75023X1.5(B)+1X1.5GB/T9330.2—2008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铜带屏蔽控制电缆,固定敷设用,额定电压450/750V、b)
24芯、1.5mm2、铜带屏蔽,无绿/黄双色绝缘线芯,表示为:KYJVP2-450/75024X1.5GB/T9330.3—2008c)
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钢带铠装控制电缆,固定设用,额定电压450/750V、24芯、标准下载站
anystandards.com
1.5mm2、钢带铠装,无绿/黄双色绝缘线芯,表示为:KVV22-450/75024X1.5GB/T9330.2-2008GB/T 9330.1—2008
d)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编织屏蔽阻燃控制软电缆,阻燃B类,移动敷设用,额定电压450/750V、24芯、1.5mm2、编织屏蔽,无绿/黄双色绝缘线芯,表示为:ZB-KVVRP-450/75024X1.5GB/T19666-2005/GB/T9330.2—2008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聚乙烯护套钢丝铠装控制电缆,固定敷设用,额定电压450/750V、e)
24芯,1.5mm,无绿/黄双色绝缘线芯,表示为:KYJY33-450/75024X1.5GB/T9330.3--20085标志
5.1产地标志和电缆识别
电缆应有制造厂名、产品型号和额定电压的连续标志,厂名标志可以是制造厂名或商标的重复标志。
5.1.1标志连续性
一个完整标志的未末端与下个标志的始端之间的距离:在电缆外护套上应不超过550mm;一在电缆绝缘或包带上应不超过275mm。5.1.2耐擦性
印刷标志应耐擦。
5.1.3清晰度
所有标志应字迹清楚。
5.2产品表示方法
产品用型号、规格和标准号表示,表示方法应符合4,2规定。5.3绝缘线芯的颜色识别方法
5.3.1一般要求
当五芯以下电缆的绝缘线芯采用着色标识时,除用黄/绿组合色识别的绝缘线芯外,电缆的每一绝缘线芯不应使用不是组合色用的绿色和黄色。5.3.2颜色色谱
电缆优先选用的色谱是:
一两芯电缆:无优先选用色谱;三芯电缆:黄/绿色、浅蓝色、棕色,或是浅蓝色、黑色、棕色;四芯电缆:黄/绿色、浅蓝色、黑色、棕色,或是浅蓝色、黑色、棕色、黑色或棕色五芯电缆:黄/绿色、浅蓝色、黑色、棕色、黑色或棕色:或是浅蓝色、黑色、棕色、黑色或棕色,黑色或棕色。
各种颜色应能清楚地识别并耐擦。5.3.3黄/绿组合色
黄/绿组合色绝缘线芯的双色分配应符合下列条件:对每一段长15mm的双色绝缘线芯,其中一种颜色应至少覆盖绝缘线芯表面的30%,且不大于70%,而另一种颜色则覆盖绝缘线芯的其余部分。5.4绝缘线芯的数字识别方法
5.4.1一般要求
当绝缘线芯采用数字识别时,绝缘应是同一种颜色并按数序排列,但黄/绿组合色绝缘线芯(若有)除外。
标准下载站
anystandards.com
GB/T9330.1—2008
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印在绝缘线芯的外表面上。数字颜色应相同并与绝缘颜色有明显反差且字迹清楚。
5.4.2标志的优先排列方法
数字标志应沿着绝缘线芯以相等的间隔重复出现,相邻两组数字标志应彼此颠倒。当标志由单个数字组成时,则应在数字的下面放一破折号。如果标志是由两个数字组成时,则应上下排列并在后面数字的下方放置破折号。相邻两组数字标志的间距d应不大于50mm。标志的排列如下图所示:
5.4.3耐擦性
数字标志应耐擦。
6电缆结构的一般要求
6.1导体
6.1.1材料
导体应是退火铜线,导体中的单线可以不镀锡或镀锡。6.1.2结构
固定数设用电缆的导体采用GB/T3956—1997的第1种圆形实心导体或第2种圆形绞合导体。移动敷设用软电缆导体采用GB/T3956—1997的第5种柔软圆形绞合导体。6.2绝缘
6.2.1材料
绝缘应为表1所列的各类绝缘混合物的一种,电缆导体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电缆挤包其他绝缘混合物时应在后续部分规定。表1不同类型绝缘混合物电缆导体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绝缘混合物
热塑性聚氰乙烯
热塑性柔软型氧乙烯
热固性交联聚乙烯
6.2.2绝缘层
导体长期允许的工作温度/C
绝缘应紧密挤包在导体上,且应容易剥离而不损伤绝缘体、导体。绝缘厚度的标称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混合物代号
绝缘厚度的平均值应不小于标称值,其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90%减去0.1mm。表2聚氮乙烯(PVC)和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标称厚度标称截面/mm
绝缘标称厚度8/mm
标准下载站
anystandards.com
标称裁面/mm
表2(续)
绝缘标称厚度8/mm
GB/T9330.1—2008
绝缘线芯应按GB/T3048.9—2007经受交流50Hz试验电压6kV的火花试验检查。6.3成缆和填充物
6.3.1绞合方向和绞合节距
绝缘线芯应绞合成缆,最外层的绞合方向为右向。绞合节距为:
一固定敷设用的硬结构电缆应不大于绞合外径的20倍;一移动场合用的软电缆应不大于绞合外径的16倍。6.3.2排列
绝缘线芯采用数字标志时,由内层到外层从1开始按自然数序顺时针方向排列。黄/绿组合色绝缘线芯(若有)应放置在缆芯的最外层。6.3.3填充物和隔离层
绝缘线芯间的间隙允许采用非吸湿性、且适合电缆运行温度并与电缆绝缘材料相兼容的材料填充,填充物应不粘连绝缘线芯。
成缆线芯和填充物可以用非吸湿性材料薄膜带绕包隔离层。6.4金属屏蔽
屏蔽型电缆在缆芯外应由一根或多根金属带绕包或金属丝编织结构组成金属屏蔽。必要时,允许采用其他合适的屏蔽材料和形式,但应在后续部分中规定。屏蔽和缆芯之问应重叠绕包二层非吸湿性带或挤包内衬层。屏蔽后,允许绕包一层非吸湿性带。6.4.1铜带绕包
采用0.05mm~0.10mm的软铜带重叠绕包。6.4.2铝/塑复合薄膜带绕包
采用0.05mrm~0.10mm的铝/塑复合薄膜带重叠绕包。绕包时应在铝/塑复合薄膜带下纵向放置根标称截面不小于0.20mm2的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构成的引流线,移动敷设软电缆的引流线应为多根结构的绞合软线。6.4.3金属编织
编织屏蔽由软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构成,其编织密度应不小于80%。编织层不允许整体接续,露出的铜线头应修齐。每1m长度上允许更换金属线锭一次。编织用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的标称直径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编织用圆铜线(镀锡圆铜线)标称直径编织前假定直径d/mm
10<≤20
6.5内村层
6.5.1结构
金属铠装电缆应采用内衬层,内村层可以挤包或绕包。标称直径/mrm
标准下载站
anystandards.com
GB/T9330.1—2008
6.5.2材料
用于内衬层的材料应是非吸湿性材料,且适合电缆的运行温度并与电缆绝缘材料相兼容。6.5.3内村层厚度
挤包或绕包内衬层厚度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表4规定标称值的80%。表4内村层厚度
挤包或绕包前假定直径d/mm
挤包的内衬层应不粘连绝缘线芯。绕包内衬层可采用双层或多层重叠绕包。6.6金属铠装
内衬层厚度/mm
除本部分另有规定外,金属铠装应符合GB/T2952.1—1989的要求。6.6.1结构
金属带铠装由双金属带左向螺旋状间隙绕包在内衬层上。外层金属带的中间大致在内层金属带间隙上方,包带间隙应不大于金属带宽度的50%。圆金属丝铠装由钢丝单层左向或双层钢丝内层右向、外层左向绕包在内衬层上,并且钢丝之间间隙的总和应不超过根钢丝的直径。6.6.2材料
金属带为涂漆钢带或镀锌钢带。圆金属丝为镀锌钢丝
金属带的层数、厚度和宽度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铠装金属带标称厚度和宽度
铠装前假定直径d/mm
金属带层数×标称厚度/mm
铠装钢丝的直径应不小于表6的规定。表6
铠装钢丝标称直径
铠装前假定直径d/mm
15256.7护套
6.7.1材料
宽度/mm
(不大于)
铠装钢丝标称直径/mm
(不小于)
护套应为表7中规定的各类护套混合物的一种。必要时,允许采用其他护套混合物,但应在后续部分中规定。
标准下载站
anystandards.com
护套混合物
热塑性聚氯乙烯
表7不同类型护套混合物电缆的导体长期工作温度电缆导体长期工作温度/℃C
热塑性柔软型聚氯乙烯
热塑性聚乙烯
热塑性聚氯乙烯
热塑性聚乙烯
6.7.2护套
GB/T9330.1—2008
混合物代号
护套应紧密挤包在绞合的绝缘线芯、隔离层或金属铠装层上(若有),且容易剥离而不损伤绝缘或护套。
护套表面应光洁,色泽均匀。
护套厚度的标称值应符合表8的规定,其中铠装型电缆护套的最小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5mm,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80%减去0.2mm。非铠装型电缆护套厚度平均值应不小于规定的标称厚度,其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85%减去0.1mm。表8护套标称厚度
挤包护套前假定外径d/
10d≤16
167成品电缆
成品电缆外径
护套标称厚度/
成品电缆外径应符合后续部分的规定。挤包护套前假定外径d/
护套标称厚度/
在圆形护套电缆的同一横截面上测得的最大外径和最小外径之差(f值)应不超过平均外径规定上限的15%,测量两处,取最大差值。7.2导体电阻
电缆的每芯导体在20℃时的直流电阻应符合GB/T3956—1997中的规定。7.3绝缘非电性能
绝缘在正常使用温度范围内,绝缘混合物老化前后的机械性能应符合后续部分的规定。7.4编织密度
编织层覆盖密度按公式(1)计算
式中:
编织层覆盖密度,%;
p—单向覆盖系数。
式中:
P=(2p—)×100
p=mxnxd(1+
元×D
编织层的节圆直径,mm;
编织铜线的直径,mm;
编织机同一方向的锭数;
(1)
(2)
标准下载站
anystandards.com
GB/T9330.1—2008
n——每锭的编织线根数;
L---编织节距,mm。
7.5护套非电性能
护套在正常使用温度范围内,护套混合物老化前后的机械性能应符合后续部分的规定。7.6电压试验
电缆应按表9规定的工频交流电压试验要求检查是否符合要求。试验电压应依次施加在成品电缆的每根导体对连接在一起的所有其他导体和金属层(若有的话)之间。
试验项目
成品电缆电压试验
试验条件:
一试样长度
试验温度
试验电压
每次最少施加电压时间
试验结果
绝缘线芯电压试验
试验条件:
一试样长度
浸水最少时间
-水温
表9电缆电压试验要求
试验电压:
一绝缘厚度0.6mm及以下
绝缘厚度0.6mm以上
每次最少施加电压时间
试验结果
试验要求
交长度
环境温度
不击穿
不击穿
绝缘电阻
电缆的绝缘电阻应在经受表9规定的电压试验后的绝缘线芯上按表10规定进行。表10绝缘电阻试验
试样处理
试样长度最小
浸水时间最少
水温不低于
电缆绝缘线芯长期工作温度下的绝缘电阻应符合表11的规定。表11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下的绝缘电阻导体标称截面/
第1种
最小绝缘电阻/(MO·km)
PVC绝缘电缆
第2种
第5种
试验条件
电缆的额定工作温度
XLPE绝缘电缆
第1种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第2种
标准下载站
anystandards.com
7.8颜色和标志的耐擦性检查
GB/T9330.1—2008
应用浸过水的一团脱脂棉或一块棉布轻轻地擦拭制造厂名或商标、绝缘线芯颜色或数字标志,共擦10次,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
7.9电缆燃烧性能试验
电缆应符合单根燃烧试验要求。如果电缆有其他各种燃烧特性要求时应符合GB/T19666—2005规定的相关试验要求。电缆如有耐火特性在后续部分规定。8交货长度
根据双方协议长度交货,长度计量误差不超过士0.5%。9检验规则
9.1产品应由制造厂的质量检查部门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出厂产品应附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9.2产品应按规定的试验项目进行验收。9.3交货批的抽样数量由双方协议规定,如用户不提出要求时,则按制造厂的规定进行。如抽样项目的结果不合格时,应加倍取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第二次试验。仍不合格时,应100%进行检验。
9.4制造厂和用户对验收有争议时,应由双方认可的权威机构进行仲裁试验。10包装
10.1成圈或成盘电缆应卷绕整齐,妥善包装。电缆盘应符合JB/T8137一1999的规定。电缆端头应可靠密封,伸出盘外的电缆端头应加保护罩。10.2每圈或每盘上应附有标签标明:a)制造厂名称;
b)型号、规格,单位为mm2;
额定电压,单位为V;
d)长度,单位为m
质量,单位为kg;
制造日期,年月;
g)标准编号或认证标志;
h)电缆盘正确旋转方向。
10.3装箱时,箱体外壳上应标明:a)制造厂名称;
b)型号、规格,单位为mm2
额定电压,单位为V;
标准编号或认证标志;
箱体外形尺寸及质量,单位为kg;防潮、防挪标志。
标准下载站
anystandards.com
GB/T9330.1—2008
A.1概述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假定值的计算方法
本计算方法用于确定电缆结构各组成部分的尺寸以确定选用相关的数值,避免在单独计算中引起的任何差异。
A.2假定值的计算方法
A.2.1导体的假定直径
将列于表A.1中第1类、第2类和第5类的值作为计算用导体假定直径d。表A.1电缆用圆形铜导体的假定直径标称裁面/mm
第1类
计算用导体假定直径/mm
第2类
本表列出的导体直径只能作为本部分计算基础,而不能通过测量来检验。A.2.2绝缘线芯的假定直径
第5类
将A.2.1所给的导体直径的相应值加上规定的绝缘厚度平均值之和的两倍,如果有的话,每根绝缘线芯加入任何必需的两倍隔离层厚度,计算出绝缘线芯的假定直径D1。如下式D=d+24
式中:
d——计算用导体假定直径(见表A.1);△—绝缘层的标称厚度,如有的话,含另加隔离层厚度(见表2)。A.2.3线芯绞合的假定直径
将A.2.2计算的值乘以表A.2中给出的相应的成缆系数k,与绞合线芯时加入任何的隔离层厚度的两倍计算出缆芯的假定直径D.。如下式:D,=×D+2
式中:
k—成缆系数(见表A.2);
Ag隔离层的标称厚度。
除非标准中另有规定,隔离层应采用下列值:绞合绝缘线芯外的薄膜隔离层:0.08mm;-绞合绝缘线芯外的刮胶织带隔离层:0.15mm。1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