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5118-1994 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技术要求
GB/T 15118-199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5118-1994

中文名称: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技术要求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4×139264 kbit/s optical fiber digital line system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4-07-12

实施日期:1995-03-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472737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光纤通信>>33.180.30光放大器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通信设备>>M33光通信设备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CCITT G.955,NEQ CCITT G.957,NEQ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1348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0, 字数:16千字

标准价格:10.0 元

出版日期:1995-03-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4-07-13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陈竞先

起草单位:邮电科学院

归口单位: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通信)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公用电信网中4×139264 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的性能要求和相关功能。本标准适用于在光缆上传输4×139264kbit/s信号的数字线路系统。是设计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的依据。专用电信网中的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亦可参照使用本标准。 GB/T 15118-1994 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技术要求 GB/T15118-1994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5118—1994
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
系统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for digital linesystems on optical fibre cables at 4X139264kbit/s1994-07-12发布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5-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
系统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digital line systemsonopticalfibrecablesat4X139264kbit/sGB/T15118—1994
本标准是参照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建议G.955在光缆上传输1554kbit/s和2048kbit/s系列信号的数字线路系统”和G.957\与同步数字系列有关的设备和系统的光接口”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订的。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公用电信网中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的性能要求和相关功能。本标准适用于在光缆上传输4X139264kbit/s信号的数字线路系统。是设计4X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的依据。专用电信网中的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亦可参照使用本标准。2引用标准
GB7611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GB/T13996光缆数字线路系统技术要求3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的特性3.1系统组成
图1表示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的组成。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07-12批准1995-03-01实施
1个139264tit/s核
GB/T15118—1994
1~21hit
1~1:9261hir/
图1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示意图OLTM一光线路终端复用机T',T—OLTM与139264kbit/s数字设备接;S—紧靠在光发送机(TX)或光中继机(OREG)的光连接器(C)后面的光纤点;R一紧靠在光接收机(RX)或光中继机(OREG)的光连接器(C)前面的光纤点注:如果使用了光纤分配架,分配架上附加的光连接器应看作光纤线路的一部分,且位于S点与R点之间。图1(a)表示系统中没有光中继机。系统中也可有一个或几个光中继机,如图1(b)所示。图中,光线路终端复用机(OLTM)从参考点T'到参考点S,或从参考点R到参考点T。OLTM由数字线路复分接器和光纤线路终端机组成。
3.2比特率及容差
比特率:4×139264kbit/s。
容差:±15ppm。
3.3系统性能指标
3.3.1电接口指标
电接口指标在图1输入口T'和输出口T处测量。3.3.1.1一般要求
a比特率
比特率为139264kbit/s±15ppm。b码型
码型为CMI码。
c过压保护要求
139264kbit/s输入口和输出口应能抵抗10个标准的闪电脉冲(5个负脉冲和5个正脉冲)的冲击,而不受损害。闪电脉冲的上升时间为1.2μs,宽度为50μs,幅度Upc一20V。当输入口和输出口与同轴电缆连接时,差模测试脉冲发生器的连接电路如图2所示。2
3.3.1.2输出口要求
GB/T15118—1994
心, CeuF
图21.2/50μs差模电压脉冲发生器输出口指标应符合GB/T13996中表2和图2、图3的规定。3.3.1.3输入口要求
a衰减范围
加在输入口的数字信号应符合本标准3.3.1.2的规定,且随连接电缆的特性而变,连接电缆的衰减特性遵循近似的Vf的变化规律,衰减范围在70MHz频率上为0~12dB。b容许输入抖动容限
容许的输入抖动容限应满足本标准3.3.3.2条a项的规定。c反射衰减
输入口反射衰减应满足GB7611的相关规定。3.3.2光接口指标
3.3.2.1平均发送光功率
平均发送光功率在图1中的S点处测量,其值应根据中继段的长度确定。当采用LD光源时,平均发送光功率-—般为—9dBm、-6dBm、—3dBm和0dBm。3.3.2.2消光比
用P。表示逻辑“1”的平均发送光功率,P表示逻辑“0”的平均发送光功率,消光比EX为:EX=101g(Ps/P)≥10dB
3.3.2.3接收机灵敏度
接收机灵敏度光功率在图1的R点处测量,其值应满足表1的规定。表1光接收机灵敏度指标
速率,kbit/s
4×139264
中心波长,nm
3.3.2.4接收光功率动态范围
光检测器类型
PIN-FET
接收机灵敏度,dBm
(BER=1X10-11)
在图1的R点测量的接收光功率动态范围(实测最大接收光功率与实测接收机灵敏度之差)应满足表2的规定。
速率,kbit/s
4X139264
3.3.2.5光通道代价
最大光通道代价为1dB。
3.3.3传输性能指标
GB/T15118—1994
表2接收光功率动态范围
中心波长,nm
光检测器类型
PIN-FET
动态范围,dB
(BER=1X10-11)
以下各项性能指标均对假设参考数字段长度为280km或420km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作的规定。
3.3.3.1误码性能
根据27500km64kbit/s全程假设参考连接的误码性能指标及分配原则,并考虑留有富余度,长度小于或等于280km和420km的4×139264kbit/s光缆假设参考数字段在64kbit/s口的误码性能指标应满足表3的规定。
误码性能指标的连续测试时间为一个月长度不超过280km或420km的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系统平均误比特率BER≤1×10-10。(连续测试时间不少于24h)表3数字段在64kbit/s口的误码性能指标误码性能指标
数字段长度,km
≤420
《280
3.3.3.2抖动性能
a最大容许输入抖动的下限
严重误码秒
≤0.000067%
≤0.000045%
误码秒
≤0.0054%
≤0.0036%
输入抖动容限在图1中4个139264kbit/s输入口T'处测量。当输入口连接电缆的衰减特性遵循近似的Vf的变化规律,且在70MHz频率上具有12dB的最大介入衰减时,每个139264kbit/s输入口的输入抖动容限应满足图3的规定。测试信号为223-1级伪随机信号序列,并受具有图3所规定的幅/频关系的正弦抖动所调制。4
热业标
b抖动转移特性
GB/T15118—1994
格其以而度,1
20di1014
的率别激生标,
图3最天容许输入抖动的下限
4×139264kbit/s光缆假设参考数字段抖动转移函数的最大增益不大于0.9dB。抖动测试频率应尽量低,若受测试仪表的限制,抖动测试的最低频率可测到10Hz。c无输入抖动时的输出抖动
输出抖动在图1中4个139264kbit/s输出口T处测量。对每个139264kbit/s的输出口,无输入抖动时的输出抖动应符合GB/T13996的相关规定。3.3.3.3系统可靠性
a系统可靠性指标
若容许5000km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双向全程每年4次全阻故障。则容许420km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数字段)双向全程每三年一次全阻故障,即MTBF不少于3年,容许280km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数字段)双向全程每五年一次全阻故障,即MTBF不少于5年。
b光源寿命
LD光源寿命应大于20×10°h。
c光检测器寿命
PIN-FET组件寿命应大于50X10°h。APD寿命应大于20X10h。
3.3.3.4系统可用性
当容许5000km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双向全程每年4次全阻故障,平均故障修复时间为6h,则5000km全程双向的可用性指标约为99.73%。对应280km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系统的可用性指标约为99.985%;对应420km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的可用性指标约为99.977%。
3.3.4线路码型
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的线路码型除采用5B6B、8B1H码型外,还可采用经主管部批准的其他码型,如NRZ加扰码等。4对光纤光缆的基本要求
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使用的光纤应为零色散波长为1310nm的单模光纤和零色散波长为1550nm的色散位移单模光纤。5
GB/T15118—1994
4.1对零色散波长为1310nm的单模光纤的基本要求模场直径:标称值为9~9.5μm中某一值,偏差不大于士5%。包层直径:标称值为125μm,偏差不大于士2μm。工作波长:1310nm(1285~1330nm)和1550nm(1480~1580nm)。截止波长:单模光纤的截止波长为1100~1280nm中的某一值。单模光缆截止波长的最大值为1260nm或1270nm。色散系数:工作波长在1288~1339nm区域内,色散系数不大于3.5ps/nm·km;工作波长在1271~1360nm区域内,色散系数不大于5.3ps/nm·km,工作波长在1550nm区域时,色散系数不大于20ps/nm·km。衰减系数:在1310nm波长区域,衰减系数小于0.5dB/km;在1550nm波长区域,衰减系数小于0.3dB/km。4.2对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的基本要求模场直径:1550nm时,标称值为7.0~8.3μm中的某一值,偏差不大于士10%。包层直径:标称值为125μm,偏差不大于士2uμm。工作波长:1550nm(1480~1580nm)。色散系数:工作波长在1525~1575nm区域内,色散系数不大于3.5ps/nm·km。衰减系数:在1550nm波长区,衰减系数小于0.27dB/km在1310nm波长区,衰减系数小于0.5dB/km。5系统富余度
系统中每个中继段的富余度分成光缆富余度M。和设备富余度M。两部分,如图4所示。图4个中继段的光通道
注:若使用了光纤分配架,分配架上附加的光连接器位于S点和R点之间。5.1光缆富余度M。
光缆富余度M。包含以下三个因素所需的富余度。a当光缆配置变动需附加光纤接头或增加光缆长度时所需的富余度。b由于环境条件影响使光缆性能发生改变时所需的富余度。cS点和R点之间的连接器的性能发生劣化时所需的富余度。单模光纤的富余度为0.1~0.15dB/km,一个中继段的M。最少为3dB,最大为5dB。5.2设备富余度M
设备富余度M。包含因时间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发送光功率下降和接收机灵敏度劣化,以及附加在设备上的光连接器性能劣化所需的富余度。M。应不小于3dB。
6系统中继段衰减及色散规范
GB/T15118—1994
如图4所示,中继段光通道S点和R点之间的性能参数包括总衰减(光缆总衰减和光缆富余度M。之和)和最大色散。作为最大中继段长度下的最低要求,在BERv,不劣于1×10-11条件下,4×139264kbit/s系统中继段S点与R点之间允许的总衰减和最大色散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单模光纤上的中继段光通道S点与R点之间的容限比特率,kbit/s
4×139264
注:1)该指标值待研究。
7中继站供电方式
工作波长
范围,nm
光源类型
MLM-LD
SLM-LD
S点与R点之间的容限(BER≤1X10-11)总衰减,dB
最大色散,ps/nm
中继站供电方式分远距离供电和本地供电两种,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采用本地供电方式。远距离供电采用直流恒流供电方式。本地供电采用直流电压供电方式,除使用本地电力网外,还可采用自然能供电方式或各种方式互补供电。
8保护转换功能
在需要提高系统可用性指标的场合,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应具备自动保护转换功能。在主备用系统自动转换过程中应不中断已建立的通话连接。主备用比例:可采用n主1备(n=1~11)的配置比例,n值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定。转换条件:接收端发生收无光,失步,BER≥10-3等即时告警,且备用系统正常。转换方式:自动转换方式和人工控制转换方式两种。自动转换方式时,一旦符合转换条件,主用系统自动转向备用系统,当主用系统恢复正常后512分钟,自动转回主用系统。人工控制转换方式时。由人工操作,主用系统自动转向备用系统,也必须由人工操作,使备用系统自动转回主用系统。转换信号传输方式:转换信号应与主信号在同一光纤中传输。自动转换的接口点为标称的139264kbit/s数字接口点。9工作条件
9.1环境条件
a设备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
有人维护站5~40℃。
无人维护站架式一5~40℃;
箱式-10~40℃。
相对湿度:
有人维护站85%(25℃时)。
无人维护站≤90%(35℃时)。
b光缆环境温度
架空光缆:-30~50℃。
直埋光缆:0~26℃。
城市管道用光缆:一5~40℃。
9.2充气
GB/T15118—1994
4X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的箱式中继机采用充气维护,维护气压不大于40kPa。当采用充气的箱式中继机时,监控系统应能监测气压状况。9.3供电电压
供电电压额定值(V)
9.4对抗干扰的防护
电压允许变化范围(V)
—40~-57
—21.6~-26.5
-56~-66
4×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中使用的565Mbit/s光线路终端复用机、光中继机及远供设备应能抵抗由雷击或荧光灯、电动工具等电干扰源产生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的影响。本系统在工作时也不应影响其他通信设备。光缆线路应具备防震、防水、防腐、防雷等防护性能,有必要时还应具有防鼠咬、虫蛀等性能。箱式中继机应有良好的密封和防水防腐性能。10公务联络
为了使系统各站之间能进行通话联络,系统内终端站之间,终端站与光中继站之间,光中继站之间应有公务联络电话。
公务联络采用选址呼叫和会议电话方式,具有端站强拆功能。公务联络信号应与主信号在同一光纤中传输。11监控与故障定位
4X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应备有监控系统,以实现在不中断通信的情况下对系统性能进行检测和故障定位。
监控信号应与主信号在同光纤中传输。监控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性能监视功能,LD预偏置电流,AGC电压,机架供电电压,机架温度,误码秒,严重误码秒,累计误码数。
告警监视功能:支路输入信号中断,发送光功率消失,接收光功率消失,线路码顿失步,复用顿失步,BER≥10-6,BER≥10-3,LD寿命,电源故障和转换状态。控制功能:环路控制,转换控制,遥控开关,遥测开关。12故障告警及相应措施
4X139264kbit/s光缆数字线路系统应检测的告警情况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列于表5。8
故障情况
电源故障
支路输入
信号消失
LD发送光
功率消失
LD寿命
接收光信
号消失
线路码顿
1×10-8
1×10-6
复用顿
检测到对端
告警指示
故障设备
GB/T15118—1994
表5故障情况与相应措施
维护告警
即时的
延迟的
向对端发
出告警指示
AIS加到
所有支路
如果可行
复合信号的
相关时隙中
表中“二”表示在相关的故障情况下,如果该情况是唯一的,则注:表中“要”表示在相关的故障情况下应采取措施。不必采取相应措施。如果同时发生一种以上的故障情况,而且至少其中一种故障情况规定了要”采取措施,则应采取有关的措施。
1)告警指示信号AIS的等效二进制内容是连串的“1”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提出。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竞先。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