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5130.2-1995 信息处理 数据交换用90mm改进调频制记录的位密度为15916磁通翻转/弧度、每面80条磁道的软磁盘 第二部分:磁道格式
GB/T 15130.2-199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5130.2-1995

中文名称:信息处理 数据交换用90mm改进调频制记录的位密度为15916磁通翻转/弧度、每面80条磁道的软磁盘 第二部分:磁道格式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ata interchange, 90 mm floppy disks with a bit density of 15916 flux reversals/radian and 80 tracks per side, using the 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 system, Part 2: Track format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5-12-13

实施日期:1996-06-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266209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信息技术、办公机械设备>>数据存储设备>>35.220.20磁存储设备综合

中标分类号: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计算机>>L64数据媒体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SO/IEC 9529/2-1989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2, 字数:18千字

标准价格:10.0 元

出版日期:1996-06-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5-12-13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电子工业部第三十三研究所、电子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磁道配置、磁道格式和已记录信号的特征。 GB/T 15130.2-1995 信息处理 数据交换用90mm改进调频制记录的位密度为15916磁通翻转/弧度、每面80条磁道的软磁盘 第二部分:磁道格式 GB/T15130.2-199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信息处理数据交换用90mm改进调频制记录的位密度为15916磁通翻转/弧度、每面80条磁道的软磁盘
第二部分:磁道格式
Information processing-Data interchange on 90 mm flexibledisk cartridges using 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 recordingat 15 916 ftprad, on 80 tracks on each sidePart 2: Track format
GB/T 15130.2—1995
ISO/1EC 9529/2—1989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0/IEC9529/2一1989《信息处理数据交换用90mm改进调频制记录的位密度为15916磁通翻转/弧度、每面80条磁道的软磁盘第二部分:磁道格式》。0引言
GB/T15130规定了90mm用改进调频制(MFM)记录的位密度为15916磁通翻转/弧度、每面80条磁道的软磁盘的性能。
GB/T15130.1规定了软磁盘的尺寸、物理性能和磁性能。这样就为数据处理系统之间提供了实际交换的可能性。
GB/T15130.1和GB/T15130.2与GB/T13703规定的标号系统为数据处理系统之间的全部数据交换提供了条件。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磁道配置,磁道格式和已记录信号的特征。2致性
如果90mm软磁盘达到本标准各条的全部要求,该软磁盘就与GB/T15130这部分--致。与GB/T15130这-部分一致的先决条件是与GB/T15130.1-致。3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988信息处理信息交换用七位编码字符集GB2311信息处理七位和八位编码字符集代码扩充技术GB11383信息处理信息交换用八位代码结构和编码规则GB/T13703信息处理信息交换用软磁盘盘卷和文卷结构GB/T15130.1信息处理数据交换用90mm改进调频制记录的位密度为15916磁通翻转/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3发布410
1996-06-01实施
4般要求
4.1记录方式
GB/T 15130.2--1995
度、每面80条磁道的软磁盘第一部分:尺寸、物理性能和磁性能记录方式为改进调频制(MFM),其条件为:在每个含“1”的位单元中心写一个磁通翻转:a.
b.在连续含“0\的位单元之间的每个单元边界写一个磁通翻转。4.12条中的规定除外。
4.2已记录的软磁盘的磁道位置公差对GB/T15130.2,在GB/T15130.1的9.2.3.1条中规定的公称磁道位暂需要用在GB/T15130.1的8.2条中规定的热膨胀系数修正到实际温度下的值。在GB/T15130.1的6.1.2条中规定的整个使用环境范围内,已记录的磁道中心线应在修正过的公称磁道位置士0.028mm以内。4.3记录偏离角(见图1)
在写入或读出一个磁通翻转瞬间,该磁通翻转有一个角度如式(1)所示: = arcsin(d/Rn) ± 0°18
式中:R,-
通过这个磁通翻转的半径(见GIB/T15130.1的9.2.3.1条)。(1))
注:由于磁道可能被写和重写在4.2和4.3条给出的公差的边缘,原来的一部分信息可能会遗留在新写入数据的某一边,读出时形成不需要的噪声。因此,有必要采用写后抹的方法来修整磁道边缘。避道
磁道中心线
旋转方问
存取线
4.4记录密度
4.4.1公称记录密度为15916磁通翻转/弧度,公称位单元长度为62.8urad。4.4.2长项的平均位单元长度应是整个扇段上测得的位单元长度的平均值。它应在公称位单元长度士2.5%以内。
4.4.3短项的平均位单元长度(相对于特定的位单元)应是其前面8个位单元长度的平均值。它应在长项平均位单元长度士8%以内。
4.5磁通翻转间距(见图2)
GB/T15130.2—1995
磁通翻转之间的瞬时间距受读写过程、记录位的顺序(脉冲拥挤效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翻转的位置为读出时信号峰的位置(见附录A(参考件)和附录B(参考件))。4.5.1连续\1”的磁通翻转之间的间距应为短项平均位单元长度的80%~120%。4.5.2两个“0”之间的磁通翻转,与其前面的1”或后面的“1”磁通翻转之间的间距为短项平均位单元长度的130%~165%。
4.5.3在两个“1\之间只有--个“0\位单元时,两个“1”磁通翻转之间的间距应为短项平均位单元长度的185%~225% 。
81% ~ 120%
4.6平均信号幅度
130%~165%
130%~165%
185% ~ 223%
数据交换用软磁盘每一面的任何磁道上的平均信号幅度(见GB/T15130.1的4.12条),应小于1f的标准基准幅度SRA的160%,并且大于2f的标准基准幅度SRA2的40%。4.7字节
字节是一组8位位置的组合,用B1到B8标识。每个位置上的位应为\0”或“1”。4.8扇段
所有磁道都分为18个扇段,每个扇段的数据容量是512个字节。4.9柱面
具有相同磁道号的一对磁道(每面各有一条磁道)。4.10柱面序号
柱面序号用两位数字表示,它与柱面上磁道的磁道序号相同。4.11一条磁道的数据容量
一条磁道的数据容量为9216个字节。4.12十六进制记数法
用十六进制记数法代表下列字节:(00)代表(B8~B1)=00000000
(01)代表(B8~B1)=00000001
(02)代表(B8~B1)=00000010
(4E)代表(B8~B1)=01001110
(FE)代表(B8~B1)=11111110
(FB)代表(B8~B1)=11111011
(A1)代表(B8~B1)=10100001
在(A1)*字节中,B3和B4之间没有边界翻转。4.13错误校验字符(EDC)
两个EDC字节由硬件产生,即通过一个16位移位寄存器由相关的位(见后面对磁道每-部分的规412
GB/T 15130. 2-1995
定)串行移位产生的(见附录C(参考件))。其生成多项式为:X1 +X12 + X5 + 1
磁道配置
磁道的格式化应从索引出现时开始。索引应在基准线B(见GB/T15130.1的7.4.2.2条)平行于存取线时刻的士440 us以内出现。在格式化期间,磁盘的转速应是:索引到索引的平均转速为300/min士2%,整个扇段的平均转速为300r/min±2.5%。格式化后,每条磁道应有18个扇段,每条磁道的磁道配置如图3所示。索引间隙
5.1索引间隙
标识符
标识符
第1開段
数据块
数据块
数据块
第18扇段
数据块
在公称记录密度下,这个字段应包括146个字节,其内容没有规定(但不能包含(A1)*字节)。由于重写、这个字段中前面的一些字节可能成为不定的。5.2扇段标识符
这个字段的配置如表1所示。
扇段标识符
标识符标记
12个字节
3个字节
5.2.1标识符标记
1个字节
这个字段包括16个字节:
12个(00)字节;
3个(A1)字节;
1 个(FE)字节。
5.2.2地址标识符
这个字段包括6个字节。
5.2.2.1磁道地址
这个字段包括2个字节:
1个字节
磁道地址
1个字节
(00)或(01)
地址标识符
1个字节
1个字节
2个字节
柱面序号(C)
GB/T15130.2—1995
这个字段用二进制记数法表示柱面序号,它从最外面的00柱面到最里面的79柱面顺序编号。b.面的序号(面)
这个字段表示磁盘的面。在0面,面的序号在所有磁道上均为(00)。在1面,面的序号在所有磁道上均为(01)。
5.2.2.2扇段序号(S)
第3个字节用二进制记数法表示扇段序号,它从第1个扇段的01到最后一个扇段的18。扇段可以按照扇段序号的任何顺序记录。5.2.2.3第4个字节
第4个字节总是一个(02)字节。5.2.2.4EDC
这两个字节应按4.13条的规定,采用从标识符标记的第1个(A1)*字节(见5.2.1条)开始,到地址标识符的第4个字节(见5.2.2.3条)结束的扇段标识符字节生成。如果EDC是不正确的,那么该扇段存在缺陷。GB/T13703规定了缺陷扇段的处理方法。5.3标识符间隙
这个字段包括22个初始记录的(4E)字节。由于重写,这些字节可能成为不定的。5.4数据块
这个字段的设置如表2所示。
数据块
数据标记
12个字节
5.4.1数据标记
3个字节
这个字段包括16个字节:
12个(00)字节;
3个(A1)*字节;
1个(FB)字节。
5.4.2数据字段
1个字节
数据字段
512个字节
2个字节
这个字段包括512个字节。如果它的组成少于要求的数据字节数,剩余的位置应用(00)字节填充。5.4.3 EDC
这两个字节应按4.13条的规定,采用从数据标记的第1个(A1)*字节开始,到数据字段的最后一个字节结束的数据块字节生成。如果EDC是不正确的,那么该扇段存在缺陷。GB/T13703规定了缺陷扇段的处理方法。5.5数据块间隙
这个字段包括101个初始记录的(4E)字节。由于重写,这些字节可能成为不定的。数据块间隙记录在每个数据块之后,同时位于下一个扇段标识符之前。最后一个数据块之后的数据块间隙位于磁道间隙之前。
5.6磁道间隙
这个字段应紧接在最后:个扇段的数据块间隙之后,写(4E)字节直到检出索引为止,除非在写入414
GB/T15130.2—1995
最后一个数据块间隙时就检测到索引,此时应没有磁道间隙。数据的编码表示法
6.1标准
数据字段的内容应根据有关的信息编码国家标准(例如GB1988.GB2311或GB11383)记录和解释。
6.2编码方法
6.2.1当按照编码方法要求时,数据字段应看作是八位二进制位组成字节的有序序列。在每一个字节中,位的位置由B8到B1标识。最高的二进制位记录在B8位置,最低的二进制位记录在B1位置。记录顺序应为高位在前。当数据按照一个八位二进制代码编码时,二进制位的位权如表3所示。表3
位的位置
当数据按照一个七位二进制代码编码时,二进制位B8为“0”,数据应在B7到B1位置上编码,并使用表3所示的相同的位权。
6.2.2当按照编码方法要求时,数据字段应看作是二进制位的位置的有序序列,每一位置为一个二进
制位。
A1一般说明
GB/T 15130.2—1995
附录A
测量磁通翻转间距的步骤和设备(参考件)
本附录规定了在90mm改进调频制记录的密度为15916磁通翻转/弧度的双面软磁盘上测量磁通翻转间距的步骤和设备。
测试的公称转速为300r/min。
A2格式
被测磁盘应该由数据交换用软磁盘驱动器写入。A3测试设备
A3.1软磁盘驱动器
在整个旋转期间,软磁盘驱动器的平均转速应为300士3r/min。32 us内的平均角速度对整个旋转期间平均角速度的偏差不应超过0.5%。A3.2磁头
A3.2.1分辨率
当采用相应面校正系数已知的基准软磁盘(RM9529)和已规定的测试记录电流记录时,在每一面的79磁道上磁头的绝对分辨率应为70%~75%。磁头的谐振频率不应低于500000Hz。不能用改变磁头负载阻抗的办法改变分辨率。分辨率应该在A3.3.1条中规定的放大器输出端测量。A3.2.2偏离角
磁头的偏离角应为式(A1)所示: = arcsin(d/R) ± 0°6'
式中: d0.35 mm。
A3.2.3接触
在测试时,磁头和磁盘应处于良好的接触状态。A3.3读电路
A3.3.1,读放大器
-(A1)
读放大器从1000~375000Hz频段里应有一个不超过士1dB的平滑响应曲线,并且不发生幅度饱和。
A3.3.2峰值读出放大器
峰值读出用一台差分和限幅放大器测量,或采用等效的好的峰值读出电路。A3.4测量时间间隔的分辨率
时间间隔计数器应能够测量5uμs到最短为5ns的时间间隔。A4 测量步骤
A4.1磁通翻转间距的测量
GB/T15130.2—1995
通过测量-一条磁道上随机采样105个读出信号的相邻峰值间的时间间隔来测量磁通翻转间距。用对数绘制的时间间隔分布如图A1所示。这些测量应在A3.3条中规定的读出放大器的输出端进行。A4.2所有磁道的磁通翻转间距
测量的时间间隔至t。如下所示:t2/t。和t//to(×100%)对应于4.5.1条。ta/to和t3/to(×100%)对应于4.5.2条。ts/t和ts/to(×100%)对应于4.5.3条。t。是短项平均位单元长度,其公称值为2us,由于数据块的拼接或索引的拼接,使间隔超出规定的情况应忽略。
附录B
MFM记录法译码的数据分离器
(参考件)
B1改进调频制(MFM)记录方式给出的公称磁通翻转间距为:t代表花样码111或000;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3t/2代表花样码100或001;
2t代表花样码101。
数据分离器应能够分辨出2us的时间差。要实现这点,并保证低的错误率,数据分离器不能工作在·个固定周期,而应能够随位单元长度变化。可以通过各种技术途径去实现动态数据分离。目前最成熟的方法是在一个锁相振荡器的基础上构417
GB/T15130.2—1995
成模拟数据分离器,它能够满足必要的可靠性。附录C
EDC的执行过程
(参考件)
C1图 C1是可用于生成EDC字节的移位寄存器的反馈连接示意图。操作前,先将移位寄存器的所有位都置“1”。把输入数据与寄存器的C15的存数相加(异或)以形成反馈。此反馈信号依次与C.和Cn的存数相加(异或)。移位时,异或门的输出分别送入C。、C,,C12。当最后一个数据位加完后,寄存器再按上述规定移位一次。
此时,寄存器存有EDC字节。
如在EDC字节写入时寄存器仍在移位,则用控制信号禁止异或操作。为了在读出时检测有无错误,数据位应严格按照写入时的相同方式加到移位寄存器。数据输人后,将EDC字节也当作数据送入移位寄存器,最后一次移位后,只要记录无误,移位寄存器的存数将为全“o”。
(写EDC)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电子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电子工业部第三十三研究所、电子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健、郑洪仁、李桂新、董承举、王大兰。41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