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1709.15-200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1709.15-2009
中文名称: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5部分:眼针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9-02-06
实施日期:2009-08-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2091862
相关标签:
针灸
技术
操作
规范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医药卫生技术>>11.020医学科学和保健装置综合
中标分类号:医药、卫生、劳动保护>>医药、卫生、劳动保护综合>>C05医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6页
标准价格:18.0 元
计划单号:20076340-T-468
出版日期:2009-08-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9-02-06
起草人:车戬、田维柱、王健、张明波、王鹏琴、侯本赤
起草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归口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提出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标准简介
GB/T 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眼针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本部分适用于眼针技术操作。 GB/T 21709.15-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5部分:眼针 GB/T21709.15-200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11.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1709.15—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5部分:眼针
Standardized manipul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Part15:Eyeacupuncture
2009-02-0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08-01实施
GB/T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分为21个部分:第1部分:艾灸;
第2部分:头针;
第3部分:耳针;
第4部分:三棱针;
第5部分:拔罐;
一第6部分:穴位注射;
第7部分:皮肤针;
一第8部分:皮内针;
一第9部分:穴位敷贴;
.第10部分:穴位埋线;
一第11部分:电针;
一第12部分:火针;
一一第13部分:芒针;
第14部分:1针;
第15部分:眼针;
第16部分:腹针;
第17部分:鼻针;
第18部分:口唇针;
第19部分:腕踝针;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第21部分:毫针针刺手法。
本部分为GB/T21709的第15部分。GB/T21709.15—2009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本部分由中国针灸学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车、田维柱、王健、张明波、王鹅琴、侯本赤。I
GB/T21709.15—2009
一般标准中所涉及的长度、宽度的计量都要求采用国际单位制,但是人体高矮胖瘦的差异很大,无法采用绝对的标准值描述针灸输穴部位,只有通过等分折量的方法·骨度折量法描述穴部位、才能适用于所有人群和所有个体,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确定采用“寸”作为针灸经穴标准计量单位。因此,本标准的穴定位采用这种计量单位1范围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5部分:眼针GB/T21709.15—2009
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眼针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本部分适用于眼针技术操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709的本部分。2.1
ophthalmicacupunctureskills
眼针技术
在眼眶内外特定的穴区进行针刺等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2.2
眼针穴区theacupointareaforophthalmicacupuncture眼针疗法中,其相关穴位所分布的区域。2.3
眼针分区定穴图
Htheacupoint-selectingstandardofophthalmicacupuncture眼针技术所应遵循的穴区选择标准。眼针分区定穴图见附录A。
verticalinsertionwithintheorbitalcavity眶内直刺法
持针在紧贴眼眶内缘的穴区,垂直进针的操作方法。2.5
眶外平刺法horizontalinsertionoutsidetheorbitalcavity在距眼内缘2mm的眼眶部位,选取穴区进行平刺操作的方法。2.6
点刺法
pricking acupuncture
在穴区所对应的眼脸部位,进行点刺操作的方法。2.7
去doubleinsertion
双刺法
在同一穴区内,连续刺人两针的操作方法。2.8
内外合刺法successiveinsertionwithinandoutsidetheorbitalcavity于所选取的穴区内,在眶内、眶外各刺一针的操作方法。2.9
压穴法acupoint-pressingtherapy于所选取的穴区内,对眼眶内缘进行点压刺激的操作方法。3操作步骤与要求
3.1施术前准备
3.1.1针具选择
宜用29号~33号,0.5寸~1寸的一次性毫针。所选择的毫针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1
GB/T21709.15—2009
无倒钩。
3.1.2部位选择
在眼眶内外,选取穴区进行操作。3.1.3体位选择
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3.1.4环境要求
环境应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3.1.5消毒
3.1.5.1针具消毒
应选择高压蒸汽消毒法。宜选择一次性针具。3.1.5.2部位消毒
应用含75%乙醇或0.5%~1%碘伏的棉签或棉球在施术部位消毒3.1.5.3医者消毒
医者双手可先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含75%乙酵或0.5%~1%碘伏棉球擦拭。3.2施术方法
3.2.1眶内直刺法
以押手固定眼球,持针在紧贴眼眶内缘的穴区,垂直进针0.5寸。3.2.2眶外平刺法
持针在距眼眶内缘2mm的穴区部位,进行平刺操作,刺入真皮,达至皮下组织,进针0.5寸,保持针体处于该穴区内。
3.2.3点刺法
以押手固定眼脸,使之绷紧,持针在眼险部选取穴区轻轻点刺5次~7次,以不出血为度,3.2.4双刺法
不论采取眶内直刺法或眶外平刺法,当刺入针后,在其所处的穴区内·紧贴着针体旁,按同一方向,再刺人-针,均进针0.5寸。3.2.5眶内外合刺法
于同-穴区内,在眶内、眶外各刺一针,均进针0.5寸。3.2.6压穴法
于所选取的穴区内,使用点穴棒、三棱针柄等,按压眼眶内缘.以局部产生酸、麻、胀感为度,持续按压15min~30min。
3.3施术后处理
3.3.1行针技术的操作要求
一般情况下,进针后不需行针,光需提插、捻转;如果进针后针感不明显,可施以刮柄法或将针体提出1/3,稍改变方向后再行刺人。3.3.2留针
留针技术要求见附录B。留针的注意事项见附录C。3.3.3出针
以刺手的拇、食二指捏持针柄,轻轻转动后缓慢出针1/2,然后慢慢拔出,拔针后即刻用于棉球按压针孔,宜按压1min~~3min。
4治疗间隔、疗程及适应证
4.1眼针技术治疗间隔及疗程参见附录D。4.2眼针技术适应证参见附录E。2
注意事项wwW.bzxz.Net
注意发生晕针或晕血。
注意发生局部出血或血肿。
注意进针时伤及眼球。
点刺操作时,进针宜浅,手法宜轻、宜快。注意防止操作部位感染。
孕妇及新产后慎用眼针疗法
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慎用本疗法。震颤不止,躁动不安,眼险肥厚者慎用。禁忌
眼针技术禁忌症见附录F。
GB/T21709.15-2009
GB/T21709.15—2009
A.1眼针分区定穴示意图
眼针分区定穴示意图见图A.1
A.2眼针分区定穴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眼针分区定穴
眼针分区定穴示意图
双眼平视正前方,以瞳孔为中心做水平线及垂线,即从瞳孔发出的上、下、内、外1条线将眼球等分为4个区域.再将该4个区域各引一条平分线,此时以睡孔为中心的8条线将眼球等分为8个区域,该8条线称为分区定位线,内上方的平分线为分区定位1线;睡孔正上方的垂线为分区定位2线;外上方的平分线为分区定位3线;瞳孔至目外毗的水平线为分区定位4线;外下方的平分线为分区定位5线;瞳孔正下方的垂线为分区定位6线;内下方的平分线为分区定位7线;睡孔至目内毗的水平线为分区定位8线。
再以睡孔为中心发出8条平分线,将上述8个区域等分为16个小区域。分区时.以分区定位1线为中心,将其邻近的2个小区域划分为1区;以分区定位2线为中心,将其邻近的2个小区域划分为2区;同理,陆续可以划分3区~8区。定穴时,沿自1区至8区的方向,划分如下:1区为肺、大肠;2区为肾、膀胱;3区为上焦;4区为肝、胆;5区为中焦;6区为心、小肠;7区为脾、胃;8区为下焦。B.1静置留针法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眼针留针技术要求
GB/T 21709.15—2009
留针期间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让针体留置在穴区内。一般情况下,留针时间宜在15min~30min。
刮柄刺激法
留针期间内,如果局部得气感不明显,则可间歇重复施行刮柄法,以加强刺激。一般情况下,在15min~30min内,宜间行针1次~2次,每次0.5min1min。5
GB/T21709.15-2009
(规范性附录)
眼针留针的注意事项
C.1留针要因人而宜,体弱者留针时间较短,体壮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婴幼儿和躁动患者,以及其他难于合作者,不宜留针。
C.2留针要因时而宜,夏季天气炎热,不宜久留针;冬季气候寒冷,适宜久留针。C.3留针要因病而宜,病情轻、症状轻或经治疗症状已消失者,可以不留针或短时间留针;病情重,症状顽固者宜久留针。
C.4留针要注意安全,留针期间要叮嘱患者及家属不要碰触留置在眼眶内外的毫针,以免折针、弯针。对需要长期留针而又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须加强监护,以免发生意外。6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眼针技术治疗间隔及疗程
GB/T 21709.15—2009
眼针技术治疗时,宜每日1次,连续治疗10d~14d为1个疗程,休息2d后,可进行下一疗程。GB/T 21709.15—2009
下列疾病可选用眼针疗法: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眼针技术适应证
内科:中风病、头痛、眩晕、面瘫、失眠、高血压、三叉神经痛、隔肌痉挛、血管性痴呆、抑郁症、癫a
痫、重症肌无力、眼肌麻痹、不安腿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面肌痉挛、胆衰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胃肠炎、胆道媚虫症等;b)
骨伤科: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落枕、急性腰扭伤等;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等;
儿科:痞积、小儿腹泻、百日咳等;皮肤科:黄褐斑、蝴蝶斑、痤疮、带状疱疹等;外科:肾结石、胆结石、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等;五官科:突发性耳聋、中心性视网膜炎、近视、眼肌麻痹、弱视等。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