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1709.20-200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1709.20-2009
中文名称: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9-02-06
实施日期:2009-08-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3651254
相关标签:
针灸
技术
操作
规范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医药卫生技术>>11.120制药学
中标分类号:医药、卫生、劳动保护>>医药、卫生、劳动保护综合>>C05医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4页
标准价格:18.0 元
计划单号:20076333-T-468
出版日期:2009-08-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9-02-06
起草人:张缙、东贵荣、王顺、刘清国、蔡玉颖、杜元灏等
起草单位: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等
归口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提出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标准简介
GB/T 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毫针基本刺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本部分适用于毫针基本技术操作。 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GB/T21709.20-200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 11. 120
GB T 21709.20-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Standardized manipul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Part 20:Basic techniques of filiform needle2009-02-0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08-01实施
GB/T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分为21个部分:第1部分:艾灸;
第2部分:头针;
第3部分:耳针;
第4部分:三棱针;
第5部分:拔罐;
第6部分:穴位注射;
第7部分:皮肤针;
-第8部分:皮内针;
第9部分:穴位敷贴;
第10部分:穴位埋线;
第11部分:电针;
第12部分:火针;
第13部分:芒针;
第14部分:针;
第15部分:眼针;
第16部分:腹针;
第17部分:鼻针;
第18部分:口唇针;
第19部分:腕踝针;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第21部分:毫针针刺手法。
本部分为GB/T21709的第20部分。GB/T21709.20—2009
本部分的附录B、附录D、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C、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本部分由中国针灸学会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缙、东贵荣、王顺、刘清国、蔡玉颖、杜元灏。本部分参加起草人:孙忠人、邹伟、白妍、张倩、张忆虹、胡丙成、卢金荣、张雅丽、尚艳杰、申鹏飞、周振坤、滕雨虹、董建萍、刘金芝、谈太鹏。I
GB/T21709.20—2009
一般标准中所涉及的长度、宽度的计量都要求采用国际单位制,但是人体高矮胖瘦的差异很大,无法采用绝对的标准值描述针灸穴部位,只有通过等分折量的方法一—一骨度折量法描述穴部位,才能适用于所有人群和所有个体。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确定采用“寸”作为针灸经穴标准计量单位。因此,本标准的穴定位采用这种计量单位。1范围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GB/T21709.20—2009
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毫针基本刺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本部分适用于毫针基本技术操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170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2024针灸针
GB/T12346穴名称与定位
GB15982医院卫生消毒标准
医疗垃圾管理办法卫生部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709的本部分。3.1
毫针filiformneedle
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分。3.2
刺手puncturinghand
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一般为右手。3.3
押手pressinghand
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称为押手,一般为左手。3.4
行针manupulatingneedle
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得气arriving qi
毫针进针后在穴部位所产生的疫、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气已至针下。
GB/T21709.20—2009
4操作步骤与要求
4.1施术前准备
4.1.1针具要求
针灸临床所使用的毫针应符合GB2024的规定。4.1.2针具选择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和穴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短毫针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作深刺、透刺之用;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或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毫针的规格和分类参见附录A。4.1.3针具检查
为防止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多次使用的毫针与一次性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均应严格检查,如发现有损坏等不合格者,应予剔除。具体检查方法见附录B。4.1.4穴定位
穴定位应符合GB/T12346的规定。4.1.5毫针操作基本训练
针刺操作者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应经过指力和指感的训练,训练方法参见附录C。4.1.6体位选择
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在留针和行针时感到舒适为原则,患者常用的体位有卧位和坐位。4.1.6.1卧位
4.1.6.1.1仰卧位适用于胸腹部的穴。4.1.6.1.2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的穴。4.1.6.1.3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穴。4.1.6.2坐位
4.1.6.2.1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额、额面、上肢、颈前和上胸部的穴。4.1.6.2.2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项、肩背部的穴。4.1.6.2.3侧伏坐位:适用于头题、面颊、颈侧、耳部的穴。4.1.6.3特殊体位
视取穴的位置而定,以患者舒适、术者易于操作为原则。4.1.7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接触物品消毒、术者手指的消毒、针刺部位消毒以及对治疗室及备品的要求均应符合GB15982的规定。附录D给出了各类消毒的方法与要求。4.2施术方法
4.2.1持针法
4.2.1.1两指持针法
用拇、食指指腹捏住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侧指端捏住针柄。4.2.1.2三指持针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应三指协同。4.2.1.3持针体法
用拇、食两指拿一消毒干棉球,裹针体近针尖的部位,并用力捏住。4.2.2进针法
4.2.2.1爪切进针法
押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穴皮肤,刺手持针,针尖紧靠押手指甲缘迅速刺入。4.2.2.2舒张进针法
押手食、中指或拇、中指将所刺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刺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较松软处进针。2
4.2.2.3提捏进针法
GB/T21709.20—2009
押手拇、食指将欲刺穴两旁的皮肤提捏起,刺手持针从提捏的瀚穴上刺入。用于皮肉浅薄处进针。
夹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使针尖接触穴,刺手持针柄,刺手、押手同时用力,将针刺人。用于较长毫针进针。4.2.2.5捻转进针法
刺手持针,均匀抢转针柄,边捻转,边进针,转角度应小于90°角。4.2.2.6弹针速刺法
押手持针柄,留出针尾,将针置于穴上,用刺手食指或中指甲对准针尾弹击,使针迅速刺入。用于较短毫针进针。
4.2.2.7管针进针法
将针先插人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7.5mm(3分)的小针管内,触及穴表面皮肤;押手压紧针管,刺手食指对准针尾弹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4.2.3针刺得气
4.2.3.1针刺得气的判断方法
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刺入穴得气时,患者有疫、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可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有关得气的指征参见附录E。4.2.3.2催气法
针后气不至,可用手指于所针穴之经上循摄、爪切,以催其气至,也可用提插、捻转、震颠等手法催气。
4.2.3.3守气法
进针得气后,为使针感能加强与持久,以押手拇指或食指压在所刺穴旁边,但不要压在经络上,并向针刺部位用力。
4.2.3.4调气法
将针刺入瑜穴中得气之后,即可启动调气之枢机,由机体进行自身调节,以达到阴平阳秘,“其病”乃治的目的;也指进针至地部,再提针至人部或天部,行捻转法,使气上行或下行的方法。4.2.4基本行针手法
4.2.4.1提插法
将针刺入输穴一定深度后,将针向上引退为提,将针向下刺人为插。4.2.4.2转法
将针刺入穴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指腹持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食指尖向后)持针作左右交替捻转(捻转角度要小于90°角)。4.2.5透穴刺法
4.2.5.1横透法
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的另一个穴方向,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将针刺人第一个穴,使针下得气,然后将针向第二个穴剩入,直到抵达第二个穴。4.2.5.2斜透法
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的另一个穴方向,针体与皮肤呈45°角左右刺人第一个穴,使针下得气,然后将针刺向第二个穴,直到抵达第二个穴。3
GB/T21709.20—2009
4.2.5.3直透法
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的另一个穴方向,针体与皮肤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第一个穴,使针下得气,然后将针刺向第二个穴,直到抵达第二个穴。4.2.6针刺角度与方向
4.2.6.1直刺法
将针体与皮肤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皮肤。直刺法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浅刺与深刺均可。4.2.6.2斜刺法
将针体与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皮肤。斜刺法适用于控制针感方向。4.2.6.3横刺法
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皮肤。横刺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背及肌肉浅薄处。4.2.7留针
将针刺入穴后,留置20min~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4.2.8出针
4.2.8.1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下仍沉紧者,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
4.2.8.2押手持消毒于棉球轻压针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4.2.9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针刺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应按照附录F进行处理。5注意事项
5.1废针处理参照《医疗垃圾管理办法》。5.2施术过程中,如某些刺法需要触及针体时,应当用消毒棉球作间隔物,术者手指不宜直接接触针体。
5.3行针时,提插幅度和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
5.4头、目等部位应注意针孔的按压。对于头皮、眼周围等易出血的部位,出针时尤应注意,出针后急用于棉球按压,此时按压要适度着力,切勿揉按,以免出血。对于留针时间较长的,出针后亦应按压针孔。
6禁忌
6.1饥饿、饱食、醉酒、大怒、大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者,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质虚弱,气血亏损者,其针感不宜过重,应尽量采取卧位行针。6.2针刺时应避开大血管,穴深部有脏器时应掌握针刺深度,切不可伤及脏器。6.3小儿门未闭合时,卤门附近的穴不宜针刺。由于小儿不易配合,所以一般不留针。6.4妇不宜刺下腹部、腰骶部以及三阴交、合谷、至阴等对胎孕反应敏感的穴。6.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除特殊治疗需要外,均不应在患部直接针刺。6.6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应禁用针刺。4
A.1毫针结构
A.1.1针尖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毫针针具的结构、分类与规格
针体的尖端部分,又称针芒,是毫针刺入穴的关键部位。A.1.2针体
GB/T21709.20—2009
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身,是毫针刺人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A.1.3针根
针体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体刺人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A.1.4针柄
从针根到针尾的部分,一般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是术者持针、行针和施用手法的主要操作部位。
A.1.5针尾
针柄的末端部分,多为缠柄金属丝的延续,一般缠绕5环。A.2毫针分类www.bzxz.net
A.2.1环柄针
针柄用金属丝缠绕成环形并有环形针尾者。A.2.2平柄针
针柄用金属丝缠绕至针柄终端者。A.2.3管柄针
针柄用金属薄片制成者。
A.3毫针规格
A.3.1毫针规格的区分
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毫针直径规格(见表A.1)
规格/号数
直径/mm
毫针的长度规格(见表A.2)
规格/寸
长度/mm
毫针直径规格表
毫针长度规格表
GB/T21709.20—200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毫针检查
B.1用刺手拇、食、中三指或拇、食二指夹持针柄,一边稍加捻转,一边用押手指端抵住针尖,频频试探,若针尖卷曲,指端可有划刺的感觉。B.2已消毒的毫针,可用押手执消毒棉球,裹住针体下段,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尖在棉球中边捻边提插,如发觉有不滑利或退出时针尖上带有棉絮者,则说明针尖有毛钩。亦应注意检查针根是否滑利有无毛刺。
B.3同时检查几支毫针时,可用手夹持针柄,使针尖向上,针柄在下,于阳光充足处仔细观察针尖有无毛钩现象。
B.4检查针体和针根时,使针尖向上,针柄向下,手捏针柄,于阳光充足处仔细观察,看针体有无粗糙弯曲、折痕、斑剥、锈痕、上下是否匀称,以及针根有无剥蚀损伤及毛刺等。B,5检查针柄的缠丝有无松动时,可一手执住针柄,另一手紧捏针体,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拉送,或作相反方向捻转,如有松动,即可觉察。C.1纸垫练针法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毫针操作基本训练
GB/T21709.20—2009
用松软的细草纸或纸巾,折叠成厚约2cm,长和宽分别为8cm、5cm的纸垫,外用棉线呈\并”字形扎紧。练习时,左手拿住纸垫,右手拇食指或拇、食、中指持针,使针体垂直于纸垫,然后捻转针柄,将针刺人纸垫内,转时手指向下渐加压力,待刺透纸垫背面后,再捻转退针,另换一处如前再刺。如此反复练习直至针体可以垂直刺入纸垫,并能保持进针时针体不弯、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做指力指感练习时,在原处不停地做捻转针柄的动作,要求捻转的角度均匀。纸垫练针法初期可用1.0寸~1.5寸长的短毫针,待有了一定的指力后,再用其他型号的毫针练习。C.2棉线球或毛线球练针法
用棉线或毛线缠绕做成直径6cm~7cm的圆球,亦可外包白布一层,即可练针。因线球较为松软,可以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方法。做提插练针时,将针刺入线球,作上提下插的动作,幅度要均匀,针体宜垂直。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抢转动作配合练习,要求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达到动作协调。C.3守神练针法
毫针操作的基本训练是以练指力为重点,此守神练针则是以练指感,用来体察经气为主。也同时加强了指力的训练,以便更有效的激发经气,驾驭经气,使气至病所。将粗糙的毛边纸3张~5张,用直径20cm的竹撑(即绣花用的竹撑)撑紧,或用纸板(即小型包装箱之有瓦楞的纸壳)剪成10cm×10cm大小,厚度为0.2cm0.3cm,毛边纸及麻面纸板粗糙不平,厚薄不匀,每针下去感觉都会不同,或觉其中间无物无阻抗,或觉针刺于纤维之中面紧涩坚韧。要针与针之间的间隔相等,要使针孔横坚排直。在这种要求下练针时必能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久之即可增强指感的觉察能力,又能提高指力及其运作技巧。达到这样的程度才能较为准确地,较为迅速地判断出针下穴内经气的变化情况。汉·郭玉说行针时要“随气用巧”,在临床上应依据穴内经气的变化来施用手法的技巧。这种守神练针,一可提高指感,体察经气的运行;二可增强指力,力贯针中,驾驭经气的运行。久之经验老到,技艺高超,自然会形成行针时的一种动力规势,产生有效的调控反馈。针刺手法在临床应用中熟练了也必能巧自中生,针随意动,只有力贯针中才能做到力随针入,力伴针行,意力合一,以意领气。GB/T21709.20—2009
D.1针具器械消毒
D.1.1高压蒸汽灭菌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各类消毒方法与要求
将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一般在1.0kg/cm2~1.4kg/cm2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min以上。D.1.2药液浸泡消毒
将针具放人75%乙醇内浸泡30min~60min,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般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相关规定浓度及时间进行浸泡消毒。D.2接触物品消毒
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2%苏尔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浸泡1h~2 h。
D.3术者手指消
在针刺操作前,术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施术手指。D.4针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或0.5%的碘伏棉球擦拭。D.5治疗室内消毒
针灸治疗室内消毒,包括治疗床上用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提倡采用一人一用消毒垫布、垫纸、枕巾。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整洁。D.6一次性针灸针
使用一次性毫针,要注意保质期。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