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3709-2009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
GB/T 23709-200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3709-2009

中文名称: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Basic specifications for region quasi-geoid determination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9-05-06

实施日期:2009-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4945461

相关标签: 区域 技术 规定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40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测绘>>A76大地、海洋测绘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21.0 元

计划单号:20075999-T-466

出版日期:2009-10-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9-05-06

起草人:郭春喜、肖学年、王斌、章磊

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国家测绘局

发布部门:国家测绘局

主管部门:国家测绘局

标准简介

GB/T 23709-2009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 GB/T23709-200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国家、省级和城市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精度、布测原则、数据处理、精度检查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国家、省级和城市等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 都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春喜、肖学年、王斌、章磊。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289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7944 加密重力测量规范
GB/T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H1002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1003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T1004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前言Ⅲ
引言Ⅳ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4.1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参考基准2
4.2 似大地水准面精度与分辨率2
4.3 格网平均重力异常及分辨率2
4.4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分辨率和精度3
4.5 高程异常控制点测量精度3
4.6 仪器的技术要求3
5 高程异常控制点的布设3
5.1 技术设计3
5.2 高程异常控制点选点与埋石4
6 外业观测4
6.1 GPS观测4
6.2 水准测量4
6.3 重力测量4
7 数据处理4
7.1 高程异常控制点数据处理4
7.2 似大地水准面计算5
8 似大地水准面精度检验5
8.1 检验点布设原则5
8.2 检验点观测6
8.3 检验点数据处理6
8.4 似大地水准面精度评定6
9 成果检查验收6
10 成果上交6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相邻高程异常控制点的最大间距计算7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重力归算与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8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重力似大地水准面计算10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重力似大地水准面与高程异常控制网的多项式与多面函数拟合12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07.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3709—2009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Basic Specifications for region quasi-geoid determination2009-05-0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数码防伪
2009-10-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参考基准
似大地水准面精度与分辨率
格网平均重力异常及分辨率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分辨率和精度高程异常控制点测量精度
仪器的技术要求
高程异常控制点的布设
技术设计
高程异常控制点选点与埋石
外业观测
GPS观测
6.2水准测量
重力测量
数据处理
高程异常控制点数据处理
似大地水准面计算
8似大地水准面精度检验
8.1检验点布设原则
8.2检验点观测
8.3检验点数据处理
8.4似大地水准面精度评定
9·成果检查验收
10成果上交
附录A(资料性附录)相邻高程异常控制点的最大间距计算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重力归算与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重力似大地水准面计算
GB/T23709—2009
重力似大地水准面与高程异常控制网的多项式与多面函数拟合12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都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GB/T23709—2009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春喜、肖学年、王斌、章磊。GB/T23709—2009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目的是综合利用重力资料、地形资料、重力场模型与GPS/水准成果,采用物理大地测量理论与方法,应用移去-恢复技术确定区域性精密似大地水准面。通过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利用GPS技术结合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已成为高程测量的一种方式。本标准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GB22021--2008《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中规定的国家、省级、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和基本技术指标,结合我国已有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成果的经验,参考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制定了本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我国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1范围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GB/T 23709--2009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国家、省级和城市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精度、布测原则、数据处理、精度检查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国家、省级和城市等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
GB/T17944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加密重力测量规范
GB/T183143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H1002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1003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T1004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似大地水准面
quasi-geoid
从地面点沿正常重力方向至正常高端点所构成的曲面。3.2
似大地水准面分辨率resolutionofquasi-geoid似大地水准面模型采用的格网尺寸。3.3
高程异常heightanomaly
似大地水准面相对于地球椭球面的高度。3.4
高程异常控制点controlpointofheightanomalyGPS/水准点GPS/levellingpoint大地高由GPS测定、正常高由水准测量测定的大地点。3.5
resolution of average gravity anomaly平均重力异常分辨率
平均重力异常数字模型采用的格网。3.6
重力似大地水准面
gravityquasi-geoid
先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数字地形模型和地面重力资料获得该地区高分辨率剩余重力异常,然后利1
GB/T23709—2009
用移去-恢复技术确定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称为重力似大地水准面,其实质是利用重力观测数据和数字地形模型改进由地球重力场模型确定的模型似大地水准面。4总则
4.1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参考基准大地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重力基准: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4.2似大地水准面精度与分辨率
4.2.1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由格网平均高程异常相对于本区域内各高程异常控制点的高程异常平均中误差表示,
4.2.2似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由似大地水准面模型采用的等角格网间距表示。4.2.3.我国似大地水准面按范围和精度,分为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省级似大地水准面和城市似大地水准面。各级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和分辨率应不低于表1的规定。裹1各级似大地水准面度和分辨率等
似大地水准面静度
平地、丘酸地
山地、高山地
似大地水准面分辨率
15×15
2.5'×2.5'
4.2.4地理区域较小的城市或局部的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和分辨率在满足表1中城市似大地水准面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应用需要设计。4.3格网平均置力异常及分辨率
4.3.1在似大地水准面计算时,应利用已有的或通过实测重力资料确定的格网平均重力异常,作为重力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的基础数据。4.3.2格网平均重力异常的分辨率应与似大地水准面分辨率及该区域内重力点的密度相匹配。每个平均重力异常格网中宜有个实测重力点,其精度应不低于加密重力点的精度。4.3.3各级似大地水准面计算采用的格网平均重力异常分辨率应不低于表2的规定。表2各级似大地水准面格网平均垂力异常分辨率别
平地、丘陵地
2.5×2.5'
平均重力异常分辨率
山地、高山地
15×15
2.5'×2.5'
4.3.4格网平均重力异常的精度以格网平均重力异常的代表误差表示,格网平均重力异常的代表误差计算如公式(1):
式中:
ag——格网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单位为毫伽(10-5ms-?);平均重力异常格网分辨率,单位为角分(\);·(1)
-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各种地形类别对应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按表3规定执行。
表3地形类别与格网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地形类别
高山地
4.4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分辨率和精度4.4.1
所采用的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应不低于表4的规定。GB/T23709—2009
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
表4各级似大地水准面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级
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
30\×30°
数字高程模型应使用精度不低于国家1:50000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其格网间距不大于25m×25m,格网高程中误差不大于表5的要求。表5基础数据格网高程中误差
高山地
高程异常控制点测量精度
格网高程中误差
4.5.1用于精化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其坐标和高程精度应不低于B级GPS网点和国家二等水准网点的精度。
4.5.2用于精化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其坐标和高程精度应不低于C级GPS网点和国家三等水准网点的精度。
4.5.3用于精化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其坐标和高程精度应不低于C级GPS网点和国家三等水准网点的精度。
仪器的技术要求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所用仪器应经过法定计量检定部门检验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其检验方法和技术要求按相关标准执行。
高程异常控制点的布设bZxz.net
5.1技术设计
5.1.1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
高程异常控制点布测前应进行技术设计,以得到最优的布测方案。技术设计书的格式、内容、要求与审批程序按照CH/T1004执行。5.1.2技术设计准备
a)根据需要,收集测区范围已有的大地测量成果和资料。搜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图、交通图等资料;必要时,还应搜集有关的地震、地质资料等。b)
GB/T23709--2009
c)技术设计前,应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进行实地勘察,然后进行图上设计。5.1.3高程异常控制点位布设
高程异常控制点应均匀分布于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高程异常控制点应具有代表性,点位分布应顾及平原、丘陵和山地等不同的地形类别区域,点b)
位在不同地形类别均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丘陵和山地等地形变化剧烈地区应适当加大高程异常控制点分布密度;各级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宜利用不低于4.5规定精度的大地控制网点和水准c)
网点;
d)相邻高程异常控制点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公式(2)计算结果。d=7.19mrc-1入-
式中:
d一相邻高程异常控制网点最大间距,单位为千米(km);m一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单位为厘米(cm);C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按表3规定执行;入一一平均重力异常格网分辨率,单位为角分(\)。5.1.4技术设计完成后应编写并上交技术设计书。5.2高程异常控制点选点与埋石
高程异常控制点的选点与埋石应符合以下要求:......·(2)
高程异常控制点应满足GB/T18314规定的相应等级大地控制点点位要求,以及GB/T12897a)
或GB/T12898规定的相应等级的水准点点位要求;b)
新埋设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其标石可采用GB/T18314规定的天线墩,其上埋设满足GPS和水准测量的标志;
当利用已有大地控制点和水推点时,应检查该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c)
利用;
选点与埋石工作结束后应上交选点工作总结、高程异常控制点选点图、点之记、选点搜集的各种资料等。
6外业观测
6.1 GPS观测
高程异常控制点GPS测量等级按4.5规定执行,GPS观测的技术要求、观测的作业要求、外业成果记录整理、外业数据质量检核以及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应符合GB/T18314的相关规定。6.2水准测量
6.2.1高程异常控制点的正常高程应以国家一等或二等水准点作为起算点,其点位应保存完好、观测资料与成果齐全且地质条件稳定。6.2.2高程异常控制点水准测量等级按4.5规定执行,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和外业成果的记录整理应符合GB/T12897或GB/T12898的相关规定。6.3重力测量
采用加密重力测量方法实测重力点,其技术要求按GB/T17944执行;采用航空重力测量方法获取的地面平均重力异常值应满足公式(1)的要求。7数据处理
7.1高程异常控制点数据处理
7.1.1高程异常控制点GPS测量数据处理按照GB/T18314的要求执行。4
GB/T23709-—2009
7.1.2高程异常控制点水准测量数据处理按照GB/T12897或GB/T12898的要求执行。7.1.3计算高程异常控制点的高程异常,按公式(3)执行。SGPS =H-h
式中:
SGps—高程异常,单位为米(m);H——大地高,由GPS测量方法获得,单位为米(m);h-一正常高,由水准测量方法获得,单位为米(m)。7.2似大地水准面计算
7.2.1似大地水准面计算流程
似大地水准面计算流程见图1。
高程异常控制点数据
融合技术
拟合后的似大地水准面
格网重力异常
参考重力场模型
移去-恢复法等
重力似大地水准面
图1似大地水准面计算流程
DEM数据
(3)
7.2.2收集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的重力资料与数字高程模型资料,并按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要求对数据进行整理。
7.2.3可采用地形均衡重力归算等方法完成重力点重力归算与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重力归算与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可参照附录B。7.2.4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参考重力场模型,采用移去-恢复技术,完成重力似大地水准面计算。重力似大地水准面计算可参照附录C。7.2.5采用融合技术消除或削弱高程异常控制点与对应的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的不符值,完成与国家高程系统一致的似大地水准面计算。重力似大地水准面与高程异常控制点的多项式与多面函数拟合法参见附录D。
8似大地水准面精度检验
8.1检验点布设原则
检验点的点位应分布均匀,在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同的地形类别以及有效区域边缘地区均应a)
布设检验点;应采用未参加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的实测高程异常点作为检验点。国家似大地水准面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30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200个;省级似大地b)
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10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50个;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3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20个。检验点与用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高程异常控制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似大地水推面格网c)
间距。
检验点应满足GPS观测与水准联测条件。d)
在利用旧点作为检验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以及是否满足GPS观测与e)
水准观测,符合要求方可利用。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