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3919-2009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 减振器
GB/T 23919-200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3919-2009

中文名称: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 减振器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9-06-04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4363855

相关标签: 三轮 汽车 低速 货车 减振器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农业>>65.060农业机械、工具和设备

中标分类号:车辆>>专用汽车>>T54农、牧、副、渔用汽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21.0 元

出版日期:2010-01-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单位:全国低速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34)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该标准规定了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减振器的结构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适用于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用减振器。 GB/T 23919-2009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 减振器 GB/T23919-200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65.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3919-—2009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
减振器
Tri-wheel vehicles and low-speed goods vehicles-Shock absorbers2009-06-0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0-01-01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低速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4)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江苏大学。GB/T23919-2009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机械工业农用运输车发展研究中心、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奔马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昆山、薛念文、张琦、王侠民、李东、林连华、唐喜林、陈燎。1范围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
减振器
GB/T23919—2009
本标准规定了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减振器的结构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用减振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239.2冷卷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技术条件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2828.1—2003,ISO2859-1:1999,IDT)GB/T16947螺旋弹簧疲劳试验规范JB/T5673-1991
农林拖拉机及机具涂漆通用技术条件QC/T625—1999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示功图indicatorcard
减振器阻力P与活塞位移S的关系曲线。3.2
速度特性
dampingforce-velocitycurve
减振器阻力P与活塞速度u的关系。3.3
耐久性
durability
减振器阻力P与运转次数n的关系。3.4
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tri-wheelvehiclesshockabsorber位于三轮汽车车架和车轮之间,缓和并衰减由地面引起的冲击和振动,同时承受和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各种力和转矩的装置(部件)。3.5
tri-wheelvehiclesdamper
三轮汽车前减振器
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中除去缓冲弹簧后的部分。3.6
筒式减振器cylindricalshockabsorber圆筒形的减振器。
GB/T23919---2009
结构尺寸
减振器的主要结构尺寸应符合表1的规定。减振器的主要结构尺寸
三轮汽车前波振器工作缸直径
简式域振器工作缸直径
技术要求
减振器应符合本标推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5.2减振器外观应光洁,无明显碰伤、划痕和锈蚀等缺陷。5.3减振器焊缝应均匀平整,不应有裂纹、漏焊、夹渣等焊接缺陷。5.4减振器镀铬层厚度和硬度应不低于QC/T6251999中Fe/Ep·Cr10的规定。减振器涂漆件的涂层质量应不低于JB/T5673一1991中TQ-1-2-DM的规定。5.5
单位为弯米
5.6减振器应注入符合企业标准或有关技术文件规定牌号和容量的油液。在拉压试验台上,以5Hz土2Hz频率、30mm士1mm行程拉压循环10次后,不应有异响等现象。拉压试验后,横置8h以上不应有渗油现象。
5.7减振器的清洁度应符合企业标准或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5.8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的缓冲弹策与三轮汽车前减振器之间不应有异常摩擦。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的缓冲弹贫应符合GB/T1239.2中2级的规定。5.9
减振器复原阻力与压缩阻力之比应大于或等于1.2。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的承载质量、弹贫刚度及阻尼力(复原阻力与压缩阻力之和)应符合表25.11
的规定;简式减振器的额定复原阻力与额定压缩阻力的范围应符合表3的规定。衰2减振器总成的承载质量、弹簧刚度及阻尼力工作缸直径
轴向额定载质
注:表中阻尼力是活速度为0.52m/s时的值。弹贫刚度
12~37
筒式减振器的额定复原阻力与额定压缩阻力范围表3
工作缸直径
注:表中阻力是活塞速度为0.52m/s时的值。5.12
复原阻力
200~1200
1000~2800
1600~4500
阻尼力
≥154
≥185
≥228
≥307
≥337
≥383
压缩阻力
≤600
≤1000
400~1800
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的缓冲弹赞其永久变形量不应大于总高度的0.5%;每副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的缓冲弹簧在额定轴向载荷下的高度差不应大于总高度的2%。GB/T23919—2009
5.13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用共振频率、加速度传递率检测时,其共振频率应不大于1.7Hz;起减振作用时的最小振动激励加速度不大于0.6m/s;共振频率处的最大加速度传递率不大于2.8;在3.5Hz~10Hz内的加速度传递率不大于0.5;在10Hz以上的频率范围内,加速度传递率不应出现大于1的峰值。
注: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按承载质量、弹刚度和阻尼力检测或按共振频率、加速度传递率检测,两者等效。5.14耐久性台架试验时,筒式减振器在5×105次循环之内不应漏油;三轮汽车前减振器在3×105次循环之内不应漏油;阻力衰减率不大于额定值的35%,阻尼润滑油消耗不应超过规定加注量的15%;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的缓冲弹簧永久变形量不大于极限工作负荷下弹簧变形量的4%;各零件不应损坏。
5.15三轮汽车前减振器的垂直弯曲刚度Kw、应满足式(1)要求。垂直弯曲强度后备系数不小于5。mg(f。+tana)<0.05Kw
式中:
m-三轮汽车前减振器轴向额定载质量,单位为千克(kg);g-重力加速度,取g=10m/s;
f。——滚动阻力系数,取f。=0.2;α-—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安装后倾角,单位为度(°);Kw--—垂直弯曲刚度,单位为牛顿每毫米(N/mm)。6试验方法
6.1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缓冲弹簧性能.(1)
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缓冲弹簧性能试验按GB/T1239.2规定进行,试验结果记录于附录A表A.1中。
6.2三轮汽车前减振器垂直弯曲刚度及垂直弯曲强度后备系数6.2.1试验设备及精度
试验设备及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a)试验设备:液压或机械式加载设备,百分表或位移测量仪,b)精度:测力系统误差不超过满刻度的8%,测量位移系统误差不超过满刻度的1%。6.2.2试验条件
试验应满足以下条件:
a)拆除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外罩和缓冲弹赞,露要时可放尽阻尼润滑液;b)三轮汽车前减振器在最大长度状态下,按图1所示固定在试验台上。图中支承点的位置应与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安装在整车上时联结板的位置相同;支承或加载方式应保证三轮汽车前减振器基本不受轴向力;c)
支承应有足够的刚度;
加载位置和方向:载荷P作用在三轮汽车前减振器下端前轮轴孔轴线位置C点处,方向垂直e)
于三轮汽车前减振器轴线;
f)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布置在C点。6.2.3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如下:
按表4确定初试负荷P2=3.5P。;a)
预加载荷P,=0.5P。,以此作为C点的测量基准点(零点);b)
缓慢加载至P2,保持1min,卸载至P:,记录C点的永久变形△C(或损坏情况);c)
GB/T23919—2009
减振器
图1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试验台衰4三轮汽车前减报器额定轴向承载质量及垂直弯曲负荷工作缸径
额定轴向承载质盘
百分表
额定垂直弯曲负荷P。(P。=mgsin25)N
注:可按三轮汽车前域振器总成实际装车承载质盘,计算实际垂直弯曲负荷。s
当△C<0.005L时,P2负荷递增0.5P。重复加载、卸载至P1,直至△C≥0.005L(或损坏),停止试验,记录其失效(塑性变形或损坏)负荷P(包括P),并按式(2)计算垂直弯曲强度后备系数K。:
K,=P,/P。
e)试验结果记录于附录A表A.2中。6.3三轮汽车前减器总成共振频率、阻尼比和振动加速度传递率6.3.1试验设备
6.3.1.1激报台
激振台的相关要求应满足:
机械或电液伺服式激振。
激振方式:激振扫描或单频率正弦激振。激振频率:下限频率不大于1Hz,上限频率不小于30Hz。有级或无级可调。最大振动幅值:
频率小于或等于5Hz范围内,幅值不小于30mm;频率大于5Hz至小于或等于10Hz的范围内,幅值不小于2mm;率在10Hz以上范围内,幅值不小于0.5mm。·(2)
e)振幅调节:有级或无级。
6.3.1.2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及其频率、信噪比应满足:a)名称:加速度传感器、电荷放大器、记录器、信号处理设备;b)频率范围:0.5Hz~100Hz;
信噪比:优于40dB。
6.3.2试验条件
试验应满足以下条件:
a)将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下端固定在激振台上,如图2所示;加速度传感器B
质资块
附加套管
限位块
减报器
加速度传够器A
激报台面
图2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激振台试验GB/T23919—2009
b)将质量块固定在减振柱上,质量块的质量等于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的额定轴向载质量;质量块的重力应作用在缓冲弹簧上。当质量块和弹簧之间有距离时,可附加套管(见图2)或在减振柱上加装限位块等。套管下端或限位块的位置应与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安装在整车上时联结板或下联结板的位置相同;将加速度传感器A布置在叉头上或靠近叉头的振动台面上,加速度传感器B布置在减振柱上d)
或靠近减振柱的质量块上。
6.3.3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如下:
从小于1Hz的下限频率开始,对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进行正弦激振,同时测量上下端的振a)
动加速度;
按式(3)计算不同频率时的加速度传递率:b)
T.(f)=a.(f)/a(f)
(3)
GB/T23919—2009
式中:
a,(f)-
频率为时的加速度传递率
频率为于时减振器上端的激振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aa(f)-一频率为f时减振器下端的激振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绘制加速度传递率曲线(见图3)。在测取曲线A时,应在较大激励振幅状态下测量,试验最高c)
频率不小于其共振峰值的四倍(但不应小于5Hz);d)
采用正弦扫描激振时,如在所测频率范围内,被测信号幅值的变化范围超过仪器某档的量程范围,可进行分段测量;
采用单频正弦激振时,激振频率可以参考下列数值:0.5Hz、0.6Hz、0.8Hz、1.0Hz、1.3Hz、1.6Hz、2.0Hz、2.5Hz、3.2Hz、4.0Hz、5.0Hz、6.3Hz、8.0Hz、10.0Hz;在图3曲线所示a点附近应适当增加测量点。4
激励幅值>8.7mm
6.3.4数据处理
图3加速度传递率曲线
共振峰值、频率及阻尼比等应满足下列要求:a)共振峰值T.max:图3中曲线上最高点a的加速度传递率值;共振频率f.:曲线上a点所对应的频率;b)
阻尼比:按式(4)确定:
2/Tm-1
d)试验结果记录于附录A表A.3中。6.4示功试验
6.4.1目的
测取试件的示功图。
6.4.2设备
符合附录B规定的减振器试验台。6.4.3试验条件
试验应满足以下条件:
a)试验温度:18℃~32℃;
试件试验行程S:(100士1)mm;
试件试验频率n:(100士2)次/min;6
额率/Hz
(4)
d)速度:根据a)和b)由式(5)决定减振器活塞速度:≤· S n ×10- = 0. 52 m/s
式中:
减振器活塞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试件试验行程,单位为毫米(mm);S
-试件试验频率,单位为次每分(次/min);n
π——圆周率,取3.14。
GB/T23919-2009
(5)
在减振器行程较小,不宜选用100mm的试验行程时,应根据有关技术文件选定试验速度值;e)方向:铅垂方向;
位置:安装时,在减振器行程约二分之一的中间位置。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应拆除缓冲f)
弹簧。
6.4.4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如下:
定期按附录B的试验台标定方法取得测力元件标定常数l,单位为牛顿每毫米(N/mm);a)
在不装试件时,画出基准线;
按6.4.3加振,在试件往复(3~5)次内记录示功图。c)
6.4.5阻力计算
如图4所示,按式(6)和式(7)计算复原阻力和压缩阻力。Pr=a.l
式中:
P,复原阻力,单位为牛顿(N);
压缩阻力,单位为牛顿(N);
a、b-一分别为示功图复原部分(f)和压缩部分(y)与基准线间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试验台测力元件的标定常数,单位为牛顿每毫米(N/mm)。图4示功图
6.5速度特性试验
6.5.1目的
检测减振器在不同活塞速度下的阻力,取得试件的速度特性。(6)
(7)
GB/T23919—2009
6.5.2设备
符合附录B规定的减振器试验台。6.5.3试验条件
试验应满足以下条件:
试验温度:18℃~32℃;
b)试件试验行程S:20mm~100mm;速度按式(8)计算:
式中:
.S.n×10-4
一减振器活塞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最高试验速度应不低于1.2m/s;S——试件试验行程,单位为毫米(mm);一试件试验频率,单位为次每分(次/min);元-—圆周率,取3.14。
d)三轮汽车前减振器总成应拆除缓冲弹簧。6.5.4减振器的安装
同6.4.3中的e)和f)。
6.5.5试验方法
可根据具体要求选用下列方法之一6.5.5.1直接记录法
(8)
在6.5.2规定的试验台上,采用相应的电测量装置,利用传感元件取得试件在振动过程中的活塞速度和阻力信号,将该两信号同时输人记录装置而直接获得试件的速度特性。速度特性曲线如图5所示。
U(m/s)
图5速度特性曲线
6.5.5.2多工况合成法
根据6.5.3中b)可以改变行程或频率,取得变化的速度值及相应工况下的阻力P,形成速度特性的若干点,最终光滑连接构成速度特性P-的试验曲线。a)固定行程改变频率时
1)按6.5.3中c)确定速度;
2)按6.4.4测出不同频率时的示功图;3)按图6所示测出试验速度特性P-曲线。8
0U,U2Us
图6固定行程改变频率时的速度特性P曲线b)固定频率改变行程时
1)试验频率100次/min;
2)按6.4.4测出不同行程下的示功图;按图7所示测出试验速度特性P-图。3)
GB/T23919—2009
vi(m/s)
U(m/s)
00,020,0
图7固定频率改变行程时遮度特性PV曲线6.6耐久性试验
6.6.1目的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测定试件的耐久性。
6.6.2设备
机械或电液伺服式试验台,单动或双动均可,频率不少于180次/min,行程应满足6.4的规定。6.6.3单动试验台试验方法
6.6.3.1试验条件
试验应满足以下条件:
试验温度:试件升温后外壁上端温度以强制冷却方式保持在70℃以下范围内,并适时监测;a)
试件上、下装接位置应对中良好,并沿铅垂方向安装;位置:应大致在减振器的中间位置;工作循环次数:简式减振器5×105次;三轮汽车前减振器3×105次;试件试验行程:100mm士1mm。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