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981.2-2009 电气绝缘用漆 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 1981.2-200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981.2-2009

中文名称:电气绝缘用漆 第2部分: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9-06-10

实施日期:2009-1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8706912

相关标签: 电气 绝缘 用漆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1981.2-2003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元

出版日期:2009-12-01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T 1981.2-2009 电气绝缘用漆 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1981.2-200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29.035.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81.2—2009
代替GB/T1981.2—2003
电气绝缘用漆
第2部分:试验方法
Varnishes used for electricalinsulation-Part2:Methodsoftest
(IEC60464-2:2001,MOD)
2009-06-1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12-01实施
GB/T1981《电气绝缘用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1部分:定义和一般要求;
第2部分:试验方法;
—第3部分:热固化浸渍漆通用规范;—第4部分:案酯亚胺浸渍漆;
—第5部分:快固化节能型三聚氰胺醇酸浸渍漆;本部分为GB/T1981的第2部分。
GB/T1981.2—2009
本部分修改采用IEC60464-2:2001《电气绝缘用漆第2部分:试验方法》及第1次修正(2006)(英文版)。
本部分根据IEC60464-2:2001及2006第1次修正重新起草。在附录A中列出了本部分章条编号与IEC60462-2:2001及2006第1次修正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考虑到我国国情,在采用IEC60464-2:2001及2006第1次修正时,本部分作了一些修改。有关技术差异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在附录B中给出了这些技术差异及其原因的览表,以供参考。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与IEC60464-2:2001及2006第1次修正相比做了下列缩辑性修改:a)删除了IEC60464-2:2001的前言和引言;b)删除了第5章、第6章中的悬置段,邸对干燥前和/或固化前及干燥后和/或固化后的材料状态的文字说明。
本部分代替GB/T1981.2一2003电气绝缘用漆第2部分:试验方法》。本部分与GB/T1981.2一2003相比较主要差异如下:a)增加了5.1外观”、5.5\酸值”、5.12\漆和的反应”章条;b)将6.1中.底材种类由具体的试验方法以及单项材料规范规定,或由供需双方协定。.”修改为“底材种类由具体的试验方法以及单项材料规范规定,若具体的试验方法以及单项材料规范未对底材种类做规定时,可选用厚度为(0.10士0.01)mm的薄铜板。...”;c)将6.4.3.5中...,报告每块涂漆钢板的粘性、....”修改为\...,应报告每块板的涂层厚度、”,
将6.5.2.3中...试验应在(23士2)℃进行,使用频率为1kHz的正弦试验电压。..”修改d)
为\.,试验应在(23士2)℃、1kHz或50Hz或供需双方商定的其他频率的正弦试验电压下进行。”,
e)增加了资料性附录A和附录B。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1)归口。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本部分起草人:马林泉。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981-1980GB/T1981-1989.GB/T1981.1—2003I
1范围
电气绝缘用漆
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1981的本部分规定了电气绝缘用漆的试验方法。GB/T1981.2—2009
本部分适用于电气绝缘用漆在干燥和/或固化前以及干煤和/或固化后的性能试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98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408.1-2006
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第1部分:工频下试验(IEC60243-1:1998,IDT)
GB/T1409--2006测定电气绝缘材料在工频、音频、高频(包括米波波长在内)下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因数的推荐方法(IEC60250:1969,MOD)GB/T1410—2006固体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方法(IEC60093:1980,IDT)GB/T1981.1-2007电气绝缘用漆第1部分:定义和一般要求(IEC60464-1:1998,IDT)GB/T2423.16--2008
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J及导则:长链(IEC60068-2-10:2005,IDT)
GB/T2900.5—2002电工术语绝缘固体、液体和气体(eqvIEC60050-212:1990)GB/T2918—1998
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idtISO291:1997)GB/T4074.4—2008绕组线试验方法第4部分:化学性能(IEC60851-4:2005,IDT)GB/T5208—2008闪点的测定快速平衡闭杯法(ISO3679:2004,IDT)GB/T6753.4—1998
色漆和清漆用流出杯测定流出时间(eqvISO2431:1993)GB/T11026.1-—2003
(IEC60216-1:2001,IDT)
GB/T11026.2—2000
(idtIEC60216-2:1990)
GB/T11026.3—2006
(IEC60216-3:2002,IDT)
GB/T11026.4—1999
(IEC60216-4-1:1990,IDT)
电气绝缘材料耐热性第1部分:老化程序和试验结果的评定确定电气绝缘材料耐热性的导则第2部分:试验判断标准的选择电气绝缘材料耐热性第3部分:计算耐热性特征参数的规程确定电气绝缘材料耐热性的导则第4部分:老化烘箱单室烘箱GB/T11028--1999测定浸溃剂对漆包线基材粘结强度的试验方法(cqvIEC61033:1991)GB/T19264.32003电工用压纸板和薄纸板规范第3部分:单项材料规范第1篇:对B.0.1,B.2.1,B.2.3,B.3.1,B.3.3,B.4.1,B.4.3,B.5.1,B.6.1及B.7.1型纸板的要求(1EC606413-1:1992,IDT)
条件处理和试验标准大气定义
ISO558:1980
ISO760:1978水份的测定卡尔·费休法(通用方法)1
GB/T1981.2—2009
ISO1144:1973
ISO1513:1992
ISO1514:1993
ISO1519:1973
ISO1520:1999
ISO2078:1993
ISO2113.1996
ISO2555:1989
定表观黏度
ISO2578:1993
ISO2592:2000
ISO2807:1997
ISO2811
纺织品表示线密度的通用制(Tex制)试验样品的检查和制备
色漆和清漆
色漆和清漆
色漆和清漆
色漆和清漆
试验用标准试板
弯曲试验(圆柱芯轴)
杯突试验
纺织玻璃纤维纱命名
增强纤维机织物基本规范
塑料液态或乳液或分散状的树脂用布洛克菲尔德(Brookfield)试验方法测
长期热暴露作用后的时间和温度极限的测定闪点和燃点的测定克利夫兰(Cleveland)开口杯法色漆和清漆漆膜厚度的测定
色漆和清漆密度的测定
ISO2812-1:1993
ISO3219:1993
ISO3251:1993
色漆和清漆耐液体性的测定第1部分:通用方法塑料液态或乳液或分散状的素合物/树脂用规定剪切速率的旋转黏度计黏度色漆和清漆色漆、清漆和色漆-清漆漆基中非挥发物的测定ISO11890-1:2000
ISO11890-2:2000
ISO15528:2000
IEC60296:2003
IEC61099:1992
3定义
色漆和清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测定第1部分:各种方法色漆和清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测定第2部分:气相色谐法
色漆、清漆和相应的原材料取样变压器和开关用的未使用过的矿物绝缘油规范电气用未使用过的合成有机酯规范GB/T2900.5—2002和GB/T1981.1—2007中以及下列定义适用于GB/T1981的本部分。3.1
体积电阻
volumeresistance
排除表面电流后由体积导电所决定的绝缘电阻部分3.2
volumeresistivity
体积电阻率
折算成立方单位体积的体积电阻。3.3
介质损耗因数
dielectric dissipation factor复介电常数的虚部与实部的绝对值之比值。3.4
相对电容率
relativepermittivity
绝对电容率与电常数之比值。
注:在实际工程中,当提到相对电容率时,通常采用电容率\这个术语。4对试验方法的总说明
除在有关单项材料规范或试验方法中另有规定外,所有试验应在温度(25士4)℃和相对湿度45%至70%的大气条件下进行。试验之前,样品或试样应在以上大气条件下预处理足够时间,以使样品或2
GB/T1981.2—2009
试样达到稳定。以液体或胶的形式取样时,应按IS015528:2000。制备这种试验样品应按ISO1513:1992。
注:有关标准大气的术语定义见IS0558;1980,上述规定的试验大气与GB/T2918一1998规定的两个标准大气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一致,但它采用了两个标准大气所包括的偏差范圈,通常,以文字说明对某一试验方法的强制性要求,而图示仅仅是为了说明进行试验时一种可能的配置。当本部分与单项材料规范之间发生矛盾时,应以单项材料规范规定为准。当某一试验方法引用了其他标准时,应在报告中说明所引用的标准。5干燥前和/或固化前漆的试验方法5.1外观
5.1.1试管法
将漆倒入直径15mm的干燥洁净无色透明玻璃试管中,在(23士2)℃下静置至气泡消失后,在白昼散射光下对光观察漆的颜色是否透明、有无机械杂质和不溶解的粒子。5.1.2涂片法
取测定电性能前的漆膜试样两片,观察漆膜的颜色、是否平滑、有无光泽、有无机械杂质和颗粒等。5.2闪点
对闪点为79℃和以上者,应按IS02592:2000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对闪点低于79C者,应按GB/T5208--2008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采用该标准规定的闭口杯仪器,GB/T5208-2008应与IS03679:2000一起使用。
应做两次测定,试样为两个单独的试样。并报告闪点的平均值。5.3密度
应按ISO2811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做两次测定并报告密度的平均值,5.4黏度
应用一种适当的仪器在(23土1)℃下测定黏度。如果用旋转型黏度计,则应符合ISO2555:1989(Brookfield型)或ISO3219:1993(在规定的剪切速率下工作的类型)。如果用某一种流出型仪器,则试验方法和流出杯应符合GB/T6753.41998。应做两次测定并报告黏度的平均值。5.5酸值
5.5.1仪器及试剂
a)碱式滴定管,25mL;
b)三角烧瓶,150或200mL;
量简,50mL;
d)天平,200g,感量0.001g;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0.05mol/L或0.1mol/L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溶液;e)
f)0.1%酚酞指示剂;
g)甲苯-乙醇混合液(容积比1:1)。5.5.2试验步骤
在三角烧瓶中称取1g~2g试样,加入30mL预先中和至中性的甲苯乙醇混合液溶解。试样完全溶解后加人三滴酚酰指示剂,用0.05mol/L或0.1mol/L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红色并维持30s不消失为止。
当漆的酸值预计在30mgKOH/g(漆)以上时,应使用0.1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当漆的颜色较暗而使滴定终点难以判别时,可按下述方法测定,在试样中加入50mL甲苯溶解均匀(必要时可加热),然后加人50mL中性乙醇和20mL氯化钠饱和水溶液,加入酚酞指示剂,在用力摇3
GB/T1981.22009
动下用0.05mol/L或0.1mol/L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溶液满定至底层皇现的浅红色维持2min不消失为止。
滴定试验也可用氢氧化钠代替氢氧化钾。5.5.3酸值计算
漆的酸值以中和1g漆中的游离酸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按下式计算:X=56.1NV
式中:
X一—漆的酸值,单位为毫克氢氧化钾每克(mgKOH/g);V——滴定所用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溶液容积,单位为毫升(mL);N一一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溶液之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56.1-一氢氧化钾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G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5.6非挥发物含量
应按ISO3251:199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做两次测定并报告非挥发物含量的平均值。5.7稀释能力
稀释能力是以能够添加于漆中直至观察到混浊或分层时的溶剂量和/或稀释剂量来表示。5.7.1程序
应将(50士1)mL的漆样倾人约250mL的玻璃量简中,加人供需双方协定的溶剂和/或稀释剂,每次漆加(10士0.2)mL,直至观察到混独或分层:每次加人后,应提拌玻璃量简中的液体,以得到均匀的滤合液体,并静置至少5min,但不要超过10min,5.7.2结果
测定一次,报告溶剂和/或稀释剂的种类和添加后未出现混浊和分层的体积百分数。5.8漆在散口容器中的稳定性
散口容器中的稳定性是将漆置于(50士2)℃下贮存(96士1)h(4d)后的黏度变化来表示。5.8.1设备
如无其他规定,应使用下述设备:直径7cm~8cm,高9cm~10cm的玻璃瓶;—非强制空气循环且换气速率为每小时6次~10次的烘箱。5.8.2程序
按5.4在(23士0.5)℃下测定漆样的黏度。然后在玻璃瓶中称取(150士1)g的漆样,并将其置于保持在(50土2)℃的烘箱内。为补充溶剂挥发损耗,每24h应添加一定量的由供需双方协定的溶剂和/或稀释剂,并与漆搅拌均匀。当96h后完成相同程序时,应按5.3在(23士0.5)℃下测定漆的黏度。5.8.3结果
测定一次,报告溶剂和/或稀释剂的种类以及温度暴露前后的黏度。5.9厚层干燥和/或固化性
厚层干燥和/或固化性是以固化后试样的上面、下面和内部的状况来表示。5.9.1设备
应使用下述设备:
--平整而光滑的方形铝箔,厚0.1mm~0.15mm,边长(95土1)mm;-由金属或任何合适的固体材料制成的方形模子,高(25士1)mm,边长(45士1)mm;一一烘箱,具有强制空气循环且最小新鲜空气变化速率为每小时八次。这种烘箱的种类和结构应与用于干燥和/或固化试样的烘箱相同。4
5.9.2试样
GB/T1981.2—2009
应采用适当的方法清洗铝箔片,然后将铝箔片沿模子弯折成边长约45mm的方形盒子。在盒子内称量漆样(准确到0.1g),漆样质量为m=810p/X
式中:
m-——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p——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X-—非挥发物,以百分数表示(%)。在供需双方商定的温度下干燥和/或固化一定的时间后,应去掉铝箔。注:在以上公式中用系数810cm以保证去掉铝箔后试样的厚度约为4mm。5.9.3程序
应用试样的上面、下面和内部的状况来评定试样,根据目测外观和黏性的状况用表1、表2和表3给出的符号来表示。黏性按6.4.1判断。表1上面状况
硬如角质、可机加工
皮革状
橡胶状
凝胶状
试样含有
一无孔隙
一不多于五个孔酸
一多于五个孔酸
表2下面状况
表3内部状况
对于内部状况,应增加内部是否均匀的说明。注:为了说明机械性能,可能需要用手指弯曲试样或用小刀把试样切开。5.9.4结果
应试验两个试样,并报告这两个厚层干燥和/或固化性的结果。符
示例,试样上面光滑、下面不粘、内部硬如皮革且均匀,含有三个孔隙,其结果表示为S1-U1-I3.2均匀。5.10漆对漆包线的作用
漆对漆包线的作用是用符合GB/T4074.4一2008的一根直的漆包线经浸渍漆后以漆包线漆膜的铅笔硬度来表示。
GB/T1981.2—2009
应试验三根直的漆包线,并报告这三个铅笔硬度的结果。5.11水基或乳胶漆的pH值
5.11.1设备
应使用下列设备:
a)实验室用pH计辅助玻璃器血;b)
与漆预定的pH值极限范围偏差在士0.5之内的缓冲溶液;温度计;
d)去离子水。
5.11.2程序
按仪器制造商的说明书操作pH计,在测定过程中应保证被测试样的温度控制在(23士2)℃。在缓冲溶液的pH值范围内校正pH计,在每两次测量中应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和玻璃器皿。对每个溶液两次测量值相差应小于0.1。仔细冲洗玻璃电极,根据仪器制造商的说明书将其浸人到温度保持在23C士2℃的漆中并进行测量。两次测量值相差应小于0.1。5.11.3结果
将最后两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5.12漆和铜的反应
夜器和材料
铜线,直径0.5mm,长120mm,36根;a)
b)自动控温实验室烘箱。
5.12.2试验步骤
所有铜线用棉布带包扎三处使其成一捆。将此线束在105℃烘箱中干爆1h,然后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在被试漆中浸10min,滴漆5min后按产品标准或供方的规定进行干燥。冷却后,线束再次浸漆,重复前述操作。冷却后拆去棉布带,检查铜线,记录铜的颜色的任何变化。6干燥后和/或固化后漆的试验方法6.1试样
试样数量和所要求的底材种类由具体的试验方法以及单项材料规范规定,若具体的试验方法以及单项材料规范未对底材种类做规定时,可选用厚度为(0.10士0.01)mm的薄铜板,或由供需双方另行协定。术语“试验试样”指的是带有干燥和/或固化后漆的底材,底材按试验方法要求涂覆或浸渍。在下文中把“试验试样”称之为“试样”。如果要求用钢板和/或玻璃布做底材,则这些材料应分别符合6.1.1和6.1.2。6.1.1钢板
除非另有规定,应使用符合IS01514:1993要求的钢板,其厚度为(0.125士0.010)mm,长度为(100士5)mm,宽度至少为80mm。制备和清洁钢板应按照IS01514:1993推荐的方法进行,钢板应按6.1.3涂夏。
注:在ISO1514;1993中,作为示例推荐钢板,马口铁板、铝板或玻璃板作为色漆和清漆的底材,过去曾推荐用钢板,但普邀认为钢板适用且方便处理,为了标准化,绝缘漆和(无溶剂)浸溃树脂所用的金渴板的种类应相同。对于不饱和案酯为基的漫溃树脂,钢板可能会起抑制剂或促进剂的作用,因此应慎用。6.1.2纺织玻璃布
除非另有规定,应使用符合ISO2113:1996的平纹编织纺织玻璃布,其经纱和纬纱分别为(21士3)根纱,质量为40g/m2至60g/m。玻璃布经纱和纬纱所使用的纱应是相同的,且应符合IS02078:6
1993规定的EC5、EC6或EC7型。
GB/T1981.22009
示例1:EC55.5X2S150型,单根纱的线密度是5.5tex,“E”代表“良好的电气性能”,“C\代表“连续纤维”。字母“s\和\Z\代表格合的方向相反,“Tex\是tex系统单根纤维纱的线密度(mg/m)的量度单位(见ISO1144:1973),示例2:EC511型纱是一种符合ISO2078的单根连续纤维纱。这种型号的纱是由粗5μm的连续纤维做成的。单根纱的线密度为11tex。
玻璃布应通过高温脱蜡热处理,使织物中含有机物残留量少于0.1%。玻璃布应采用无碱玻璃纤维制成,其碱金属含量小于0.5%(Naz0+Kz0<0.5%)。将玻璃布裁成约180mm×280mm的方片。为了便于操作,应在每块玻璃布的较短边缘钉上纸板条(例如用符合GB/T19264.3一2003的B.2.1型纸板)。这些纸板条的尺寸约为250mm×15mmX0.7mm。玻璃布应按6.1.3浸漆和/或涂覆,干燥和/或固化后应把块裁成尺寸为(100士1)mm×(100士1)mm的试样两个。6.1.3试样制备
底材的浸溃和/或涂覆应按具体的试验方法和单项材料规范规定,或由供需双方协定。这包括浸渍和/或涂覆的温度和时间、滴干周期和固化条件(温度和时间)或温度-时间程序表以及热处理和冷却。除非另有规定,应将底材以尽量慢的速度垂直浸人漆中,以防止气泡附着在底材的表面。底材应在漆中至少保持5min,之后以不大于2mm/s的均匀速度从漆中取出。然后将试样滴干10min至15min,按确定的程序表干煤和/或固化。应以垂直状态滴干并于燥和/或固化。用于干燥和/或固化的烘箱应是专门为干燥涂覆件和浸件而设计的,这种试件可能有大的表面和相当大量的溶剂挥发,在涂覆或浸渍过程中,应以相反的方向重复浸溃、滴干、干燥和/或固化,如果漆膜的厚度小于规定值,则样品要多次浸溃,每次浸渍时试样浸人方向应与上次相反。如果漆膜或试样厚度超过规定值,则应按供方给出的说明书将漆稀释。注:提高试样从漆中取出的速度则增加漆膜的厚度,降低速度则减小漆膜的厚度。6.1.4漆膜厚度
干燥和/或固化后的漆膜厚度应按IS02807:1997中规定的方法之一测定。金属板上每面的漆膜厚度至少应为0.050mm,但不超过0.080mm。6.2力学性能
6.2.1弯曲试验(圆柱芯轴)
应按ISO1519:1973中规定的方法,采用1型设备进行测定。应测定两块按6.1制备的涂漆金属板。按有关单项材料规范的规定或供需双方的协定,绕着一根芯轴弯曲后,应通过正常的目视检查试样是否开裂,试验结果以观察到的开裂程度表示。同时报告漆膜厚度和弯曲所用芯轴的直径以及两个结果。
6.2.2杯突试验
应按ISO1520:1999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应测定两块按6.1制备的涂漆金属板,试验结果以开裂的程度和压痕深度表示。同时报告漆膜厚度和两个结果。6.2.3室温下的黏结强度
应按GB/T11028—1999中规定的方法A(扭绞线图试验)或方法B(螺旋线圈试验)进行测定。应测定5个试样,并报告试验方法、所用漆包线的型号和5个结果的中值。6.3热性能
6.3.1高温下的黏结强度
应按GB/T11028--1999中规定的方法A(扭绞线圈试验)或方法B(螺旋线圈试验)进行测定。测定温度应按单项材料规范规定或供需双方协定。测定5个试样,并报告试验方法、所用漆包线的型号和5个结果的中值。
6.3.2温度指数
注:就温度指数本身而言,它不是电气绝缘材料一种典型的特性,它取决于所选择的试验和终点判断标准。因此,对于完全相同的材料,温度指数结果的变化可能高达80。7
GB/T1981.2—2009
6.3.2.1试样
对选用质量损失和/或击穿电压作为试验判断标准的场合,应使用按6.1.2制备的试样。6.3.2.2程序
应按GB/T11026.1—2003、GB/T11026.2—2000、GB/T11026.3—2006、GB/T11026.4—1999中规定的方法。试验和终点判断标准应接单项材料规范规定或供需双方协定。应来用两种试验判断标准,对每种试验判断标准应至少采用三个暴露温度,两个相邻暴露温度之间的差应不超过20。如果相关系数小于0.95,则应在不同于原来所选择温度的某个暴露温度下试验一组以上试样。注:ISO2578;1993是基于GB/T11026.1-2003、GB/T11026.2-2000中所述的原理。由于ISO2578:1993除了所有对设计和进行温度指数试验及结果计算来说不需要的信息,因此,它已成为一个实验室实用的简明版本。
对选择质量损失作为试验判断标准的场合,每一暴塞温度应试验三个试样。对选择击穿电压作为试验判断标准的场合,在每一个热暴露周期后应试验一个试样。热暴露周期可以是1周、2周、4周、8周、16周和32周,这要决定于所选择的暴露温度下试样达到终点的时间。因此,推荐每一暴露温度至少要提供四个试样。应按6.5.3测定击穿电压,每个试样允许做5次~8次测定。6.3.2.3结果
对每一试验判断标准,应报告试样制备的方法、试样的型式和尺寸、每一试验的试样数目、暴露温度和结果以及所用的(引用)相关标准。结果应包含每一暴露温度下的失效时间、性能值与对数失效时间的关系图、耐热图纸上的耐热图(一级回归线)、温度指数和相关系数。6.4化学性能
6.4.1黏性(表面干燥性)
黏性(表面干燥性)是以一片滤纸或其一部分附着到干燥和/或固化后的漆膜表面的状态来表示。6.4.1.1器具
应使用下述器具:
一—质量为(500士10)g的圆柱形磁码,其底部接触面直径为(20士0.5)mm;——软橡胶片,厚度为(5士0.5)mm,直径为(20士0.5)mm;—由漂白棉花制成的滤纸,质量为(92士9)g/m,厚度为(205士30)μm,标称密度为0.45g/cm孔隙度为11s/300mL。
6.4.1.2试样
按6.1制备的涂漆金属板。
6.4.1.3程序
把一片滤纸置于试样上,用软橡胶片作为隔离层,把圆柱形磁码施加于滤纸上1min。取下磁码后应按下列情况检查判断:
一由于重力和/或轻微的振动,滤纸与试样分离,这样的试样表面称为不粘;一滤纸不因重力和轻微振动与试样分离,而因触及它而分离,滤纸纤维没有粘附到试样表面,这样的试样表面称为不粘;
一一滤纸粘附试样,并且取下滤纸后,有相当数量的滤纸纤维留在试样上,这样的试样表面称为粘。6.4.1.4结果
应试验两块涂漆金属板并报告粘性(即表面干燥性)的两个结果。6.4.2耐液体(包括水)性
应按ISO2812-1:1993规定的方法1中程序A进行测定。除非另有规定,试验液体温度应是(23士2)℃,浸人时间应是(168士1)h。应试验两块按6.1制备的涂漆金属板。应报告每块金属片的漆膜厚度、试验液体种类和两个结果。结果应包括任何外观变化、起泡、黏性或其他变坏的现象。8
6.4.3耐溶剂蒸气性
耐溶剂蒸气性是以试样暴露在溶剂蒸气后的状况来表示。6.4.3.1设备
应使用下述器具:
GB/T1981.2—2009
一一玻璃容器,其尺寸约300mm高×300mm宽×500mm长,并带有磨面顶部边缘以及一个足够尺寸的玻璃平板的盖;
—圆柱形玻璃血,其高约40mm,底面积约为上述玻璃容器底面积的三分之一;一将试样悬挂在溶剂水平面上方的合适的装置。6.4.3.2试验溶剂
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应使用下述溶剂:丙酮、二甲苯、正已烷、甲醇和二硫化碳。6.4.3.3试样
按6.1制备的涂漆金属板。
6.4.3.4程序
在圆柱形玻璃皿中加入水约至其高度的1/2,把此玻璃血置于玻璃容器的底部,在玻璃容器中加人试验溶剂至其高度为20mm至25mm,用丙酮和甲醇作为试验溶剂时,为避免显著的等温蒸发,圆柱形玻璃血应加入比例为1:1的水和相应溶剂的混合物。
试样应垂直悬挂,其长边与水平线平行,下边缘在试验溶剂液面上方约150mm处。然后用玻璃板盖上玻璃容器,在暴露期间,液体应不完全蒸发,如有必要,应补充溶剂。试验溶剂的温度应是(23士2)℃,暴露时间应是(168士1)h。试样从容器中取出后,应检查试样外观的任何变化、对底材附着力的下降、剥落、流挂、起泡、黏性或其他变坏的现象,6.4.3.5结果
每种试验溶剂应试验两个试样,应报告每块板的涂层厚度、试验溶剂种类和两个结果。结果应包括任何外观变化、对底材附着力的下降、剥落、流挂、起泡、黏性或其他变坏的现象。6.4.4耐需菌生长性
应按GB/T2423.16--2008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应试验三块按6.1制备的涂漆金属板,并报告耐霉菌生长性的三个结果。
6.5电气性能
6.5.1浸水对体积电阻率的影响
应按GB/T1410-2006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如果其不适用于被试材料,则可采用下述方法。6.5.1.1设备
应使用下述设备:
任何市场购置的高阻计,准确度为士10%;-用作电压电极(上电极)的金属圆柱体,直径至少为60mm,具有能对试样产生约0.015MPa压力的质量;
-一块导电橡胶圆片,其直径与上电极相同,厚度为3mm~5mm,最大电阻为1000a,邵氏(Shore)A硬度为65~85;
-直径与上电极相同,高约70mm的金属圆柱体(下电极)。6.5.1.2试样
按6.1制备的涂漆金属板。
6.5.1.3程序
试验组合应由置于两金属电极之间并用导电橡胶圆片作为接触层的试样构成。一整套试验组合的例子如图1所示。调整直流电压以提供1000V/mm的电场强度。应测定浸泡软水前后的试样电阻。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