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3626-200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3626-2009
中文名称:红火蚁疫情监测规程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9-04-27
实施日期:2009-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KB
相关标签:
红火蚁
疫情
监测
规程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农业>>农业和林业>>65.020.01农业和林业综合
中标分类号:农业、林业>>植物保护>>B16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6
标准价格:18.0 元
计划单号:20068307-T-469
出版日期:2009-10-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9-04-27
起草人:王福祥、王琳、李小妮、曾玲、陆永跃、吴仕豪、朱景全
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广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华南农业大学
归口单位: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
发布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红火蚁疫情监测准备、监测区域、监测地点类型、监测时期、监测用品、监测方法、标本鉴定、标本保存、疫情诊断、监测报告以及监测记录与档案保存。本标准适用于红火蚁疫情监测。 GB/T 23626-2009 红火蚁疫情监测规程 GB/T23626-200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 65. 020.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3626—2009
红火蚁疫情监测规程
Guidelines for quarantine surveillance of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2009-04-27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10-01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GB/T23626--2009
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广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华南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福祥、王琳、李小妮、曾玲、陆永跃、吴仕豪、朱景全。1范围
红火蚁疫情监测规程
GB/T23626—2009
本标准规定了红火蚁疫情监测准备、监测区域、监测地点类型、监测时期、监测用品、监测方法、标本鉴定、标本保存、疫情诊断、监测报告以及监测记录与档案保存。本标准适用于红火蚁疫情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20477—2006红火蚁检疫鉴定方法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诱饵bait
对红火蚁具明显引诱作用的物质。3.2
蚁丘mound
红火蚁所构筑并正在或曾经生活过的突起土堆或沙堆。3.3
蚁巢nest
由蚁丘及其地下结构部分构成,是红火蚁繁殖、活动的场所。3.4
蚁群colony
由红火蚁多个社会阶层构成的具有持续存在能力的团体。3.5
活蚁巢
activenest
受到扰动后60s内有3头以上红火蚁爬出活动的蚁巢。4监测准备
收集当地与红火蚁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监测计划。5监测区域
5.1发生区
重点监测发生疫情的有代表性地块和发生区边缘地带,掌握红火蚁的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5.2未发生区
重点监测高风险区域,如连通疫情发生区的交通道路沿线、近年来从红火蚁发生区调人高风险物品(包括草皮等绿化植被、栽培介质、回收费品、运载工具等)的地区,了解红火蚁是否传入。1
GB/T23626—2009
监测地点类型
重点监测草坪、绿化带、苗圃、果园、荒地、堤坝、垃圾场、废品回收加工场、高尔夫球场、货场以及可能调入绿化植被、回收废品、木材、肥料等的场所。7监测时期
最佳监测时期为气温在20℃~32℃的时间段,各地可根据当地气温情况作出相应调整。8监测用品
GPS仪、监测瓶、扩大镜、解剖镜、挖掘工具、长80cm~100cm(直径0.3cm~0.4cm)的铁丝(竹竿、木棍等)、镊子、指形管、样品袋、标签、记录笔等。75%乙醇、诱饵(如火腿肠)。
9监测方法
9.1未发生区
9.1.1访问调查
访问医务人员、居民等,了解当地是否出现过蚂蚁叮蛰伤人事件向当地农事操作人员及绿化植被维护人员了解,是否看见地面有隆起的蚁巢。向当地管理人员了解,近年来是否从红火蚁发生区调人过高风险物品。每个社区或行政村随机访问调查10人以上,记录可疑蚁害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对访问调查过程发现的可疑地点进行重点踏查。9.1.2踏查
结合访问调查结果进行,在调查区域内察看或用铁丝等拨开障碍物观察有无可疑的蚁丘。如有蚁丘,则用铁丝等插人蚁丘5cm~10cm,观察是否有蚁群迅速出巢并表现出攻击行为的现象。采集蚂蚁标本(方法参见附录A),参照附录B进行现场鉴定或送室内鉴定。经鉴定确认为红火蚁的,填写《红火蚁调查记录表》(参见附录C),并用GPS仪对发生区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按照发生区的要求进行监测。9.2发生区
9.2.1发生范围监测
参照9.1各方法采取访问调查和踏查。9.2.2发生动态监测
9.2.2.1诱饵制作及用量
用新鲜的火腿肠作为诱饵。将火腿肠切成约1cm厚、直径2cm的薄片,放人专用或自制的监测瓶中,并固定在地面进行诱集。
9.2.2.2监测瓶的放置与使用
监测瓶的放置应覆盖发生区内所有的村庄或社区,每个村庄或社区在各种类型场所设置3个以上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放置5个监测瓶,监测瓶应尽量放置在有蚂蚁活动的地方,瓶间相距10m。对于条状的区域(如绿化带)则每10m左右放置1个监测瓶。将监测瓶置于地面30min后,收集诱集到的蚂蚁,进行鉴定和计数,必要时制成标本。经鉴定确认为红火蚁后填写《红火蚁诱集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D)。2
10标本鉴定
GB/T23626-2009
现场鉴定难以下结论的,取样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鉴定(方法参见GB/T20477--2006)。监测单位不能鉴定种类时,送省级植物检疫机构或其指定的专业机构鉴定。送检时应填写《有害生物样本送检表》(参见附录E)。首次鉴定的标本应妥善保存。11标本保存
将采集到的红火蚁标本置于小塑料瓶中,加入75%乙醇后密封,并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单位、采集人。12
疫情诊断
在红火蚁发生区,根据访问调查、踏查及发生动态监测结果确定红火蚁发生程度(参见附录F)。13
监测报告
红火蚁发生区的植物检疫机构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监测报告,并逐级上报。本区域内发现新疫情或原有红火蚁疫情暴发,应立即报告。监测记录与档案保存
详细记录、汇总调查监测结果。各项调查监测的原始记录等材料妥善保存于植物检疫机构。3
GB/T23626—2009
A.1采集工蚁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从蚊巢中采集红火蚁的方法
采集过程中,采样者应戴手套以防蚂蚁叮咬。用手指在采样瓶开口的内缘处涂上滑石粉,将瓶子的下半部分插入蚁巢,15min后盖上盖子。如果瓶中的红火蚁数不足10头,可用镊子收集尽可能多的蚂蚁。
A.2采集蚁后
春秋季,早晚温差较大时,如果前晚温度较低,取样时天气晴朗、温度较高时,可用铲子挖取蚁丘早晨向阳部位的表土层几厘米,采集蚁后。当冬季温度过低、夏季温度过高时,蚁后会下移到蚁巢深处,需挖开蚁巢仔细寻找。
可在采样瓶中加人75%乙醇浸泡标本,不同蚁巢的红火蚁标本需分别保存。用记号笔在瓶上标记瓶号、采样地点和日期。
B.1蚁巢特征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红火蚁蚁巢和危害特征
GB/T23626-2009
鉴别红火蚁可依据其建巢特点作出判断。红火蚁具完全地栖型蚁巢,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的高10cm~30cm,直径30cm~50cm的蚁丘。新形成的蚁巢要在4个月~9个月后才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但在红火蚁种群发展成熟前蚁丘并不明显。当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人侵者。在野外,蚁丘的特点和红火蚁的攻击特性是红火蚁判断的依据之一。B.2
2危害特征
红火蚁主要以螯针叮和口器咬伤方式,危害植物、动物、人体。人体被其叮蛰后会有火灼般疼痛,其后患处会出现水泡,8h24h后水泡可能会化脓形成脓疱。若脓疱破掉,则容易引起二次感染。如敏感体质人群遭受红火蚁叮蟹,红火蚁注入体内的毒液可造成被攻击者过敏,并可能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GB/T23626—2009
调查单位(盖章)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
调查面积/m2
蚁巢数量
受害群众人数
样本采集编号
调查记录人
附 录C
(资料性附录)
红火蚁调查记录表
红火蚁调查记录表
县(市)
调查地点类型
代表面积/m
乡(镇)
蚂蚁是否具有攻击性
最早发现时间
初步鉴定结论
调查日期
海拔高度/米
监测单位(盖章)
监测地点(乡镇/村)
监测地点类型
监测点序号
监测瓶序号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红火蚁诱集监测记录表
红火蚁诱集监测记录表
监测人
监测查日期
代表面积/m2
可疑蚂蚁数量
GB/T23626—2009
红火蚁数量
GB/T23626—2009
送样单位(盖章)
通讯地址
送样人www.bzxz.net
标本编号
采样人
海拔高度
采集场所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有害生物样本送检表
有害生物样本送检表
标本类型
寄主植物
处理方式
样本数量
采集地点
采集方式
危害部位
危害状描述(或图片)
E-mail
F.1按单位面积活蚁巢数量分级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红火蚁发生程度分级
在红火蚁发生区域随机选择3个以上500m2大小的区域,记录活蚁巢数量。以单位面积的活蚁巢数量作为分级标准,分为以下5级:一级:轻度,平均每100m2活蚁巢数为0个~0.1个。二级:中度,平均每100m2活蚁巢数为0.11个~0.5个。三级:中偏重,平均每100m2活蚁巢数为0.51个~1.0个。四级:重,平均每100m2活蚁巢数为1.1个~10个。五级:严重,平均每100m2活蚁巢数大于10个。F.2按诱集工蚁数量分级
将监测瓶诱集的红火蚁工蚁数量分为以下5级:一级:轻,平均每监测瓶红火蚁数为20头以下。二级:中,平均每监测瓶红火蚁数为20.1头~100头。三级:中偏重,平均每监测瓶红火蚁数为100.1头~150头。四级:重,平均每监测瓶红火蚁数为150.1头~300头以上。五级:严重,平均每监测瓶红火蚁数为301头以上。GB/T23626--2009
按以上方法进行调查监测时如单位面积活蚁巢数量级别和诱集工蚁数量级别不一致时以发生较重的级别为准。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