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5874-1995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设备通用规范
GB/T 15874-199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5874-1995

中文名称: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设备通用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trunke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quipment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5-01-02

实施日期:1996-08-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650764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33.060.50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通信设备>>M37移动通信设备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MPT 1327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3093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6, 字数:27千字

标准价格:12.0 元

出版日期:2004-07-19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5-12-22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电子工业部第七研究所

归口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电子)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有关术语,一般技术要求,系统设备技术要求,安全要求和测量方法,系统试验方法,环境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可靠性要求和试验方法,质量评定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陆地使用的集中控制方式单区基本集群系统。 GB/T 15874-1995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设备通用规范 GB/T15874-199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33.060.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5874—1995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设备通用规范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trunked mobilecommunication system1995-12-22发布
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6-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设备通用规范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trunked mobilecommunicationsystem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GB/T15874—1995
本标准规定了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简称集群系统)有关术语,一般技术要求,系统设备技术要求,安全要求和测量方法,系统试验方法,环境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可靠性要求和试验方法,质量评定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陆地使用的集中控制方式单区基本集群系统。多区系统和其他控制方式的集群系统亦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GB3378电话自动交换用户信号方式GB628225~1000MHz陆地移动通信网通过用户线接入公用通信网的接口参数GB9410移动通信天线通用技术规范GB12192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发射机测量方法GB12193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接收机测量方法GB/T15844.1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通用技术条件GB/T15844.2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环境要求和试验方法GB/T15844.3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可靠性要求和试验方法GB/T15844.4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质量评定规则GB/T15491移动通信双工器电性能要求及测量方法GB/T13722
移动通信电源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B/T14013移动通信设备运输、包装GB15842移动通信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GB15539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体制规范3术语
3.1集群移动通信系统trunkedmobilecommunicationsystem多个用户(部门、群体)共用一组无线信道,并动态地使用这些信道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用于专业调度通信。
3.2单区系统singleareasystem
单个无线覆盖区的系统。免费标准bzxz.net
3.3区域网localareanetwork
两个以上的单区系统构成的多区集群通信网。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22批准1996-08-01实施
GB/T15874—1995
区域网由区域控制器(或区域交换机)进行管理。3.4调度台dispatcher
系统内能对移动台、固定台进行指挥和管理的设备。调度台分为有线调度台和无线调度台。3.5用户台subscrbiber
调度台和移动台的总称。
3.6电话互连telephoneinterconnect有线电话用户与系统内无线用户互连通信。3.7电话互连器telephoneinterconnectterminal完成电话互连的接口设备。
3.8发射机合路器transmittercombiner将基站多个发射机的功率馈送到基站发射天线去的装置。它主要包括:隔离器、空腔谐振腔、功率混合器以及阻抗匹配调节器。
3.9接收机分路器receivermulticupler将基站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分配给基站各接收机的装置,通常在分路前预先将信号放大,以补偿分路器损耗。接收机分路器主要包括:隔离器、宽带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和多路分配器。4系统一般技术要求
4.1系统组成
主要由基站、系统控制器、调度台和移动台四部分组成。基站由多个基台、天馈系统和电源组成。移动台被分成组(群),每组都有自已的调度台。4.2系统主要设备
a.基台:由收发信机和电源组成,每个信道一个基台。天馈系统:包括发射天线、接收天线、馈线、发射机合路器和接收机分路器等。b.
系统控制器:主要包括集群控制逻辑电路、监测电路、与基台收发信机的接口电路、电话互连器C.
和电源。
调度台:分无线调度台和有线调度台。无线调度台:由收发信机、控制单元、天线、电源和操作装置组成;有线调度台:包括与系统控制中心相接的接口单元和调度控制单元;e。移动台:由收发信机、控制单元、天线和电源组成除上述基本设备外,还可根据系统设计和用户要求,增加系统管理终端和其他附属设备,如辅助接收机,常规中继台以及话音记录、计费和打印等设备。4.3系统功能
按GB15539规定。
4.4工作频段
800MHz频段;
其他频段:待定。
4.5信令
按GB15539规定。
5系统设备技术要求
5.1系统控制器技术要求
5.1.1功能
GB/T15874—1995
a。完成信令的产生、编码、检测和各种控制b.实现4.3条规定的系统功能。
5.1.2电性能要求
5.1.2.1无线信令编码和格式:
按GB15539规定。
5.1.2.2数字信令时钟频率容差:1X10-4。5.1.2.3副载波的频率容差由产品标准规定。5.1.2.4最大允许频偏:士5kHz。5.1.2.5
与基台连接要求:
可接5~20个基台;
接口方式:4线连接;
接口电平:送往发射机去的信令和音频信号的电平,由产品标准规定,各有线输出端口间的串音损耗:大于50dB(300~3000Hz);发射机到接收机的音频端口间隔离度至少为30dB(300~3000Hz)。5.1.2.6
与PABX、PSTN连接要求:
接口方式:用户线方式接口;
接口电平:输出到有线电话网音频信号电平为一4.5dBm/600Q。从有线电话网输入的音频信号电平为0dBm/6002;
音频带宽:300~3000Hz
音频响应:相对于1020Hz的幅度变化在300~3000Hz范围内变化应为—0.2~+0.5dB;其他接口要求按GB6282规定
用户线的用户回路电阻、用户线间绝缘电阻、线间电容应符合GB3378的相关规定。5.2基台技术要求(工作频段800MHz)发射机电性能要求
载波功率:25W/50W/75W/100W,可调节,也可固定;输出阻抗:502;
工作方式:连续;
频率容差:2×10-6(-25~+55℃)),发射类别:16KOF3E;
邻道功率(比值):≥70dB;
杂散射频分量:≤一70dB,
音频带宽和失真:带宽300~3000Hz,音频失真:<5%;音频响应:+1~一3dB(相对于6dB/oct预加重);剩余调频:<一45dB。
接收机电性能要求
参考灵敏度:≤0.4μV(双工灵敏度恶化应小于3dB);射频输入阻抗:50Q;
频率容差2×10-(-25~+十55℃);调制接收带宽:>2×6kHz;
邻道选择性:≥75dB;
杂散响应抗扰性:≥75dB;
互调抗扰性:≥70dB;
接收机传导杂散辐射:<2μW;
阻塞:>95dB;
GB/T15874—1995
相对音频互调产物电平:由产品标准规定;i
音频带宽和失真:带宽300~3000Hz,音频失真<5%;音频响应:十1~一3dB(相对于6dB/倍频程去加重)。5.3天馈系统技术要求
基站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电性能要求a.
频率范围:806~866MHz;
天线增益:6~12dB(d)(全向),10~12dB(定向);阻抗:50Q;
极化方式:垂直;
电压驻波比:≤<1.5;
方向图:由产品标准规定,
最大输入功率:由产品标准规定。基站发射机合路器电性能要求
频率范围:851~866MHz;
插入损耗:由产品标准规定,
隔离度:发射支路之间≥60dB(500kHz间隔时):反向传输损耗:天线到发射机之间,≥50dB电压驻波比:<1.5,
端口特性阻抗:50;
最大输入功率:由产品标准规定。基站接收机分路器电性能要求
频率范围:806~821MHz,
带宽:5MHz,10MHz,15MHz;
增益:由产品标准规定;
电压驻波比:<1.5,
端口间的隔离度:>30dB;
端口特性阻抗:502。
5.4无线调度台和移动台技术要求(工作频段:800MHz)5.4.1
发射机电性能要求
载波功率:10W/15W/25W(手持台1W/2W/3W);射频输出阻抗:50Q;
频率容差:3×10-6(-25~+55℃);发射类别:16KOF3E;
邻道功率(比值):≥65dB(手持台:<2.5μW);杂散射频分量:≤一70dB(手持台:<2.5μW);剩余调频:<-40dB;
音频失真:≤5%(手持台:≤7%);音频响应:土3dB(相对于6dB/oct预加重):发射机启动时间:<20ms。
5.4.2接收机电性能要求
参考灵敏度:<0.4μV,(双工灵敏度恶化应小于3dB);b.
射频输入阻抗:50Q;
GB/T15874—1995
频率容差:3×10-(-25~+55℃);调制接收带宽:>2×6kHz;
邻道选择性:≥70dB(手持台:≥60dB);杂散响应抗扰性:≥70dB(手持台:>60dB):互调抗扰性:≥70dB(手持台:≥60dB)音频输出功率:由产品标准规定;音频失真:<7%。
5.4.3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5.4.3.1基本功能
与系统控制器配合实现4.3条系统功能;完成信令产生、检测,信道扫描以及各种控制功能,并有振铃、回铃、忙音等声光指示,拨号按键有提示音。
电性能要求
信令编码和格式按GB15539规定;数字信令时钟频率容差:1X10-,副载波的频率容差由产品标准规定最大允许频偏:士5kHz;
送往发射机的信令电平:由产品标准规定,e.
从接收机输出到解码器的电平:由产品标准规定。f.
5.4.4天线和双工器技术要求
天线技术要求按GB9410的规定。双工器技术要求按GB/T15491的规定。5.5结构工艺一般要求
参照GB/T15844.1中有关设备结构及工艺要求的规定。天线结构按GB9410的规定。5.6电源技术要求
电源电压:220V(AC)、50Hz;9.6、12、24、48、60V(DC)系统中各种设备的电源技术要求按GB/T13722的规定5.7有线调度台以及附属设备技术要求由产品标准规定。
6系统基本设备电性能测量方法
6.1测试条件
6.1.2除非另有规定,系统主要设备各项电性能测试应在标准试验大气条件下(15℃~35℃)进行。6.1.2在进行各项电性能测试时,应采用屏蔽措施,以防止外界干扰影响试验的效果和精度。6.1.3所有使用的试验设备和测量仪表的精度应满足被测设备的测量要求,并必须在计量周期内进行校验。
6.2电性能测量方法
6.2.1测量仪器
GB12192中规定的测量仪器;
GB12193中规定的测量仪器;
GB9410中规定的测量仪器
GB/T15491中规定的测量仪器;
GB/T15874—1995
e.GB/T13722中规定的测量仪器。6.2.2系统控制器电性能测量
6.2.2.1数字信令时钟频率值
测量步骤:
a。用频率计测量时钟频率值;
b。a项测得的频率值与时钟频率标称值之差的绝对值为频率偏差,此偏差应小于容差,频率计精度应比被测频率容差高十倍。
6.2.2.2副载波频率值
测量步骤:
a.按图1连接设备和仪器:
图1副载波频率值的测量配置
1—被测系统控制器2—数字频率计;3—与调制器输入阻抗等效负载;4—音频电平表接通电源,使系统控制器正常工作b.
使系统控制器产生连接“0”码的调制信号,记录此时数字频率计所计频率值fod.
使系统控制器产生连续“1”码的调制信号,记录此时数字频率计所计频率值于1f。f1与副载波标称频率之差即为副载波频率偏差。e.
6.2.2.3控制器送往基台发射机的信令电平测量步骤:
按图1连接设备和仪器;
接通电源,使系统控制器正常工作使系统控制器连续产生数字信令信号,读取音频电平表读数即为送往发射机的信令电平。c.
6.2.2.4系统控制发送通路的接口电平和音频响应测量步骤:
a.按图2连接设备和仪器。选定音频信号发生器输出阻抗和音频选频表输入阻抗为6002;1
有哦满
无战发箱
图2控制器信令电平的测量配置
1—音频信号发生器,2—被测系统控制器,3音频选频电平表b。接通电源,使系统控制器正常工作;c。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频率为1020Hz,输出电平为0dBm。记录此时音频选频电平表读数Po,即为系统控制器送往基站转发器发射机的音频信号接口电平;d。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频率f分别为300、400、600、1000、1200、1600、2000、2400、2700、3000Hz,并保持输出电平为0dBm不变,记录各个频率点f的音频选频电平表的读数Pte.系统控制器内发送通路的音频响应由下式计算各值:Le相对=0—P,
GB/T15874—1995
式中:L相对——频率f点输出电平相对于1020Hz输出衰减值,dB;Pt—频率f点输出电平,dBm/600Q。6.2.2.5发射机到接收机的音频端口隔离度测量步骤;
a.按图3连接设备和仪器。连接线开关打到无线发端上,调节仪器输出输入阻抗为6002;无战放端
有或竭
无娱收增
图3控制器音频端口隔离度的测量配置1—音频信号发生器;2一被测系统控制器;3—音频选频电平表b.
接通电源,使系统控制器正常工作;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频率和音频选频电平表都为1020Hz,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为0dBm。记录此时音频选频电平表读数Pr;将连接线开关打到无线收端上,记录电平表读数PRd.
音频信号发生器频率从300~3000Hz改变,找到最大的PR值PRMAXe.
发射机到接收机间隔离度为Pr
-PRMAXdB
6.2.2.6各有线输出端口间串音损耗测量步骤:
按图4连接设备与仪器;
无线端
有继端
图4控制器各端有线输出端之间串音损耗的测量配置1—音频信号发生器;2—音频选频电平表:3被测系统控制器接通电源使系统控制器正常工作,b.
c。音频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为1020Hz,电平为0dBm的音频信号(输出阻抗为600Q);d。记录音频电平表接收频率为1020Hz的电平(电平表阻抗为600Q),该电平即为该两有线输出端口间串音损耗。
6.2.2.7与PABX或PSTN接口的音频响应测量步骤:
按图5连接设备和仪器,选定音频选频电平表的输入阻抗和音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阻抗为a.
图5控制器与有线网接口的音频响应的测量配置1—音频信号发生器;2—被测系统控制器;3—音频选频电平表接通电源,使系统控制器正常工作,b.
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频率和音频选频电平表的频率都为1020Hz,再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输c.
出电平,使音频选频表读数为一4.5dBm/600Q,记录此时音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平P/(dBm/6007
GB/T15874—1995
),即为基台接收机输出到系统控制器的电平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频率f分别为300、400、600、1000、1200、1600、2000、2400、3000Hz,并保持输出电平为P。不变,记录各个频率点上音频选频电平表的读数P/dBm/600Q)。音频响应可由下式计算各值:
L相对 =— 4. 5 — P
一频率f点输出电平相对于1020Hz输出电平衰减值,dB;武中:L相对
一频率点输出电平,dBm/600Q。6.2.3基台、无线调度台、移动台和固定台的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电性能测量按GB12192和12193的规定测量。6.2.4调度台、移动台和固定台的控制单元性能测量a.
数字信令时钟频率值测量步骤同6.2.2.1条;副载波频率值测量步骤同6.2.2.2条;b.
c.送往发射机的信令电平测量原理同6.2.2.3条。6.2.5基站天线电性能测量
按GB9410中3.3条规定测量。
6.2.6基站发射机合路器的电性能测量6.2.6.1发射机支路间的隔离度
测量步骤:
按图6连接设备和仪器,并将天线端口ANT与Q:点连接;a.
图6发射机支路间隔离度的测量配置Txn
1一射频功率信号发生器,2—可变衰减器(根据需要),3一射频频谱分析仪;4一标准输出负载;5一被测发射机合路器(2)
b:将01点和0?点直接连通.调节射频功率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发射机1支路(T)的工作频率,调节其输出量和可变衰减器的衰减量,使频谱分析仪获得某一适当的输入电平,记录该电平P1/dBm以及衰减器的衰减量A13
c.将Q1点与合路器的发射支路T端口连接,Q2点与发射支路T2端口连接。射频功率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维持步骤b的数值,调节衰减器以使频谱分析仪获得一适当的输入电平,记录该电平P2/dBm以及衰减器的衰减量A2,
d。根据b、c步骤记录,按下式计算衰减值A即为Tx一Tx的隔离度:A=P1-P2+A1—A2
式中:Pi——步骤b记录的电平读数,dBm;P2—一步骤c记录的电平读数dBm;Ar
一步骤b记录的衰减量,dB
A2——步骤c记录的衰减量,dB。按上述步骤,测出各支路间的隔离度,其中最小的值即为发射支路间的隔离度。e.
·(3)
6.2.6.2反向传输损耗
测量步骤:
GB/T15874—1995
a.按图6连接设备和仪器,并将发射机支路Tx2与Q2点连接;按6.2.6.1条步骤b的方法读取P1/dBm和A1;b.
c.将Q1点与合路器的天线端口相连,Q2点与发射支路Tx的端口相连,按6.2.6.1条步骤c方法读取P2/dBm和A2*
根据步骤bc的记录,按6.2.6.1条原理计算天线到发射支路Tx(ANT一Tx1)的A值;按b、c、d步骤,求出天线到其他支路的A值,其中最小的值即为天线到发射机支路的隔离度。e.
6.2.6.3插入损耗
测量步骤:
按图6连接设备和仪器,并将发射机2支路(Tx2)与Q3点连接;a.
b。按6.2.6.1条步骤b的方法读取P1/dBm和A13将Q1点与合路器的发射支路T的端口相连,Q2点与合路器的天线端口ANT相连,信号发生C.
器输出电平维持步骤b的数值不变,调节衰减器,使频谱仪获电平保持P1值不变,记录此时衰减器的衰减量A23
根据步骤b、c的记录,发射支路Tx的插入损耗A按下式求得:A=AL
式中:A1——步骤b记录的衰减量,dBA2—步骤c记录的衰减量,dB。
e.按上述步骤,求出Tx2,Tx3....T到天线ANT的传输损耗A值,其中最大的损耗值即为合路器插入损耗。
6.2.6.4电压驻波比(发射机合路器)测量步骤:
a.按图7连接设备和仪器;
图7发射机合路器电压驻波比的测量配置1扫频仪:2—驻波电桥:3—匹配负载:4被测合路器Trr
b。将Q点与发射机支路T的端口分开,调节扫频仪输出信号频率为发射支路Tx规定的工作频率,在扫频仪上测量并记录其开路反射功率电平P1/dBm;c。将Q点与发射机支路Tx的端口相连,测量并记录反射功率电平P2/dBm,d.计算回波损耗值:
A=P1-P2
一步骤b中记录的功率电平,dB;式中:Pi
一步骤c中记录的功率电平,dB。P2
由A/dB值查回波损耗值与驻波比的转换表,得到发射支路Tx的驻波比值;e.
(5)
GB/T15874—1995
f.按步骤b、c、d、e的方法,测出各发射支路的驻波比值,其中最大值者为合路器电压驻波比。注:在保证测量精度的条件下,电压驻波比也可采用其他测量方法。6.2.7基站接收机分路器的电性能测量6.2.7.1端口间的隔离度
测量步骤:
a。按图8连接设备和仪器;
图8接收机分路器端口间隔离度的测量配置Ruh
1一射频信号发生器;2—可变衰减器(根据需要),3—射频频谱分析仪,4一标准输出负载;5—被测接收机分路器b.将Q1点与Q2点直接相连,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接收机支路Rx的工作频率,调节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和衰减器的衰减量,使频谱分析仪获得某减量A1$
合适的输入电平,并记录该电平P1/dBm以及衰c。将Q1点与分路器的接收支路Rx端口相连接,Q2点与分路器的接收支路Rx2端口相连接。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输出电平维持步骤b的数值,并适当调节衰减器,以使频谱分析仪有一合适的输入电平,记录频谱仪的读数P2/dBm以及衰减器的衰减量A2;d.分路器Rxi和Rx2二支路间隔离度A按下式计算:A=P-P2+A-A2
式中:P1-
一步骤b中记录的电平值,dBm,P2——步骤c中记录的电平值,dBm;Ar步骤b中记录的电平值,dB,
A2——步骤c中记录的电平值,dB(6)
e.按步骤b、c、d的方法,测出各接收支路间的隔离度A值,其中最小的A值即为接收支路间的隔离度。
6.2.7.2电压驻波比(接收机分路器)测量步骤:
按图9连接设备和仪器;
GB/T15874—1995
图9接收机分路器电压驻波比的测量配置附.
1—扫频仪;2—驻波电桥;3—匹配负载4—被测接收机分路器按6.2.6.4条步骤b的方法测出开路反射功率电平P1/dBm;按6.2.6.4条步骤c的方法测出接收支路R的反射功率电平P2/dBm;按6.2.6.4条步骤d的方法计算回波损耗值A/dB由A/dB值查回波损耗值与驻波比的转换表,得到接收支路Rx1的驻波比值;按步骤b、cd、e的方法,测出各支路的驻波比值,其中最大值者为接收机分路器电压驻波比。f.
注:在保证测量精度相同条件下也可采用其他测量方法。6.2.7.3增益
测量步骤:
按图10连接设备和仪器;
图10接收机分路器增益的测量配置路
1一射频信号发生器;2—匹配负载;3一射频电压表;4一被测接收机分路器将Q1点和Q2点直接连通,调节信号发生器频率为接收支路(Rxl)的工作频率,调节输出电平b.
使射频电压表获得某一适当的输入电平,记录射频电压表读数V1/dBuV;c。将Q1点与天线端口ANT相接,Q2点与接收支路Rx2端口相连。保持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输出电平为步骤b的数值不变,记录射频电压表读数V2/dBuV;d.按下式计算从天线到Rx支路端口的增益A/dB#A=VV2
式中:Vi——步骤b记录的电平,dBuV;V2—步骤c记录的电平,dBuV。
按步骤b、c、d的方法,测出天线端口到各接收支路的增益,其中的最小值为接收机分路器的增6.2.8
电源设备电性能测量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