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5969.2-1995 可编程序控制器 第2部分:设备特性
GB/T 15969.2-199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5969.2-1995

中文名称:可编程序控制器 第2部分:设备特性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 Part 2: Equipment characteristics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95-12-29

实施日期:1996-10-01

作废日期:2009-0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2347974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信息技术、办公机械设备>>35.160微处理机系统

中标分类号: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装置>>N18工业控制与计算机应用装置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被GB/T 15969.2-2008代替

采标情况:IEC/TC 65A(CO)22-1988,EQV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56页

标准价格:23.0 元

出版日期:1996-10-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5-12-29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机械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

归口单位: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适用于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外围设备的工作条件、结构特性、一般安全性及试验的一般要求。本标准规定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外围设备在装置要求及测试验证方面的定义。规定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及有关外围设备适应受控机械或过程所必须进行的试验方法和步骤。规定了PC制造厂需要提供的资料。本标准适用于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如编程和调试工具(PADT),试验装置(TE)和人-机接口(MMIS)等)。适用于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组成的控制系统。本标准覆盖的装置适用于过电压类型2,在额定电网供电电压不超过1 000V(AC)(50/60Hz)或1 500V(DC)的用于机械或工业过程控制和普通的低电压设施中。 GB/T 15969.2-1995 可编程序控制器 第2部分:设备特性 GB/T15969.2-199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可编程序控制器
第2部分:设备特性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
Part2:Equipment characteristics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GB/T15969.2—1995
本标准规定了适用于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外围设备的工作条件、结构特性、一般安全性及试验的一般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外围设备在装置要求及测试验证方面的定义。规定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及有关外围设备适应受控机械或过程所必须进行的试验方法和步骤。规定了PC制造厂需要提供的资料。本标准适用于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如编程和调试工具(PADT),试验装置(TE)和人-机接口(MMIS)等)。适用于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组成的控制系统。本标准覆盖的装置适用于过电压类型2,在额定电网供电电压不超过1000V(AC)(50/60Hz)或1500V(DC)的用于机械或工业过程控制和普通的低电压设施中。2工作条件的要求
2.1正常工作条件
PC系统在下列工作条件下,应正常工作。2.1.1自然环境条件
2.1.1.1装置环境工作温度
工作温度范围由表1示出。
表1PC系统的工作环境温度
封闭式装置
(通风的/无通风的)
限值类别
温度范围
24h内的
平均温度
永久性设备
非永久性设备
开放式装置)
永久性设备
非永久性设备
注:1)开放式装置设计成安装在一个机壳中,装置环境温度是在紧着的装置下部测得的,允许比室内最高的环境温度高15℃。
如果没有强迫进行外部冷却(见条款4.5.1),作为PC系统的组成部分,永久性安装的开放外设应满足PC的工作温度范围。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29批准1996-10-01实施
GB/T15969.2—1995
2)不准备作为永久性安装的开放外围设备的环境温度的限值(TmxTTm)应由制造厂规定。2.1.1.2存放温度
—25℃~70℃。
2.1.1.3相对湿度
制造厂可以选取下列两等级之一。(见表2)表2工作环境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严酷等级
相对湿度等级I
相对湿度等级1
注:①无凝露。
②对静电放电要求,见条款2.1.2.2。2.1.1.4污染等级
制造厂应规定其装置适合的污染等级。2.1.1.5耐腐蚀性
相对湿度范围
30%~95%
5%~95%
腐蚀条件随应用场合的不同而改变,因而不可能规定正常使用条件。如果在最坏工作条件下,见条款2.2。
2.1.1.6海拔
装置安装地点的海拔应不超过2000m。2.1.2电气工作条件
2.1.2.1交流和直流主电源
见条款3.2。
2.1.2.2电噪声条件
电噪声条件既取决于装备本身的设备和网络系统,也取决于其他安装设备及相邻的PC系统。PC系统不受影响的最低噪声条件,见条款3.9.1。a.
静电放电(ESD)条件,制造广可以选取表3中的严酷等级之b.
表3静电放电工作条件
ESD严酷等级
ESD等级3
ESD等级4
注:1)与相对湿度等级1不相容(见条款2.1.1.3)。2.1.2.3过电压类别,瞬时过电压控制设备应具备不超过过电压类别I的条件特性。装置类别(参考EC801)
在与主电源连接的点上,瞬时过电压应控制在过电压类别I以内,即不能高于对应于基本绝缘额定电压的脉冲电压,装置或瞬时抑制器件应能吸收瞬时能量(见条款3.10.1耐介电要求)。2.1.2.4非周期性过电压
在工业环境中,大功率设备断路可能会使主电源中出现非周期性过电压峰值。(如三相线路中一相的熔断器烧断)。这就会在比较低的电压电平上引起大电流脉冲接近2倍的电压峰值)。用户应采取必要的步骤,防止PC系统受到损坏(如加变压器)。2.1.3机械工作条件和要求
在本标准中,工作条件用下列适用于固定装置无包装的可携装置和手持可携装置的试验要求来间接规定。经验表明,通过这些试验的装置在固定设备上作为工业应用是合适的。2.1.3.1振动
抗振性要求见表4。
频率范围(Hz)
1057f150
GB/T15969.2—1995
表4PC系统的正弦振动工作条件
连续的
0.0375mm振幅
0.5g恒定加速度
不规定
注:①适用于三个相互垂直轴的每一个轴上。②根据GB2423.10Fc试验进行试验。③制造厂应规定可携外设和手持可携外设在试验装置上的安装方法。2.1.3.2冲击
随机的
0.075mm振幅
1.0g恒定加速度
不规定
抗冲击要求是:在三个相互垂直的轴的每一个轴上,偶然振幅为15g,11ms,半正弦波。a含CRTs的装置不包括在本要求之内。b.机电式继电器可短时承受15g的冲击。在试验期间,允许有暂时的误动作,但在试验后,装置应完全恢复正常工作。
2.1.3.3自由跌落
抗跌落的要求见表5。
表5自由跌落在水泥地面上
(适用于便携装置和手持便携装置)便携和手持便携
(任意重量)(耐)
随机跌落
平直跌落
受支撑跌落
100mm2次
30或者100mm2次
手持便携
(任意重量)抗)
1000mm,2次
注:1)着地时允许有暂时的误动作,但在试验后装置应完全恢复正常工作,并且不引起电击危险。因此,如果装置跌落时正在工作,着地可能引起误动作,这就需要操作者纠正。2)从规定的高度(使用中的正常位置),按GB2423.8。3)从规定的值,按GB2423.8的条款3.2.1。2.2特殊工作条件
当工作条件比条款2.1中给出的更恶劣或存在其他不利环境条件时,用户应与制造厂协商。2.3模块及组件的运输和贮存要求下列要求适用于装在制造厂原包装内的PC单元。无包装的便携装置的运输和贮存应符合条款2.1的要求。
当装置内含有特殊条件限制的器件时(如CMOS元件,电池等),制造厂应规定如何安排运输和存放。
2.3.1温度
允许的温度范围:一25℃~70℃。试验步骤见条款6.3.4.2。2.3.2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范围:5%~95%(无凝露)。2.3.3气压
运输的最低气压应不低于79kPa(相当于3000m海拔高度)2.3.4自由跌落
表6给出了在制造厂原包装内的PC单元的耐自由跌落要求。试验后,PC单元应完全恢复正常工作并没有物理损伤的痕迹。试验步骤见条款6.3.5.4。3
无包装出运重量,kg
注:1)按GB2423.8。
2.3.5其他条件
GB/T15969.2—1995
表6自由跌落在水泥地上
(应用于有制造厂原包装的PC单元)随机自由跌落,下落高度,mm
在本标准中没有规定的机械条件,用户应与制造厂协商。2.3.6制造厂应提供的资料
制造厂应提供装置运输和贮存的说明。3电气要求
3.1总则
个典型PC系统及其接口,见图1
主处理单元
选程箱人/物出站
外永久永性安)
的山块
通迅战
E源单元
中标定范国的界限
试验次数
可编程径
也据系统
(PC)
数1楼控
—$入
M数字和境识
-RS232 其化落
-RS122 <计算所
R8485 机
主心语
保护接址
能提址
按件利信
A一远程输入/输出站接口,B一安装的外设(永久地/非永久地安装的)接口;C一数字和模拟输入信号接口;D一数字和模拟输出信号接口;E一数据通讯串行或并行接口,F一电源接口:G一保护接地接口H一选用的功能接地接口图1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的典型接口图3.2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
3.2.1输入电源
3.2.1.1额定值和工作范围
GB/T15969.2—1995
PC系统以及由外部供电的I/O模块的输入电源应如表7所示。表7输入电源的额定值及工作范围电压
额定(U。)
min/max
—15%/+20%
—15%/+20%
-15%/+10%
-15%/+10%
15%/+10%
-15%/+10%
—15%/+10%
额定(f.)
50或60
50或60
50或60
50或60
50或60
min/max
-5%/+5%
-5%/+5%
-5%/+5%
-5%/+5%
-5%/+5%
推荐使用:R
注:1)除电压容差外,还允许存在一个峰值是额定电压5%的交流成分。2)如果有可能使用第二类数字输入,见条款3.3.1.2。3)交流电压是指在装置接入点处测得的总电压均方根值。1/0信号
3) 4) 6)
小于10倍标称频率的真谐波(标称频率的整数倍)的总均方根值可能达到总电压的10%。更高频率和其他频率的谐波可能达到总电压的2%。但为了取得固定的比较结果,装置只应在3次谐波上试验(10%,在0°和—180)。
当供电电源的输出阻抗比PC系统电源的输入阻抗高时,PC系统供电电源的总谐波含量可能受到影响;因此用户和制造厂所使用的电源必须完全一致(如变换器),并应考虑使用线性调节器。4)这些额定电压可参考GB156确定。5)对于那些在表中没有给出的输入电压,如交流100V,110,200V,240V,380V或直流110,125V,表内给出的容差及注释1)和3)也适用。用附录B中的等式来计算条款3.3.1.2中的输入限值,应使用这些电压容差。6)三相供电。
3.2.1.2电压跌落和中断
对于如表8规定的电源的短时间扰动,PC系统(包括远程1/O站和非永久性安装的外设)应保持正常工作。
b.对电源的较长时间的中断,PC系统应保持正常工作,或者进入预先规定的状态,并在恢复正常工作前有一个明显的状态。
注:由同一电源供电的输出和快速响应输入会对电源的这些变化作出响应。表8正常工作条件电压跌落和中断中断时间
直流电源
交流电源
严酷等级PS1
严酷等级PS2
《10ms
≤0.5周1)
注:1)任意相角(见条款6.3.7.2条的试验步骤)。2)Um是条款3.2.1.1表7中的最小容差的U。。PS1适用于电池供电的PC系统。
跌落时间间隔
PS2适用于交流整流电源或长距离直流电源供电的PC系统。3.2.2存贮器后备
低电压
在工作电压下限Um
以下的任何电压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当能源在额定容量时,易失存贮器的后备电源应能维持存贮信息时间至少5
GB/T15969.2—1995
300h,而在温度低于25℃,至少1000h。在更换后备电源或问其充电时,应不丢失存贮器后备部分的数据。(见条款2.3.3.6.3和4.11)如果置有存贮器后备电池,则应有电池低电压警报。3.2.3制造厂应提供的资料
除本标准条款5提出的要求外,制造厂应提供下列资料:使之能选择一个合适的电网,以在每个用电点得到规定的电压数值。这些资料包括满负荷情况a.
下的起动峰值、重复峰值及静态输入电流的均方根值。b.
电源接口的外部接线端子标志。电源系统的典型例子。
在条款3.2.1.1.中没有包括多电源供电PC系统的专用电源要求,当需要时,应提供供电电压及频率。
下列误接电源的影响
极性接反;
e.2电压或频率不匹配,
e.3引线连接错误。
f电源的升降对PC系统性能影响的全部资料。g能估算不会影响任一PC系统配置正常工作的最长中断时间的数据。直流供电设备的PS类别(PS1或PS2)。
h存赔器后备时间与温度及维护要求的关系,i更换电源的时间间隔和更换步骤,以及对PC系统的影响。3.3数字输入/输出
数字输入/输出应符合下列要求:图2示出了一些输入/输出参数(正逻辑)的定义。A
C:输出
共间期
机械或固态触点如干簧继电器触点、双向晶体管、晶体管或类似器件)。E:接地
示出的接地可任选。
接地根据国家规范或应用的需要。Z输入
输入阻抗。
PS:外部电源。
在某些应用中输入、输出及PC系统可以共用一个电源。图21/0参数(正逻辑)
PC至少应设有一种输入接口和一种输出接口。a.
b。数字输入应符合条款3.3.1中给出的标准额定电压的要求。非标准电压数字输入应与附录B中给出设计公式的计算结果一致。6
GB/T15969.2—1995
数字输出,交流应符合条款3.3.2.1中给出的标准额定值的要求,直流应符合条款3.3.3.1中C.
给出的标准额定值。
d。通过正确选择数字输入/输出,应能使输入和输出互连,使PC系统正确运行。多回路交流输入模块应能由不同的相位馈电,因此,模板应能承受相与相之间可能出现的最大e.
电压差,否则,用户手册中应说明所有通道都必须由同一相位馈电。f。如果把多通道交流线路作多相使用,则线路应符合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则使相间电压对应于介电试验。
注:本标准没有涉及的某些应用需要的源输入和阱输出,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在使用正逻辑电流阱输入和电流源输出场合,任何对参考电位的短路和断路均被输入和负载解释为“断开”状态,另一方面,对电流源输入和电流阱输出,接地故障被理解为“导通状态”)(见图3.3)。PC系统可以提供本标准未包括的接口,如TTL和CMOS线路接口等,对此,制造厂的资料中应给出与用户有关的全部资料。
3.3.1数字输入(电流阱)
3.3.1.1电压、电流工作区
图3用图示法表明了本标准电流阱数字输入电路的各种限制和工作范围。工作区由“导通区”“过渡区”和”关断区”组成。脱离“关断区”必须使电流大于I最小,同时,电压大于Ur最小进入“导通区”,必须使电流大于I最小,同时电压大于U最小,而零的直流输入信号处在“关断区”。
图3也给出了条款3.3.1.5中所述方法的图解,用以确定一个2线接近开关(曲线I:“1”状态时的最坏情况,曲线I:“0\状态时的最坏情况),与给定输入阻抗曲线(曲线Ⅱ)之间的兼容性。iv
[t, nie
而载!.1我态“的摘人用抗
也线」,状““时握近并关与坏情况H agk
武麓区
曲1.2状装B\时的给人再抗“的区性较11;状离\接近并关段坏情泻U和Uarmn是导通状态(\1\状态)的电压极限值。Irmax和Imn是导通状态(\1”状态)的电流极限值。UTmx和UTmn是过渡状态(通或断)的电压极限值。ITm和ITm是过渡状态(通或断)的电流极限值。ULmax和ULmin是关断状态(\0\状态)的电压极限值。ILmax和Iun是关断状态(\0\状态)的电流极限值。ULmax等于UHmn(直至ITmln),并等于UTmln(大于ITmln)U。,Uem及Uenn是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及其上下极限值。I,1,,(a),(b),(c),A,B,C与3.3.1.5条中说明的例子有关。图3电流阱输入的电压/电流工作区3.3.1.2数字输入(电流阱)的标准工作范围电流阱数字输入应在表9所给出的限值之内工作。a
100 (AC)
110 (AC)
120(AC)
200(AC)
220(AC)
230(AC)
240 (AC)
GB/T15969.2—1995
数字输入(电流阱)的标准工作范围第一类限值
状态“0”
164/40
过渡状态
状态“1”
状态“0”
159/40
第二类限值
过渡状态
状态“1\
注:1)所有逻辑信号均为正逻辑。输入开路应被理解为\0”状态信号。根据GB145982线接近开关可与第二类兼
容(见注3)。
求本表各值的公式,假设及附注见附录B。2)给出的各电压极限值包括所有的交流电分量。3)静止开关可能影响输入信号的真谐波的总均方根值,从而影响输入接口与接近开关的兼容性,特别是第二类的直流24V。具体要求见条款3.2.1.1。4)建议作一般用途和供今后设计使用。5)连接到2线接近开关的第二类直流24V输入,其最小外部电源电压应高于直流20V或Um低于11V,以保证有足够的安全余量。
6)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鼓励设计出与所有常用的额定电压兼容的单一输入模块,极限值是绝对的并与额定电压(UHm除外)无关,根据附录B中的公式,分别为交流100V和200V。ND未作规定。
3.3.1.3补充要求
每一输入通道都应设有一个指示灯或相应的器件,当指示器通电时,以表示“1”状态。3.3.1.4制造厂应提供的资料
除条款5的要求外,制造厂还应提供下列资料:a.
整个工作区的伏-安特性曲线,容差或相当的参数。从“0”到“1”和\1”到\0”的数字输入延迟时间(TID)。通道之间存在的公共点。
输入端误接的影响。
正常工作条件下,通道与总线之间,通道与通道之间的隔离电位。f.
输入类型(第一类或第二类)。
GB/T15969.2—1995
监视点及可视指示器的二进制状态。插拔带电输入模块时的影响。
如果输入和输出需要相互连接时,应附加的外部负载。信号评定的说明(如静态或动态评定,中断释放等)。根据电缆型号和电磁兼容性,推荐电缆和导线的长度。端子的排列。
外部连接的典型例子。
3.3.1.5确定与接近开关兼容性的方法对给定的接近开关,必须识别以下特性:当在“1”状态时
U降低:“1”状态时的最大电压降。a.
b.1保持:“1”状态时的最小输出电流负载。I:“1”状态时的最坏情况输出特性曲线。当在“0”状态时:
c.I泄漏:“0\状态时的最大输出电流。I“0”状态时的最坏情况输出特性曲线。给定的接近开关应与标准输入兼容(曲线Ⅲ:输入阻抗曲线)当:它的曲线和不进入“过渡区”,而且1保持小于IHmin,最坏情况下的稳态“0\和“1”的应分别在A点和B点(I与I和I的交点)。注:这个方法也可用于其他任何类型的静态开关,如输出等。3.3.2交流电流源数字输出
3.3.2.1额定值及工作范围(交流均方根值)输出电压由制造厂根据条款3.2.1.1和GB14958,应用类别AC-15表示交流数字输出应符合表10给出的额定值。其他应用类别见条款3.3.2.3.1。表10
交流电流源数字输出的额定值及工作范围额定电流(1”状态)
“1”状态的电流范围
(在最大电压处连续)
电压降(\1\状态)
无保护输出
保护和耐短路
漏电流(\0\状态)
固态输出
机电式输出
暂时过载重复率
固态输出
继电器输出
注:1)电流和电压的均方根值。1.(mA)
min(mA)
max(A)
max(v)
max(V)
max(mA)
max(mA)
次/分
2)[]内的数字适用于没用RC网络或等效浪涌抑制器的模块。所有的其他值适用于带抑制器的模块。3)固态输出漏电流大于3mA,意味着要使用附加外部负载来驱动第二类输入。4)瞬时过载(正常使用条件”)的典型波形见下图4所示。9
电源(A)
3.3.2.2补充要求
GB/T15969.2—1995
:在附的2用U一细定线赖率)
“*时
3一:“所“时同“断\时间一“通\时回)a:坛行时可
固通范人
f,= 1k t=25
图4交流数字输出的瞬时过载波形图时同()
输出指示器:每一输出通道均应设有一个指示灯或类似的器件,当指示器通电时,以表明输出为“1”状态。
保护输出:制造厂指定应受保护的输出:a该输出应能承受所有输出电流稳态值大于额定值1.1倍的输出,和/或有关的保护装置应能正常工作,以保护输出。
b。在复原或单独更换保护装置后,PC系统应恢复正常工作。c。在过载期间,应没有火险或电击现象出现,在任一过载后瞬间内,输入/输出绝缘的最大温升应不超过条款4.4.2规定的值。
c.1自动重新起动保护输出:在过载消除后自动恢复的保护输出。c.2受控重新起动保护输出:通过信号(如远程控制)重新复原的保护输出。c.3手动重新起动保护输出:靠人的动作恢复的保护输出。(保护可以是熔断器、电子联锁等)。见条款6.3.8.2.2中的试验步骤。注:①持续在过载状态下工作可能会影响模块的工作寿命。②保护输出不一定保护外部接线,需要时,用户自己负责保护。耐短路输出
制造厂指明要耐短路的输出:
a:对所有大于1emx和高达额定1.2倍的输出电流,使输出应能工作并耐瞬时过载。这种瞬时过载量值应由制造厂确定。
b。对所有可能超过额定值20倍的输出电流,保护器件应能工作。在复原或单独更换保护器件后,PC系统应恢复正常工作。
c.对在2倍至20倍1。范围内的输出电流,或暂时超出制造厂规定的范围(如上述a),模块可能需要修理或更换。
d。在施加2倍1。的过载电流5min后,应没有火险或电击现象出现,在过载瞬间后,输入/输出绝缘的最大温升应不超过条款4.4.2中规定的值。见条款6.3.8.2.2中的试验步骤。无保护输出:
制造厂指明保护输出,有由制造厂提供或确定的保护装置的工作,应满足耐短路输出规定的全部要求。
机电式继电器输出:
根据GB14958,在AC-15使用类别(耐久性等级0.3)条件下,机电式输出继电器应能完成至少3×105次动作。
注:如果继电器部件被证明符合GB14958的要求,就不需要再做型式试验。10
3.3.2.3制造厂应提供的资料
GB/T15969.2—1995
除了条款5规定的要求外,制造厂还应提供下列交流数字输出方面的资料。a。保护类型(如保护输出,耐短路输出,无保护输出):对保护输出,超过1.11。的工作特性,包括保护装置通电时的电压电平,电流的其他特性及其使用的时间;
对耐短路输出;更换或重新安装保护装置所需要的资料,对无保护输出;如果需要,将说明由用户提供的保护装置。b。从“0”状态转换到\1”状态或从“1”状态转换到\0”状态时的输出延迟时间(TQD)及输出传输时间(TQT)。
换流特性及有关过零点的电压。各通道之间的公共点。
端子连接方式。
外部连接的典型实例。
输出的数量及类型(如常开/常闭触点,固态,独立的隔离通道等)。对机电式继电器,应用类别AC-15触点的额定电流和电压,按GB14048确定的耐用性等级及其机械寿命。
其他应用类别(AC-12,AC-13,AC-14)或其他负载如白炽灯等的输出额定值。i
多通道模块的总输出电流。
并入输出电路,以防止因感应逆转产生电压峰值的保护网络特性。外部保护网络类型。
输出端误接的影响。
正常工作条件下,通道与总线之间或通道与通道之间的隔离电压。通道内直观指示器的监视点(如MPU一侧或负载侧)替换输出模块的步骤。
主处理单元控制中断电压跌落和中断的输出特性,及其电源升/降时序(见条款3.6)。工作方式(即门锁/非锁方式)。多路过载对多通道模块的影响。3.3.3直流电流源数字输出
3.3.3.1额定值及工作范围
输出电压由制造厂根据条款3.2.1.1和GB14958使用类别DC-13的规定,数字输出应符合表11给出的额定值。
表11直流电流源数字输出的额定值及工作范围额定电流(1”状态)
最大电压下(连续)
“1”状态的电流范围
电压降
无保护输出
保护和耐短路
漏电流(“0\状态)
暂时过载
max(A)
max(v)
max(mA)
max(A)
根据制造厂的技术要求
注:1)对1A和2A额定电流,如果具有相反极性的保护,则允许电压下降5V。这使输出与相同额定电压的第一类输入不相容。
2)如果没有附加的外部负载,得到的直流输出与直流输入之间的相容性如下:11
额定输出电流I.(A)
第一类bZxz.net
第二类
GB/T15969.2—1995
加上适当的附加外部负载,所有直流输出可以变得与所有第一类及第二类直流输入相容。3.3.3.2补充要求
除了条款3.3.2.2中说明的以外:对保护输出:限值是1.21。而不是1.11.。对机电式继电器输出:DC-13代替AC-15。其他要求与在条款3.3.2.2中交流电流源输出规定的要求一样。3.3.3.3制造厂应提供的资料
制造厂提供的直流数字输出的资料应当与条款3.3.2.3中规定的交流数字输出相同,但过零电压的转换规范不适用,AC-12,AC-13和AC-14由DC-12和DC-13代替。3.4模拟输入/输出
3.4.1模拟输入
3.4.1.1额定值及阻抗限值
PC系统模拟输入的信号范围及阻抗的额定值应符合表12的规定。表12
2模拟输入的额定值及阻抗限值
信号范围
-10V,+10V
1V,+5v
4mA,20mA
0mA,20mA
注:1)不推荐在今后的设计中使用。输入阻抗限值
≥10ko
≥10ko
≥5ko
≤3002
模拟输入可以设计成与标准热电偶及标准热电阻(PTD'S)(如100Q铂(PT)传感器)相容。热电偶模拟输入应具有内装冷端补偿。
3.4.1.2制造厂应提供的资料
表13a
3.4.1.2.1静态特性
信号范围内的输入阻抗
模拟输入误差
25℃时的最大误差
温度系数
整个温度范围的最大误差
数字分辨率
返回应用程序的数据格式
最低有效位(LSB)的值
永久允许的最大过载(无损害)值过载状态下读得的数字输出
输入类型
共模特性(DC,50Hz~60Hz),如果适用对特殊输入(热电偶,RTD等)
传感器类型
测量范围
线性化方法
模拟输入要提供的资料
单位与示例
全量程的士%
全量程的士%/℃C
全量程的士%
二进制位数
二进制,BCD码,等
如:标志
如:差动
CMRR_dB,CMV.V
J.K.T等:Pt100等
最小℃到最大℃
内部或用户提供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