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119-2010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出版信息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元
出版日期:2010-02-26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17-04-19
起草人:王颖、杨志彪、熊安元、吴增祥、刘小宁
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湖北省气象局
归口单位: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与中国气象局2004年8月颁发实施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气发〔2004〕208号)》中的第4章“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和第6章“地面气象年报数据文件格式”的相关格式规定和要求一致,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全月观测记录和全年统计数据的归档格式。 QX/T 119-2010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 地面 QX/T119-2010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与中国气象局2004年8月颁发实施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气发〔2004〕208号)》中的第4章“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和第6章“地面气象年报数据文件格式”的相关格式规定和要求一致,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全月观测记录和全年统计数据的归档格式。
地面气象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了完整、正确、规范地记录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的观测数据及相关背景信息,需要制定地面气象数据文件的归档格式。
标准内容
ICS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19—2010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
Meteorological data archive format Surface2010-01-20发布
气象局
2010-06-01实施
术语和定义
地面气象观测月数据文件(A文件)3.1
文件名
文件结构
台站参数
观测数据
质量控制信息
附加信息
地面气象分钟观测月数据文件(J文件)4.1
文件名
文件结构
台站参数,
观测数据
质量控制信息
地面气象年数据文件(Y文件)
文件名·
文件结构
台站参数
统计数据
附加信息·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附录F(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A文件结构
J文件结构…
Y文件结构
A、J文件中各要素方式位一览表云状符号表
天气现象编码表
QX/T119—2010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湖北省气象局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王颖、杨志彪、熊安元、吴增祥、刘小宁。QX/T119—2010
QX/T 119—2010
地面气象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了完整、正确、规范地记录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的观测数据及相关背景信息,需要制定地面气象数据文件的归档格式。本标准与中国气象局2004年8月颁发实施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薄表格式(气发[2004]208号)》中的第4章“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和第6章地面气象年报数据文件格式”的相关格式规定和要求一致,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全月观测记录和全年统计数据的归档格式。V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气象数据归档文件的格式。地面
QX/T119—2010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地面气象观测站采集的观测数据和相关气象要素统计数据的归档。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指示码indicatorflag
数据文件中标识气象要素名称或数据类别的字符。2.2
方式位formatflag
数据文件中标识某气象要素资料内容和数据格式的字符。2.3
质量控制码qualitycontrolflag标识观测资料质量状况的数字。2.4
订正数据correcteddata
当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时,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或估算,可用以代替原疑误或缺测数据的数据。
修改数据reviseddata
当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时,经过审核用以代替原疑误或缺测数据的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月数据文件(A文件)3.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月数据文件”(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为“AIIii一YYYYMML一XJ.TXT”,文件名中字符表示的含义见表1。
固定字符,表示文件类别
区站号
资料年份
A文件名中字符表示的含义
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可选项,平行观测期间的非正式归档文件标识,X-0表示观测方式为人工观测,X=1表示观测方式为自动站观测,X=9表示台站迁移期间非正式观测站址的观测数据圈定字符,表示文件为文本格式QX/T119—2010
3.2文件结构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信息、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为一条记录“??????”,质量控制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一条记录“***¥*”,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一条记录“######”。
文件中每条记录为一行。
结构参见附录A。
3.3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12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海拔高度、气压感应器海拨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各组数据分隔符为一位空格、a)区站号(Ilii),由五位学符组成,前两位为区号,由数字或字母组成,后三位为站号,由数字组成。b)纬度(QQQQQ),五位字符组成,前四位为纬度,其中第1~2位为度,3~4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位为“S或“N”,分别表示南、北纬。e)经度(LLLLLL②由六位字符组成,前五位为经度,其中第1~3位为度,4~5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十位为“E”或“W”,分别表示东、西经。d)观测场海拔高度(H,H,H,HH,H,),由六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海拔高度参数,“0\表示海拔高度为实测值,\A\表示海拔高度为约测值;后5位为海拨高度,单位为“0.1m”,位数不足,高位补“0”。若测站位于海平面以下,第二位用“一”表示。e)气压感应器海拔高度(HH,H,H,H.H,),规定同观测场海拔高度。f)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H,HH),由三位数字组成,单位为“α1m\,位数不足,高位补\o”。
g)观测平合距地高度(H。HH),由三位数字组成,单位为“0.1m”,位数不足,高位补\0”。h)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Sxix),大写字母“S\为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标识,数字xi表示观测方式,数字x表示测站类别。Xi二0表示器测项目为人工观测,Xi=1表示器测项目为自动站观测。xz=1为基准站,x2=2为基本站,xz=3为一般站(每日四次观测),x=4为一般站(每日三次观测),x5为无人站,x2=6为区域站。i)观测要索标识(yyaysyaysyeyryayey1oyuyi2ynsyl4yisyneythy1sig y2o由/2o个字符yiyzo组成,分别表示A文件20个要素全月数据状况(按4.4.1.1给出的要素排列顺序)。y1~y2o的取值范围为或9,y.=0表示人工器测观测,y.=表示自动站观测(若同一要素同时包含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数据,该要素所有数据统一视为自动站观测数据),y。=9表示全月数据缺测。
j)质量控制指示码(C)C=0表示文件无质量控制信息部分C=1表示文件有质量控制信息部分。
k)年份(YYYY),观测年份,由四位数学组成1)月份(MM),观测月份,由两位数字组成,位数不足,高位补“0”。3.4观测数据
3.4.1数据结构
3.4.1.1观测数据的组成
观测数据由20个地面要素的数据组成,各要素数据在文件中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20个要素的名称、指示码及排列顺序见表2。2
3. 4. 1.2
观测数据基本格式
2A文件要素名称、指示码及排列顺序表2
要素名称
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
水汽压
相对湿度
能见度
降水量
天气现象
蒸发量
电线积冰
地温1
地温2
冻土深度
日照时数
草面(雪面)温度和地面状态
每个要素的数据由指示码方式位及该要素一个月的观测数据组成。3.4.1.2.1指示码和方式位
QX/T119—2010
指示码
指示码和方式位是每个要素数据的第一条记录,要素指示码用大写字母表示方式位用0~9、A~Z表示(见附录D)。并且:
当要素指示码后直接为“—时,表示该要素全月缺测;当方式位为0后直接为“=\时,表示该要素有观测,但全月未出现或者因天气缘故无观测数据。3.4.1.2.2基本格式
观测数据由一个或几个数据段组成,每个数据段结束符为“二”,如果某段数据缺省,直接用该段结束符“=”表示;每个数据段由若干条记录组成,数据段最后一条记录的结束符直接使用段结束符“=”;每条记录含有若干组数据,每组数据之间用一位空格分隔。3.4.1.2.3基本规定如下:
a)数据组缺测,用相应位数的“/”表示。b)若无特殊规定,原观测数据位数不足时,数据组相应位置补“0”。c)北京时20时~次日20时为一日。除特殊说明的以外,一日数据为一条记录,除天气现象使用日数据结束符\,”以外,其他要素记录无日数据结束符;一日数据为多条记录时,每日数据最后一条记录的结束符直接使用日数据结束符“,”。3
QX/T119—2010
d)每日“四次定时”、“三次定时”、“24次定时”分别指每日定时地面气象观测次数。每日四次定时观测时间一般为北京时(以下同)02、08、14、20时;每日三次定时观测时间一般为08、14、20时;每日24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当日21时至次日20时,每一小时观测一次。每日应有数据的组数分别为“4组”、“3组”、“24组”。e)极值出现时间(GGgg)为四位数,前两位为时,后两位为分。f)云状和云高一个时次结束用“,”表示。3.4.2各要素观测数据格式
3.4.2.1气压(P)
气压由两个数据段组成,第一段为本站气压,第二段为海平面气压。气压有七种数据格式以七个方式位(X)标识。其体为:
a)X=3。本站气压每日四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六组;海平面气压每日四次定时值共四组。
b)X=4。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段,每段每日四次定时值共四组。c)X6。本站气压每日三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五组;海平面气压每日三次定时值共三组。
d)X=8。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段,每段每日三次定时值共三组。e)X=B。本站气压每日2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26组,分为两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及最高、最低值共14组;海平面气压每日四次定时值共四组。
f)X=C。本站气压每日24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两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16组;海平面气压每日四次定时值共四组。g)X=D。本站气压每日24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两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16组;海平面气压每日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两条记录,每条记录12组。注1:气压单位为\0.1hPa\。
注2;每组数据由四位字符组成。若气压值≥1000.0hPa,用实际气压值减1000.0hPa表示。3.4.2.2气温(T)
气温只有一个数据段,有四种数据格式,以四个方式位(X)标识。具体为:a)X=0。每日四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六组。b)X=9。每日三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五组。c)X=A。每日24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26组,分为两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和最高、最低值共14组d)X=B。每日24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两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16组。注1:气温单位为\0.1℃”。
注2;每组数据由四位字符组成,第一位为符号位,正为\0”,负为“一”。3.4.2.3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I)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由两个数据段组成,第一段为湿球温度,第二段为露点温度。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有四种数据格式,以四个方式位(X)标识。具体为:a)X一2。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每段每日四次定时值共四组。b)X=7。湿球温度每日三次定时值共三组;露点温度每日四次定时值共四组。c)X=8。湿球温度每日三次定时值共三组;露点温度每日三次定时值共三组。4
QX/T119—2010
d)X=B。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每段每日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两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共12组。注1: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的单位为“0.1℃”注2:每组数据由四位字符组成,第一位为符号位,正为“0”,负为“一”。注3;若湿球结冰有湿球温度观测数据,湿球温度符号位改为“,”,其他三位为记录值;若气温在零下10℃以下,湿球结冰无湿球温度观测数据,湿球温度用“,,,,”表示。注4:如果湿球全月结冰无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数据,用“10=”表示;当X=2、7、8、B时,如果湿球全月结冰无湿球温度数据,指示码和方式位为一条记录,表示方法不变,湿球温度数据段用一条记录“0=”表示。3.4.2.4水汽压(E)
水汽压只有一个数据段,有三种数据格式,以三个方式位(X)标识。具体为:a)X=0。每日四次定时值共四组。b)X=9。每日三次定时值共三组。c)X=A。每日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两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共12组。
注1:水汽压单位为“0.1hPa”。注2;每组数据由三位字符组成。3.4.2.5相对湿度(U)
相对湿度只有一个数据段,有六种数据格式,以六个方式位(X)标识。具体为:a)X=0。每日四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五组。b)X=2。每日四次定时值共四组。c)X=7。每日三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四组。d)X=9。每日三次定时值共三组。e)X=A。每日2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25组,分为两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及日最小共13组。f)X=B。每日24次定时值和自动观测日最小值及出现时间共26组,分为两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和最小值及出现时间共14组。注1:相对湿度单位为“%”。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注2;每组数据由两位字符组成。注3:相对湿度为100时,用字符“%%\表示。3.4.2.6云量(N)
云量由两个数据段组成,第一段为总云量,第二段为低云量。云量有三种数据格式,以三个方式位(X)标识。具体为:
a)X=0。总、低云量段,每段每日四次定时值共四组。b)X=9。总、低云量段,每段每日三次定时值共三组。c)X=A。总、低云量段,每段每日24次定时值共24组。注1云量单位为成,取整数。
注2每组数据由两位字符组成
注3:云量为“10\或\10一”时,用\11”表示。3.4.2.7云高(H)
云高只有一个数据段,有三种数据格式,以三个方式位(X)标识。具体为:a)X=0。每日四个时次的云高。
b)X=9。每日三个时次的云高。
c)X=B。每日24个时次的云高,分为四条记录,第一条记录含21~04时八个时次,第二条记录含05~09时五个时次,第三条记录含10~14时五个时次,第四条记录含15~20时六个时次。5
QX/T119—2010
注1:云高记录均为实测云高。
注2:云高单位为米(m)。
注3:每个时次由若干云高数据组组成。每组云高数据由七位字符组成,前两位字母为云状(CC),取云状符号(见附录E),后五位数字为云高,单位为米(m)。每个时次分隔符为“,”。注4:某时次云高数据,因无云而无云高数据应直接用时次结束符“,\表示,因缺测而无云高数据用“///,”表示,3.4.2.8云状(C)
云状只有一个数据段,有三种数据格式,以三个方式位(X)标识。具体为:a)X=0。每日四个时次的云状。
b)X=9。每日三个时次的云状。
c)X=A。每日24个时次的云状,分为四条记录,第一条记录含21~04时八个时次,第二条记录含05~09时五个时次,第三条记录含10~14时五个时次,第四条记录含15~20时六个时次。注1:每个时次由若干云状数据组组成、每组云状数据由三位字母组成(见附录E)。注2:因天气现象影响云状观测时,在云状数据组前增加一组影响云状观测的天气现象代码(两位)数据,天气现象编码见附录F。
注3;某时次云状数据因无云而无去状数据直接用时次结束符“\表示,固缺测而无云状数据用“///,\表示。3.4.2.9能见度V))。
能见度只有一个数据段,有六种数据格式,以六个方式位(X)标识。具体为a)X=0。每(日四次定时值共四组,每组数据由三位字符组成。每日三次定时值共三组,每组数据由一位字符组成(能见度级别)。b)X=7。
c)X=8。每日四次定时值共四组,每组数据由一位字符组成(能见度级别)。d)X=9。每日三次定时值共组,每组数据由三位字符组成。e)X=A。每目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两条记录,每条记录为12组,每组数据由三位字符组成。f)X=B。每日24次定时值和自动观测日最小值及出现时间共26组,分为两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和最小值及出现时间共14组,除出现时间由四位字符组成外其余每组数据由五位字符组成。注1:方式位X=d.9、A时,单位为\0.1km\,方式位X78时,数据为能见度级别方式位X=B时,单位为\1m\。注2:若能见度易1000km,当方式位X=0、9、A时,用999\表示,当方式位X-B时,用\99999\表示。3.4.2.10降水量(R)
降水量有三种数据格式,以三个方式位(X)标识。具体为:a)X=0。由两个数据段组成,第一段为每日20~08时、08~20时、20~20时降水量三组;第二段为每日自记1h和10min最大降水量两组。b)X=2。只有一个数据段,为每日20~08时、08~20时、20~20时降水量三组。c)X=6。由三个数据段组成,第一段为每日20~08时、08~20时<20~20时降水量三组;第二段为自记(或自动观测)每小时(21~20时)降水量共24组,分为两条记录,每条记录为12组;第三段为降水上下连接值段,一个月一条记录,含三组数据。注1降水量单位为0.1mm\。
注2:每组降水量数据由四位字符组成。注3;无降水量用“0000\表示,微量用\,,,,\表示。注4;若降水量≥1000.0mm,降水量单位改变为\1mm\(小数四舍五人),并且千位数\1\用\;\表示,千位数\2”用“,”。例如降水量1672.4,表示为“;672”注5对于小时降水量数据段,如果小时降水量缺测,一般用“////\表示,但若其降水量记入某时段降水累计量中时,则该时段的第一个数据组表示为“A--\,中间的数据组表示为”--\,最后一个数据组为该时段累计降水量。注6:降水上下连接值段三组数据中,第一组为北京时间当月最后一日20时至下月1日08时降水量,由四位数字组成,无降水量用“0000\表示;第二组为上月末段连续降水(上月最后一日有降水时)或无降水的开始日期、月份和年份,由10位数字、符号组成,日期、月份为两位,年份为四位,中间分隔符为“/”,连续降水(或无降水)开始6
QX/T119—2010
日期可上跨月、年挑取;第三组为上月末段连续降水量,由五位数字组成,若无连续降水量用“00000\表示。注7:如果全月无降水,当方式位=6时,第一和第二数据段各自用\0=”表示;其他方式位时,用“R0=\表示。3.4.2.11天气现象(W)
天气现象只有一个数据段,有一种数据格式,以一个方式位(X)标识。具体为:a)X=0。每日一条记录,按天气现象栏记载的天气现象先后次序顺序排列,每个天气现象按天气现象栏记载的内容由相应的天气现象代码、起时、止时等若干数据组组成。数据组之间一般以一个空格为分隔符,一个天气现象所有数据结束用天气现象结束符“,”,日结束符为“,”。注1:天气现象代码表见附录F。注2:起时和止时等时间数据组,由四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为时后两位为分。若天气现象栏记载的起止时间之间是点线,起时和止时数据组之间分隔符为三个空格。相对应的起时和止时数据组为一个时段,若起止时间有两个时段或以上,时段之间用上撒号\分隔。除了雷暴现象外一个时段由一个起时和一个止时数据组组成,或者只有一个起时数据组。
注3:若某日无天气现象,日记录用”表宗。注4,天气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原天气现象与演变后的天气现象之间不用“分隔,而用一个空格分隔。注5:雷暴现象的数据由雷暴现象代码、起时、止时、雷暴方向等若干数据组组成。雷晕起止时间有两个时段或以上时,时段之间用上撤号“\分隔。每个时段的数据由若干时间数据组和若干雷暴方向数据组组成,时间数据组和雷暴方向数据组之间角“;\分隔。雷暴方向数据组按八方位和天顶由1~2位字母组成,注6:大风现象的数据由大风现象代码、起时、止时、最大风速、风向等若干数据组组成。大风起止时间有两个时段或以上时,时段之间用且撤号\\分隔。每个时段的数据包含1~2个时间数据,若有最大风速时还包括最大风速数据组和风向数据组,时间数据组和最大风速数据组之间用“,\分隔。最大风速数据组由三位数字表示,单位0.1m/s。风响向数据组按十六方位由1~3位字母组成。注7:夜间不守班时,夜间天气现象无起止时间,第一个夜间天气现象代码之前为“(\”,最后一个夜间天气现象代码“,\之后为“北
注8:若起止时间缺测,则按缺测处理。注9:某日缺测,该日记录用“//,\表示。注10:除雷暴外,同种关气现象连续出现,只保存起时与止时。注11:同一种天气现象,既有连续又有间断出现时,可按间断情况,也可按连续、间断时间记录。注12:雾、雪晕、沙尘塞、淫、吹雪、烟幕、霾等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若天气现象栏记载有最小能见度,则该天气现象数据除天气现象代码和起、止时间数据组以外(烟幕和霾无起止时间),在其中一个时段述含有一个最小能见度数据组。最小能见度数据组由三位数字组成,单位为1m。最小能见度数据组与前面相邻的天气现象代码或起止时间数据组之间用“,\分隔。夜间不守班的气象站,夜间天气现象记载有最小能见度时,最小能见度数据组与前面相关的天气现象代码数据组之间用“,\分隔。3.4.2.12蒸发量(L)
蒸发量由两个数据段组成,第一段为小型发皿蒸发量,第二段为E一601B(或大型)蒸发桶蒸发量。蒸发量有三种数据格式,以三个方式位(X)标识。具体为:a)X=0。小型、E一601B(或大型)段,每段每日日总量一组。b)X=A。小型段每日日总量一组;E一601B(或大型)段每日24次定时值和日总量共25组,分为两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蒸发量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蒸发量和日总量共13组。
c)X=B。小型段每日日总量一组;E一601B(或大型)段每日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两条记录,每条记录为12组。
注1:蒸发量单位为\0.1mm\
注2:每组数据由三位字符组成。注3:因小型蒸发皿或E一601B(大型)蒸发桶结冰无蒸发量时,用“,,,\表示。注4;若蒸发器全月结冰,用LO=”表示。注5:若蒸发量记有“>”符号,蒸发量单位改变为“1mm\(小数四舍五人),第一位数用“>”表示。例如蒸发量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