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103-2009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出版信息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元
出版日期:2009-11-01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17-04-19
起草人:宫全胜、吴孟恒、张卫健、宋平健、徐迁岐、李家启、杨荣建、黄建忠、余立平、冯居福、张彦勇、周燕川、刘邕、李良福、覃彬全、孙丹波、侯柳
起草单位:天津市防雷中心、河北省防雷中心、浙江省防雷中心、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重庆市防雷中心、云南省防雷中心、上海市防雷中心、深圳市避雷设施检测所
归口单位: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雷电灾害的调查原则、项目、组织、程序、内容、方法、分析与评估。 本标准适用于因雷电引起的人员和生命体伤亡、建筑物的物理损害、服务设施的损害、环境的破坏等灾害的调查。 QX/T 103-2009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QX/T103-200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雷电灾害的调查原则、项目、组织、程序、内容、方法、分析与评估。
本标准适用于因雷电引起的人员和生命体伤亡、建筑物的物理损害、服务设施的损害、环境的破坏等灾害的调查。
标准内容
ICS 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03—2009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lightning calamity investigation2009-06-07发布
2009-11-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调查原则、组织和调查程序.
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分析与评估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雷电灾害调查的仪器、设备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金相法”对雷灾提取物的检测剩余磁场强度的测量
调查表格样式
雷电灾害调查报告式样
QX/T103—2009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归口。QX/T103—2009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市防雷中心、河北省防雷中心、浙江省防雷中心、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重庆市防雷中心、云南省防雷中心、上海市防雷中心、深圳市避雷设施检测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宫全胜、吴孟恒、张卫斌、宋平健、徐迁岐、李家启、杨荣建、黄建忠、余立平、冯居福、张彦勇、周燕川、刘鲨、李良福、覃彬全、孙丹波、侯柳。1范围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雷电灾害的调查原则、项目、组织、程序、内容、方法、分析与评估。QX/T103—2009
本标准适用于因雷电引起的人员和生命体伤亡、建筑物的物理损坏、服务设施的损坏、环境的破坏等灾害的调查。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3870.1—1992
GB16840.2—1997
GB16840.4—1997
GB/T17949—2000
GB18802.1—2002
GB/T19663—2005
电流通过人体的效应第一部分:常用部分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第2部分:剩磁法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第4部分:金相法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1部分常规测量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术语
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IEC62305-1
IEC62305-4
3术语和定义
雷电防护第一部分:总则
雷电防护第四部分:建筑物内电气和电子系统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雷击lightningstroke
雷云对大地及地面物体、生命体的放电。[GB/T19663—2005,定义3.41]
雷电灾害lightningcalamity
由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火灾、爆炸或电气、电子系统等严重损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3.3
雷电灾害调查lightningcalamityinvestigation在雷电灾害发生后,对事故现场情况、背景情况的勘察、取证、鉴定、评估以及做出结论的全过程。3.4
lightningcalamityappraisal
雷电灾害鉴定
对事发现场调查得到的资料、数据、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对现场提取的物证进行测试以确定事故的性质及等级。
lightning current
雷电流
流过雷击点的电流
QX/T103—2009
[GB/T19663—2005,定义3.35]
雷击点pointof strike
雷电闪击在大地或地面高耸物体(如建筑物、建筑物上的防雷装置、服务设施、树木等)的那一点。[IEC62305-12006,定义3.8]
雷电电磁脉冲lightningelectromagneticpulseLEMP与雷电放电相联系的电磁辐射。所产生的电场和磁场能够耦合到电气或电子系统中,产生破坏性的浪涌电流或浪涌电压。
[GB/T19663—2005,定义3.29]3.8
雷电流的热效应thermaleffectsof lightningcurrent强大的雷电流通过被雷击物体瞬间产生巨大热量又来不及散失,以致物体内部的水分大量变成蒸汽,并迅速膨胀产生巨大的爆炸力造成破坏。金属物体可造成融化或变形。3.9
雷电流的电效应electrical effectsof lightningcurrent坏。
雷电流产生的电磁效应和雷电电磁脉冲通过阻性、容性、磁场耦合等形式造成电气、电子设备的损3.10
雷电流的机械效应
mechanical effectsof lightningcurrent雷电流产生的机械效应指雷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电动力和内压力的破坏作用3.11
外部防雷系统
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由接闪器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3.12
内部防雷系统internal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除外部防雷装置外,其他附加设施均为内部防雷系统,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护在需要防护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ommonearthingsystem
共用接地系统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质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线)、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和信息设备逻辑地等连接在起的接地装置。[GB/T19663—2005,定义5.19]
屏蔽shield
个外壳、屏障或其他物体,能够削弱一侧的电、磁场对另一侧的装置或电路的作用。3.15
surgeprotectivedevice;SPD
电涌保护器
用于限制瞬时过电压和泄放电涌电流的电器,它至少包含一个非线性的元件。[GB18802.1—2002,定义3.1]
闪电定位系统lightningdetectionandlocationsystem实时测量雷电发生的时间、位置、极性、强度、回击数等多项雷电参数的系统。2
剩磁法residualmagneticmethod采用对雷击点周围铁磁体剩磁检测判定是否发生雷击的方法。3.18
QX/T103—2009
金相法metallographicmethod
对铜、铝导线上的火烧熔珠和短路熔珠的不同金相组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判定是否发生雷击的方法。
调查原则、组织和调查程序
调查原则
雷电灾害调查应遵循及时、科学公正、完整的原则。4.2调查组织
雷电灾害调查应由主管机构指定的专业防雷机构组成调查组或直接派出调查组负责实施。4.2.1
4.2.2调查组人员应不少手三人,现场调查应不少于两人,调查组人员应具有较全面的雷电防护理论与较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时可聘请相关人员参加调查组。4.2.3调查组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参见附录A。4.3调查程序
雷电灾害调查程序见图1。
5调查内容和方法
接受委托
成立雷电灾害调查组
制定调查计划
按本标准第5章的要求进行调查
按本标准第6章要求进行分析与评估编写调查报告
全部资料归档
调查程序流程图
5.1气象因素的调查
5.1.1调查距雷电灾害发生所在地的邻近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包括:雷电发生时的日期及初始和终止时间、雷电移动路径,当时的风向、风速、降水量、云的类型等。并要注明气象台站与发生雷电灾害地点的水平距离、方位和气象观测人员的描述等5.1.2查阅气象卫星云图资料、天气雷达回波资料。3
QX/T103—2009
查阅闪电定位系统的资料包括雷电灾害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极性等。5.1.4
4查阅大气电场仪记录的电场强度、电场变化曲线等资料。5.1.5
查阅其他雷电探测资料。
5.2环境因素的调查
环境因素的调查宜在事发地半径1km范围内。5.2.2
调查事发地周围山脉、水体、植被的分布状况等自然环境状况。调查事发地周围主要建筑物分布状况和大气烟尘等现状。调查事发地周围电力、通信线路、金属管线、轨道等金属体的现状。调查事发地土壤、山脉岩质、地下矿藏、地下水等地质状况,调查事发地主要建筑物屋顶材质、无线电接收发射天线、地面覆盖铁质或其他金属材料、送变电5.2.6
设施等影响电磁环境的状况。
5.3历史因素的调查
调查事发地及周边区域历史上及近年来雷击灾害资料。5.3.1
5.3.2调查事发地的建筑物及相关设施等建设资料和历史变迁状况。5.4防雷装置及设备因素的调查
5.4.1外部防雷装置的检查测试与计算5.4.1.1检查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查阅设计图纸及审核机构的意见,查验防雷装置检测报告,查找雷击点和雷击痕迹。
5.4.1.2检查防侧击雷装置状况。5.4.1.3按GB/T17949一2000的要求测量接地电阻,防雷装置连接处的过渡电阻。5.4.1.4按GB50057一1994的要求,采用滚球法计算接闪器的保护范围。5.4.2内部防雷装置的检查、测试5.4.2.1调查建筑物内部共用接地系统总等电位连接状况,测量预留等电位连接接地端子的接地电阻,测量所有进入建筑物的线缆屏蔽管路及铠装电缆屏蔽层与共用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电阻。测量建筑物内金属外壳设备等电位连接接地及设备之间等相关部位等电位连接过渡电阻。5.4.2.2调查建筑物内机房等相关部位的屏蔽情况。5.4.2.3调查安装的SPD的型号、技术参数及其配合状况,查看其直观状况,记录SPD标识的技术参数,检查或取样检测SPD技术性能。对安装在低压配电系统的SPD观察其状态显示窗、指示灯的状态。查看SPD前端空气开关或熔断器的状态和检查SPD的安装工艺、SPD的测试报告等。5.4.3调查建筑物内部、外部安装的电子系统设备的安装位置、管线走向,低压配电线路的配置,信息系统、自控系统与建筑外的信息传输方式,内部信息传输方式以及选用的设备,调查综合布线的情况。5.5雷电灾害事故现场因素的调查5.5.1对直观可见的雷击受损情况拍摄现场照片,对于现场熔珠、熔痕导体,应近距离拍照并提取样品留作进行“金相法”检查。(金相法参见附录B)5.5.2对于人及其他生物体伤亡应拍摄相关照片,必要时查阅医院或公安法医检验报告。5.5.3听取现场相关人员的口头描述,宜取得其笔录,以了解事故发生时现场的情况。测量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及现场铁磁体的剩磁。(剩磁测量方法参见附录C)5.5.4
5查看受损设备现场状态,拍摄现场照片,对于能在现场观察到的雷击痕迹宜拆开设备外壳观察,5.5.5
对于现场难以判断设备损坏部位的情况,宜运用替换方法判断故障的准确部位。5.5.6调查受雷击单位的防雷安全规程及执行情况,特别是化学危险品、易燃易爆场所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内部与安全有关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5.5.7当探测资料确定的位置距离事故发生地1km以上时,还应根据雷电流的热效应、机械效应、电磁效应和剩磁法、金相法等来判定雷击对事发地雷电灾害的影响。4
调查分析与评估
调查数据整理、分析
QX/T103—2009
按5.1、5.2、5.3、5.4的规定填写附录D的附表2并对以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事故发生地气象台(站)观测记录,可作为雷电灾害的判断条件之一。对调查的闪电定位系统、雷达回波资料进行分析判定。按附录C进行分析判定。
按5.2、5.3、5.4整理的数据判定雷击点及雷电电磁脉冲侵人的路径。按5.4规定填写附录D的附表3、附表4确定雷击的形式。按5.4.2.1、5.4.2.2、5.4.2.3填写附录D的附表4作为雷电电磁感应、高电压反击判据之一按5.4.2.3规定填写附录D的附表5,判定电气、电子系统雷电损害、损失的状况、原因。按附录D的附表6的数据分析雷电灾害的成因,对人员及其他生命体伤亡则应结合医学检验报告进行医学分析、判定。
调查评估
雷电灾害的结论分为是、不是和不能确定三种。雷电灾害一般应分为由雷电直接造成的灾害和因雷电诱发的灾害。雷电灾害的等级分为A、B、C、D四级。6.2.3.1A级灾害:雷击造成人员死亡、爆炸起火、重要信息系统瘫痪、公众服务系统瘫痪、企业全面停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6.2.3.2B级灾害:雷击造成人员伤害、建筑物局部受损、部分设备损坏、部分通信或网络中断,企业局部停产,直接经济损失在20万~100万元之间。C级灾害:雷击造成部分设备损坏,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20万元之间。6.2.3.3
6.2.3.4D级灾害:雷击造成轻度损害,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6.3调查评估报告
6.3.1评估报告应客观、完整、科学、公正,包括以下主要内容:a)雷电灾害的报告人(单位)、接报人(单位)、调查组的组成人员;调查报告的撰稿人、核稿人、签发人。b)灾害发生的具体时间、详细地点、受灾单位(人)、灾害形式、损失情况、灾害等级。c)调查内容要求方法中规定的全部资料。d)检测、检查、鉴定的测试技术报告。e)相关鉴定、分析技术报告。
f)评估意见、整改建议。
6.3.2雷电灾害调查报告式样参见本标准附录E。QX/T103—2009
A.1测量工具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雷电灾害调查的仪器、设备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钢卷尺:自卷式或制动式测量上限/m:1,2,3,5摇卷盒式或摇卷架式测量上限/m:5,10,2050游标卡尺:全长/mm:0~150
分度值/mm:0.02
A.1.2经纬仪
度盘分划:360°
最小格值:1\/1cc
补偿范围:±2
安装误差:±0.3
A.1.3激光测距仪
测量范围:02m~200m
测量时间/距离测量0.5s~4s
跟踪测量0.16s~1s
A.1.4超声波数字式测厚仪
测量范围1.5.mm~200mm
传感器:超声波
分辨率:001mm
精度:(±05%+0.2)
A.2工频接地电阻测试仪
测量范围/2.09.9
最小分度值/2:0.02
精度:±3%
A.3微欧计
100~199
测量范围:0~19.99mm/0~199.9mm分辨率:
精度:
A.4防雷元件测试仪
测量范围:0~1500V
精度:≤±(2%+1d)
A.5剩磁测试仪
0.1μA~199.9μA
≤±(3%+3d)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测量范围:0mT~200mT
分辨率0.1mT
A.6数码照相机、摄像机
A.6.1照相机
A.6.2摄像机
A.7频谱分析仪
频率范围:0.15MHz~1050MHz
中心频率显示精度:土100kHz
扫描宽度:100kHz/格~100MHz/格幅度:-100dBm~+1.3dBm
A.8GPS定位仪
通道:12(L1码)
更新率:1Hz
首次捕获时间:40s
协议:NMEA(GGAGSAGSVRMC)
精度(水平)单机定位:5m~10mQX/T103—2009
QX/T103—2009
B.1原理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金相法\对雷灾提取物的检测铜铝导线无论是火灾作用熔化还是短路电弧高温熔化,除全部烧失外,一般均能查找到残留熔痕(尤其是铜导线),其熔痕外观仍具有能代表当时环境气氛的特征。一次短路熔痕和二次短路熔痕同属于瞬间电弧高温熔化,具有冷却速度快,熔化范围小的特点,但不同的是前者短路发生在正常环境气氛中,后者短路发生在烟火与高温的气氛中,而被通常火灾热作用熔化的痕迹,其时间、温度又均与短路不同,它具有高温持续时间长,火烧范围大,熔化温度低于短路电弧温度。虽然都属于熔化,但由于不同的环境气氛参与了熔痕形成的全过程,所以保留了熔痕形成时的各自特征,其呈现的金相组织亦有各不相同的特点。B.2方法步骤
金相试样的设备包括选取一镶嵌一磨制一抛光一侵蚀等几个步骤,忽视任何一道工序都会影响组织分析和检验结果的正确程度,甚至造成误判。B.2.1试样制备
制备好的试样应具备:组织有代表性,无假象,组织真实,无磨痕,麻点或水迹等。B.2.2试样选取
提取试样时,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应根据火灾现场的实际,确保提取有熔痕、蚀坑等可供鉴定的部位和痕迹。
B.2.3取样部位
可在导线有熔化痕迹和有蚀坑痕迹处取样及在其附近的正常部位取样进行横、纵截面检验比较;横向截面是观察熔痕的显微组织精粒度情况,纵向截面是观察熔痕与导线间过渡区的显微组织变化情况。B.2.4试样尺寸
试样尺寸:直径为12mm,高为10mm的圆柱体或为12mm×12mmX10mm的方柱体的不同金属材质。对现场中提取的遗留物其形状特殊或尺寸细小不易握持的试样,可进行镶嵌。B.2.5试样提取
对于细小的试样可用钳子切取;较大试样可用手锯或切割机等切取,必要时也可用气割法截取。但烧割边缘必须与试样保持相当距离,不论用哪种方法取样均应注意试样的温度条件,必要时用水冷却,以避免试样因过热而改变其组织。B.2.6清除污垢
若提取的试样表面沾有油渍,可用苯等有机溶剂溶去,生锈的试样可用过硫酸铵(NH)2S,O:或磷酸洗净。至于其他简便取油除锈的方法亦可应用。B.2.7镶嵌
若试样过小或形状特殊时,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镶嵌试样。B.2.7.1塑料或电木粉镶嵌法
可用电木粉、透明电木粉或透明塑料粉在镶嵌机上镶。用电木粉时,加压(170~250)×9.8×10Pa,同时加热至130℃~150℃保持5min~7min,随后慢冷至75℃左右,然后水冷却即成透明镶嵌物。用塑料镶嵌时,其温度、压强及保温时间,视采用塑粉的性质而定,保温以不政变试样的原始组织为宜。B.2.7.2快速镶嵌法
用快速自凝牙托水(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自凝牙托粉镶嵌法:首先将直径为12mm的圆柱体紫钢管(或其他材质管材也可)置于玻璃板上,然后将试样放在模具底部,再将快速自凝牙托水和自凝牙托粉按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