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654-1996 ISDN(2B D)NT1用户-网络接口设备技术要求
GB/T 1654-199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654-1996

中文名称:ISDN(2B D)NT1用户-网络接口设备技术要求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6-12-17

实施日期:1997-07-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5740316

相关标签: 用户 网络接口 设备 技术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信息技术、办公机械设备>>35.200接口和互连设备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通信网>>M19通信网设备互通技术要求和通信网借口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价格:15.0 元

出版日期:1997-07-01

相关单位信息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标准简介

GB/T 1654-1996 ISDN(2B D)NT1用户-网络接口设备技术要求 GB/T1654-199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GB/T16654-1996
本标准是根据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实用化ISDN试验网总体设计”、“ISDN试验网技术规范”,并参照ITU-TI.430建议《ISDN用户-网络接口一第一层规范》(1988年墨尔本)、ITU-TG.961:1993制定的,其目的在于规范窄带ISDN(2B+D)NT1设备的各项技术要求,包括NT1设备的电气特性、功能特性等物理指标,实现NT1设备的国内标准化,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提出。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邮电部第五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正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ISDN(2B+D)NT7用户-网络接口设备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ISDN(2B+D)NT1user-networkinterfaceequipment本标准规定了窄带ISDN(2B+D)NT1用户-网络接口设备的技术指标。GB/T16654-1996
本标准所规定的内容适用于对窄带ISDN(2B+D)NT1用户-网络接口设备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ITU-TI.430:1988ISDN用户-网络接口--第一层规范(1988年墨尔本)
3术语含义
ISDN标准终端
网络终端1
网络终端2,可以是PABX、LAN等TE2
非ISDN标准终端
终端适配器
线路终端
终端(包括TE1、TE2+TA)
4NT1在网络中的位置及主要功能NT1在网络中的位置见图1。当不用NT2时,TE(包括TE1、TE2+TA)直接与NT1相连,S参考点和T参考点重合,因此,NT1具有S/T接口和U接口。NT1的主要功能:
—用户线终端;
一第一层的维护、监测功能;
一定时;
供电:
第一层上的多路复用,为ISDN提供2B+D的透明通道;接口终端(包括多个终端的同呼冲突控制功能)。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12-17批准1997-07-01实施
TE2H TAH
参考点
功能组
GB/T16654-1996
图1NT1在网络中的位置
5S/T接口技术要求
5.1物理特性
5.1.1连接器类型
连接器类型:RJ45(ISO标准DIS·8877)5.1.2运用方式及布线配置
5.1.2.1运用方式
运用方式有两种点对点运用和点对多点运用。点对多点运用又可分为两种:一是点对多点的短无源总线,二是点对多点的延伸无源总线。5.1.2.2布线配置
相应于各运用方式的布线配置如图2,图中同时给出了TE与NT1之间距离的参考数值。NT
TR终端电阻
d2100m(低阻抗电缆)
200m(高阻抗电缆)
图2a短无源总线
注:NT1可沿无源总线安放在任何点上(即NT1设备内S/T接口的1000终端电阻应可以选择接入)。682
TR终端电阻
d325m(低阻抗电缆)
d350m(高阻抗电缆)
d4500m
TR终端电阻
d11000m
5.1.2.3TE接入数量
GB/T16654—1996
图2b延伸无源总线
图2c点对点布线
当TE具有10m长的标准ISDN基本接入TE软线时,沿短无源总线应能接入8个TE;沿延伸无源总线至少应能接入4个TE;在点对点布线时,在总线的一端连接NT1,另一端只连接一个TE。5.1.2.4接口位置及与TE和NT1相关的布线如图3所示,接口点为IA和。
从NT1到其相应接口点的布线长度也在图中一并给出。5.1.3线对极性完整性
信息发送线对或信息接收线对的两根线所传顿脉冲的极性有正、负之分。在点对多点配置情况下,TE→NT1方向(即信息接收线对)的各TE间应保证线对极性的致,不允许线对极性反转。
在点对点的配置情况下,应允许同一线对的两根线反转极性,NT1应设计成允许这种线极性反转。NT
TR终端电阻
电接L(包括Ias、lai、*、Lax和Ig)B当终端电阻(TR)包含在NT1之内时Is的位置图3用户所在地布线的参考配置
5.2连线特性
5.2.1连线条件
GB/T16654—1996
采用平衡线对,线对的纵向变换衰耗ILCL≥43dB(f=96kHz)。可用高阻抗电缆(Z=150Q)或低阻抗电缆(Z.=75Q)。连线长度:在短无源总线情况下,对应于对信号延时≤1μs,损耗<6dB(f=96kHz)。5.2.2线路终端
线路终端电阻应为1000士5%(电阻性)。5.2.3接口电缆线的交流漏电流
在2kQ电阻上测得的接触交流漏电流最大值≤1mA。5.3电特性
5.3.1比特率
标称值为192kbit/s;
容差(自由振荡时)为土1×10-45.3.2接口码
占空比为100%;
伪三元码(AMI码);
二进制“1”被编为“空号”;
二进制\0”被编为“传号”,
除特别指明外,相邻的二进制\0\应是极性交替的。5.3.3输出阻抗(不包括终端电阻)1)在不激活状态或发送二进制\1”的情况下,用不低于100mV有效值的正弦信号加在输出端所测得的输出阻抗应超过图4所给出的模框之上。o'izi
图4NT1阻抗模框(对数-对数标度)2)在发送二进制\0\的情况下,1Z1≥200。5.3.4输出信号对地平衡度
1)≥54 dB(f=96 kHz);
2)96kHz~1MHz,自54dB按20dB/10oct下降。5.3.5输出口的纵向变换损耗
1)≥54dB(10kHz~300kHz);
2)从300kHz~1MHz,自≥54dB按20dB/10oct下降。5.3.6发送脉冲幅度和形状
在502测试负载条件下,发送二进制“0”时测,应符合如下要求:1》标称脉冲幅度:V。-,=750mV;681
2)脉冲形状:标称脉冲为矩形;GB/T16654-1996
脉冲宽度:前后沿应在图5样板范围之内。5.73mm
V=100%
(5.210.52)
注:上面各值均以5.21μs的脉冲宽度为基础。3)过冲
(5.21±1.04)
(5.21+5.21)
图5发送器输出脉冲模框
过冲幅度:在脉冲前沿的过冲应小于信号单元中点的脉冲幅度的5%;过冲宽度:过冲本身的半幅度处宽度应小于0.25us。4)正、负脉冲的对称性:≤5%。5.3.7抖动性能
5.3.7.1输出抖动
标称脉冲
当使用一个具有50Hz截止频率(3dB点)和每十倍20dB渐近线滚降的高通滤波器测量时,在一个NT1输出序列中最大抖动(峰-峰)值应为一个比特周期的5%,即:J,≤0.05UI。
5.3.7.2输入抖动容限
当输入信号相位偏移在一个比特周期的一7%至+5%范围内,速率为192kbit/s士1×10-*用5Hz~2kHz正弦调制输人信号使之产生抖动,输入口应能满足图6所示之要求。683
GB/T16654—1996
图6NT1的输入抖动容限
5.3.8输入阻抗(不包括终端电阻TR)1)在不激活状态或发送二进制“1\的情况下,用不低于100mV有效值的正弦信号加在输出端所测得的输出阻抗应超过图7所给出的模框之上。2500
0°121
图7NT1阻抗模框(对数-对数标度)蒙率.&Hz
2)将频率为96kHz,峰值为1.2V的正弦波加到NT1的S/T侧输入口,所测得的峰值电流应小于0.5mA(峰值)。
5.3.9输入口纵向变换损耗
1)≥54dB(10kHz~300kHz);
2)从300kHz~1MHz,自≥54dB按20dB/10oct下降。5.3.70接收器灵敏度-噪声和失真防卫度见ITU-TI.430:1988ISDN用户-网络接口——第一层规范》1988年5.3.11环路时延承受能力
1)点对点配置情况下,能承受的环路时延:10μs~42μs;
2)短无源总线配置情况下,能承受的环路时延:10μs~14μs:
3)延伸无源总线配置情况下,能承受的环路时延:10μus~42μs(假定不同TE送出的信号时延差≤2μs)。5.4定慎程序特性
5.4.1结构
1)基本特性:
顿长48bit,周期250us,顿频4kHz,比特率标称值192kbit/s。2)顿结构:见图8。
墨尔本)的8.6.2。
GB/T16654-1996
250ms中的48比特
NT至TE
DL.FL.BIBIBIBIBIBIBIBIEDAPANB2B2B2B2B2B2B2B2EDMBIBIBIBIBIBIBIBIEDSB2B2B2B2B2B2B2B?比特移位
NT至TE
BIBIBIBIBIRIBLBIL.
D L F L..
H2R26B2B2B2B2B2
BIBIBIIBIB!BIB1L.D
283E2R2B2R2B2B2L.
F—慎定位比转;N-比特置二进制值N=FA(NT至TE);L一直流平衡比特,B1-B通路1中的比特D-D通路比特;B2--B通路2中的比特;E一返同D避路比待+A一用于徽活的比特,FA一辅助赖定位比特;S一用于维扩的比特:M一复慎比特注
黑点标示顿中单独进行直流平衡的部分。2标称的2比特移位是从TE来看的,在NT1处相应的移位由于接口电缆中的延返可能要大些而且随配置而改变。
图8S/T接口处的顿结构
3)相对的比特位置:
从NT1发出的顿与NT1接收到的顿应是同源的。在TE的S/T接口处,TE向NT1发出的顿通常比TE收到的NT1的顿延迟2比特,但在NT1的S/T接口处,NT1收到的恢比NT1发出的顿延迟,可能大于2比待,随着接口电缆和配置情况而变,最大时延为8比特。
5.4.2基本结构
1)基本特性:
复顿长:20慎;
复顿周期:5ms;
复顿频率:200Hz。
2)复赖结构:复顿同步实现以后,TE向NT1发送Q比特,NT1向TE发送M、S比待,这些比特定义如下:
复顿#
FA-bit
NT1-TE
NT-→TE
TE-NT1
复顿#
顿定位规程
NT1+TE
FA-bit
GB/T16654-1996
表(完)
每顿的每一比特是慎定位比特F,它是一个二进制码\0”。NT1+TE
TE-NT1
FA-bit
顿定位规程利用赖定位比待是由一个与前一个脉冲有相同极性的脉冲(线路码破坏点)来表示这-事实,进行快速的重新定位。
按照编码规则,顿定位比特和在顿定位平衡比特(在同一慎的位置2)之后的第-个二进制码“0\比特共同产生一个线路码破坏点。为了保证可靠的顿定位,在NT1至TE的方向上引入辅助顿定位比特F。和N,在TE至NT1的方向上引入辅助顿定位比特F^及与其相关的平衡比特L。由于F^或N是一个二进制码\0\比特(NT1至TE)或由于FA是个二进制码“0\比特(TE至NT1),这就确保了自顿定位比特F起在每逢14个或少于14个比特处就有一个线路码破坏点。该定位规程与顿定位比特F的极性无关,因而对布线极性是不敏感的。在NT1至TE方向上,辅助定位比特F^和N的编码规则是:N应是FA的二进反码(N=FA),在TE至NT1方向上,F和L比特的二进制值是相等的。在TE至NT1方向上的顿定位:
应使用从恢定位比待(F)起在13比特或小于13比特处有一个线路码破坏点的判据。1)失去顿定位
在所有F。比特都已置二进制码“0”的情况下,如果按照13比特判据检测出连续破坏点以后,已经过了相当于至少两个48比特时间周期,则可认为NT1失去了顿定位。否则,在认为失去定位之前,应容许有相当于至少三个48比特的时间周期。在检测出失去顿定位时,NT1应该向TE继续发送信息。2)顿定位
当已检测到遵守13比特判据的连续三对线路码破坏点时,就可假定NT1已再获得顿定位。5.4.4复顿组成
导入复顿是为了在TE至NT1的方向上通过使用TE和NT1间的额外通路(Q通路)提供额外的第一层容量。Q通路和S比特的使用有待进一步规定。然而,各TE应提供识别这些叫做Q比特的比特位置。这些比特位置提供额外的能力。不使用这个能力的TE应把每个Q比特置为二进制码“1”。在各个NT1中这种能力的提供是任选的。复顿(Q比特识别)的算法应满足以下条件:1)复顿是作为任选能力使用的,当NT1或TE不具有此功能时,采用通常的顿定位。2)在使用复顿时,勿须改变TE中顿定位规程。NT1中的顿定位规程也只须稍加改动即可。3)使用复顿时占用TE至NT1方向的FA比特作为备用比特(Q比特)。688
GB/T16654-1996
4)在无源总线配置下利用复顿时,不具有复顿功能的TE在F比特上不发送信号,因此能够尽量简单地实现此功能。
根据以上条件,应采用下述复顿同步方式。复顿由20顿组成,其中4次占用TE至NT1方向上的顿中的F比持作为备用的Q比特,从而满足了条件3)。为了向TE指示能够占用比特的顿,NT1将对应于此顿的XT1至TE方向上的慎中的FA比特置\1”,N比特置“1”。由于不具有复顿同步功能的TE只是把NT1至TE中的FA值返送到TE至八T1顿中的F中。故使用复赖时,它们不会影响TE至NT1中的Q比特,条件4)得到满足。为了标识复顿的起始位置,NT1将起始慎的M比特置\1”,在其它19顿中置0”,由此可对Q比特编号。5.5通路内容
5.5.1B通路
空闲的B通路应送出二进制“1”,.T作时B通路传送速率为64kbit/s的用户信息。5.5.2D通路
在TF-NT1方向,当D通路上不传第二层慎时,在D逾路上应传送-进制\1”。在NT1→TE方向,当I>通路.上不传第二层帧时,在D通路上应传送二进刚“1”或高层链路控制规程(HDLC)标识(字节\01111110\的重复)。工作时D通路传送速率为16kbit/s的信令信息或少量用户数据信息。5.5.3E通路
NT1在E通路比特位置上应返回NT1刚收到的D通路比特上的二进制值。5.6NT1S/T接口信号及状态
5.6.1NT1S/T接口INFO信号
INFOO:无信号免费标准bzxz.net
INFO1:一个具有如下图形的连续信号。正0负0
标称比特率=192kbit/s
*个1
正。负0
INFO2:B,D和返回D各通路和全部比特置二进制\o\的顿,比特A置二进制\o”,N和L比特按常规编码规则来置定。
INFO3:在B、D和返回D各通路上有工作数据的顿,INFO4:在B、D和返回D各通路上有工作数据的顿,比特A置二进制\1”,其中,INFO0、INFOI、INFO3由TE发送给NT1;INFO0、INFO2、INFO4由NT1发送给TE。5.6.2NT1S/T接口状态
G1状态(去激活):在此状态下,NT1不发送信号。G2状态(激活待决):在这种部分激活状态,NT1发送INFO2,等待由TE发送来的INFO3。G3状态(激活):正常的激活,这时NTI和TE分别用INF()4和INFO3进行工作。G4状态(去激活待决):当NT1希望去激活时,它可以在返回去激活之前,等待定时器(定时器2=25ms~100ms)终了。
5.7接口连接器管脚分配
接口连接器和管脚分配符合ISO标准如下表所示。1589
端子号
6U接口
6.1外线特性
6.1.1用户线类型
GB/T166541996
U接口应适用于现有的金属用户线对绞电缆,但不含加感线圈,不考虑明线。6.1.2用户线配置及用户线模型
用户线包括用户电缆、配线电缆和局内电缆。用户线可能由具有不同线径、不同长度的线段串连而成。6.1.3用户线电特性
1)传输衰耗:
X≤40dB(f=80kHz)。
2)群延时:
T=55.0μs(f=80kHz)。
3)特性阻抗:
1Z|=135n(f=80kHz)。
4)直流环阻:
1.1ka以内。
5)对地平衡:
从80kHz~800kHz,自≥44dB按5dB/10oct下降。6)近端串音:
近端串音功率和衰减值57dB(f=80kHz)。6.2功能要求
6.2.1接口功能
NT1的U接口应能实现下述功能:B1、B2、D通路的双向传送;
-能从LT送来的信号中提取比特定时,并使NT1-→+LT的信号从属同步于LT-→NT1的信号;接收LT送来的信号,实现8kHz字节定时,并使NT1-+LT的信号也包含字节定时信息;一接收LT→NT1信号并实现顿同步,还能发出包含有顿定位信号的信号到LT。6.2.2二线双工数字传输方式
NT1的U接口应能实现在用户线上的二线双工数字传输。使用回波抵消的二线双工数字传输方式,即EC法。69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