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7797.7-2011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
GB/T 27797.7-201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7797.7-2011

中文名称: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190KB

相关标签: 纤维 增强塑料 试验 方法 树脂 传递 模塑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T 27797.7-2011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 GB/T27797.7-2011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 83. 120
中华人民共和宝国家标准
GB/T 27797.7--2011/IS0 1268-7.2001(E)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
Fibre-reinforced plastics-Methods of producing test plates-Part 7:Resin transfer moulding(ISO 1268-7:2001,IDT)
2011-12-30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
2012-08-01实施
GB/T 27797.7-—2011/ISO 1268-7.2001(E)GB/T27797&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3分为11个部分:第1部分:通测;
一第2部分:接触和喷射模塑;
-第3部分:湿法模塑;
-一第4部分:预浸料模塑,
一第5部分:继绕成型;
一第6部分:拉挤模塑:
—第7部分:树脂传逆模塑
一第8部分:SMC及BMC模塑;
第9部分:GMT/STC模塑:
第10部分:BMC和其他长纤维模塑料注射模塑里一般原理和通用试样模塑;
第11部分:BMC和其他长纤维模塑料注射模塑小方片。本部分为GB/T27797的第7部分。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50)1268-7.2001(E)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7部分:树脂传避模塑》。
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GB/T1033(所有部分)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IS)1183(所有部分)+-B/T2577—2005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1S0)1172:1996,M0D):-GB/T 19466.2—2004塑料差示扫描盘热法(DSC)第2 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ISO11357-2.1999,IDT);
:GB/T27797.1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1部分:通则(ISO1268-1:2001,IDT)。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修改:
将一些适用于国际标准的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在5. 1和第7章中加条号
本部分由中国建筑村料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归口。本都分起草单位北京获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五三研究所、常州天马集图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娶起草人:宁珍连、陈海玲、宣维栋、马玉敬、张力平。TTTKAONYKACA
1范围
GB/T27797.7—2011/ISO1268-7.2001(E)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
GB/T27797的本部分规定了用树脂传递模塑(RTM)制备增强塑料试验板的方法,GB/T27797的本部分和GB/T27797.1一并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甘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下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466,2一2004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 2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冠(1SO 11357-2:1999,IDT)
IS01172,1996纺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预浸料、模塑料和层压板玻璃纤维和无机矿物填料含量的刺定烧法(Textile-glass-rcitilorced plasticsPrepregs,rnouldiag cumpounds and laninates-Determination of the textilc-glass and mineral filler cantent--Calcination methods)ISO1183(所有部分)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方法(Plastics—Methodsfordeterminingthe dcnsity of non-cellular plastics)ISO 1268-1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1部分:通则(Fibre-reinfarced plastics-Methods of producing test platesPart l:General conditiuns)IS07822:1990纺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孔隙含蛋的测定灼烧损失、机械破碎和统计计算方法(Textile glass rcinforced plastics -Determination of void contentLoss on ignition, mechanical disin-tcgration and statistical counting meihods)ISO11357-5:1999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5部分友应特性的测定温度时间曲线。反应焙和转化度(Plastics—Differentialscannincalorimetry(DSC)--Part5Dcterminationofcharactcristic reaction-curve tenperature and times,tnthalpy uf rcaction and degrcc of conversion)3健摩和安全
ISO 1268-1.
4原理
树脂传递模塑(RTM)是在密闭容器中低压成型的一种方法。纤维增强材料可以预成型,增强材料铺放在模腔内·合筷。格树脂注射到模腔中漫渍增强材料,树脂固化形成复合材料板。生产工艺可调整,如注射树脂前抽真空排出空气、加热树脂以降低粘度和缩短固化时间。采用高活性树脂时,用两个黎分别抽最树脂和固化进人一个容器,混合后再注人入模具。1
TTTKAONTKACA
GB/T 27797.7--2011/IS0 1268-7:2001(E)5材料
5. 1 增强村料
5.1.1增强纤维可为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等,其形式为毡(短切毡或连续毯),短切纤维,机织物、针织物,编织物、单向强材料及它们的组合。5.1.2增强材料可以预先铺丧在预成型坏模中保持其形状,预成型坏可以通过在装配好的增强材料上喷射粘合剂制备,然后热定型。另一种方法,可以通过用辅勘丝束将增强材料缝合、绑结或缩织在一起制备成预成型坏,
5.1.3增强材料应容易往模腔内铺放且有良好的树脂浸溃性能。注射树脂时应避免引起增强材料的移动。
5. 2树脂
树脂的粘度和固化特征应保证树脂能充满模腔,在固化前浸透增强材料。6试验板尺寸
制备的板材的长度和宽度应足够大以便加工符合要求的试样,试样的尺寸应符合相关的标准。推荐板的长度和宽度均为300mm,厚度应为1mm~4m,趣过4Ⅱm的试验板通常不适于翘定机械性能。
7增强材料含量
7.1纤维无定向分布板材,推荐纤维体积含量为15%~30%。7.2织物板材,推荐纤维体积含量为35%~55%。7.3单向板,推荐纤维体积含量为10%~60%,8设备
81模其:钢,铅合金或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由阴、阳模组成,中间为模腔,带有一个进树脂孔和一个出气孔。模具用操栓或其他可靠的紧固装置扣紧以保证完全闭合,模板间安装橡胶条密封,测温装置可插在模具板中,模具表面须涂刷脱模剂。8.2带加热板的压机:控温精度在士5℃内,压力为规定值的士20 kPa。8, 3空气循环箱:控温精度在土5 ℃内。树脂:温度可调,
8.5泵: 以最高 800 kPa 的压力传递树脂。8.6真空泵或真空发生器。
8.7软管:连接模具和树脂泵或真空发生器。8.8温度、压力的控制和记录设备。9步骤
9.1制备颈成型体
9.1.1按以下方法制备预成型体:2
TTTKAONTKACA
GB/T 27797.7—2011/IS0 126B-7:2001(E)a)按说明剪裁毡并叠放,用少盘案合物粘接剂粘接,在定型模中将叠放的毡加热、压缩;b)将增强纤维短切并喷酒在一个旋转面上,由空气负压定位,在短切纤维中涨加少最(2%~5%)的案合物粘接剂。然后加热,若带铺效连续纤维或者织物,可在加热前将连续纤维或者织物铺效在短切纤维上:bzxz.net
c)裁剪织物并按特定方向铺放,织物用辅助纱线(例如案酰胺、紊酯、芳纶,玻璃或碳纤维)经缝合、绑结或编织成整体,单向织物用于制作高纤维含量试验板的预成型体:d)具有特定形状的三维织物采用缝合、针织或编织方法。9.1.2预成型体单位面积的质量应能满足试验板所要求的纤维体积含母要求。9.1.3预成型体的设计应与模具相匹配,并能保持纤维的排列序。9, 2树脂的注射和固化
9.2.1由于树脂和增强材料的特性不尽相同,故采不同的步骤,见9.2.2~~9.2.4给出的示例。9.2.2将增强材料铺效在模腔中,合模并用螺栓或其他紧周装置扣紧,用软管将模具连接到树脂泵和树脂罐上,用泵往模腔中注入树脂,充满后,将模具敬在压机加热板之间或者固化炉中固化。9.2.3将增强材料铺放在模腔中,合模并扣紧。用软管将模具连接到真空泵,树脂泵,树脂墟上,用真空泵抽出模腔内的空气,借助树脂泵,在大气压力下或稍高于大气压力下将树脂从树脂罐经过软普注入到模腔。
9.2.4注射模塑工艺也可以采用高活性树脂,将预成型体放入模腔,合模并扣紧,用两个泵分别抽取树脂和固化剂到一个容器中,混合后再注入模具。用这种方法,树脂的流速快,有可能导致模腔中的增强材料移动,为保证增强材料不移动,建议在注射期间对其进行检查。9.2.5对所有方法均应记录时间、压力、保压时间和固化时间,9.3稳定化
固化后,打开模其取山试验板,若材料规范或制备方法中有要求,应对试验板进行稳定化。除非另有要求,建议在切割取样前应在实验室环境下状态调节48h,同时建议试验板至少切除15mm的毛边:因为该区域(毛边)纤维含量和纤维排列不具有代表性。10试验板的性能测定
10.1道则
加工试样前应先检查试验板,根据材料规范或有关方的协议判定试验板是否满足要求。有关参数的测定见10.2~10.7。
10.2纤维含量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纤维含量的测定按ISO1172执行,碳纤维增强塑料纤维含量的测定方法由双方协商。
注,通过试验板的质昼和预成型体的质盘可大体知道试验板中的纤维含黄是否合格。10.3孔含量
试验板的孔原含量可用显微镜(见ISO7822)观察抛光切面获得,也可用超声扫描或采用其他方法。
TTTKAONATKACA
GB/T27797.7—2011/IS0 1268-7:2001(E)10.4密度
用 ISO 1183 给出的任一方法测定密度。10. 5试验板尺寸
测定试验板的厚度、宽度和长度,同时润定板的弯曲或扭典(或其地变形)。应在试验板制备报告中明确记录厚度的测量位置,所用显微探针的类型(平面或半球面)和探针直径。10.6固化度
如有要求,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见GB/T19466.2--2004)和残留焙(见ISO11357-5:1999),以确定周化程度。10.7纤维推列方式
如有要求,认定增强纤维偏离中心线的角度,当注射树脂的速度很高时通常应该检测偏心度。11标识
试验板每一面的纤维含量不尽相同,测试弯曲和层间剪切性能时,载荷施加在不同面所得结果会有差异,建议对试验板的每一表面进行标识,12试验板制备报告
试验板制备报告应包含如下信.息:依据本烯分;
b)试样制备的地点、时间:
层数、排列次序、铺层打向;
所用材料清单(增强材料型号,树脂类型,填料类型、周化体系等)所用模具;
操作条件(模塑压力、模塑温度.合模速度):所制试验板厚度,以及测量厚度的位置和所用测微器的详细描述(见10.5) :若有要求,纤维含量和填料含;
板的质量(外观、浸情况);
再制备板材时所诺的其他信息:与本部分的差异。
TTTKANT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