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7941-2011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应用设计与安装要求
GB/T 27941-201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7941-2011

中文名称: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应用设计与安装要求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3244KB

相关标签: 多联式 空调 热泵 机组 应用 设计 安装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T 27941-2011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应用设计与安装要求 GB/T27941-2011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27.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941-2011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应用设计与安装要求
Code of design and installation for multi-splitair conditioning(heatpump)system
2011-12-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数码防伪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2-10-01实施
1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应用设计
6调试、试运行及验收
附录A(资料性附录)工程质量检查表表A.1设备开箱检查记录表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
系统气密性试验记录表
系统各部件试运转测试数据
系统施工验收记录
TTKAONTKAca
GB/T27941—2011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8)归口。GB/T27941-2011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德盛建设集团公司、清华大学、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三菱电机·上菱空调机电器有限公司、江森自控楼宇设备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浙江欣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浙江春晖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虞风华空调工程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石文星、陈国民、张明圣,许永锋、毛守博、孟建军、周鸿钧、苏玉海、钟鸣、童查生、胡祥华、姚庆忠、郑志良、黄辉、戴利峰、邓国勇、周德海、赵伟。m
1范围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应用设计与安装要求
GB/T27941—2011
本标准规定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以下简称:多联式机组)的术语和定义、应用设计、安装、调试、试运行及验收。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R22、R410A,R407C制冷剂的多联式机组:也适用于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机组。
发动机驱动的多联式机组,水源多联式机组以及采用其他制冷剂的上述机组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目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27铜及铜合金拉制管
GB/T4272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8175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9237制冷和供热用机械制冷系统安全要求GB/T17791
GB/T18837
GB21454
GB50019
GB50126
GB50189
GB50242
GB50243
GB50303
GB50411
空调与制冷设备用无缝铜管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41
通风管道技术规程
JGJ174—2010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
GB/T18837和GB500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多联机空调(热泵)系统multi-splitairconditioning(heatpump)syslem经过工程设计,并在工程现场用规定管道将一台或数台室外机组和数台室内机组连接、安装组成的单一制冷循环直接蒸发式空气调节系统。以下简称:多联机系统。1
KAONTKACa
GB/T27941—2011
连接管connectingpipe
由制冷剂管道、阀门、弯头、分歧管等组成,以连接室内、外机组,使之构成制冷剂循环的封闭回路包括液体连接管和气体连接管。3.3
连接管长度connectingpipelength室外机组与室内机组之间的单程气体连接管或液体连接管的实际长度。3.4
连接管等效长度equivalentconnectingpipelength连接管长度与连接管上的阀门,弯头、分歧管等阻力部件所对应的等效长度之和。3.5
分歧管bifurcatedpipe
一种类似于三通、用来实现管道中制冷剂分流或合流的连接管件3.6
集支管collected branch pipe
一种在集管上设有多个支管接口,用来实现管道中制冷剂分流或合流的连接管件。3.7
配置率ordonnancerate
一套多联机系统所有室内机组的名义制冷量之和与所有室外机组名义制冷量的比值。4应用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应按建筑物使用房间的用途、使用要求、冷(热)负荷特点,气候条件及能源状况,结合国家有关安全、环保、节能卫生等规定,确定多联式机组的型式如下:机组仅在夏季运行时,宜来用单冷型机组a)
需冬夏两季运行时,宜采用热泵型机组;b)
在同一系统中需要同时供冷和供热时,宜采用热回收型机组;在具有峰谷电价政策的场所,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宜采用蓄能(蓄冷、蓄热)型机组。选用的多联式机组的性能应符合GB21454的规定多联式机组的应用设计宜按如下步骤进行:按房间的朝向、使用时间和频率、室内设计条件等,合理划分系统分区。每个分区的多联机系统,其室外机组允许连接的室内机组数量不应超过产品技术要求;b)
初选室内、外机组的具体型式和容量;c)
布置室内、外机组
设计室内、外机组的连接管;
计算多联机系统的连接管等效长度,并根据连接管等效长度和多联式机组产品制造商提供的变工况运行特性(曲线或表格),修正多联式机组的制冷(热)量,确认机组的容量和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则返回步骤a)重新设计;设计空调凝结水管系统、风管系统、电气与控制系统。4.1.4
应预留安装、操作和维修所必需的空间,并根据需要预留安装和维修用孔洞。4.1.5
当设计对施工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中加以说明。多联机系统的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符合下列规定:GB/T27941—2011
应以施工图为主,并应包括图样目录、设计施工说明、主要设备表、空调系统图、平面图及详图a)
等内容;
b)设计深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定的要求。4.2负荷计算
4.2.1室内、外设计参数的选取应符合GB50019的规定。4.2.2负荷计算应符合GB50019的规定。4.3室内、外机组的型式和容量确定4.3.1按计算得到的建筑物区域或房间的逐时负荷,确定相应室内机组的容量;并按气流组织要求,选择合理的室内机组型式。
4.3.2按计算得到的同一多联机系统所承担的各房间或区域的冷(热)负荷确定室外机组的容量。4.3.3在较大的建筑物或建筑区域中,宜采用多套多联机系统。4.3.4当多联机系统的设计工况与多联式机组的名义工况不同时,多联机系统的实际制冷(热)量需根据设计条件的温度、配置率、管长、室内外机组的安装高差以及融霜等因素进行修正,由此确定需选用的室外机组的名义制冷量和名义制热量。多联机系统室外机组的制冷量和制热量应按式(1)进行修正。Q=QR.a.p.d
式中:
Q一一室外机组的实际制冷(热)量,单位为千瓦(kW):QR一室外机组的名义制冷(热)量,单位为千瓦(kW):α
一室内、外设计温度和室内、外机组配置率修正系数,采用产品制造商的推荐值(13
一一室内、外机组之间的连接管等效长度和安装高差综合修正系数,采用产品制造商的推荐值;3
一制热时的融霜修正系数,采用产品制造商的推荐值。4.4室内、外机组的布置
4.4.1室内机组布置应满足房间气流组织要求;冬季需要采暖的,如果吊顶较高,应尽量避免采用顶送项回的气流组织方式。
4.4.2应避免将室内机组安装在室外、易受油烟污染、酸碱或具有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中。无法避免时,应采取专用措施。
4.4.3室外机组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场所,并考虑季风和楼群风对室外机组排风的影响;a)
宜设置于阴凉处,且不应设置在多尘或污染严重的地方;应远离电磁波辐射源设置,与辐射源间距至少为1m;机组的排风不应影响邻居住户的开窗通风;d)
机组的设置宜减少连接管总长度;e)
机组之间、机组与周围障碍物之间应有安装、维护空间或通道,并符合产品的技术要求。当室外机组集中布置时,应在机组周围留有充足的通风空间,以防止进,排风的气流短路或吸人4.4.4
其他机组的排风。当布置条件无法满足产品制造商的要求时,可采用拾高机组安装高度,加装机组排风管或改变机组周围的围护结构等措施改善散热条件。必要时,宜采用气流组织模拟分析方法,辅助确定机组的进、排风口安装位置。
4.4.5当室外机组布置在建筑物各层的空调机房中时,应考虑既不应影响建筑立面的景观,又有利于3
KAONTKACa
GB/T27941—2011
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同时便于清洗和维护室外散热器。室外机组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空调机房的尺寸及围护结构必须满足室外机组的安装、维护及空气流通空间要求;b)应采用排风管将室外机组的排风直接排至室外空间,并避免排风管漏风,同时应满足室外机组风机的机外静压大于进、排风管的阻力之和;应避免室外机组进、排风的气流短路,宜将室外机组机房布置在建筑的边角处,分别从不同方c
向进风和排风。在不同进,排风口位置时的风速宜按表1进行选取:表1不同进、排风口位置的风速
进、排风口位置
不在同侧
排风风速
进风风速
单位为米每秒
设置在多层或高层建筑中的室外机组,不应从下到上逐层、依次布置在建筑物的竖向凹槽内:必要时,宜采用气流组织模拟分析方法,辅助确定室外机组以及进、排风口的设置位置。4.5制冷剂配管设计
4.5.1多联机系统的配管管径和管道配件等应按产品技术要求选用。4.5.2多联机系统的配管应采用铜管,其材质规格应符合GB/T1527和GB/T17791的要求。配管的最小壁厚名义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多联机系统配管的最小壁厚名义值铜管外径营
最小壁厚
6~16
>16~29
>29~33
>33~37
>37~40
4.5.3在确定多联机系统室内、外机组之间的连接管管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a)室外机组与分歧管(或集支管之间:与室外机组制冷剂管道接口尺寸相同:b)分歧管(或集支管)与室内机组之间:与室内机组管道接口尺寸相同;c)分歧管与分歧管之间:取决于其后所连接的所有室内机组的总容量;d)当需要增大连接管管径时,应按产品制造商的技术文件执行。4.5.4在确定多联机系统室内,外机组之间的连接管长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单位为毫米
>40~45
a)室内机组与室外机组之间的最大允许连接管等效长度,应通过产品技术文件核算,满足安装后的多联机系统在名义制冷工况下满负荷运行时的制冷量衰减率k。不应超过20%,且此时的室外机组制冷能效比COP不应低于2.60或多联机系统的制冷能效比COP不应低于2.40。安装后的多联机系统在名义制冷工况下满负荷运行时的制冷量衰减率由式(2)进行计算: ==Qm×100%
式中:
安装后的多联机系统在名义制冷工况下满负荷运行时的制冷量衰减率,(%):Q一一室外机组的名义制冷量,单位为于瓦(kW);2)
Qou在等效长度下,仅考管道连接因素时在名义制冷工况下的室外机组的折合制冷量,单位为千瓦(kW),其计算公式见式(3):Qout-QR·β
(3)
GB/T27941—2011
安装后的多联机系统在名义制冷工况下满负荷运行时,室外机组的制冷能效比COP。和多联机系统的制冷能效比COP分别由式(4)和式(5)计算:CoPe.
Pin+Pmt
式中:
室外机组的制冷能效比;
多联机系统的制冷能效比;
室外机组的名义输人功率,单位为子瓦(kW):多联机系统所连接的所有室内机组的名义输人功率之和,单位为千瓦(kW)。-(4)
室内机组与室外机组之间、室内机组与室内机组之间的最大允许高差不应超过产品的技术b)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要求。
4.5.5实际多联机系统中室外机组和室内机组之间的最大允许连接管长度由式(6)进行计算。其中连接管局部阻力部件所对应的等效长度由产品制造商给定的数据或按表3的推荐值进行计算。Imax - le,max Ele.i
式中:
外径营
最大允许连接管长度,单位为米(m);最大允许连接管等效长度,根据4.5.4确定,单位为米(m);连接管上局部阻力部件的等效长度之和,单位为米(n)。表3单个局部阻力部件所对应的等效长度推荐值等效长度L.
存油弯头
分歧管
集支管
下游各室内机名义制冷盘之和小于78kW下游各室内机名义制冷盘之和为78kW~84kW下游各室内机名义制冷草之和为84kW~98kW下游各室内机名义制冷量之和大于98kW1.0
注:“弯管是指具有一定弯曲半径的配管,其他管径的局部阻力部件的等效长度采用线性插值方式进行计算。5
GB/T27941—2011
4.5.6集支管不应用于垂直方向的分流:在集支管分流之后,不应再用分歧管或集支管进行分流。当集支管有多余分支时,应将管口夹扁焊接密封。4.5.7应尽量减少管道的折弯数,对于有多个支路的多联机系统,主于管的分流点与各支路最远端室内机组的距离应尽量相等。
4.5.8制冷剂配管过梁时,应避免存在直角弯液囊和气囊,宜采用图1所示的方法,说明:
1——梁;
2——管道:
4.5.9分歧管、集支管与直管道之间的管段长度应满足如下要求:a)铜管转弯处与相邻分歧管间的直管段长度应大于0.5mb)相邻两分歧管间的直管段长度应大于0.5m;分歧管或集支管后连接室内机组的直管段长度应大于0.5m。4.5.10制冷剂配管穿越墙体或楼板处应预埋套管,并应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规定。4.6绝热
4.6.1多联机系统中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阀门的绝热设计应符合GB/T8175和GB/T4272的规定。
4.6.2多联机系统的配管、空调凝结水管、风管应采用不燃或难燃型泡沫橡塑绝热制品,其性能应符合GB/T8175的规定,且20℃时的导热系数(a)不大于0.040W/m·K)湿阻因子不小于8004.6.3制冷剂配管采用的绝热材料的厚度,应根据铜管管径、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大小确定,并符合GB/T8175的规定。
a)在干球温度为35℃、相对湿度为75%的环境中,如采用导热系数(a)等于0.035W/(m·K)的绝热材料,当管外径(D)不大于12.7mm时,最小绝热层厚度为15mm:当铜管外径(D)不小于15.88mm时,最小绝热层厚度为20mm;b)当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为其他数值时,可按表4中的修正系数对a)项给出的最小绝热层厚度进行修正;
表4绝热材料的最小厚度修正系数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入
W/(mK)
绝热层最小厚度
修正系数
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入
W/(mK)
绝热层最小厚度
修正系数
c)在热、湿环境下,绝热层厚度应经过计算后增加:在气候干燥地区,绝热层厚度应通过计算后减小。
4.7空调凝结水管设计
GB/T27941—2011
4.7.1室内机组的空调凝结水管应合理布置。布置时,遵循“就近排放原则”,将凝结水排至卫生间、厨房等有地漏的地方,或直接排至室外。应减少同一凝结水管连接的室内机组的数量,汇流时保证凝结水自上而下汇流进入集中排水管。4.7.2凝结水管的管材宜采用硬质塑料管(如U-PVC管)或热镀锌钢管。4.7.3凝结水管应独立配置,与其他建筑水管分开布置,并缩短其长度。凝结水管的横管应沿水流方向设置坡度,坡度不宜小于8%,汇流水管的管径选择可参见表5。表5空调凝结水管时的管径
公称直径DN
空调冷负荷Q
不推荐
注:当横管坡度小于8%时,管径放大一档,20
231~400
401~1100
4.7.4在凝结水排水立管的最高点应设置开口朝下的排气口,且不应设置在带提升泵的室内机组的凝结水提升管附近位置。
4.8新风系统设计
多联机系统的新风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9和JGI174中的相关规定。4.9电气与控制系统设计
4.9.1多联机系统的电气系统应按产品制造商提供的技术文件进行设计,并符合JGJ16的相关规定。4.9.2多联机系统的电源配线规格应按多联式机组的最人运行电流配置,并符合JGJ16的相关规定。4.9.3同一多联机系统的所有室内机组应采用同一配电回路供电。4.9.4多联机系统的控制系统应按产品制造商提供的技术文件进行设计,并应符合JGJ174一2010中3.7的规定。
4.10消声与隔振
多联机系统的消声与隔振设计应符合JGJ174--2010中3.6的规定。5安装
5.1一般规定
5.1.1多联机系统的主要设备、材料、成品、半成品和仪表应进行开箱检查,并参照表A.1进行记录。多联式机组应具有出厂合格证书及使用说明书等技术文件:室内机组、室外机组、配管、管件的型号、规格、性能及技术参数等应符合产品制造商和相关标准的规定:设备外表面应无损伤、密封应良好,随机文件和配件齐全。
5.1.2多联式机组的工程安装应按工程设计和产品技术文件进行,并应与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装饰等专业相互协调,合理布置,且应满足GB9237规定的安全要求。5.1.3多联机系统的安装和试运转宜按如下顺序进行:a)施工前施工图确认
施工阶段预理管道施工
室内机组安装,室外机组安装,制冷剂配管施工;凝结水管安装,风管安装;
GB/T27941—2011
电气工程施工,气密性试验,绝热工程,制冷剂充注;e)
f)设备供电运行前的安装检查,试运转,验收,交付。5.2室内机组的安装
5.2.1室内机组的搬运应做好保护工作,防止因搬运造成机组的损伤。5.2.2安装室内机组时,应选择合适位置,确保有必需的送风、检修空间,并保证整体的美观性。5.2.3吊装室内机组的吊杆下端必须采用双螺母对拧锁紧方式固定。5.2.4室内机组应独立固定,不应与其他设备、管线共用支、吊架或悬挂在其他专业的吊架上。5.2.5吊装时应使用四根吊杆,吊杆采用直径不小于M8的丝杆(螺纹杆);吊杆长度超过1.5m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运行时出现晃动。5.2.6当室内机组吊装在封闭吊顶内时,室内机组的电控箱位置处应预留不小于450mm×450mm的检修口。
5.3室外机组的安装
5.3.1吊运室外机组时不应拆去任何包装。应采用两根绳索在四个方向有包装状态下吊运,保持机器平衡,安全平稳地提升。为防止机组中心偏移,起吊移动时绳子的夹角必须小于40°;在无包装搬运时,应用垫板或包装物进行保护
5.3.2室外机组吊装时应注意保持垂直:搬运时其倾斜度不应大于45并注意在搬运、吊装过程中的安全。
5.3.3室外机组安装在屋檐下或机组上方有水来障碍物时,机组的安装位置应选择通风良好的地方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室外机组安装在屋榨下,当≥3000mm时,安装位置应满足产品制造商技术文件要求,当1000mm≤3000mm时,5≥l2,当z,1000mm时,1=室外机组安装在上方有水平障碍物的场合,当3000mm时,安装位置应满足产品制造商b)
技术文件要求,当1≤3000mm时,应安装风帽将排风引出障碍物。5.3.4必要时,室外机组应安装风帽及气流导向格栅,参见图2,以防止进,排风短路:a)机组安装在屋檐下时
说明:
1——室外机组的排风;
1——室外机组与屋檐或水平障碍物的距离l—屋檐与外墙的距离:
——室外机组中心轴线与外墙的距离;一室外机组外壳与外墙的距离。8
b)机组上方有水平障碍物时
GB/T27941—2011
5.3.5在有冰雪覆盖的场合安装室外机组时,应在室外机组的排风口和进风口加装防雪罩,并设置较高的底座或基础,参见图3。
说明:
1——冬季主导风向:
2——进风口防雪罩
3——排风口防雪罩
元一一底座或基础的高度(考虑积雪厚度时,底座或基础的高度应适当加高)。图3
5.3.6室外机组应安装在水平且可承重的基础上,基础的高度应大于100mm,其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室外机组的机型和台数确定
5.3.7室外机组与基础之间应接触紧密,并应根据产品制造商技术文件的要求,在室外机组与基础之间安装减振部件当无明确要求时,室外机组与基础之间的减振部件可采用5mm~10mm厚的橡胶板或波纹型橡胶减振垫,并应沿室外机组长度方向充分设置,不应只在固定点设置。5.3.8室外机组应用地脚螺栓固定在基础上,采用的螺栓型号应符合产品制造商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在土建专业进行基础部分施工时密切配合,预留地脚螺栓安装孔。5.3.9当采用混摄十基础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不小于C20,大型基础还应加放钢筋作为混凝土基础的加强筋。
混凝土基础的强度应满足:
a)能承受室外机组的负载,安装运行后不下沉,室外机组运行时不产生异常噪声;b)
能承受室外机组的风负载,在强台风情况下室外机不倾倒。当采用钢结构基础时,基础的表面应平整、光洁,并进行防锈和防腐处理,5.3.10
将室外机组安装在墙上时,应采用钢结构墙挂式支架基础对室外机组进行固定,其做法和强度5.3.11
应经过计算确定。
5.3.12室外机组基础周围应有排水措施,以排出凝结水和融霜水,并避免在人常走动的地方排水。5.3.13在室外机组安装施工时,不应破坏层面等处的防水层;配管需穿越的楼板、外墙处应有密封防水处理措施。
5.4制冷剂配管的加工、焊接与安装5.4.1多联机系统的配管和管件的材质、规格、型号及焊接材料必须根据设计文件选用。5.4.2配管的内、外表面应光滑、清洁,不应有分层、砂眼、绿锈等缺陷,且不应有沿管长方向的拉伸痕迹。
5.4.3经清洁合格的铜管应做好防潮处理,应对管道的两端进行封闭或充氮保护,并存放在干燥,通风、避雨的地方。
5.4.4制冷剂配管的加工应符合以下规定:a)切割铜管必须使用专用割刀,切割后的铜管开口应使用毛边绞刀去除多余毛边,应用锉刀磨平开口,并清除黏附在铜管内壁的切屑;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