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 1043.2-201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TD/T 1043.2-2013
中文名称:暗管改良盐碱地技术规程 第2部分规划设计与施工
标准类别:土地管理行业标准(TD)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2646KB
相关标签:
改良
盐碱地
技术规程
规划设计
施工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TD/T 1043.2-2013 暗管改良盐碱地技术规程 第2部分规划设计与施工
TD/T1043.2-2013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13.08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TD/T1043.2—2013
暗管改良盐碱地技术规程
第2部分:规划设计与施工
Technical regulation on subsurface drainage and desalination soil-Part 2.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2013-10-12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士资源部
2013-12-01实施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工程规划
工程设计
施工·
监测·
9制图要求
附录A(资料性附录)土壤含盐量与土壤改良深度阈值:附录B(资料性附录)
暗管间距计算公式·
附录C(资料性附录)排水模数计算公式附录D(资料性附录)管道设计中与充盈度有关的系数确定方法附录E(资料性附录)
暗管布置方式图
附录F(资料性附录)盐碱地改良工程水力计算表附录G(资料性附录)安装吸水管及集水管基本数据.附录H(资料性附录)
检查井安装高程计算表
附录1(资料性附录)检查井设计高度及型号统计表TD/T1043.2-2013
附录J(资料性附录)应用农业部水土保持局(SCS)和美国农垦局(USBR)标准进行砂砾外包滤料设计
附录K(资料性附录)人工合成外包滤料的设计标准27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TD/T1043《暗管改良盐碱地技术规程》共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土壤调查;
一第2部分:规划设计与施工。
本部分为TD/T1043的第2部分。
本部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TD/T1043.2-2013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东营市土地整理中心、山东中天水土资源生态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东营金川水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省土地整理服务中心、吉林省土地整理中心、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天津泰达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吉林农业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翰正山、罗明、卜凡敏、康跃虎、宋付朋、王军、郝吉虎、林国华、猪琳琳、郑小刚、万书勤、张亚男、郭义强、商少华。本部分主要参加起草人(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振宇、王常宇、于利涛、李志样、刘阳、刘金铜、刘国珍、刘树明、江振东、刘景华、刘慧涛、杜长友、杨玉珍、宋家敬、陈金国、陈惠明、张大军、张志谭、张青、张金龙、张宝民、周伟、胡小安、段存国、赵广民、赵华平、施振斌、徐翠兰、盖振宇、彭成山、蒋树芳、董晓亮、窦森。
1范围
暗管改良盐碱地技术规程
第2部分:规划设计与施工
TD/T1043.2—2013
TD/T1043的本部分规定了暗管改良盐碱地工程规划、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的内容、程序和工程技术标准以及技术参数的确定方法。本部分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盐土或盐化土壤以暗管改良盐碱地为目的的规划设计、施工与验收等工作,也适应于农田暗管排水工程进行防涝除渍等。在改善土壤渗透性条件下,本部分可指导碱化土境应用暗管改碱技术的改良利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工13361一2012技术制图通用术语GB/T19647-2005农由排水用塑料单壁波纹管GB50162-199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201-1994
GB502881999
LYJ002-1987
SL/T4-1999
防洪标准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林业工程制图标准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SL73-199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TD/GDY11-2004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制图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盐碱地salineland
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土地。3.2
土壕含盐量阀值soilsalinitythreshold不明显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最高士壤含盐量3.3
土壤改良深度depthof soilimprovement满足植物根系正常生长发育的最小改良土层深度。3.4
地下水临界深度criticaldepthofgroundwater防止土壤盐碱化所要求的最小地下水埋深。1
TD/T1043.2—2013
吸水管suctionpipe
管壁上有进水孔或管节间有缝隙,直接收集土壤中多余水分并排到集水管或排水沟中的管道。3.6
集水管collectingpipe
汇集吸水管的水流,并排走的管道,3.7
检查井inspectionwell
用于检查吸水管或集水管工作状态,并可清洗管道的井。3.8
集水井collectingwell
汇集吸水管或集水管水流的井。3.9
暗管理深burieddepthof subsurfacepipe吸水管或集水管管底到地面的垂直距离。3.10
暗管间距spacingofsubsurfacepipe两吸水管中心线的直线距离。
暗管始端beginningof subsurfacepipe暗管的出水口端,也是开沟铺管机作业的起始端。3.12
暗管末端end of subsurfacepipe相对于暗管的始端,也是开沟铺管机作业的结束端。3.13
淋洗需水量wateramountforleachingrequirement用于盐分淋洗的灌溉及降水总水量。4工程规划
4.1一般规定
暗管改良盐碱地工程规划应与农业种植、灌溉等相关农业、水利规划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治理区地形地貌、气象、土壤、水文与水文地质、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及社会经济条件确定暗管改良盐碱地规划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考虑环境保护和涝、溃、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确定暗管改良盐碱地任务和标准。
应掌握土层结构、渗透性、地下水位、土壤EC、ESP及矿物质含量,根据调查和勘察的结果进行管网设计,确定田间吸水管的间距、长度与埋深,确定暗管改良盐碱地标准。盐碱地改良工程应根据治理区特点设置吸水管、集水管(沟)、检查井、出口控制建筑物和附属建筑物。
暗管改良盐碱地系统的组成、分级与管道的类型、规格等,应根据改碱规模、改碱要求、地形、土质、管材、滤料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4.2暗管改良盐碱地设计标准
根据相关试验资料或实践经验,结合工程特点、场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盐碱地改良土壤2
改良标准、盐碱地改良设计标准、排水标准等,土壤改良,包括土壤含盐量与土壤改良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TD/T1043.2-2013
一一土壤含盐量:暗管改良盐碱地土壤含盐量不能高于作物的耐盐调值(按附录A选用);一一土壤改良深度:暗管改良盐碱地土琅深度不应低于作物正常生长根系主要分布土层深度(按附录A选用)
设计标准:通常应以地下水临界深度为工程设计标准,当采用小于临界深度设计时,应通过水盐平衡论证确定。
排水标准,分为排涝标准、排渍标准和防治盐碱化的排水标准,一般要求,盐碱地改良工程应满足防治盐喊化的排水标准,如果遇到特殊年份应优先考虑满足排涝标准和排渍要求。防治盐碱化的排水时间一般可采用8d~15d内将地下水位降到临界深度,并达到以下要求:一一在预防盐碱化地区,应保证作物各生育期的根层土壤含盐量不超过其耐盐能力;一一在冲洗改良盐碱土地区,应满足设计土层深度内达到脱盐要求。4.3关键技术参数确定
4.3.1暗管埋深
应寻求与当地经济技术条件相适应的最佳暗管埋深,并经过综合论证,因地制宜地选择。按式(1)计算暗管理深:
h,=h+aH+r
式中:
h—暗管理深,单位为米(m);
排渍深度或临界深度,单位为米(m):..
AH一相邻两暗管的中心点地下水位降至△H时,集水管水位与中心点地下水位之差(也称剩余水头),单位为米(m):
—一暗管中的水深,可用暗管直径替代,单位为米(m)。4.3.2暗管间距
暗管间距通常可采用田间试验法,经验数据法和理论计算法。在确定暗管布设间距时宜将公式法与田间试验法相结合,在用理论公式计算后,再进行田间试验做相应调整,同时应考虑当地具体农作物生长要求对暗管布设间距的影响。田间试验法是在盐碱治理区域,选择在盐碱成因、土及水文地质条件、作物种类和农业技术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地段,通过现场观测各种不同深度和间距组合情况下的改良效果,据以选定间距和埋深的理想组合。
经验数据法是在调查总结大量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归纳分析,从而得出暗管间距与其主要影响因素如土质等有决定影响的某些指标或其他简化指标的关系,供设计时选用。经验数据法包括:
一—以土壤渗透系数和埋深为函数的经验公式估算间距,见式(2):L-NKH
式中:
L暗管间距,单位为米(m)
N一一经验系数,粘土为40,壤土为30,砂壤土为20K一一土壤参透系数,单位为米每天(m/d):H暗管埋深,单位为米(m)。
依据土壤质地估算略管间距
根据我国各地试验结果和时间经验,当暗管埋深在0.8m~1.0m范围内,各种不同质地土壤,其3
TD/T1043.2—-2013
暗管的大致间距如表1。
表1暗管间距与土壤质地的关系
暗管埋深/m
暗管间距/m
采用理论计算法确定暗管间距时,应考虑排水地块地下水流向,排水渗流,地下水受何种类型的补给等因素,合理选择的计算方法。暗管间距计算方法可按附录B选用适宜的公式计算确定。4.3.3暗管管径
暗管管径选择应能保证通过设计排水量,同时不致经常形成满管水流,可按式(3)一式(5)计算:吸水管半径
集水管半径
式中:
排水暗管半径、单位为米(m):水力梯度。可采用排水暗管比降a
与管内充盈度α有关的系数,按附录D选用:(3)
...(4)
(5)
粗系数。通常瓦管取0.014,混凝土管取0.013波纹塑料管取0.016,光壁塑料管取0.011,其中刚性管制做工艺不良的糙率值可按增大10%~20%计;设计排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2/d);与面积有关的流量系数,通常只设一级或两级暗管时,可取C=1;治渍或防治盐碱化的设计排水模数(按附录C选用适宜的公式计算确定),单位为米每天(m/d);
暗管的排水控制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4.3.4灌溉淋洗
灌溉淋洗应符合以下规定:
当考虑主壤钠危害时,也可采用碱度淋洗需水量:采用美国盐碱土实验室建议标准,对中等盐敏感作物,土壤溶液的最大盐浓度应维持在4dS/m;对耐盐作物,土壤溶液的最大盐浓度为8dS/m;对极耐盐作物,土壤溶液的最大盐浓度为12dS/m;淋洗需水量比。
a)作物根区淋洗需水量比采用式(6):Lf
淋洗需水量比:
排水深度,单位为毫米(mm):DECbZxz.net
.(6)
D灌溉水深度,单位为毫米(mm):EC,满溉水电导率,单位为分西门子每米(dS/m);EC—排水的电导率,单位为分西门子每米(dS/m)。b)对于高度频繁的灌水,如滴灌灌凝方式,作物淋洗需水量比可采用式(7):EC
L=2(maxEC.)
式中:
灌溉水电导率,单位为分西门子每米(dS/m):TD/T1043.2-—2013
.(7)
maxEC。一作物绝收时的饱和土壤溶液浸提液的电导率,单位为分西门子每米(dS/m)。4.4系统布局
4.4.1布局原则
根据工程场地地形地貌、场地外排水条件、工程特点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合理选择和布置盐碱地改良工程系统。
同一区域单级盐碱地改良工程系统吸水管应平行布置,吸水管埋深和间距一般应一致。多级盐碱地改良工程系统吸水管可以布置在集水管一侧或两侧·同侧吸水管应平行布置,同一区域吸水管埋深和间距一般应一致。地形平坦区吸水管一般应等间距布设,并与地下水流动方向的夹角不应小于40,坡面区吸水管一般应沿地形等高线、等间距布设。集水管宜顺地面坡向布置,与吸水管管线夹角不应小于30°,且集排通畅。各级暗管的首端与沟、渠、河、潮岸的距离不宜小于3m,距地段不宜小于5m。盐碱地改良工程系统应合理设置检查井、集水井、强排站等附属建筑物。暗管交接处、暗管转角和暗曾比降突变处,以及穿越沟、渠、路的两侧或下游一侧等地方,一般应设置检查并。
盐碱地改良工程系统宜采用自流排水方式:无自流排水条件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采取强排措施。盐碱地改良工程系统出水口处应采取防老化、防冲剧、防塌等防护措施。4.4.2布置形式
吸水管与集水管呈直角正交连接(附录E)。这种布置形式广泛适用于地势平坦、田块规整的平原湖区和土地平整良好的山丘冲地区,若排水地段土质均匀,排水要求大体一致,则吸水管一般可等距布置,
吸水管和集水管呈锐角斜角连接(附录E)。集水管沿洼地或山冲的轴线布置,吸水管与集水沟保持一定的交角,使吸水管获得适宜的纵坡。这种布置适用于地形比较开阔,冲谷两侧坡度比较一致的山丘地区
排水系统不规则布置(附录E)。在受渍害面积较小,且孤立分布,或有分散的泉水溢出点,需局部进行排水时,则需要根据地形、水文地质和土琅条件布置暗管,不要求形成等距和规则的排水系统4.4.3注意事项
进行盐碱地改良工程布局设计前,应对原有各级灌溉排水工程进行调查分析,暗管系统的布局尽量与现有排水网络相适应,并制定顺畅排泄涝水、水的完善措施。进行田间吸水管布置时,应从实际地形条件出发,因地形确定走向,以确保其具有迅速排水和长期持续排水的功能。田间管布置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横向布置,暗管垂直地面坡降布置,适用于地面坡降大于4%的地区;一一纵向布置,暗管顺地面坡降方向布置,适用于地面坡降小于4%的地区;5
TD/T1043.22013
斜向布置,暗管与地面坡降呈斜交方向布置,通过调整交角,以适应地形坡度。吸水管的端点若与灌溉渠道相邻,则需要留出3m~5m的距离不铺设管道。吸水暗管的出口段应采用长约3m的不透水的刚性材料管,其一端与吸水暗管止水联接,另一端通向出口建筑物。
吸水管出口处的集水管,一般应低于吸水管15cm。5工程设计
5.1一般规定
治理区应根据暗管改良盐碱地任务选择设计标准。若当地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时,可适当提高标准;若受条件限制,可分期实施达到标准。盐碱地改良工程设计中,应按所在流域或地区的防洪规划和GB50201一1994的规定,确定圩境堤防、泵站和其他工程的设计标准。盐碱地改良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制及工程投资和经济效益分析,应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淋洗水质应符合GB5084一2005的相关规定。暗管改碱设计完成后,应提交暗管改碱水力计算表,安装吸水管及集水管基本数据表,检查井安装高程计算表,检查井设计高度计型号统计表,按附录F~附录I填写。5.2暗管设计
5.2.1吸水管系统设计
吸水管长度、理深、间距、内径、比降应根据地形、水文、土壤等调查数据·按照4.3相关规定进行计算,并填入设计工作表。
吸水管坡度及深度应符合以下要求:如果地块的坡度与排水方向一致,且大手0,7%,则按地块的坡度设计管道坡度一如果地块的坡度与排水方向致,且小于0.7%,则选择普道坡度在0.5%~0.7%之间,尽量取较大值;
—吸水管坡度最小不应低于0.5%;吸水管首端和尾端理深差距最大不超过40cm,如超过可适当调小坡度;一一吸水管全段最小理深不应小于50cm,如超过可适当调大整体理深吸水管全段最大埋深不应大于250cm,如超过可适当调小整体理深。在按照治理区特点对暗管进行平面布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平原区暗管的平面布设
地形平坦区宜采用吸水管布设在集水管(排水沟)两侧呈正交或锐角斜交的形式:在缓坡地区宜采用吸水管布设在集水管排水沟)一侧呈正交或锐角斜交的形式;一平原区的吸水管宜采用等间距布设,并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或呈较大夹角一在水田或水早轮作区,一条吸水管宜布设在同一田块内,当相邻田块的高程相近和种植作物相同时可串田布设。
b)山丘区暗管的平面布设:
一冲田内的吸水管宜大体上沿地形等高线、等间距布设,集水沟应视地形条件,可在农田中部或环田布设;
一—梯田里坎处吸水管的条数及其间距,应视里坎的受渍宽度和程度及吸水管的作用范围而定:一一田块内有泉水影响时,应首先查明泉眼位置和水量,设置导泉暗管(涵),把泉水直接导人集水6
TD/T1043.2-2013
管(沟)。必要时应在泉眼处设置反滤暗井,并与导泉暗管连通,然后再根据需要布设田间吸水管。
5.2.2集水管系统设计
集水管系统设计必须先在地形图上进行管网的总体布局,包括可能的出口位置、水流方向、考虑障碍和间距的吸水管的位置安排,集水管坡度方向宜采用跟地表的坡度方向一致,在地形图上画出集水管所在位置的地面高程的纵断面,纵断面应符合以下规定:纵断面垂直比例宜选择1:20;
一标出所有吸水管的末端位置及高程一一在吸水管下面画一条直线,代表集水管的纵剖面,坡度越大越好,不低于0.7%:深度越小起好,每条吸水管均高于集水管至少20cm,如果个别吸水管理深较深,导致集水管理深过深,应适当减小该吸水管理深。根据控制吸水管的数量和排出水量选择集水管管径,最大管径200mm,如果不能满足总排水量要求,宜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一在满足5.1的条件下增加坡度;一将集水管分段,其出口设置在最低点或设计双集水管或三集水管系统,并注意以下事项:平行安装两根集水管,管道间距应为5m,最小可为3m选择双集水管,平行重合部分只承担输送排水井中的任务。
5.3检查井及排水出口设计
检查井、吸水管口门和集水井等附属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检查井主要用来检查盐碱地改良工程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和清洗管道,或充当沉砂井,田间管上检查井应安装在地下,将田间管和集水管连接起来的检查并,宜安装在地面以上以便检查一一检查井应便于维护人员进清洗暗管内部,其直径不少于0.8m井内吸水管底应于集水管顶0.1m:井底应留有0.2m~0.5m深的沉砂段:明式检查井应加盖保护,盖子直径应大于检查井直径,盖子上宜预制一块铁,便于探测发现,暗式检查并的覆土厚度应大于0.6m:为不妨碍耕种,检查井最高点应在地面以下0.5m,且不深于地面以下1.5m;吸水管口门按照排水控制要求设计。无控制要求时,出口段3m左右应改用不透水管材,并伸出沟坡0.1m以上,还应对明沟坡面进行防冲处理;一一采用分片抽排方案时,应根据汇流水量和扬程选择水泵,按运用灵活和管理方便等要求设计汇流集水井。
盐碱地改良工程在不稳定土层上,应将检查井放置在稳定的底座上安装。检查井上洞尺寸应与实际设计吸水管集水管的管径相匹配。如果管道不在同一高度,检查井人口应预制在最低点高程。
较高的检查并应分段制造,每段宜0.9m或1m;两段检查井相接处应防水,且能够防止滑落。检查并标准高度应符合以下规定:吸水管上地面以下2.2m到1.7m的检查井,其标准高度为1m;一安装在地面以下3m到2.5m的集水管上检查井,其标准高度宜为1.5m~2m一对于地面以上集水管检查井标准高度宜为1m:集水并最低进水点下应保持0.2m高度存砂管道交接处,管路转角和比降突变处,穿越沟、、路的两侧或下游一侧应设置检查井。当管道超过300m时,每隔200m~300m也应设置检查井。盐碱地改良工程的排水出路通常为明沟系统,应保证其排水通畅和沟道稳定。构成盐碱地改良工7
TD/T1043.2-2013
程系统时的排水出路应符合以下规定一排水承泄区应保证排水系统的出流条件具有稳定的河槽或湖床、安全的堤防和足够的承泄能力,且不产生环境危害;
一排水出口设计水位低于承泄区同期或同频水位,或受下一级排水沟水位顶托而不能自流排水时,应设置抽排泵站。若仅有部分时间不能自流排水时,可采取自流与抽排相结合的排水工程设施。
明沟排水系统通常应按调控排水要求逐条或多条联合设置控制口门。对于地形平坦和作物种类相同的地段,宜在集水管(沟)出口设闸进行分区排水控制。暗管改良盐碱地区域无自流排水条件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采取集中或分片抽排。5.4集水井与泵站设计
5.4.1单级盐碱地改良工程系统
单级暗管排水系统的吸水管直接排人排水沟,由各级排水沟汇集暗管排出水及地表水一并排出,该系统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为了保证整个排水系统保持较低水位,保证暗管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需在暗管项目区下游设置强排泵站:
一如果暗管项自区排水系统排水通畅,可以实现自排,始终保持较低水位,能够保证暗管排出水随时排走,则可以不设强排泵站。5.4.2多级盐碱地改良工程系统
多级盐碱地改良工程系统的吸水管流入检查井,再经集水管汇人集水井,最后强排出项目区,故必须设置集水井和泵站,集水井和泵站的设计符合以下要求:一集水并深度要深于集水管理深至少1m,以保证足够的蓄水容积:一根据吸水管和集水管设计计算进入集水井的最大流量及流速,结合所选泵型,确定集水井的有效蓄水容积,从而确定集水井的尺寸确定泵型及集水井尺寸要遵循经济适用的原则,即不能蓄水容积太小,水泵频繁启动,也不能蓄水容积太大,水泵连续工作时间太长。5.5出水口防护设计
单级暗管排水系统,吸水管出水口直接排入排水沟,需要进行出水口防护处理,应满足以下要求:一出口段至少6m应采用单壁无孔波纹管,如果穿路,路面下部分均采用不透水管材;出口不透水管材部分开挖土必须夯实回填,防止遇水冲毁出口。根据土壤特性可采用素土夯实回填或水泥土夯实回填;
一一出口不透水管材伸出排水沟坡面最小10cm,可采用加套适当长度混凝土管的设计来防止外露吸水管的老化:
一一吸水管出水口两边至少1m的沟坡需要平整夯实处理。对于易塌的砂壤土,还要做特殊防护处理。例如水泥土护坡、砌石护坡等;一一出水口应高于排水沟沟底50cm以上。如不足50cm,应加深排水沟或适当调浅吸水管埋深。5.6管材与滤料设计
5.6.1管材设计
盐碱地改良工程管材应经国家计量认证的质检机构抽检合格,符合GB/T19647-2005。管材内外壁量环形波纹状,不允许有气泡、裂口、分解变色线及明显杂质,管材两端应平整并与轴线垂直。管材8
TD/T1043.2—2013
的原材料不得掺杂回收废旧材料进行生产,使用年限不得小于30年:管材颜色按设计确定,但色泽应均匀一致。
采用开沟铺管机进行暗管铺设施工时宜采用整体性能良好的轻型、柔性管材,机械铺设暗管时,应选用粒状滤料、管滤结合或预包成型的管材;暗管口门若无控制要求时,出口段3m左右采用不透水管材,管材进水孔外形为椭圆形或长方形并且无明显毛边。进水孔直径或较小轴线的应小于等于1mm。暗管改良盐碱地工程常采用的背材有Φ110mm,Φ80mm单壁塑料打孔波纹管。@110mm打孔波纹管的进水孔隙面积应大于70.cm/m,@80mm打孔波纹管的进水孔隙面积应大于31cm/m盐碱地改良工程管材进水孔全圆周分布,进水孔应处于波谷底部,处于波蜂的进水孔应不大于总数的1%,且同一圆周上进水孔的个数不少于3个。暗管管径的大小应保证在无压流的情况下排出设计的排水流量,吸水管实际选用内径不得小于50mm,集水管实际选用内轻不得小于80mm,吸水管宜采用同一内径,集水管可根据汇流情况分段采用不同内径。
吸水管的进水孔隙应大于1000mm/m,刚性管自然衔接的缝隙不得超过3mm:机械铺设刚性管的节长宜为33cm,接口宜为承插式或其他套接形式,在松软土层内宜采用整体性能良好的亲型、柔性管材。盐碱地改良工程所选管材外形、规格、尺寸、公差配额和技术性能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5.6.2滤料设计
5.6.2.1一般规定
滤料选择应按SL/T4一1999的相关规定,选用取材容易,价格便宜,施工方便的透水性材料,同时应符合耐敲碱,不易腐烂,对作物无害且不污染环境的要求。外包滤料的渗透系数应比周围土壤大10倍以上。设计中,应首先判别壤的淤积倾向,当粘粒与粉粒和细砂含量的比值大于等于0.6时,为无淤积倾向;当比值为0.5左右,说淤积倾向较轻;当比值小于0.4时,则漆积倾向较重。通常在土壤淤积倾向较重地区,散铺滤料的压实厚度不得小于8cm:在土壤淤积倾向较轻或无淤积倾向的地区,宜为5cm左右:各种化纤外包滤料的厚度应通过实验确定,外包滤料的销设方式,应整管均匀铺设,如若管底士境无淤积倾向,可只在暗管两侧和管顶均匀铺设
外包滤料选择及对滤料厚度或滤料级配的设计前,确定应先进行推广试验。5.6.2.2有机材料外包滤料
外包滤料应优先选用能就地取材,价格低廉的有机材料,包括稽草、稽壳、麦秸等。使用稽草滤料时,其铺设方式和要求应按如下规定:沿管四周满铺,以稻草用量控制其适当压实厚度;针对方形当地材料管均已管口缝隙进水的情况,预制专用草套环,施工时应降低套在管口中间,靠滤体本身即滤体和管间间欧进水,采用有机材料做外包滤料前,应进行软化处理5.6.2.3砂砾外包滤料
砂砾外包滤料的设计必须保证砂砾层的颗粒粒径分布与土壤的颗粒粒径分布相匹配外包滤料应同时具备过滤和水力学功能,外包滤料内的细小颗粒不能大量的通过孔眼进人暗管中,外包滤料中不允许进人粗糙颗粒以防止其进人管道后在运移过程中损坏管道。外包料(砂滤料)设计步骤:
在埋管层取覆盖全项目区特点的土样(取决于整个项目区的变异性);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