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 1886.22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碳
GB 1886.228-201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 1886.228-2016

中文名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碳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234KB

相关标签: 食品安全 国家标准 食品 添加剂 二氧化碳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 1886.22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碳 GB1886.228-2016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886.22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2016-08-31发布
二氧化碳
2017-01-01实施
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本标准代替GB10621—2006《食品添加剂液体二氧化碳》。
本标准与GB10621一200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增加了固态二氧化碳、气态二氧化碳的指标要求;三氧化碳”;
一一删除了酸度、乙醇、其他含氧有机物、磷化氢的指标要求;-增加了环氧乙烷的指标要求;
将碳氢化合物的项目名称修改为总挥发烃GB1886.228—2016
修改了二氧化硫、总硫、苯、甲醇、乙醛、氯乙烯、油脂、蒸发残渣的检验方法;增加了水分的电容法检验方法
1范围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碳
GB1886.228—2016
本标准适用于以酒精发酵、碳酸盐熳烧、合成氨、乙烯催化氧化及煤气化工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为原料,经提纯、净化、干燥、冷却、加压等工序而制得的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
44.01(按201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3技术要求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气态为无色,周态为
白色雪状或冰状物
有微酸味,无其他异
常气味
无异常味道
气态二氧化碳
加200mL水于500mlL烧杯中,将试样气以0.5L/min~1L/min的速度
通到水底部20min,通气完毕,用表面皿罩住烧杯并旋转,移开表面皿快速吸闻2次~3次,评价上部空间的气味
加200ml水于500mL烧杯中,将试样气以0.5L/min~1L/min的速度
通到水底部20min。在品尝前先用水漱口腔,然后小口地吸晓水溶液到口中,使口腔内部都能接触到,咽下,慢慢再用大约8s时间感觉余味,评价水溶液的味道
检验方法
液态二氧化碳
转换成固态或气
态形式目测
转换成固态或气
态形式,进行评价
将液态二氧化碳
气化后按气态方
法评价水溶液的
固态二氧化碳
通过嗅觉吸闻升华的
加200mL水于500mL
烧杯中,加人10g~20g
二氧化碳,并使之沉入水
底。待其完全气化后,按
气态方法评价水溶液的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二氧化碳(COz)含量·$/%
水分/(μL/L)
氧(O2)/(μL/L)
氧化碳(CO)/(μL/L)
油脂/(mg/kg)
蒸发残渣/(mg/kg)
氧化氮(NO)/(μL/L)
二氧化氮(NO)/(μL/L)
二氧化硫(SO)/(μL/L)
总硫*(除SO。外,以S计)/(μL/L)总挥发烃(以CH计)/(μL/L)
苯(CH)/(μL/L)
甲醇(CH,OH)/(μL/L)
乙醛(CHCHO)/(μL/L)
环氧乙烷(CH,CH.O)/(μL/L)
氯乙烯(CHCHCI)/(μL/L)
氢(NH)/(μL/L)
氰化氢\(HCN)/(μL/L)
理化指标
气态二氧化碳
液态二氧化碳
GB1886.228—2016
检验方法
固态二氧化碳
附录A中A.4
附录A中A.5
附录A中A.6
附录A中A.7
50(其中非甲烷烃≤20)
以乙烯催化氧化、酒精发酵工艺副产的原料气生产的二氧化碳不检测该指标。以乙烯催化氧化工艺副产的原料气生产的二氧化碳不检测该指标。以乙烯催化氧化工艺副产的原料气生产的二氧化碳不检测该指标。附录A中A.8
附录A中A.9
附录A中A.10
附录A中A.10
附录A中A.11
附录A中A.11
附录A中A.12
附录A中A.13
附录A中A.13
附录A中A.13
附录A中A.13
附录A中A.13
附录A中A.14
附录A中A.15
d当总硫测定结果不超过0.1μL/L时,不进行总硫(除SO。外,以S计)及二氧化硫(SO,)项目的测定。当总挥发性烃(以CH,计)测定结果不超过20μL/L时,不进行非甲烷烃项目的测定。仅乙烯催化氧化工艺副产的原料气生产的二化碳检测该指标。仅煤气化工艺副产的原料气生产的二氧化碳检测该指标。2
A.1警示
附录A
检验方法wwW.bzxz.Net
GB1886.228—2016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A.3
鉴别试验
试剂和材料
醋酸溶液:1+十4。
鉴别方法
二氧化碳气体通人氢氧化钡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此沉淀在醋酸溶液中冒泡并溶解。A,4二氧化碳(CO,)含量的测定
方法提要
用氢氧化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吸收前后气体体积的差值与吸收前气体体积之比,即为二氧化碳含量。
试剂和材料
氢氧化钾溶液:300g/L。
仪器和设备
L型二氧化碳含量测定仪见图A.1。吸收器(D-A-C)容积100mL士0.5mL,其中99mL~100mL处(E)最小分度值为0.05mL.误差不超过土0.02mL。3
说明:
吸收器球体部分;
滴液漏斗,容积120mL,在105mL处有一刻度线;两通旋塞:
99mL~100mL分度值;
99.9%~99.999%球面尺。
图A1L型二氧化碳含量测定仪
A.4.4分析步骤
液态一氧化碳应气化,并调节气体流量适中、稳定GB1886.228—2016
打开L型二氧化碳含量测定仪的两通旋塞C、D,用橡胶管将减至近常压气态试样与C处的玻璃管连接,让试样气充分置换测定仪及其连接管道(置换用气的量应大于置换容积的10倍),关闭D,再关闭C,取下橡胶管,迅速旋转D数次,使仪器内的压力与大气的压力相平衡。向滴液漏斗B中注入氢氧化钾溶液至刻度线,缓慢开启D.让氢氧化钾溶液流人吸收器A中,当二氧化碳已吸收完全,氢氧化钾溶液不再流入A时,关闭D,将测定仪转动90°,从E处读出含量值(或未被吸收的残余气体量)。当含量无法在E处读出时,将测定仪转回,自F球面尺测量残余气体直径,并通过查对L型二氧化碳含量测定仪给出的“二氧化碳含量-刻度对照表”,得出所测的二氧化碳含量。试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02%。
A.5水分的测定
A.5.1方法一—电容法
A.5.1.1方法提要
GB1886.228—2016
具有湿敏特性的高分子薄膜或氧化物涂层作为电容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气体环境中,吸收水分而使其输出电容值发生变化。通过数据转换,建立输出电容值与气体中微量水含量的直接关系,从而得到气体中水分的绝对值。
A.5.1.2仪器和设备
水分分析仪:具有耐酸性能的湿敏电容传感器、气路、数据转换及显示系统,检测限应不大于2μL/L。
A.5.1.3分析步骤
A.5.1.3.1仪器的校准
水分分析仪应进行校准。校准数据至少应覆盖控制点、控制指标的200%点及控制指标的50%点气态试样的测定
A.5.1.3.2
将压力、流量适宜的气态二氧化碳通过内壁光洁的金属或聚四氟乙烯管引人水分分析仪,测定并记录测量结果,
A.5.1.3.3液态试样的测定
将液态二氧化碳经气化、减压后,通过内壁光洁的金属或聚四氟乙烯管引入水分分析仪,测定并记录测量结果。
A.5.1.3.4读数值的校正
使用仪器校准结果对读数值进行校正,校正后的数值为水分的含量值2方法二—露点法
仪器的校准及读数值的校正同A.5.1,按GB/T5832.2给出的试验方法测定。A.6氧(O2)的测定
采用酸性燃料电池或适用的氧传感器,按照GB/T6285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液态二氧化碳应气化后取样测定。
A.7:一氧化碳(CO)的测定
按GB/T8984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液态二氧化碳应气化后取样测定5
A.8油脂的测定
方法提要
GB1886.228—2016
用冰乙酸将二氧化碳蒸发后残留的油脂溶解,加水后乙酸溶液变混浊,与标准浊阶管进行比浊定量。
试剂和材料
冰乙酸。
压缩机油(工业用油)。
仪器和设备
取样秤:称量精度不低于取样量的2%。A.8.3.2
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烧杯:200mL~500ml。
分析步骤
油标准溶液的制备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1.00g压缩机油,加适量冰乙酸溶解后转移到500mL容量瓶中,用冰乙酸定容至刻度,制成油标准溶液。
标准浊阶管的制备
取20mL比色管6只,按表A.1制备成标准浊阶管,对应的油脂含量见表A.2。表A.1
油标准溶液加入量/mL
冰乙酸加人量/mL
水加人量/mL
标准浊阶管号
标准浊阶管的制备
标准浊阶管
标准浊阶管对应的油脂量
对应的油脂量/mg
A.8.4.3测定
GB1886.228—2016
液态二氧化碳:将待测试样钢瓶称量,精确至10g,从液相出口直接向烧杯中排放二氧化碳(用无油布罩住烧杯,避免溅射),再次对钢瓶进行称量,差减计算出钢瓶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质量,该值应天于200g。将烧杯置于室温下,待其自然蒸发完全后,用10mL冰乙酸将油脂溶解并转移至20mL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后,与标准浊阶管比浊定量。固态二氧化碳:取约100g试样,精确至5g,置于烧杯中放于室温环境下,待其自然蒸发完全后,用10mL冰乙酸将油脂溶解并转移至20mL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后,与标准浊阶管比浊定量。
结果计算
油脂的质量分数w,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按式(A.1)计算:m
m2×107
与试样浊度相同的标准浊阶管对应的油脂的量,单位为毫克(mg);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10-——换算因子。
...(A.1)
试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算术平均值的10%。
A.9蒸发残渣的测定
A.9.1方法提要
二氧化碳中的蒸发残渣采用称量法进行测定。蒸发残渣包括非挥发的颗粒物和油脂等。A.9.2
仪器和设备
A.9.2.1天平:最大称量值为待测样品总重的1.5倍A.9.2.2分析天平:感量0.0001gA.9.2.3电热恒温干燥箱:温度能控制在105℃土2℃。A.9.3
分析步骤
液态二氧化碳:用天平对盛装待测试样的钢瓶进行称量,精确至10g,从液相出口直接向已在105℃土2℃的温度下干燥至质量恒定的烧杯中排放二氧化碳(可用无油、不脱繁累的纤维布罩住烧杯,避免溅射),再次对钢瓶进行称量,计算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质量,该值不得小于200g。将烧杯置于室温下,待其自然蒸发完全后放人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在105℃士2℃的温度下干燥20min,冷却至室温,用分析天平称量。
固态二氧化碳:用已于105℃土2℃条件下干燥至质量恒定的烧杯称取约100g固态二氧化碳,精确至10g,将其置于室温下.待其自然蒸发完全后,放入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在105℃2℃的温度下干燥20min,冷却至室温,用分析天平称量。7
A.9.4结果计算
蒸发残渣的质量分数w2,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按式(A.2)计算:e2
式中:
(m3-m,)×10%
残渣和烧杯的质量,单位为克(g);烧杯的质量,单位为克(g);
换算因子;
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GB1886.228—2016
.(A.2)
试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算术平均值的10%
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的测定A.10.1
分析步骤
固态和液态二氧化碳应转化为气态后进行测定,将气态二氧化碳以200mL/min500mL/min的流量采气5L~10L,按GBZ/T160.29给出的试验方法测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总浓度。移除双球氧化管.测定二氧化氮的浓度。A.10.2结果计算
一氧化氮(NO)与二氧化氮(NO,)总量的体积分数Φ1,单位为微升每升(uL/L),按式(A.3)计算:p
式中:
(c,-co)×V.X0.4870
氧化氮与二氧化氮总量测定中测得的亚硝酸根(NOz)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ug/mL):
试剂空白中测得的亚硝酸根(NOz)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ug/mL);采样吸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二氧化氮(N,)质量与体积间的换算系数: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总量测定的采样体积,单位为升(L);二氧化氮(NO)转化为亚硝酸根(NO,)的经验转化系数(f=0.77)。二氧化氮(NO,)的体积分数@2,单位为微升每升(uL/L),按式(A.4)计算:2
式中:
(c2-co) X VX 0.487 0
二氧化氮测定中测得的亚硝酸根(NO,)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试剂空白中测得的亚硝酸根(NO,)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采样吸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二氧化氮(NO,)质量与体积间的换算系数;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氮测定的采样体积,单位为升(L);二氧化氮(NO,)转化为亚硝酸根(NO,)的经验转化系数(f=0.77)。8
一氧化氮(NO)的体积分数Φ,单位为微升每升(uL/L),按式(A.5)计算:=91—92
GB1886.2282016
一按式(A.3)计算的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总量的体积分数,单位为微升每升(L/L):p
一按式(A.4)计算的二氧化氮的体积分数,单位为微升每升(uL/L)。2
试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算术平均值的10%。
A.11二氧化硫(SO,)、总硫(除SO,外,以S计)的测定A.11.1方法提要
采用对硫化物具有选择性响应的火焰光度检测器(FPD),直接进样测定二氧化碳中总硫;再通过亚硫酸钠选择性吸附反应去除二氧化硫,测定除二氧化硫之外的总硫。A.11.2
分析流程
总硫(除SO,外,以S计)、总硫的分析流程分为A、B两种,示意图见图A.2和图A.3,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流程A
a)总硫(除SO,)测定流程图
说明:
样品气人口:
进样阀;
定量管;
样品气出口;
转换阀:
脱二氧化硫管;
检测器;
燃气;
助燃气。
图A.2流程A测定流程图
总硫测定流程图
流程B
a)总硫(除SOz)测定流程图
说明:
载气;
样品气人口;
进样阀;
定量管:
样品气出口:
转换阀;
脱二氧化硫管;
检测器;
燃气:
助燃气。
图A.3流程B测定流程图
仪器和设备
GB1886.228—2016
b)总硫测定流程图
气相色谱仪:配有火焰光度检测器(FPD),检测器对氧硫化碳(COS)的检测限不大于5×10-uL/L:检测系统对硫化氢、二氧化硫的吸附损失小于20%。A.11.4参考色谱条件
A.11.4.1脱二氧化硫管:聚四氟乙烯材质,内填充干燥的亚硫酸钠,直径3mm,长60mm。2载气:二氧化碳气或氮气,纯度不小于99.999%(g),且硫含量低于0.01μuL/L,流量约A.11.4.2
50mL/min
A.11.4.3燃烧气:氢气,流量约100mL/min。A.11.4.4助燃气:空气,流量约30mL/min。A.11.5分析步骤
标准气的制备
采用以二氧化碳气或氮气为底气的氧硫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标准气定标。标准气中待测组分的体积分数应不大于被测试样的200%,也不小于50%,按GB/T5274的规定制备。A.11.5.2测定
固态和液态二氧化碳应转化为气态后测定。将仪器调整到最佳的工作状态,按照流程A或流程B进行总硫、总硫(除SO.的测定,进样并记录1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