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8190-201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8190-2017
中文名称:海洋学术语 海洋地质学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2460KB
相关标签:
术语
海洋
地质学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T 18190-2017 海洋学术语 海洋地质学
GB∕T18190-2017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01.040.07;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190—2017
代替GB/T18190—2000
海洋学术语
海洋地质学
Oceanological terminology-Marine geology2017-11-0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8-05-01实施
GB/T18190—2017
海洋地貌
海洋地貌一般术语
海岸类型
海积地貌
海蚀地貌
河口、三角洲
平原,湿地
珊瑚礁
海底地貌
3海洋沉积·
海洋沉积一般术语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事件沉积与沉积事件
重力沉积
深海黏土与软泥.
溶跃面及补偿深度
海底矿产
海底构造·
海底构造一般术语
板块及板块构造
沟-弧-盆系
洋中脊、裂谷系
地球物理
5海洋灾害地质
海岸灾害地质
海底表面灾害地质
5.3海底地层灾害地质.
6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海洋地质调查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
参考文献
GB/T18190—2017
本标准与GB/T15918—2010《海洋学综合术语》、GB/T15919—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GB/T15920—2010《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GB/T15921—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化学》、GB/T19834一2005《海洋学术语海洋资源学》等共同构成海洋工作领域术语系列国家标准。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18190—2000《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本标准与GB/T18190—200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外弧岛、大陆岛、海洋岛、堆积岛、闭合深度,滩肩、干滩、侵蚀速率等术语定义(见2.1.14,2.1.15,2.1.16.2.1.19.2.1.29.2.3.8,2.3.9,5.1.2);删除了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等术语定义(见2000年版的2.5.4,2.5.5,2.5.6);删除了重复术语定义(见2000年版的4.2.3,4.3.2,4.3.3,4.3.10,4.3.14,4.3.15,4.3.16.4.4.2,4.4.5);
根据海洋地质学术语的实际应用情况,结合国内外海洋地质学的发展现状,对有关术语进行了修订完善(如2.1.32.1.4,2.1.5,2.1.6,2.1.10,2.1.132.1.20,2.1.20,2.1.23,2.3.3,2.3.42.3.62.3.7.2.3.8,2.3.10,2.3.17.2.3.19,2.3.222.4.4,2.4.5,2.2.7.2.5.1,2.5.2,2.5.3,2.5.4,2.6.3,2.7.7,2.8.10.2.8.16,2.8.21,3.1.2,3.2.1,3.2.12,3.2.13,3.2.15,3.3.3,3.5.1,3.7.4,3.7.5,4.3.25.3.1);
修改了部分术语的英文对应词解释(见2.1.13,2.2.13.2.2.14.2.3.10,3.1.1,4.5.4,5.1.6);一将部分定义进行了拆分,变成两个术语定义,如将后滨(潮上带),内滨(潮下带进行了拆分,变成后滨、潮上带、内滨、潮下带,并分别进行了术语定义(见2.1.5,2.1.10,2.1.7.2.1.11);修改了部分术语的名称(见2.3.10,2.5.32.6.2,2.6.3,2.8.2,5.1.5,5.2.5);一修改了标准的前言和范围;
增加了参考文献。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谷东起、夏东兴、李平、王文海、丰爱平、闫文文。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8190—2000。
1范围
海洋学术语
本标准界定了海洋地质学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海洋地质学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地质学及相关领域的管理、科研、教学及相关活动。2
海洋地貌
海洋地貌一般术语
coastline
海岸线
多年大潮平均高潮位时海陆分界痕迹线。2.1.2
海岸线向上,海洋营力显著影响的狭长陆域地带。2.1.3
海岸带
coastal zone
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GB/T18190—2017
注:海岸带范围上限起自现代海水能够作用到陆地的最远界,下限为波浪作用影响海底的最深界,或现代沿岸沉积可以到达的海底最远界限
shore;seashore
由海岸带沉积物组成的海水边缘地带。注:后滨、前滨统称海滨。
backshore
海岸线至平均高潮线之间的地带注:后滨用于砂砾质,一般仅在风暴潮期间才能被海水淹浸。2.1.6
foreshore
平均高潮线至海图0m等深线之间的地带。注:前滨一般用于砂砾质海岸。2.1.7
inshore
低潮线至沉积物不能被波浪作用横向搬运(即闭合水深)的地带。注:内滨一般用于砂砾质海岸。2.1.8
offshore
GB/T18190—2017
闭合水深至大陆架边缘之间的地带。2.1.9
subaqueous slope of coast
水下岸坡
低潮线向海至闭合水深之间的斜坡地带。2.1.10
潮上带supratidal zone
海岸线与特大潮或风暴潮时海水影响陆地最远处之间的地带、注1:一般用于粉砂淤泥质海岸。注2:改写GB/T15918—2010,定义2.3.32.1.11
潮间带intertidal zone
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海水周期性淹没和退出的浅滩地带。注1:潮间带在粉砂淤泥质海岸包括潮间上带和潮间下带,范围可视为海岸线与海图0m等深线之间的地带。注2:改写GB/T15918—2010,定义2.3.2。2.1.12
潮下带subtidal zone
低潮线与闭合水深之间的浅水地带。注1:一般用于粉砂淤泥质海岸
注2:改写GB/T15918—2010.定义2.3.4。2.1.13
海岛island
四面环水,在高潮时高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2.1.14
out arc island
外弧岛
增生楔岛
外弧脊(或增生楔)露出海面形成的海岛。2.1.15
大陆岛continental island
地质构造上与临近大陆相似或相联系的海岛注1:大陆岛主要分布在大陆阶上,部分分布在陆缘弧、游离的或者沉没的微大陆上注2:大陆岛原为陆上山地,冰后期由于海面上升或板块运动被部分淹没,进而与大陆相隔离而形成2.1.16
海洋岛免费标准bzxz.net
oceanic island
由海洋底部火山熔岩堆积形成,或者由发育在沉没的火山顶上的珊瑚礁形成的海岛。2.1.17
volcanicisland
火山岛
由于火山作用在海中形成的海岛。2.1.18
珊瑚岛
coral island
由珊瑚礁构成的岩石海岛,或在珊瑚礁上由珊瑚碎屑等形成的砂岛2.1.19
堆积岛deposition island
河口或滨外海域,由河流、海域泥沙堆积形成的海岛。2
临近海面,由岩石、珊瑚体及牡蛎等生物残体自然形成的海底突起。GB/T18190—2017
注:高潮时露出水面者为明礁:高潮时不露出海面,低潮时露出海面者为干出礁;低潮时未露出海面者为暗礁2.1.21
archipelago
海洋中彼此相距较近,密切相关的岛屿,本质上构成一个地理实体,聚集在一起成群分布的岛屿2.1.22
peninsula
突人海中,三面被海水包围,一面与大陆相连的陆地2.1.23
land-tied island
陆连岛
以天然的或人工的连岛坝与大陆连成一体的岛屿。2.1.24
海峡strait
陆地之间连通两个海或洋的狭窄水道2.1.25
headland;cape
突人海中的尖角状陆地。
注:呷角的平面轮廓与半岛类似,但面积较小。2.1.26
海湾bay
水域面积不小于以口门宽度为直径的半圆面积,且被陆地环绕的海域。注:海湾水域受到周边陆域环境显著影响,盐度,生物及沉积等方面已明显区别于一般海域、2.1.27
transgression
海面长时间相对持续上升造成的海水侵入陆地、海岸线向陆迁移后退的现象2.1.28
regression
海面长时间相对下降造成的海水退出陆地、海岸线向海迁移现象。2.1.29
闭合深度
closure depth
海滩系统向海侧的边界、泥沙横向运动的下限深度。2.2海岸类型
山地海岸
mountainous coast
山地、丘陵濒临海滨的海岸。
embayed coast
港湾海岸
由基岩组成,背倚山地丘陵,角和海湾相间分布的海岸。3
GB/T18190—2017
平原海岸
plain coast
在海积、冲积平原或鴻湖平原地区发育的海岸。2.2.4
三角洲海岸
delta coast
河流三角洲地区发育的海岸。
火山海岸
volcanic coast
火山喷出或溢出物质堆积形成的海岸。2.2.6
断层海岸
fault coast
断裂构造形成的具有断层崖的海岸2.2.7
砂(砾)质海岸
sandy coast
以波浪作用为主建造的,主要由砂(砾石)构成的海岸。注:砂(砾)质海岸是自然海岸类型中的重要一类。2.2.8
粉砂淤泥质海岸
silt-muddy coast
以潮汐作用为主建造的,主要由粉砂和黏土构成的海岸。注:粉砂淤泥质海岸是自然海岸类型中的重要一类。2.2.9
基岩海岸
rocky coast
由裸露的基岩构成的海岸。
注:基岩海岸是自然海岸类型中的重要一类。2.2.10
biogenous coast
生物海岸
由牡蛎礁、珊瑚等生物构成的海岸。2.2.11
珊瑚礁海岸
coral reef coast
由珊瑚、石灰藻等造礁生物遗骸构成的海岸。2.2.12
红树林海岸
mangrove coast
由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泥质潮滩上生长着的红树林植物群落构成的海岸。2.2.13
下沉海岸
submerged coast
由于陆地相对下沉或海面相对上升,海水淹浸陆地而形成的海岸。2.2.14
上升海岸
emerged coast
由于陆地相对上升或海面相对下降,海水退出陆地形成的海岸。2.3海积地貌
海岸阶地
coastalterrace
海蚀平台,海滩等地貌类型被拾升或相对拾升至高潮面以上所形成的阶梯状地貌4
水下阶地
subaqueous terrace
全新世时期因海面上升沉没在海面以下的海滨阶地2.3.3
海岸沙丘
coastal dune
海滩后缘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沿岸分布的垒岗状砂质堆积体2.3.4
海滩beach
由激浪和激浪流作用,在海滨塑造形成的松散沉积物堆积体。注:海滩包括前滨与后滨。
海滩旋回beach cycle
由海洋动力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海滩形态周期性变化的过程。2.3.6
equilibriumprofileofbeach
海滩平衡剖面
波浪作用下,侵蚀、堆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理想海滩剖面。2.3.7
beachridge
由激浪流在海滩后缘形成的沿岸分布的状砂质或砂砾质堆积体2.3.8
滩肩beachberm
分布于后滨前缘地带平坦的、阶梯状的堆积面。注:海滩可以发育多级滩肩,亦可能不发育滩肩。2.3.9
drybeach
除极端水动力过程外,长时间不受水动力作用的海滩。2.3.10
沿岸沙坝
longshore sand dike
海岸沙堤
海岸线以上、沿岸发育的新老滩脊。2.3.11
连岛坝Tombolo
由波浪作用形成的,连接岛屿与岛屿、岛屿与陆地的松散沉积物堆积体。2.3.12
湾口坝baymouthbar
因波浪折射在湾口形成的沙嘴或沙坝堆积体2.3.13
沙嘴spit
根部与陆地相连,另一端向海自然延伸的长条状砂质或砂砾质堆积体。2.3.14
离岸坝offshorebar
堡岛barrier
滨外坝
GB/T18190—2017
GB/T18190—2017
障壁岛
近岸浅海中,被鴻湖隔开的,与海岸平行并高出海面的长条状砂质或砂砾质堆积体。2.3.15
水下沙坝
submarinebarsubaqueousbar
在破波带内形成的与海岸平行的水下脊状堆积体。2.3.16
tidal flat
随潮汐涨落而交替没和出露的细颗粒堆积体。2.3.17
贝壳堤chenier
波浪作用形成的,分布于粉砂淤泥质海岸高潮线附近或毗连沿岸平原上,由贝壳、生物碎片、砂等构成的长条垄岗状松散沉积物堆积体。2.3.18
潮沟tidal creek
潮滩上由潮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冲沟2.3.19
lagoon
由沙坝、沙嘴或珊瑚礁与海洋相分割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海域。2.3.20
沙波sand wave
海底沙丘
由底流堆积形成的长轴与主流向垂直的海底丘岗状地貌单元。2.3.21
潮流脊
tidal ridge
由潮流作用形成的,与潮流主流向基本平行的水下线状砂质或砂砾质堆积体2.3.22
沙席sand sheet
在旋转、低速潮流作用下形成的,较平坦的席状海底砂质堆积体。2.3.23
tidal scouring channel
潮流冲刷槽
由潮流冲刷形成的海底槽谷。
2.4海蚀地貌
海蚀崖seacliff
受海浪的长期侵蚀与溶蚀作用,沿地质薄弱处发生崩塌而形成的陡崖。2.4.2
海蚀平台
abrasionplatform
岩滩bench
海平面稳定时期,由于海蚀持续侵蚀后退,在崖脚处形成的向海缓缓倾斜的基岩平台,6
海蚀阶地
abrasionterrace
海蚀平台因陆地抬升或海平面下降形成的,不再受波浪影响的阶状地貌。2.4.4
海蚀柱
sea stack
基岩海岸后退过程中,海蚀平台或近岸海域残留的柱状岩体,2.4.5
海蚀洞
sea cave
在海蚀崖坡脚处由海蚀作用形成的深度大于宽度的洞穴。2.4.6
海蚀拱桥
sea arch
呷角两侧海蚀洞连通后形成的拱状地貌2.4.7
sea notch
海平面与海崖相连接处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深度小于宽度的凹穴状海蚀地貌。5河口、三角洲
河river mouth
河流终端与受水体(海)相结合的地段注:根据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将人海河口分为河流近口段,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2.5.2
拦门沙 mouthbar
拦门沙坝mouthsandbar
GB/T18190—2017
河口地区由于河流动力和潮流动力的相互抵消,盐淡水交汇引起的絮凝作用,由射流作用在人海航道口门处形成的突出海底的松散沉积物堆积体2.5.3
河流三角洲delta
河流携带泥沙在河口区形成的扇状沉积物堆积体。2.5.4
潮流三角洲
tidal delta
在海湾湾口、鴻湖口或海峡出口等处,由于涨、落潮流携带泥沙落淤而形成的三角洲。注:潮流三角洲分为涨潮流三角洲和落潮流三角洲。2.5.5
estuary
河口湾
开阔的喇叭状或漏斗状河口。
注:河口湾分为喇叭形三角港和昔日河谷被淹没而形成的溺谷湾。2.6
平原、湿地
海岸平原
coastal plain
沿海分布的地势低平的海积冲积平原。7
GB/T18190—2017
滨海湿地
coastalwetland
低潮时水深小于6m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注:滨海湿地包括水深不超过6m的永久性水域、潮间带(或洪泛地带)和沿海低地等。2.6.3
平原沼泽
coastal marsh
潮上带和潮间带地带中,发育湿生、水生生物群落和水成土的自然综合体2.6.4
saltmarsh
沿海地带经常受海水灌的沼泽。2.6.5
红树林沼泽
mangrove swamp
生长耐盐喜水红树林的沼泽。
2.7珊瑚礁
珊瑚礁
coral reef
由造礁珊瑚骨骸及其碎屑,堆积形成的钙质堆积体。2.7.2
skirtreef
岸礁shorereef
沿大陆或岛屿边缘生长发育的珊瑚礁。2.7.3
barrierreef
由鴻湖或带状浅海,同海岸相隔离的珊瑚礁。2.7.4
atoll reef
呈环带状或马蹄形,围绕鴻湖发育的珊瑚礁。2.7.5
桌状礁
tablereef
珊瑚礁浅滩
高于临近海底,形似海底高原,但没有任何边缘的珊瑚礁。2.7.6
pinnaclereef
尖柱礁
发育在较深海域的孤立锥状礁体。2.7.7
环礁内的水域,或堡礁与大陆间的水域。注:礁湖是鴻湖的一种。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