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3776-2018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23776-201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3776-2018

中文名称: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2138KB

相关标签: 茶叶 感官 审评 方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T 23776-2018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23776-2018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67.14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3776—2018
代替GB/T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Methodology for 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2018-02-0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8-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23776—2018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网址:spc.org.cn
服务热线:400-168-0010
2018年2月第一版
书号:155066:1-59222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GB/T23776—2018
本标准代替GB/T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与GB/T23776—2009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4.1修改为应符合GB/T18797的规定。修改了毛茶、成品茶与乌龙茶审评杯碗的尺寸,增加了附录A(资料性附录)评茶标准杯碗形状与尺寸示意图。
修改用于外形审评的茶样数量,由原来的200g~300g修改为100g~200g。一将茶汤制备方法中的\c)黑茶与紧压茶”修改为5.3.2.3黑茶(散茶)和5.3.2.4紧压茶”。修改了“表2各类成品茶品质审评因子”中的紧压茶与袋泡茶审评因子,将紧压茶与袋泡茶的整碎、袋泡茶的色泽品质审评因子删除。将紧压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的评分权数“25%、10%、25%、30%、10%修改为“20%、10%.30%.35%.5%”。
删除了“名优绿茶”、“普通(大众)绿茶”,改为“绿茶”修改了原附录A(资料性附录)中的部分术语,并将附录A修改为附录B。本标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9)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大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福建农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龚淑英、赵玉香、鲁成银、刘棚、郭雅玲、张颖彬、陈萍、邹新武、范方媛、杜颖颖、张亚丽、郭昊蔚、吴继红、赵镭、申卫伟、戴前颖。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23776—2009。
-iiKAoNniKAca
1范围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茶叶感官审评的条件、方法及审评结果与判定。本标准适用于各类茶叶的感官审评。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23776—2018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8302茶取样
GB/T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15608
GB/T18797
3术语和定义
中国颜色体系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茶叶感官审评
sensoryevaluation of tea
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过程。3.2
tea powder
磨碎后颗粒大小在0.076mm200目)及以下的直接用于食用的茶叶。审评条件
4.1环境
应符合GB/T18797的要求。
4.2审评设备
4.2.1审评台
干性审评台高度800mm~900mm,宽度600mm~750mm,台面为黑色亚光:湿性审评台高度750mm~800mm,宽度450mm~500mm,台面为白色亚光。审评台长度视实际需要而定4.2.2评茶标准杯碗
白色瓷质,颜色组成应符合GB/T15608中的中性色的规定,要求N≥9.5。大小、厚薄、色泽一致。1
HiiKAoNiKAca
GB/T23776—2018
根据审评茶样的不同分为:
a)初制茶(毛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75mm、外径80mm、容量250mL。具盖,盖上有一小孔,杯盖上面外径92mm,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三个呈锯齿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4mm,宽2.5mm。碗高71mm上口外径112mm,容量440mL,具体参照附录A中A.1。精制茶(成品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66mm,外径67mm,容量150mL。具盖,盖上有b)
一小孔,杯盖上面外径76mm。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三个呈锯齿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3mm,宽2.5mm。碗高56mm,上口外径95mm,容量240mL,具体参照A.2。乌龙茶审评杯碗:杯呈倒钟形,高52mm,上口外径83mm,容量110mL。具盖,盖外径c
72mm。碗高51mm,上口外径95mm,容量160mL,具体参照A.3。4.2.3评茶盘
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正方形,外围边长230mm,边高33mm,盘的一角开有缺口,缺口呈倒等腰梯形,上宽50mm,下宽30mm。涂以白色油漆,无气味。4.2.4分样盘
木板或胶合板制,正方形,内围边长320mm,边高35mm。盘的两端各开一缺口,涂以白色,无气味。
4.2.5叶底盘
黑色叶底盘和白色塘瓷盘。黑色叶底盘为正方形,外径:边长100mm,边高15mm,供审评精制茶用;塘瓷盘为长方形,外径:长230mm,宽170mm,边高30mm。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叶底用。4.2.6扦样匾(盘)
扦样匾.竹制,圆形,直径1000mm,边高30mm,供取样用。扦样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正方形,内围边长500mm,边高35mm。盘的一角开一缺口,涂以白色,无气味。
4.2.7分样器
木制或食品级不锈钢制,由4个或6个边长120mm,高250mm的正方体组成长方体分样器的柜体,4脚、高200mm,上方散口、具盖,每个正方体的正面下部开一个90mm×50mm的口子,有挡板,可开关。
4.2.8称量用具
天平,感量0.1g。
4.2.9计时器
定时钟或特制砂时计,精确到秒。4.2.10其他用具
其他审评用具如下:
a)刻度尺:刻度精确到毫米;
网匙:不锈钢网制半圆形小勺子,捞取碗底沉淀的碎茶用;b)
c)茶匙:不锈钢或瓷匙,容量约10mL;2
HiiKAoNiKAca
烧水壶:普通电热水壶,食品级不锈钢,容量不限;d
e)茶笼:竹制,搅拌粉茶用。
4.3审评用水
GB/T23776—2018
审评用水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应符合GB5749的规定。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4.4审评人员
4.4.1茶叶审评人员应获有《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4.4.2身体健康,视力5.0及以上,持《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上岗。4.4.3审评人员开始审评前更换工作服,用无气味的洗手液把双手清洗干净,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保持洁净。
4.4.4审评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妆品,不得吸烟5审评
5.1取样方法
5.1.1初制茶取样方法
5.1.1.1勾堆取样法:将该批茶叶拌勾成堆,然后从堆的各个部位分别扦取样茶,扦样点不得少于八点。5.1.1.2就件取样法:从每件上、中、下、左、右五个部位各扦取一把小样置于扦样匾(盘)中,并查看样品间品质是否一致。若单件的上、中、下、左、右五部分样品差异明显,应将该件茶叶倒出,充分拌勾后,再扦取样品。
5.1.1.3随机取样法:按GB/T8302规定的抽取件数随机抽件,再按就件扦取法扦取。5.1.1.4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扦取的原始样茶充分拌勾后,用分样器或对角四分法扦取100g~200g二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5.1.2精制茶取样方法
按照GB/T8302规定执行。
5.2审评内容
5.2.1审评因子
5.2.1.1初制茶审评因子
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5.2.1.2精制茶审评因子
按照茶叶外形的形状、色泽、整碎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5.2.2审评因子的审评要素
5.2.2.1外形
干茶审评其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紧压茶审评其形状规格、松紧度、勾整度、表面光洁度和色泽。分里、面茶的紧压茶,审评是否起层脱面,包心是否外露等。茯砖加评“金花”是否茂盛、均勾及颗粒大小。3
HiiKAoNiKAca
GB/T23776—2018
5.2.2.2汤色
茶汤审评其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5.2.2.3香气
香气审评其类型、浓度、纯度、持久性。5.2.2.4滋味
茶汤审评其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5.2.2.5叶底
叶底审评其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勾整度和色泽的匀整度)。5.3审评方法
5.3.1外形审评方法
5.3.1.1将缩分后的有代表性的茶样100g~200g,置于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用回旋筛转法,使茶样按粗细、长短、大小、整碎顺序分层并顺势收于评茶盘中间呈圆馒头形,根据上层(也称面张、上段),中层(也称中段,中档)、下层(也称下段、下脚),按5.2的审评内容,用自测,手感等方法,通过翻动茶叶、调换位置,反复察看比较外形5.3.1.2初制茶按5.3.1.1方法,用目测审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用手轻轻地将大部分上,中段茶抓在手中,审评没有抓起的留在评茶盘中的下段茶的品质,然后,抓茶的手反转、手心朝上摊开,将茶摊放在手中,用目测审评中段茶的品质。同时,用手据估同等体积茶(身骨)的重量。5.3.1.3精制茶按5.3.1.1方法,用目测审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双手握住评茶盘,用簸”的手法,让茶叶在评茶盘中从内向外按形态呈现从大到小的排布,分出上、中、下档,然后目测审评。5.3.2茶汤制备方法与各因子审评顺序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柱形杯审评法)5.3.2.1
取有代表性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计时,按表1选择冲泡时间,依次等速滤出茶汤,留叶底于杯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表1各类茶冲泡时间
乌龙茶(条型、卷曲型、)
乌龙茶(圆结型、拳曲型、颗粒型)白茶
5.3.2.2乌龙茶(盖碗审评法)
冲泡时间/min
沸水烫热评茶杯碗,称取有代表性茶样5.0g,置于110mL倒钟形评茶杯中,快速注满沸水,用杯盖4
TKAoNi KAca
GB/T23776—2018
刮去液面泡沫,加盖。1min后.揭盖嘎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2min沥茶汤人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接着第二次冲泡,加盖,1min~2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3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再评汤色和滋味。第三次冲泡,加盖,2min~3min后,评香气,至5min沥茶汤人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最后闻嗅叶底香,并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结果以第二次冲泡为主要依据,综合第一、第三次,统筹评判。
5.3.2.3黑茶(散茶)(柱形杯审评法)取有代表性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审评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2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人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嘎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汤色以第一泡为主评判,香气、滋味以第二泡为主评判。
5.3.2.4紧压茶(柱形杯审评法)称取有代表性的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审评杯中,注满沸水,依紧压程度加盖浸泡2min~5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人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min~8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以第二泡为主,综合第一泡进行评判。5.3.2.5花茶(柱形杯审评法)
栋除茶样中的花瓣、花萼、花蒂等花类夹杂物,称取有代表性茶样3.0g,置于150mL精制茶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3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人评茶碗中,审评汤色、香气(鲜灵度和纯度)、滋味;第二次冲泡5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浓度和持久性)、滋味、叶底。结果两次冲泡综合评判。
5.3.2.6袋泡茶(柱形杯审评法)取一茶袋置于150mL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3min后揭盖上下提动袋茶两次(两次提动间隔1min),提动后随即盖上杯盖,至5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叶底审评茶袋冲泡后的完整性。
5.3.2.7粉茶(柱形杯审评法)
取0.6g茶样,置于240mL的评茶碗中,用150mL的审评杯注人150mL的沸水,定时3min并茶笼搅拌,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与滋味。5.3.3内质审评方法
5.3.3.1汤色
根据5.2的审评内容目测审评茶汤,应注意光线、评茶用具等的影响,可调换审评碗的位置以减少环境光线对汤色的影响。
5.3.3.2香气
一手持杯,一手持盖,靠近鼻孔,半开杯盖,嗅评杯中香气,每次持续2s~3s,后随即合上杯盖。可反复1次~2次。根据5.2的审评内容判断香气的质量。并热膜(杯温约75℃)、温膜(杯温约45℃)、冷嘎(杯温接近室温)结合进行。5
GB/T23776—2018
用茶匙取适量(5mL)茶汤于口内,通过吸晓使茶汤在口腔内循环打转:接触舌头各部位,吐出茶汤或咽下,根据5.2的审评内容审评滋味。审评滋味适宜的茶汤温度为50℃。5.3.3.4叶底
精制茶采用黑色叶底盘,毛茶与乌龙茶等采用白色塘瓷叶底盘,操作时应将杯中的茶叶全部倒人叶底盘中,其中白色糖瓷叶底盘中要加入适量清水,让叶底漂浮起来。根据5.2的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审评叶底。
审评结果与判定
级别判定
对照一组标准样品,比较未知茶样品与标准样品之间某一级别在外形和内质的相符程度(或差距)首先,对照一组标准样品的外形,从外形的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五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品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外形级别;然后从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四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内质级别。未知样最后的级别判定结果计算按式(1):未知样的级别=(外形级别十内质级别)一26.2合格判定
6.2.1评分bzxz.net
以成交样或标准样相应等级的色、香、味、形的品质要求为水平依据,按规定的审评因子,即形状、整碎、净度、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见表2)和审评方法,将生产样对照标准样或成交样逐项对比审评,判断结果按“七档制”(见表3)方法进行评分。表2各类成品茶品质审评因子
乌龙茶
黑茶(散茶)
袋泡茶
紧压茶
注:“×”为非审评因子。
七档制
6.2.2结果计算
审评结果按式(2)计算:
式中:
6.2.3结果判定
表3七档制审评方法
Y=A,+B.+.H.
茶叶审评总得分;
表示各审评因子的得分。
GB/T23776—2018
差异大,明显好于标准样
差异较大,好于标准样
仔细辨别才能区分,稍好于标准样标准样或成交样的水平
仔细辨别才能区分,稍差于标准样差异较大,差于标准样
差异大,明显差于标准样
·(2)
任何单一审评因子中得一3分者判该样品为不合格。总得分≤一3分者该样品为不合格。6.3品
品质评定
评分的形式
独立评分
整个审评过程由一个或若干个评茶员独立完成。6.3.1.2
集体评分
整个审评过程由三人或三人以上(奇数)评茶员一起完成。参加审评的人员组成一个审评小组,推荐其中一人为主评。审评过程中由主评先评出分数,其他人员根据品质标准对主评出具的分数进行修改与确认,对观点差异较大的茶进行讨论,最后共同确定分数,如有争论,投票决定。并加注评语,评语引用GB/T14487。
6.3.2评分的方法
茶叶品质顺序的排列样品应在两只(含两只)以上,评分前工作人员对茶样进行分类、密码编号,审评人员在不了解茶样的来源、密码条件下进行盲评,根据审评知识与品质标准,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因子”,采用百分制,在公平、公正条件下给每个茶样每项因子进行评分,并加注评语,评语引用GB/T14487。评分标准参见附录B中B.1~B.11。6.3.3分数的确定
每个评茶员所评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参加评分的人数所得的分数。7
GB/T23776—2018
当独立评分评茶员人数达五人以上,可在评分的结果中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其人数所得的分数。6.3.4结果计算
6.3.4.1将单项因子的得分与该因子的评分系数相乘,并将各个乘积值相加,即为该茶样审评的总得分。计算式如式(3):
Y=AXa+BXb+.EXe
式中:
茶叶审评总得分;
表示各品质因子的审评得分;
表示各品质因子的评分系数。
各茶类审评因子评分系数见表4。表4
工夫红茶(小种红茶)
(红)碎茶
乌龙茶
黑茶(散茶)
紧压茶
袋泡茶
6.3.5结果评定
外形(a)
各茶类审评因子评分系数
汤色(b)
根据计算结果审评的名次按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香气(e)
滋味(d)
.·(3
叶底(e)
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滋味一→外形一香气→汤色→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