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5217.6-201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5217.6-2019
中文名称: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 第6部分:钻屑监测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435KB
相关标签:
冲击
地压
测定
监测
防治
方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T 25217.6-2019 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 第6部分:钻屑监测方法
GB∕T25217.6-2019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73.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5217.6—2019
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第6部分:钻屑监测方法
Methods for test,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of rock burst-Part6:Monitoringmethod of drillingbits2019-10-18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0-05-01实施
GB/T25217《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分为14个部分:第1部分:顶板岩层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第2部分:煤的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第3部分:煤岩组合试件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第4部分:微震监测方法;
第5部分:地音监测方法;
第6部分:钻屑监测方法;
第7部分:采动应力监测方法;
第8部分:电磁辐射监测方法;
第9部分:煤层注水防治方法;
第10部分:煤层钻孔卸压防治方法;第11部分:煤层卸压爆破防治方法;第12部分:开采保护层防治方法;第13部分:顶板深孔爆破防治方法;第14部分:顶板水压致裂防治方法本部分为GB/T25217的第6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并归口。GB/T25217.6—2019
本部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大学。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员:赵善坤、翟明华、潘一山、祁和刚、齐庆新、郭信山、刘军、丁传宏、李海涛。1
1范围
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第6部分:钻屑监测方法
GB/T25217.6—2019
GB/T25217的本部分规定了煤矿冲击地压钻屑监测方法中涉及的术语和定义、仪器设备、施工工艺、冲击危险判别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煤矿冲击地压钻屑监测。本部分不适用于煤层含水率过高或煤层过软等情况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支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6414
术语和定义
煤矿科技术语岩石力学
GB/T1641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钻屑法drillingmethod
在煤层中施工钻孔,根据每米排出的煤粉量及其变化规律和钻进过程中有关的动力现象鉴别冲击危险的一种方法。
煤粉量
drillingpowder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每米钻孔长度所排出的煤粉的重量。3.3
drillingdepth
钻孔深度
从煤壁至所测煤粉量位置的钻孔长度。3.4
dynamic effects
动力效应
钻进过程中产生的卡钻、吸钻、顶钻、异响及孔内冲击等现象3.5
正常煤粉量
normal drilling powder
在无采动和地质构造影响区域测得的煤粉量。3.6
实际煤粉量
actual drilling powder
在监测区域测得的煤粉量。
GB/T25217.6—2019
钻粉率指数drillingpowderrateindex每米实际煤粉量与每米正常煤粉量的比值。3.8
ratio of drilling depth and roadwayheight孔深巷高比
钻孔深度与巷道高度的比值。
4仪器设备
4.1钻具
钻头直径一般为42mm。
2取粉容器
用于取粉的容器,便于取粉且不易漏。3量具
称量工具,精度不低于0.05kg。5施工工艺
5.1钻孔布置
钻孔位置
回采工作面煤壁、回采巷道两帮、掘进工作面迎头和掘进巷道两帮的钻孔布置位置见附录A。5.1.2回采工作面煤壁钻孔布置
回采工作面煤壁仅在发生过冲击地压或现场分析具有冲击危险时进行监测,钻孔间距为10m~50m,钻孔个数应不少于3个,监测间隔时间为1天3天。5.1.3回采巷道两帮钻孔布置
回采巷道两帮监测区域应覆盖采动应力影响范围,且不小于100m,钻孔间距为10m~30m,两帮每次监测钻孔个数应各不少于3个,监测间隔时间为1天~3天。5.1.4掘进工作面迎头钻孔布置
掘进工作面迎头应保证每10m2~20m布置一个钻孔,钻孔个数应不少于2个,监测频率要始终满足掘进工作面迎头具有不小于5m的超前监测距离。5.1.5掘进巷道两帮钻孔布置
掘进工作面后方60m范围内的巷道两帮钻孔每次监测个数应各不少于3个,钻孔间距为10m~30m,监测间隔时间为1天~3天。5.1.6钻孔深度
钻孔垂直于煤壁或平行于煤层布置,最大深度为3倍~4倍巷高,一般不超过15m。2
5.1.7.其他
GB/T25217.6-—2019
孔距与间隔时间按所测地区预先评定的冲击危险等级和地质条件适当调整,对强冲击危险区,可取推荐的下限值,即回采工作面煤壁和回采巷道两帮钻孔间距为10m,监测间隔为1天,掘进工作面迎头每10m2布置一个钻孔,掘进巷道两帮钻孔间距为10m,监测间隔为1天;对弱冲击危险区,可取推荐的上限值,即回采工作面煤壁和回采巷道两帮钻孔间距分别为50m和30m,监测间隔均为3天,掘进工作面迎头每20m布置一个钻孔,掘进巷道两帮钻孔间距为30m,监测间隔为3天。在地质构造变化带及其他应力异常区,应适当减小孔距、缩短监测间隔时间。5.2钻孔施工
5.2.1施工前准备工作
按照工作面(巷道)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实施钻屑法监测,对于强、中等冲击危险性区域需现场确定安全后方可施工,监测地点按由外向工作面方向的原则顺序监测,监测钻孔布置在预测的冲击危险区内。
5.2.2施工操作要求
钻孔施工应采用专用机具,由专业队伍操作,保证钻孔直径均匀和钻进方向偏离误差最小。5.2.3煤粉收集
打钻过程中,用取粉容器收集钻出的煤粉时,应避免非钻孔内的大块碎煤掉人,否则应及时挑出,钻杆每推进1m测量一次煤粉量并记录打钻过程中的动力现象。监测过程中若未达到要求钻孔深度就已经判断有冲击危险,应停止钻进并将人员撤到安全地点。5.2.4煤粉记录
监测中的各种数据按附录B进行记录.包括钻孔施工时间和地点、钻孔位置、每米钻孔的煤粉量以及打钻过程中出现的卡钻、吸钻、顶钻、异响和孔内冲击等动力现象,并对打钻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简要描述。
冲击危险判别方法
指标构成
钻屑法评价冲击危险性指标包括钻粉率指数和动力效应6.2
正常煤粉量测定
钻孔数应不少于5个,取各孔对应每米煤粉量的平均值,测定结果适用于对应的工作面,当工作面内地质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时,需要重新标定正常煤粉量。6.3钻粉率指数指标
评价工作地点冲击危险性的钻粉率指数指标,应通过实测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按照表1中的参数执行,在表1中所列的孔深巷高比内,钻粉率指数达到相应指标时,可判定工作地点具有冲击危险。
GB/T25217.6—2019
孔深巷高比a
钻粉率指数b
动力效应指标
评价工作地点冲击危险性的钻粉率指数指标<1.5
评价工作地点冲击危险性的动力效应指标,按照表2执行。打钻过程中出现一种动力现象即可判定工作地点具有冲击危险。
评价工作地点冲击危险性的动力效应指标表2
动力效应
卡钻、吸钻、顶钻、异响、孔内冲击6.5
综合评价
无动力现象
冲击危险性
有动力现象
评价指标只要有一项判定为有冲击危险,则评价结果为有冲击危险N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工作面钻孔布置
GB/T25217.62019
回采工作面煤壁、回采道两帮、掘进工作面迎头、掘进巷道两帮钻孔布置位置按图A,1确定。区段煤性
至少101
10m--50
实体煤
回深工作面煤烨
10m~50m
0. 5 1~1. 5 rr
回采工作面煤壁
新进工作证迎头
每10m=~20m2布置
一个钻孔
0. 5 rm--1. 5 iml
e)掘进工作面迎头
回采工作面和回采巷道
实体媒
至少60m
每10m2-20m2布召
10 m~30m
一个钻孔
掘进工作面和掘进巷道
四采巷道两荆煤壁
10㎡--30m
0. 5 m--1. 5 ml
c)回采巷道两帮煤壁
掘巷超两起煤脖
10m30m
0. 5 m-~ 1. 5 m
f)掘进巷道两帮煤壁
图A.1工作面钻孔布置示意图
GB/T25217.6—201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钻屑法监测记录表
钻屑法监测中的各种数据按表B.1进行记录。表B.1
钻屑法监测记录表
施工单位
施工时间
工作人员
钻孔编号
钻孔深度/m
评定结果
实际煤粉量/(kg/m)正常煤粉量/(kg/m)钻粉率指数
综合评定结果
1.煤层含水情况
2.煤体强度情况
3.夹研情况
施工地点
跟班队长
打眼工
钻孔位置
钻粉率指数
动力效应
距底板
距停采线
钻进过程简述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