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6913-2008 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GB/T 16913-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6913-2008

中文名称: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5808588

相关标签: 粉尘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标准号:GB/T 16913-2008
标准名称: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英文名称:Methods of dust character test
标准格式:PDF
发布时间:2008-12-15
实施时间:2009-10-01
标准大小:5.61M
标准介绍:本标准规定了粉尘物性试验样品的采集方法,规定了粉尘有效密度(比重瓶法)粉尘堆积密度(自然堆积法)、粉尘分散度(安德逊移液管法)粉尘安息角(注入限定底面法)粉尘吸湿性(吸湿率法)粉尘含湿(干燥法)、粉尘浸润性(浸透速度法)粉尘粘结性(垂直拉断法)粉尘比电阻(圆盘法)、工况粉尘比电阻(过滤式同心圆环法)等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或生产性粉尘物性的测试。
本标准适用于粉尘物性试验样品的采集,并适用于粉尘有效密度粉尘堆积密度、粉尘分散度、粉尘安息角、粉尘吸湿性、粉尘含湿量粉尘浸润性、粉尘粘结性、粉尘比电阻及工况粉尘比电阻的测定 本标准与GB/T16913.1~16913.11-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原11个标准整合成1个标准,标准名称改为《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按GB/T1.1-2000要求,对标准文本和格式进行了规范化编排和编辑性修改;
在范围中增加了本标准适用范围
将原GB/T169134-1997中3.1术语改为“粉尘分散度”,“粉尘粒径分布”作为同义词;
删除了“粉尘粒径数量分布”的描述;
在有关术语表述中增加了标准单位描述,”字样
在有关设备条款中删除了“等实验室常规设
将原标准中的精度改为准确度等级;
在4.4.6中增加了几何标准差计算公式
将原标准的附录作为本标准的资料性附录;
附录A中增加了A.2浸液选择和A.4测定结果条款;删除了附录B和附录C名称中的装置型号;
增加了参考文献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 13.040.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913--2008
代替GB/T16913.1~16913.11—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Methods of dust character test2008-12-1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数码防伪
2009-10-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试验方法
4.1试验尘样的采集
4.2有效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堆积密度的测定(自然堆积法)4.3
分散度的测定(安德逊移液管法)安息角的测定(注入限定底面法)吸湿性的测定(吸湿率法)
含湿量的测定干燥法)….
浸润性的测定(浸透速度法):粘结性的测定(垂直拉断法)
比电阻的测定(圆盘法)
工况粉尘比电阻的测定(过滤式同心圆环法)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比重瓶法测定浸液密度
粉尘三参数测定仪
工况粉尘比电阻测定装置
YKNIKAa
GB/T16913—2008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下列标准:前言
GB/T16913.1—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1部分:试验尘样的采集》
GB/T16913.2—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GB/T16913.3—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GB/T16913.4—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GB/T16913.5-—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GB/T16913-—2008
第2部分:有效密度的测定
比重瓶法》
第3部分:堆积密度的测定
自然堆积法》
第4部分:分散度的测定安德逊移液管法》第5部分:安息角的测定
注人限定底面法》
GB/T16913.6—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6部分:吸湿性的测定
GB/T16913.7-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GB/T16913.8—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吸湿率法》
第7部分:含湿量的测定
干燥法》
第8部分:浸润性的测定浸透速度法》GB/T16913.9—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9部分:粘结性的测定
垂直拉断法》
GB/T16913.10-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10部分:比电阻的测定圆盘法》GB/T16913.11—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圆法》
第11部分:工况粉尘比电阻的测定本标准与GB/T16913.1~16913.11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原11个标准整合成1个标准,标准名称改为《粉尘物性试验方法》;按GB/T1.1一2000要求,对标准文本和格式进行了规范化编排和编辑性修改;一在范围中增加了本标准适用范围;过滤式同心
将原GB/T16913.4一1997中3.1术语改为“粉尘分散度”,“粉尘粒径分布”作为同义词;删除了“粉尘粒径数量分布”的描述;—在有关术语表述中增加了标准单位描述;在有关设备条款中删除了“等实验室常规设备”字样;将原标准中的精度改为准确度等级;在4.4.6中增加了几何标准差计算公式;将原标准的附录作为本标准的资料性附录:附录A中增加了A.2浸液选择和A.4测定结果条款;删除了附录B和附录C名称中的装置型号;一增加了参考文献。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尘防毒分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武汉)。本标准起草人:徐国平、王志、李晓飞、竺宏峰、程钧、刘宏斌本标准于1997年发布第一版,2008年第一次修订。E
1范围
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GB/T16913—2008
本标推规定了粉尘物性试验样品的采集方法,规定了粉尘有效密度(比重瓶法)、粉尘堆积密度(自然堆积法)、粉尘分散度(安德逊移液管法)、粉尘安息角(注人限定底面法)、粉尘吸湿性(吸湿率法)、粉尘含湿(干燥法)、粉尘浸润性(浸透速度法)、粉尘粘结性(垂直拉断法)、粉尘比电阻(圆盘法)、工况粉尘比电阻(过滤式同心圆环法)等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工业或生产性粉尘物性的测试。本标推适用于粉尘物性试验样品的采集,并适用于粉尘有效密度、粉尘堆积密度、粉尘分散度、粉尘安息角、粉尘吸湿性,粉尘含湿量、粉尘浸润性、粉尘粘结性、粉尘比电阻及工况粉尘比电阻的测定。2规范性引月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9079工业炉窑烟尘测试方法GB/T12573水泥取样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粉尘dust
能悬浮于空气中的微小固体颗粒3.2
truedensityof dust
粉尘真密度
单位体积无孔隙粉尘的质量,用g/cm”表示。3.3
粉尘假密度imturedensityofdust包括尘粒内部闭孔体积在内的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用g/cm表示。3.4
粉尘有效密度
effectivedensityofdust
粉尘的真密度和假密度通称粉尘有效密度,用g/cm表示。3.5
粉尘堆积密度
bulkdensityofdust
apparent density
粉尘表观密度
包括粉尘内部孔隙和粉尘之间空隙在内的单位体积粉尘松散体的质量,用g/cm表示。3.6
粉尘分散度dustdispersivity
粉尘粒径分布particle-sizedistribution粉尘中各种粒径或粒径范围的尘粒所占的百分数。本法是以质量统计形式表征粉尘粒径质量分1
YKNIKAa-
GB/T16913—2008
布,用百分比表示。
分散剂dispersingagent
能增加粒子表面与液体介质的亲和性,防止粉尘凝聚的物质。3.8
筛下累计百分数
cumulative undersize percent道过给定大小筛孔筛网的粉尘量占筛分粉尘总量的百分比,用于表示小于某一给定粒径的尘粒占粉尘总量的百分比。
median diameterWww.bzxZ.net
中位径
粉尘中筛下累计百分数前50%对应的粒径。3.10
粉尘安息角reposfuiza
igleofdust
repyeopele otra
粉尘休止角
粉尘堆积斜面
粉尘吸湿性
粉尘从周围空
粉尘吸湿率
干燥粉尘某明
用百分比表示。
部水平面所
Bcopyofdu
吸收水分的
oscopicityo
从温度和相对湿度
粉尘中的吸湿性砂粉
粉尘中保持在
车某范围的周围
moisture of dust
面上、孔
粉尘含湿量
moistirelcontent
粉尘中吸湿性水分所
率,用宿分比表示
粉尘浸润性immersionotut
粉尘对水或其他液体介质的活性3.16
粉尘充填率packingfractionofdust气中吸收的水分量转其求身质量之比率,水分。
容器中的粉尘表观密度和其有效密皮之比率,用百分比表示。3.17
cohesionof dust
粉尘粘结性
粉尘的自粘性,即尘粒间的相互作用。3.18
粉尘比电阻electrical resistivityof dust加于粉尘的电场强度与通过电流密度的比值,用Q·cm表示。3.19
尘样击穿电压breakdownvoltageofdustsample通过尘样的电流突然增加的临界电压,用kV表示。3.20
工况粉尘比电阻fieldresistivity of dust在生产现场工况下测定的粉尘比电阻值,用2·cm表示。4试验方法
4.1试验尘样的采集
4.1.1从含尘气流中采集尘样的方法4.1.1.1采样位置的选择
按GB/T9079的规定进行选择。
4.1.1.2设备
GB/T16913-—2008
小滤袋型或小旋风和小滤袋组合型等速采样装置,滤袋应采用不沾粘粉尘的薄膜滤料。4.1.1.3采样步骤
可按GB/T9079的规定进行选择,在选择的采样位置,用小滤袋或小旋风和小滤袋组合型收尘装置在含尘气流中等速采集粉尘样品;将采集的粉尘样品从收尘装置中全部倒人样品瓶或塑料袋,封装编号,记录粉尘名称、采样日期、采样方法、采样地点和工况。
4.1.2在已捕集的粉尘中采样的方法4.1.2.1采样部位的选择
按GB/T12573的规定进行选择。
4.1.2.2设备
采用GB/T12573中的人工取样管。4.1.2.3采样步骤
按GB/T12573中规定,在选择的采样部位,用取样管从灰斗堆或粉尘堆中采样;将采集的粉尘样品装人样品瓶或塑料袋,编号,记录粉尘名称、采样日期、采样方法、采样地点和工况。
4.1.3采样量
粉尘样品采集量应满足测定用;测定本标准规定的有效密度、堆积密度、分散度、安息角、吸湿性、浸润性、粘结性、比电阻等粉尘坐物性共需尘样1kg左右。4.2有效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4.2.1原理
浸液在真空条件下浸人粉尘空隙;测定同体积的粉尘和浸液的质量,根据浸液的密度计算粉尘的有效密度。
4.2.2试样制备
4.2.2.1试验尘样的采集应符合4.1的规定。登记粉尘采样工况。4.2.2.2尘样通过80目(180μm)标准筛除去杂物,再在105℃下干燥4h后放置在干燥器内自然冷却,准备测定。对于在小于或等于105℃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或熔化、升华的粉尘,干燥温度宜比发生化学反应或熔化、升华温度至少降低5℃,并适当延长干燥时间。4.2.3浸液选择
浸液要求:浸润性好,能与粉尘粒子亲和,但不溶解粉尘,不与粉尘起化学反应,不使粉尘体积膨胀或收缩,已知密度。参见附录A。附录A介绍了一种测定浸液密度的方法。4.2.4设备
4.2.4.180目(180μm)标准筛、电热干燥箱。4.2.4.2比重瓶法测定粉尘有效密度的装置如图1所示。3
YKNIKAa-
GB/T16913—2008
比重瓶
三通阀
真空干燥器
真空表
图1粉尘有效密度测定装置
4.2.4.3真空表准确度等级2.5级。4.2.4.4分析天平:最大称量200g,感量0.1mg,准确度等级3级。4.2.5测定步骤
真空泵
4.2.5.1称量洁净干燥的带盖比重瓶质量m,然后装人粉尘(约至瓶容积的1/4),称量比重瓶和粉尘质量m。。
4.2.5.2打开比重瓶盖,将浸液注人装有粉尘的比重瓶,湿润并浸没粉尘。4.2.5.3把装有粉尘和浸液的比重瓶放人真空干爆器。用硬胶管按图1连接各部件,各连接处应严密不漏气。启动真空泵抽气至真空表刻度大于或等于100kPa,并观察瓶内基本无气泡逸出时停止抽气。注意抽气开始调节三通阀,使瓶内粉尘中的空气缓缓排出,应避免由于抽气过急而将粉尘带出。4.2.5.4取出比重瓶注满浸液并加盖,液面应与盖顶平齐;称取比重瓶粉尘和浸液质量msc。4.2.5.5洗净比重瓶,注满浸液并加盖,液面应与盖顶平齐;称取比重瓶和浸液质量m1。4.2.5.6记录室内温度作为测定温度。4.2.6计算和结果表示
4.2.6.1按式(1)计算粉尘有效密度:m.m
Pp=(m.-mo)+m-mg
式中:
-粉尘有效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Pp
比重瓶和粉尘质量,单位为克(g):比重瓶质量,单位为克(g);
比重瓶和浸液质量,单位为克(g);比重瓶、粉尘和浸液质量,单位为克(g);-测定温度下浸液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1)
4.2.6.2取二个平行样品测定值的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二个平行样测定值相对误差应小于或等于0.02。
4.2.7测定报告
a)报告委托单位、粉尘名称和来源;b)报告测定日期、测定人员、测定方法及设备名称和编号;c)报告测定温度和该温度下测定的粉尘有效密度。4
4.3堆积密度的测定(自然堆积法)4.3.1原理
GB/T16913—2008
粉尘从漏斗口在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充满量简;测定松装状态下量简内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即粉尘堆积密度。
4.3.2试样制备
4.3.2.1试验尘样的采集应符合4.1的规定。登记粉尘采样工况。4.3.2.2尘样在105℃下干燥4h,放置室内自然冷却后通过80目(180μm)标准筛除去杂物,准备测定。对于在小于或等于105℃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或熔化、升华的粉尘,干燥温度宜比发生化学反应或熔化、升华温度至少降低5℃,并适当延长干燥时间。4.3.3设备
4.3.3.180目(180um)标准筛、电热干燥箱。4.3.3.2自然堆积法测定粉尘堆积密度的装置如图2所示,应水平放在试验台上,其中漏斗锥度60士0.5漏斗流出口径12.7mm,漏斗中心与下部圆形量筒中心一致,流出口底沿与量筒上沿距离115mm士2mm,量筒内径39mm,容积100cm。参见附录B。附录B介绍一种适用于本标准规定的测定粉尘堆积密度的装置。
4.3.3.3工业天平:最大称量1kg,感量2mg,准确度等级5级。4.3.3.4容积120mL的盛样量筒,平直的尘样刮片。樂福
4.3.4测定步骤
图2粉尘自然堆积密度计
4.3.4.1按图2将测定装置各部件组装于试验台上,调整水平。量筒
4.3.4.2用塞棒塞住漏斗流出口。将尘样装入盛样量筒,用刮片刮平后倒入漏斗中。4.3.4.3拔出塞棒使粉尘自由落至下部量筒中,待漏斗中粉尘全部流出后,用刮片将堆积于量筒上部粉尘刮去。
4.3.4.4把装有粉尘的量筒放到天平上称重。4.3.5计算和结果表示
4.3.5.1按式(2)计算粉尘堆积密度:I(m+mg +ms)
TTYKANIKAca-
GB/T16913—2008
式中:
粉尘堆积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测量3次分别称得的粉尘质量,单位为克(g):mmmg
V—校正后的量简容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m)。4.3.5.2连续3次测定所得的粉尘质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应小于1g,否则进行重复测定,直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1g,取符合要求的3次测量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4.3.6测定报告
a)报告委托单位、粉尘名称和米源;b)报告测定日期、测定人员、测定方法及设备名称和编号;c)报告室内气象条件和测定的粉尘堆积密度。4.4分散度的测定(安德逊移液管法)4.4.1原理
均勾分散在液体介质中的粉尘在重力作用下按斯托克斯规律沉降;各给定时刻在悬浊液柱的规定深度依次取出定体积的样液,蒸发液体介质后测定其中粉尘质量;根据各时刻取出样液中的粉尘质量与同体积原始样液中粉尘质量之比率,确定粉尘分散度,本法测定的是质量百分比。4.4.2试样制备
4.4.2.1试验尘样的采集应符合4.1的规定。登记粉尘采样工况。4.4.2.2尘样通过80目(180μm)标准筛除去杂物,再在105℃下于燥4h后放置在干燥器内自然冷却,准备测定。对于在小于或等于105℃C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或熔化、升华的粉尘,干燥温度宜比发生化学反应或熔化、升华温度至少降低5℃,并适当延长干燥时间。4.4.2.3校正容积为10mL的球形漏斗和移液管20cm标线的容积。4.4.3液体介质(分散剂)的选择4.4.3.1液体介质应浸润粉尘颗粒表面,但不溶解粉尘,不使粉尘体积膨胀或收缩,不与粉尘发生化学反应,不使粉尘产生凝絮沉淀,已知密度和黏度系数。4.4.3.2分散剂应增加粉尘颗粒表面与液体介质的亲和性,阻止粉尘颗粒间互相凝聚,但不与粉尘发生化学反应。
4.4.3.3按式(3)计算取样时间,d,通常设定5μm,10μm,15μm,25μm,35μm50μm六个粒径等级:
式中:
×18=×10°×
Pp—Pw
d,粒径尘粒沉降h高度所需时间,单位为秒(s);粉尘有效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液体介质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液体介质黏度修正系数;
液体黏度介质系数,单位为克每厘米秒(g/cm·s);重力加速度(981cm/s);
沉降高度,单位为厘米(cm);
粉尘粒径,单位为微米(μm)。dp
4.4.4设备
-(3)
4.4.4.1电热干燥箱。
测定粉坐分散度的安德逊移液管如图3所示。其为直径5cm,容积500mL的磨口管瓶,从4.4.4.2
GB/T16913-—2008
下部基线至上部液面刻有20cm的标线,刻线间距为1mm。瓶中吸液毛细管外径5mm,内径1mm,下端面应与瓶下部基线平齐,上部有供吸液和排液用的三通阀及容积为10mL的球形漏斗。瓶和毛细管的垂直度与光洁度均应良好。4.4.4.3Φ40mm×25mm称量杯6个~8个,20mL注射器一支,长为0.8m的10mm软胶管一根。4.4.4.4秒表:准确度等级2级。4.4.4.5分析天平:最大称量200g:感量0.1mg,准确度等级3级。4.4.4.6一组直径为200mn的标准筛:80目(180μm)筛、170目(90μm)筛、200目(75μin)筛、230目(62μm)筛,筛底和筛盖。-10mL
球形漏斗
三通间
接液杯
4.4.5测定步骗
磨口瓶塞
吸液毛细管
磨口管瓶
图3安德逊移液管瓶
4.4.5.1洗净称量杯并编号,烘干后在干爆器内冷却,然后称重。记录称量杯初重。4.4.5.2取1g~2g尘样在烧杯中与液体介质和定量分散剂搅拌均勾,确认液体介质浸润粉尘题粒表面后,用液体介质将尘样和分散剂全部注入移液管瓶。4.4.5.3用注射器将液体介质加人移液管瓶到20cm标线,然后关闭三通阀,振荡盛样移液管3min,使其成均匀的悬浊液。
4.4.5.4移液管就位,尘样开始沉降,用秒表记时。4.4.5.5将移液管上部球形漏斗上方口用软胶管与注射器连接。4.4.5.6用注射器通过吸液毛细管按时在0刻度液位取样,每次取样应提前7s,在15s内抽取10mL.抽取量籍10mL球形漏斗和三通控制,充差0.2mL:4.4.5.7样液依次注人各称量杯中。每次取样入称量杯后,建议用5mL10mL液体介质从上方注人球形漏斗,冲洗残留样液入称量杯。4.4.5.8将盛有样液的称量杯在不高于样液沸点的温度下烘干后放人干燥器中冷却,然后称重。记录称量杯终重。
4.4.6计算和结果表示
4.4.6.1按式(4)计算悬浊液含尘浓度:4)
YKNKca
GB/T16913-—2008
式中:
悬浊液含尘浓度,单位为克每毫升(g/mL):Tn
尘样质量,单位为克(g);
悬浊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4.4.6.2按式(5)计算各粒径的筛下累计百分数:mi-m1-m×100
式中:
d,粒径的筛下累计百分数,%;样液最大粒径为的称量杯终重,单位为毫克(mg-10mL样液的分敏剂替量,单位为毫克(mg);样液最大粒径
-10mL原始梓液
的称量杯初重,单位为毫克(mg);的尘量,美位毫克(m
4.4.6.3按式(6)计算几减标准差式中:
d——几何标雄宝
d,粒
-粉尘精
下累计百分
单位为微米
一中位得单
立为微米(μn
4.4.6.4将计算值在对数概率坐标数和中位径,计算
4.4.6.5若粉尘中
80目(180m)标准
赫准差,作为颜
大于70
杂物后的
工作的完成,视重复筛
4.4.7测定报告
盈min筛
市点绘出回归直线
09目(75)
·(5)
,读取回线上各粒对应的筛下累计百分有的标筛人工筛分og100g通过
并行测定,最结果计人筛上量。筛分网上的粉尘量的1%为准。
a)报告委托单位、粉生容
称和来源;
b)报告测定日期、测定入
测定方法及设备名称和编号:
c)报告粉尘在各粒径范画质量处数、中位径和几何标谁差4.5安息角的测定(注入限定底面法)4.5.1原理
将足够满溢料盘的粉尘从漏斗口注人到水平料盘上测量粉尘堆积斜面与底部水平面所夹锐角,即粉尘安息角。
4.5.2试样制备
4.5.2.1试验尘样的采集应符合4.1的规定。登记粉尘采样工况。4.5.2.2尘样在105℃下干燥4h,放置室内自然冷却后通过80目标准筛除去杂物,准备测定。对于在小于等于105℃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或熔化、升华的粉尘,干燥温度宜比发生化学反应或熔化,升华温度至少降低5℃,并适当延长干燥时间。4.5.3设备
4.5.3.180目180μm)标准筛、电热干燥箱。4.5.3.2注入限定底面法测定粉尘安息角的装置如图4所示,应水平放置在试验台上,其中漏斗锥度8
GB/T16913—2008
60土0.5,流出口径5mm,漏斗中心与下部料盘中心应在一条垂线上,流出口底沿与盘面距离80mm士2mm,量角器7.5cm~10cm,料盘直径80mm。参见附录B,附录B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本标准的测定粉尘安息角的装置。4.5.3.3容积100mL的盛样量筒,平直的尘样刮片,棒针。4.5.4测定步骤
4.5.4.1按图4所示将测定装置各部件组装于试验台上,调整水平,拨动量角器使其处于垂直位置。漏斗
量角器
图4粉尘安息角测量装置
4.5.4.2用塞棒塞住漏斗流出口。将尘样装人盛样量筒,用刮片刮平后倒入漏斗。4.5.4.3抽出塞棒,使粉尘从漏斗孔口流出;对于流动性不好的粉尘,可以用棒针揽动使粉尘连续流落到料盘上。待粉尘全部流出后,旋转量角器量出料盘上粉尘锥体母线与水平面所夹锐角,即安息角A,并记录。
4.5.4.4应连续测定3次~5次,求出算术平均值A,和均方差。4.5.5计算和结果表示
按式(7)计算算术平均值A。,按式(8)计算均方差:Aep
Z(A:-A)2
式中:
一试验次数;
一测定值。
舍弃偏离算术平均值3c的测定值,取所余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4.5.6测定报告
a)报告委托单位、粉尘名称和来源;b)报告测定日期、测定人员、测定方法及设备名称和编号;c)报告室内气象条件和测定的粉尘安息角。4.6吸湿性的测定(吸湿率法)
4.6.1原理
·(7)
称重后的干燥粉尘,置于相对湿度控制在某范围的保湿器中,若干时间后再称重;粉尘增重即为其9
YKNK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