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4912-2017 1:500 1:1 000 1:2 000 外业数字测图规程
GB/T 14912-201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4912-2017

中文名称:1:500 1:1 000 1:2 000 外业数字测图规程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1:500 1:1000 1:2000 field digital mapping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1:500 1:1000 1:2000 field digital mapping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7-12-29

实施日期:2018-07-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相关标签: 数字 规程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 数学、自然科学>>07.040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测绘>>A75测绘综合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14912-2005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4页

标准价格:43.0

出版日期:2017-12-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兀伟、肖学年、陈倬、吕玉霞、贾光军、解修平、王春

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归口单位: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30)

提出单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标准号:GB/T 14912-2017
标准名称:1:500 1:1 000 1:2 000 外业数字测图规程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1: 5001:1 0001:2 000 field digital mapping
标准格式:PDF
发布时间:2017-12-29
实施时间:2018-07-01
标准大小:1.98M
标准介绍:7数据采集
7.1作业组织
7.1.1外业数字测图一般以所测区域(测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作业和组织数据。当测区较大或有条件时,亦可在测区内按自然带状地物(如街道线、河沿线等)为边界线构成分区界线,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分区
7.1.2各分区的数据组织、数据处理和作业应相互协调,分区内及各分区之间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时不应存在矛盾,应避免造成数据重叠或漏测。
7.13当有地物跨越不同分区时,该地物应完整在某一分区内采集完成。
7.2准备工作
7.2.1测区开始施测前,应做好测区内标准分幅图图幅号的编制,并建立测区分幅信息,如图幅号、图廓点坐标范围、测图比例尺等。
7.22每日施测前,应对控制点数据进行检校。并对全站仪与电子手簿的连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TK基准站与流动站的通讯、测图软件或数据采集软件及其全部的通讯连接进行试运行检查,确保运行无误后方可使用。
本标准规定了基于外业数字测图方法生产1∶500、1∶1 000、1∶2 000 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的作业方法、技术规定和精度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方法生产1∶500、1∶1 000、1∶2 000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07.040
iiiKAa~cJouakA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4912-2017
代替GB/T149122005
1:5001:10001:2000
外业数字测图规程
Specifications for 1: 500 1: 1000 1 : 2 000 field digital mapping2017-12-2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8-07-01实施
GB/T14912—2017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准备与策划
图根控制测量
数据采集
数字地图修测
数据处理··
相关文件制作
检查验收
成果整理与上交
附录A(资料性附录)
iiiKAa-cJouaKAa
数据分层·
GB/T14912—2017
iiikAa~cJouakAa-
率和折光差的影响。计算三角高程时,角度应取至秒,高差应取至厘米。表7
中丝法测回数
仪器类型
6\级测
角仪器
三角高程
注1:5
对向1
单向2
边长(km)。
垂直角较差,
指标差较差
注2Ha-
基本等高距(m)
一边数。
注3:#
注4:D
一测距边边长(km)。
6.4测站点增补
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指标
对向观测高
差,单向两
次高差较差
各方向推算
的高程较益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经纬仪三角高程
东士o1Han
高程导线
±40VDJ
外业数字测图应充分利用控制点和图根点。当图根点密度不足时,可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TK测量法增补测站点,也可采用支导线、极坐标法,自由设站法等方法增补。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增设的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0.1XM×10-(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6。
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TK测量的技术要求应按CH/T2009的规定执行。支导线和极坐标法测量的技术要求应按6.2.2和6.2.3的有关规定执行,采用自由设站法测量时,观测的已知点数不应少于两个。水平角、距离各观测一测回,其半测回较差不应大于30″,测距读数较差不应大于20mm。自由设站法测量各方向解算水平角与观测水平角的差值,按测图比例尺,1:500不应大于40°,1:1000、1:2000不应大于20″。数据采集
7.1作业组织
7.1.1外业数字测图一般以所测区域(测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作业和组织数据。当测区较大或有条件时,亦可在测区内按自然带状地物(如街道线、河沿线等)为边界线构成分区界线,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分区。
7.1.2各分区的数据组织、数据处理和作业应相互协调,分区内及各分区之间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时不应存在矛盾,应避免造成数据重叠或漏测。7.1.3当有地物跨越不同分区时,该地物应完整在某一分区内采集完成。7.2准备工作
7.2.1测区开始施测前,应做好测区内标准分幅图图幅号的编制,并建立测区分幅信息,如图幅号,图廊点坐标范围、测图比例尺等。7.2.2每日施测前,应对控制点数据进行检校。并对全站仪与电子手等的连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TK基准站与流动站的通讯,测图软件或数据采集软件及其全部的通讯连接进行试运行检查,确保运行无误后方可使用。
iiiKAa~cJouaKAa-
7.2.3一般应在每日施测前记录有关的元数据7.3采集方法与要求
7.3.1采集方法
GB/T14912—2017
要素的采集可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TK测量,极坐标法,支距法,以及交会法等测量方法。在街坊内部设站困难时,也可采用儿何作图等综合方法进行。要素高程值可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TK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水准测量等方法进行。7.3.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TK测图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TK测图时按CH/T2009的规定执行。7.3.3全站仪测图
7.3.3.1测图方法
全站仪测图可采用编码法,草图法或内外业一体化实时成图法等方法。7.3.3.2:全站仪设置及测站定向检查全站仪设置及测站定向检查要求如下:a)仅器对中偏差不大于5mm;
以较远测站点(或其他控制点)作为测站定向点来标定方向(起始方向),另一测站点(或其他控制点)作为检核,算得检核点平面位置较差不大于0.2×M×10-(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6等高距;
每站数据采集结束时应重新检测标定方向,检测结果如超出7.3.3.2b)所规定的限差:其检测C
前所测的碎部点成果应重新计算,并应检测不少于两个碎部点。7.3.3.3碎部点记录要求
碎部点观测记录格式可自行规定,记录内容应包括观测点号,编码,连接类型,坐标信息(工,,)等内容,其他水平测站点号、仪器高、靓标高、斜距、垂直角、水平角、连接点等可根据实际要求记录7.3.3.4·测图要求
测图应满足以下要求
当采用草图法作业时,宜按测站绘制草图:a)
当采用编码法作业时,宜采用通用的编码方法,也可使用软件自定义功能和扩展功能建立的编码系统进行作业;
当采用内外业一体化实时成图法作业时,应实时建立测点的属性,连接关系和逻辑关系等:施测时应测出区域界线外图上10mm:d)
对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据,重测误差超限的数据,补测错漏数据。e
对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应及时与计算机联机通信,生成原始数据文件并作备份。7.4观测记录
7.4.1.数据采集时采用的要素分类与编码可自行规定,但数据处理完成后,所采用的要素分类与编码应符合GB/T13923的要求。
7.4.2外业数据记录文件应是一个文本文件,其格式可自行规定,在上交成果时,应附加格式说明。GB/T14912—2017
7.5采集要求
iiiKAa~cJouaKAa-
7.5.1要素采集应不失真,不移位,无错漏7.5.2点状要素(独立地物)能按比例表示时,应按实际形状采集,不能按比例表示时应精确测定其定位点或定线点。有方向的点状要素应先采集其定位点,再采集其方向点(线)。7.5.3具有多种属性的线状要素(线状地物、面状地物公共边,线状地物与面状地物边界线的重合部分)应只采集一次,但应处理好要素之间的关美系,7.5.4线状要素采集时:应视其变化情况进行测量,较复杂时可适当增加地物点密度,以保证曲线的准确拟合。
7.5.5碎部点采集与控制测量同时进行时,碎部点坐标应以平差后的控制点坐标计算得到,当控制测量成果检核超限时,测量控制点应重测,并重新计算碎部点坐标。7.5.6数据采集时,除按7.3规定外,非符号化成果应根据GB/T20258.1和技术设计书的要求采集所需的属性数据,且不应遗漏。属性项、属性数据类型、代码和记录格式应符合GB/T20258.1和相应技术设计书以及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7.5.7数据成果包含数字高程模型时还应采集特征点,特征线,边界线,水域线面和高程推测区等信息。具体内容与采集要求如下:a)特征点包括山头,洼地、鞍部、沟心,谷底、道路交叉点等地形特征点和地貌突变点等。所采集特征点高程精度应与高程注记点的精度一致。b)特征线包括山脊线、山谷线,断裂线以及堤坝、沟架,采石场、大的陡坎等人工地貌上沿、下沿等地形变换处。所采集特征线的高程精度应与等高线精度一致。边界线指构筑物和道路的边界线。构筑物应采集其散水线作为边界线,道路按变坡点采集边界,并测量相应高程值,不同边界线之间可邻接,但不应重叠或相交Φ水域线面包括双线河,面状静止水域等,,双线河应根据实际情况采集河岸上下消线,双线河水涯线的高程以实测值为准,必要时,用依据上下游水位点高程分段内插的高程值进行合理性检查,其高程值应梯度下降,关系合理。面状静止水域应采集水涯线,赋统一高程值。所赋高程应与周边高程相协调且符合等高线高程精度要求。e)高程推测区应按照推测区区域采集范围线。7.6要素内容的取舍
各类地物、地貌要素内容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除符合GB/T20257.1的有关规定外,还应遵守下列规定:
水系及其附属物应按实际形状采集。河流应测记水流方向:水渠宜测记架顶边和架底高程:a)
堤、坝应测记顶部及坡脚高程:泉,井应测记泉的出水口及井台高程,并标记井台至水面深度。b)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均应采集,房屋以墙基为准采集。居民区可视测图比例尺大小或需要适当综合。建筑物、构筑物轮廊凸凹在图上小于0.5mm时,可予以综合。公路与其他双线道路应按实际宽度依比例尺采集。采集时,应同时采集范围内的绿地或隔离C
带,并正确表示各级道路之间的通过关系。d)地上管线的转角点应实测,管线直线部分的支架线杆和附属设施密集时,可适当取含。地貌一般以等高线表示,特征明显的地貌不能用等高线表示时,应以符号表示。高程点一般选ey:
择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特征点,山项、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倾斜变换处,应测记高程点,所采集高程点密度应符合7.7规定,
斜坡、陡坎比高小于1/2基本等高距或在图上长度小于5mm时可舍去。当斜坡、陡坎较密时,可适当取舍。
iiiKAa~cJouaAa
GB/T14912—2017
)一年分儿季种植不同作物的耕地,以夏季主要作物为准;地类界与线状地物重合时,按线状地物采集。
h)居民地、机关、学校、山岭、河流等有名称的应标注名称,7.7高程点密度
高程点间距一般应按照表8的规定执行:地性线和断裂线处应按地形变化情况增大采点密度。平坦地区高程点可适当放宽,但最低不应少于每100cm内5个点。表8地形点间距
比例尺
地形点平均间距
碎部点测距长度
1:1000
单位为米
1:2000
碎部点测距长度一般应接照表9的规定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在保证碎部点精度的前提下,碎部点测距长度可按表9的规定放宽1倍,表9碎部点测距长度
比例尺
地物点
1+1000
1+2000
数据读取
测鹿长度
地形点
单位为米
数据采集时,水平角,垂直角读记至度盘最小分划,靓标高量至厘米,测距读数读记至毫米,归零检查和垂直角指标差应不大于1。
7.10草图的绘制
7.10.1:采用数字测记模式绘制草图时,采集的地物、地貌原则上遵照GB/T20257.1的规定绘制,对于复杂的图式符号可以简化或自行定义。但数据采集时所使用的地形码,应与草图上绘制的符号对应。
草图应标注所测点的测点号,目所标注的测点编号应与数据采集记录中的划点编号一致7.10.3
草图上要素的位置、属性和相互关系应清楚正确。地形图上需要注记的各种名称、地物属性等,在草图上应标注清楚。7.10.4
8·数字地图修测
修测前的准备工作
数字地图修测前应进行实地踏勘,了解地形要素的变化情况和各类控制点的分布,等级及完好程度,然后根据踏勘结果确定修测范围,制定修测方案11
GB/T14912—2017
8.2修测方法及要求
iiiKAa~cJouaKAa-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8.2.1新建住宅楼群,独立的高大建筑物或已变化的较复杂地貌,地物补测时,当变更范围较大或周围地物关系控制不足时,应先补测图根控制点后进行修测。8.2.2修测工作应利用原有邻近图根点或重新施测的图根点修测的地物点精度应符合4.2.1中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地物点的精度要求,8.2.3当局部地区地物变动不大时,可利用经校核后的地物点进行修测。修测后地物与邻近原有地物的位置中误差,不应大于0.6×M×10(m)。修测后的地物点不能再作为修测新地物的依据。8.2.4高程点应从邻近的高程控制点引测,局部地区的少量高程点,可利用3个固定的高程点作依据进行补测。补测结果的高程较差不应超过1/5等高距,并取用平均值。8.2.5
修测时如发现原数据中已有地物,地说,注记,分层有明显错误或粗差时,亦应进行纠正8.2.6
修测中消失地形要素的删除,要素关系处理和接边处理应分别按GB/T14268的有关规定执行。8.2.7
每幅图修测后应将修测情况做出记录,修测前数据应做出版本标识后归档,供下次修测时参考。数据处理
9.1数据的整理和检查
9.1.1外业数据(包括采用外业记录手筹记录的数据)应及时处理,形成图块。整理和检查属性数据,并对照实地进行检查与核对。
9.1.2当对照检查发现有矛盾时,如草图绘制有错误,应按照实地情况修改草图:如数据记录有错误,可修改测点编号、地形码和信息码,对于记录中的水平角、垂直角、距高、规标高等观测数据不得修改,观测数据如有错误应返工重测。
9.1.3删除或标记作废记录。
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应及时存盘,并做备份。9.1.4
9.2非符号化数据处理
一般规定
数据处理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a)
外业原始测量数据不得修改:
汉字信息的编码应按GB/T2312—1980的规定:b
图形、属性数据处理应以测区或分区为单位统一进行:d
数据按标准图幅或特殊要求分幅时,应保证地形要索在本图和相邻图幅中儿何图形,要索属性和拓扑关系的一致;
线划应光滑,自然,清晰,无挤压和重复现象。9.2.2图形数据
图形数据处理应满足以下要求:点状要素应定位准确:
b)面状要素应封闭,无悬挂节点或过头现象:一个面状要素应能唯一标识线状要素应连续,线划相交处不应有悬挂,线划不应有被错误打断,重复或折回的现象,需连通的要素应保持连通;
d)有方向的要素,其方向应正确。12
9.2.3属性数据
iiiKAa~cJouaKAa-
属性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
a)要素代码应符合GB/T13923的要求:GB/T14912—2017
描述每个地形要素特征的属性应完备,要素属性应符合GB/T20258.1和技术设计文件的要求,不应有遗漏:
心点,线,面状要素属性表中字段名,字段类型、字段长,宇段序、属性与属性值均应正确无误。9.2.4数据分层
数据分层应在GB/T13923所划分要素大类基础上,按技术设计的规定进行分层。当技术设计无明确规定时,分层和层名代码可参照附录A。数据分层应正确,无重复或漏层。9.2.5接边
要素几何图形的接边误差不应大于4.2.1中h)和i)规定的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平面,高程中误差的242倍,且应保持要素的属性一致和拓扑关系正确。9.2.6等高线处理
等高线处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幅图上所采用等高距不应超过两种:a)
等高线应以测区或分区为单位处理非符号化成果的等高线应连续无缝,不应因分幅面造成变形:
生成等高线时,应确定好地性线的走向,并使断裂线封闭,然后采用严密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如果采用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应加绘半距等高线:d
等高线生成后应对照实地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应及时改正。9.3
符号化数据处理
符号化数据的数据处理,符号表示和规格应符合GB/T20257.1的规定。数据处理除符合GB/T20257.1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各种要素符号宜按实体化表达:b)建筑在陡坎或斜坡上的建筑物,按实际位置绘出,陡坎无法准确绘出时,可移位表示,并留0.3mm的间隔:
悬空于水上的建筑物(如房屋)与水涯线重合时,建筑物照常绘出,间断水涯线:d)点状地物与房屋,道路、水系等其他地物重合时,可间断其他地物符号,并与点状地物间隔0.3mm,以保持独立符号的完整性:铁路与公路(或其他道路)水平相交时:铁路符号不中断,公路(或其他道路)符号中断:e
同一杆架上架有多种线路时,表示其中主要的线路,且各种线路走向应连贯,线类应分明;城镇建成区内的电力线,通讯线可不连线,但应在杆架处绘出连线方向:g)
水涯线与陡坎重合时,可用陡坎边线代替水涯线:水涯线与斜坡脚重合时,仍应在坡脚将水涯线绘出:
h)高程点注记一般注于点的右方,与点间隔0.5mm。9.4数字高程模型生成
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按以下要求进行:GB/T14912—2017
iiiKAa~cJouakAa-
数字高程模型宜以测区或分区制作。对分区内特征数据、边界线、水域线面、高程推测区、等高a
线应进行接边·接边后的数据应位置正确、形态合理,连接完整、属性一致,并用接边后的数据构TIN(不规则三角网)。
b)构TIN后将TIN图形与底图数据叠合时应无异常三角形,对不合理的三角形,应内部加点后重新构TIN;生成TIN的线网透视图应无因高程异常而显现的粗差点、线或区域。e
数字高程模型应按照CH/T9008.2规定格网间距由TIN内插生成。由数字高程模型生成的等高线与原图等高线的偏移应不大于1/2基本等高距。按照CH/T9008.2规定对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分幅裁切。e)不同分区相邻数字高程模型应进行接边处理。接边处理时比较接边处同名格网点高程,当高程中误差小于2倍高程中误差时,取平均值作为同名格网点高程值,大于2倍高程中误差时,应进行检查和修改使高程中误差符合不大于2借高程中误差的要求后取平均值,使接边处同名格网高程值一致,且高程变化符合地形连续的特征。9.5数据文件的组织和格式
9.5.1数据处理完成后,数据文件应以测区为单位组织,以图幅为单位进行存贮和管理。文件的组织和命名按照CH/T9012的有关规定执行。9.5.2各测图软件可采用自己规定的数据格式进行内部数据信息的交换和管理。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格式应满足GB/T17798的要求。10相关文件制作
制作各成果的元教据,填写图历链。元教据的填写内容应符合CHT1007的规定,图历薄内容包括图幅数字产品概况,资料利用情况,采集过程中主要工序的完成情况,出现的间题,处理方法、过程质量检查、产品质量评价等。元数据、图历薄内容应完整正确。按CH/T1001的要求编写技术总结。11检查验收
11.1一般规定
11.1.1技术设计应符合本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11.1.2作业中每道工序,每个工作阶段完成后应及时自检。11.1.3成果的质量应依次通过测绘单位作业部门的过程检查,测绘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的最终检查和生产委托方的验收。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应独立进行,不应省略或代替。11.1.4图根控制测量成果,外业数据采集成果质量检查及验收的内容及要求按GB/T24356的规定执行。
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成果的质量检查和验收的内容及要求按GB/T18316的规定执行。11.1.67
根据需要按比例抽取各类成果进行检查验收。检查比例由技术设计确定,验收的样本量按GB/T18316的规定执行。
11.2精度检验要求
平面和高程精度检验
数据成果精度检验应符合以下要求:14
iiiKAa~cJouaKAa
GB/T14912—2017
a)数据成果平面坐标和高程采用外业散点法按测站点精度施测。平面和高程检测点应均勾分布,并且为随机选取的明显地物点(特征点)。平面和高程检测点数量视地物复杂程度等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每幅图选取不少于50个点,中误差的计算按GB/T24356的规定执行,邻近地物点间距精度检测用铜尺或测距仪量测相邻地物点距离,量测边数量每幅图一般不少h
于20处,中误差的计算按GB/T24356的规定执行检测中如发现被检测的地物点和高程点有粗差时,应视情况进行重测。当一幅图内检测所算的中误差结果超过4.2.1中h)、i的有关规定时,应分析误差分布的情况,然后对邻近图幅进行抽查,中误差超限的图幅应重测。d)检测结果应建立统计表格和编写野外检测报告。11.2.2
接边精度的检验
接近精度检验方法及要求如下:接边精度的检测通过量取两相邻图幅接边处要素端点的距离来检查接边精度,未连接的要素a)
应记录其偏离值:
b):检查接边要素几何上的自然连接情况,避免接边处线划生硬,不自然的连续;c):检查接边处同一面状,线状要素属性一致情况,记录属性不一致的要素。11.3质量评定
图根控制测量成果质量评定按GB/T24356的有关规定执行。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成果质量评定应按GB/T18316的有关规定执行。12成果整理与上交
通过验收的成果按以下内容登记整理,并上交:成果清单:
水摊路线图、图根控制成果:
外业观测记录;
内业计算资料,如数据加工处理中生成的文件、资料;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元数据、图历筹:分韬结合表;
技术设计书:
技术总结报告:
检查报告:
验收报告:
根据实际需要补充的其他数据文件、图件和文档等资料。GB/T14912—2017
iiikAa~cJouak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数据分层
数据分层按GB/T13923规定的八大类要素基础上补充地名和注记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按点,线,面三种儿何类型及从属关系进行分层。A,2数据层采用四个字符命名,前三个字符是数据内容的缩写,其中第一个字符代表要素分类,第四个字符代表数据的几何类型,其中点用字母P表示,线用字母L表示,面用字母A表示。A.3数据分层及层名代码参见表A.1。数据分层及层名代码
要素分类
定位基醋
居民地及设施
境界与政区
数据分层
测量控制点(点)
坐标网(载)
水系(点)
水系(线)
水系(面)
水系附属设施(点)
水系附属设施(线)
水系附属设施(面)
居民地(点)
居民地(线)
居民地(面)
设施(点)
设施(线)
设施(面)
铁路(线)
公路(线)
公路(面)
交通附属设施(点)
交通附属设施(线)
交通附属设施(面)
管线(点)
管线(线)
境界与政区(点)
境界与政区(线)
省级行政区(面)
iiiKAa~cJouaKAa
表A.1(续)
要素分类
境界与政区
植被与土质
地名及注记
数据分层
市级行政区(面)
县级行政区(面)
乡、镇毅行政区(面)
其他区域(线)
其他区域标注(点)
地貌(点)
地貌(线)
地貌(面)
地貌附属(点)
地貌附属(线)
植被(点)
植被(线)
植被与土质(面)
地名及注记(点)
地名及注记(线)
GB/T14912—201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