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1709.21-2013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GB/T 21709.21-201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1709.21-2013

中文名称: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1378316

相关标签: 针灸 技术 操作 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标准号:GB/T 21709.21-2013
标准名称: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英文名称:Standardized manipul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Part 21: filiform needle manipulation by basic applying technique
标准格式:PDF
发布时间:2013-12-31
实施时间:2014-12-01
标准大小:1.61M
标准介绍:1范围
GB/T 21709.21-2013规定了毫针基本手法的术语和定义、施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部分适用于毫针基本手法技术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2024针灸针
GB/T12346腧穴名称与定位
GB/T21709.20针多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_11.020
iiikAacJouakA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709.212013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Standardized manipul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Part 21:Filiform needle manipulation by basic applying technique2013-12-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4-12-01实施
GB/T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分为以下22部分:第1部分:艾灸;
第2部分:头针;
第3部分:耳针;
第4部分:三棱针;
一第5部分:拔罐;
第6部分:穴位注射;
-第7部分:皮肤针;
第8部分:皮内针
一第9部分:穴位贴敷;
第10部分:穴位埋线;
第11部分:电针;
一第12部分:火针;
一第13部分:芒针;
-第14部分:针;
一第15部分:眼针;
第16部分:鼻针;
第17部分:口唇针;
第18部分:腹针;
第19部分:腕踝针;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第22部分:刮痧。
iiiKAa~cJouaKAa
GB/T21709.21—2013
本部分为GB/T21709的第21部分,应与GB/T21709的第20部分配合实施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本部分由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75)归口。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缙、东贵荣、王顺、刘清国、蔡玉颖。本部分参加起草人:孙忠人、邹伟、白妍、张倩、张忆虹、胡丙成、卢金荣、张雅丽、尚艳杰、周振坤、膝雨虹、董建萍、谈太鹏。
1范围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iiikAa~cJouakAa
GB/T21709.21—2013
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毫针基本手法的术语和定义、施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本部分适用于毫针基本手法技术操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2024针灸针
GB/T12346输穴名称与定位
GB/T21709.20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循经感传
sensation flowing along the pathway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针刺或艾灸得气后,针感沿着经脉走行传导的现象。3.2
气至病所qiarriving the disease site针感向病位方向传导,达到疾病所在的位置。3.3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anipulations针刺补泻
通过针刺,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或指具体的补泻操作方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徐疾补泻等3.4
九阳jiuyang免费标准bzxz.net
针刺手法抽象的量化概念,九阳有偏大偏多之意。3.5
六阴liuyin
针刺手法抽象的量化概念,六阴有偏小偏少之意。3.6
methods of accelerating qi-flow overthemeridians飞经走气法
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用瑞、爪、循、摄的方法激发经气,使经气循经而行的方法。1
GB/T21709.21—2013
4施术方法
单式手法
4.1.1单式手法的分类
4.1.1.1瑞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寻找穴区域内敏感之点。4.1.1.2爪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爪甲掐穴,以标定穴,宣散气血。4.1.1.3循法
屈曲第二指关节,垂直于经脉上,以指头沿针刺穴所属之经的路线上向心循按。4.1.1.4摄法
屈曲第二指关节,垂直于经脉上,以指甲沿针刺穴所属之经脉的路线向心切指。4.1.1.5摇法
iiKAa~cJouakAa
针刺人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按一定程序摇动,是使针感通过关节的一种方法。详见“4.3.2.1”与4.3.2.2”。
4.1.1.6盘法
针刺入穴内,按倒针体,与皮肤约呈10~15夹角,用拇、食、中三指甲捏住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手法,360°为一次,应连续盘转3次~5次。4.1.1.7抢法
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持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持针柄,一左一右交替捻转,抢动范围在90°~180°之间。
4.1.1.8搓法
将针刺人穴后,向一个方向连续360°地转针,如搓线之状,不可使肌肉缠针。搓针技术关键说明见附录A。
4.1.1.9进法
将穴分天、人、地三部或上下两部,在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范围内向里进针。4.1.1.10退法
将穴分天、人、地三部或上下两部,在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范围内向外出针。4.1.1.11提法
将穴分天、人、地三部或上下两部,在其中的一部内行针,由内向外轻提少许。2
4.1.1.12插法
iiKAa~cJouakAa
GB/T21709.21-—2013
将穴分天、人、地三部或上下两部,在其中的一部内行针,由外向内重插少许。4.1.1.13刮法
刮法分向上刮和向下刮。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刮针柄;或以食指、中指抵住针尾用拇指甲刮针柄。
4.1.1.14弹法
用指甲弹击针柄的方法。以拇指、食指交互或拇指、中指交互,以拇指指肚扣住食指或中指指端,用食指甲或中指甲弹击针柄。在进针时亦可用同法由针尾向针身弹击进针。4.1.1.15飞法
刺手拇食两指相对,由针尾上方下到针根部后,轻捏针根,然后向上飞旋,使术者指感有如提针,但要提而不出。由下而上的旋摩同时伴以由左而右(顺时针)的旋摩,要使术者的指感有如捻转,但要捻而不转,使其力呈下紧上松之漏斗型。在施术过程中,两指一捏一放如飞鸟展翅之象故名日飞。4.1.1.16摩法
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末节桡侧相合,在针柄上轻摩,捏针要轻,摩针柄的力度要均匀,摩针时针体不能转动。
4.1.1.17动法
是用轻力向穴外提针。
4.1.1.18推法
是用重力向穴内插针。
手持针柄颜动针体,题动的速度较快,幅度要小,力度要均匀。4.1.1.20警法
刺手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按压针身使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用以调整针尖方向。进针时将针身弯曲也叫琴,如天突穴,球后穴的进针4.1.1.21按法
用押手按压穴的上方或下方的经脉,与刺手的抢转、提插相配合,可控制针感的向下或向上传导。4.1.1.22扪法
出针后手持无菌干棉球按针穴,防止针孔出血,不可揉动。4.1.1.23搜法
针已进到所预定之深度,并已用催气之法仍不得气,随即将针退到皮下,改变针刺方向,再行进针,搜寻经气。可分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是搜寻针感之法,动作要慢。3
GB/T21709.21—2013
4.1.1.24拔法
iiKAa~cJouakAa
穴在肌腱、血管附近时,要用手指向左右推拨,将肌腱、血管推开而令针易于入穴;或者用粗针针尖划拔穴下之肌膜。
单式手法操作要领
单式手法操作要领见附录B。
2基本补泻手法
徐疾补泻
4.2.1.1补法
针刺得气后,用重力慢(徐人)插针。4.2.1.2泻法
针刺得气后,用轻力慢(徐出)提针。4.2.2提插补泻
4.2.2.1补法
针刺得气后,用重力插针。
针刺得气后,用轻力提针。
4.2.3捻转补泻
4.2.3.1补法
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前(顺时针)用力重捻。4.2.3.2
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后(逆时针)用力轻捻。4.3
复式手法
4.3.1基本复式手法
烧山火法
4.3.1.1.1
速刺进针,用搓法取气,或提插法,或抢法取气,取得胀疫针感,用押手在穴旁守气。刺手拇指、食指紧持针柄,向下插针,插针时,速度要慢(徐人),力度要大,即九阳之量;或拇指用力向前抢针,或用力向下刮针,或将上述法,插法结合为用。4.3.1.1.2在所刺人的穴深度范围内,可分天、人、地三层(先浅后深),或分上下二层,或不分层操作,可多次反复进行(三进三退),均可取热。4.3.1.1.3
施术完毕,出针持消毒干棉球按闭针孔,以防出血。4.3.1.2透天凉法
iiiKAa~cJou aKAa
GB/T21709.21—2013
4.3.1.2.1速刺进针,直刺穴深部,用搓法、或提插法、或抢法得气,取得麻的针感,不用押手。刺手拇指、食指轻捏针柄,向上提针,提针时,速度要慢(徐出),力度要小,即六阴之量;或拇指轻轻向后捻针,或轻而均匀地向上刮针。
4.3.1.2.2在所刺入的穴深度范围内,可分地、人、天三层(先深后浅),或分下上二层,或不分层操作,可多次反复(三退三进)进行,均可取凉。用飞法取凉效果更佳。4.3.1.2.3施术完毕,轻轻拔针。4.3.2飞经走气法(又名通经接气法)4.3.2.1青龙摆尾法
进针得气以后,在浅部行针,针感传至关节处受阻时应用。用刺手拇食两指持针柄,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因似龙尾摆动故名。可反复操作,并要同时配合使用循、摄之法。4.3.2.2白虎摇头法
进针得气后,在深部行针,针感传至关节处受阻时应用。用刺手拇食两指捏住针柄,进行摇针,先由右下方摇向左上方,呈半圆形(进圆);再由左上方退至右下方,呈半方形(退方),手持针柄,要力到针尖是深而小摇之法。行此法时手似摇铃,退方时要一摇退一振,因似虎之摇头故名。可反复操作,并要同时配合使用循、摄之法。
5注意事项
5.1在施行补泻手法之前,需采用单式手法使得气。不得气时,调气或气至病所、热补或凉泻均不能实现。
5.2烧山火法与透天凉法多在肌肉丰满处的穴上做。四肢末梢或肌肉浅薄处,则不宜采用此手法。GB/T21709.21—2013
A.1搓针每转应360°
应向同一方向连续搓。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搓针技术关键说明
iiiAa~cJouakAa
A.3把针体转动360°的搓针叫“实搓”;只用手指摩擦针柄,而针体不转的摩擦针柄的方法叫“虚搓”。“虚搓”虽然针体不转,但这种摩擦针柄所形成的环形之力仍可沿针体下传到穴内。A.4实搓、虚搓可交替进行,能避免肌肉缠针,且容易出现“气满针自摇”的充足得气现象,A.5搓针时要达到提之不出,插之不人,捻之不转,气满自摇。6
二十四式单式手法
瑞、爪循摄、
摇、盘、抢、搓。
进、退、提、插,
刮、弹、飞、摩。
动、推、额弩,
按、扪、搜、拨。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单式手法操作要领
此歌决顺口上韵,配对成组,既便于诵记,又便于在对比中理解与操作。B.2
二十四式单式手法操作要领
B.2.1瑞爪循摄
iiiKAa~cJouaKAa
GB/T21709.21—2013
瑞为寻穴,爪为定穴,循、摄二法合用,在经上以击形式出现,用以激发经气,“瑞爪循摄”形成一个连动激发经气并使经气循经而行的手法。B.2.2摇盘抢搓
是左右环形操作的手法。其中搓法最重要,是许多复式手法的基础,是得气的保证。B.2.3进退提插
是垂直的上下操作的手法。按天人,地三才法将穴分三部,在一部以上向下为进,向上为退;在一部以内向上为提,向下为插。
B.2.4刮弹飞摩
是在针柄上操作的手法。其中摩法是飞法与搓法的基础手法。B.2.5动推颤督
是在针体上操作的手法。动为带轻力向外提针,推是用重力向内插针,针是力的载体,进针时术者必须力贯针中,才能下针即得气。B.2.6按扪搜拨
“按”是针刺得气后在经上调控经气时使用,即“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这是调控针感、开闭经气的一种手法。“扪”是出针后按闭针孔、防止出血的方法。“搜法”“拔法”是用针尖操作的方法。
GB/T21709.21-2013
打印日期:2014年6月7日F009A
iiiKAa~cJouaKAa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GB/T21709.21—2013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网址spc.net.cn
总编室:(010)64275323
发行中心:(010)51780235
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
印张0.75字数16千字
2014年5月第一版
2014年5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55066·1-49323定价16.00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1010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