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J 86-1985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
GBJ 86-198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J 86-1985

中文名称: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nchor shotcrete support GBJ86-85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85-12-17

实施日期:1986-07-01

作废日期:2001-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482177

标准分类号

中标分类号:工程建设>>工程结构>>P25混凝土结构工程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被GB 50086-2001代替

出版信息

页数:37页

标准价格:24.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J 86-1985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 GBJ86-198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J86—86
1985年北京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W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J86—85
主编部门:治金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实行日期: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关于发布《锚杆喷射
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的通知
计标[1985】2064号
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通知,由冶金工业部负责主编,由治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一85为国家标准,自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治金工业部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治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负责。
国家计划委员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编制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546号文件的通知和国家计委计标发【1984】10号文件的要求,由我部建筑研究总院主编,并会同煤炭部煤炭科学研究院、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部专业设计院、水利电力部东北勘测设计院科研所、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空军工程学院、东海舰队工程设计处、海军工程设计研究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煤炭部淮南矿务局谢家集一矿等单位共同编制而成。在编制过程中,遵照国家基本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必要的科学试验,总结了我国二十年来锚杆喷射混凝士支护技术的实践经验,吸取了有关这方面的科研成果,并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有关部门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八章和八个附录。其主要内容有:总则、围岩分类、锚喷支护设计、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锚杆施工、喷射混凝土支护施工、安全技术与防尘、质量检查与工程验收等。在实施本规范的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及时函告我部建筑研究总院,以供修订时参考。
治金工业部
九八五年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围岩分类
锚喷支护设计:
一般规定
监控量测
锚杆支护设计
喷射混凝土支护设计
特殊条件下的锚喷支护设计
浅埋隧洞锚喷支护设计
塑性流变岩体中隧洞锚喷支护设计(I)老黄土隧洞锚喷支护设计
水工隧洞铺喷支护设计
(V)受采动影响的巷道锚喷支护设计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
锚杆施工
般规定
全长粘结型错杆施工
端头错固型锚杆施工
摩擦型锚杆施工
预应力锚索施工·
喷射混凝土施工
原材料·
施工机具
混合料的配合比与拌制
喷射前的准备工作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第五节喷射作业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施工
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施工
钢架喷射混凝土施工
喷射混凝土强度质量的控制
安全技术与防尘
安全技术
质量检查与工程验收
质量检查
工程验收
本规范有关名词的解释
监控量测项目和要求
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粘结强度试验喷射混凝土强度质量控制图的绘制测定喷射混凝土粉尘的技术要求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试块制作方法锚喷支护施工记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工程4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W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基本符号
A——岩石滑动面面积
As—单根锚杆杆体截面积
A,一单根预应力锚索或预应力锚杆杆体的截面积B——隧洞毛跨度
C——岩石滑动面上的粘结力
E。—喷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E.——隧洞围岩的变形模量
f——岩石滑动面上的摩擦系数
f。——喷射混凝土的设计抗压强度fea——喷射混凝土的设计抗裂强度fa—一喷射混凝土的设计抗拉强度于。一一水泥砂浆与钻孔壁或喷射混凝土与岩石的粘结强度f。—一水泥砂浆与钢筋或水泥砂浆与锚索的设计粘结强度fst
一锚杆钢筋或锚索体设计抗拉强度fsv—锚杆钢筋设计抗剪强度
f'。——施工阶段喷射混凝土试块应达到的平均抗压强度f'cemln
施工阶段同批n组喷射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的最低值一锚杆、锚索或喷射混凝土承受的危石重量一隧洞围岩不稳定块体平行作用于滑动面方向上的分力一隧洞围岩不稳定块体垂直作用于滑动面方向上的分力一隧洞洞顶上部的覆盖岩层厚度h——喷射混凝土厚度
K—一锚杆或锚索的计算安全系数K—岩体完整性系数
K。一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合格判定系数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K。一验算喷射混凝土对隧洞围岩不稳定块体抗力的安全系数
一一锚杆杆体或锚索体锚入稳定岩体的长度n一一隧洞洞壁的综合糙率系数、锚杆根数或试块组数n1
一隧洞喷射混凝土糙率系数
一隧洞浇筑混凝土部位的糙率系数P
一单根预应力锚索或预应力锚杆的预拉力值PA—锚杆设计的锚固力值
P一预应力锚索或预应力锚杆作用于不稳定岩体上的总压力在垂直于滑动面方向上的分力P.一预应力锚索或预应力锚杆作用于不稳定岩体上的总压力在平行于滑动面方向上的分力[P]-
一喷射混凝土支护允许承受的内水压力值Rb
一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Rw——过水隧洞的水力半径
一支护后的隧洞半径www.bzxz.net
S——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标准差S。——隧洞全断面的湿周长
一隧洞喷射混凝土的湿周长
一隧洞浇筑混凝土的湿周长
一隧洞岩体强度应力比
一隧洞岩体纵波速度
Vp——隧洞岩石纵波速度
01——垂直隧洞洞轴线平面的较大主应力一预应力锚索或预应力锚杆的张拉控制应力Oeon
一岩石自然容重
一围岩的波松比
工程6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W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为使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简称锚喷支护)程的设计施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矿山井巷、交通隧道、水工隧洞和各类洞室等地下工程锚喷支护的设计与施工。第1.0.3条锚喷支护的设计与施工,必须做好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因地制宜,正确有效地加固围岩,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锚喷支护的设计与施工,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第1.0.4条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第二章围岩分类
第2.0.1条锚喷支护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应为围岩分类提供依据,并应贯穿工程建设始终。第2.0.2条围岩类别的划分,应符合表2.0.2的规定。第2.0.3条对Ⅲ、IV类围岩,当地下水较发育时,应根据地下水类型、水量大小、软弱结构面多少及其危害程度,适当降级。
第2.0.4条对I、Ⅲ类围岩,当洞轴线与主要断层或软弱夹层的夹角小于30度时,应适当降级。第2.0.5条围岩分类表中的岩体完整性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Vmp
隧洞岩体纵波速度(千米/秒);
一隧洞岩石纵波速度(千米/秒)。(2.0.5)
第2.0.6条围岩分类表中的岩体强度应力比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R一一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千牛顿/米);1——垂直洞轴线平面的较大主应力,无地应力实测数据时,
01=yH(千牛顿/米2):
y——岩石自然容重(千克/米3);H——覆盖层厚度(米)。
工程2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W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岩体结构
整体状及层
间结合良好
的厚层状结
同类围岩
块状结构和
层间结合较
好的中厚层
或厚层状结
主要工
岩石强度指标
构造影响程度,结构面发育情况和组合状态
构造影响轻微,偶有小断层。结构面不发育,仅有两到三组,平均间距大于0.8米,以原生和构造节理为主,多数闭合,无泥质充填,不贯通。层间结合良好,一般不出现不稳定块体
同I类围岩特征
构造影响较重,有少量断层。结构面较发育,一般为三组,平均间距0.4~0.8米,以原生和构造节理为主,多数闭合,偶有泥质充填,贯通性较差,有少量软弱结构面。层间结合较好,偶有层间错动和层面张开现象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单轴饱和
抗压强度
(兆帕)
点荷载
(兆帕)
岩体声波指标
岩体纵波
(千米/秒)
岩体完整
性指标
毛洞稳定情况
毛洞跨度5~
10米时,长
期稳定,一般
无碎块掉落
毛洞跨度5
~10米时。
围岩能较长
时间(数月至
数年)维持稳
定,仅出现局
部小块掉落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同I类围岩
同I类围岩
块状结构和
层间结合较
好的中厚层
或厚状结构
层间结合良
好的薄层和
软硬岩互层
碎裂镶嵌结
同1类围岩特征
同I类围岩块状结构和层间结合较好的中厚层或厚状结构特征
构造影响较重。结构面发育,
般为三组,平均间距0.2~0.4米,以构造节理为主,节理面多数闭合,少有泥质充填。岩层为薄层或以硬岩为主的软硬岩互层,层间结合良好,少见软弱夹层、层间错动和层面张开现象
构造影响较重。结构面发育,
般为三组以上,平均间距0.2~0.4米,以构造节理为主,节理面多数闭合,少数有泥质充填,块体间牢固咬合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软岩,
0.85~1.253.0~4.5
续表2.0.2
毛洞跨度5~
10米时,围
岩能维持
个月以上的
稳定,主要出
现局部掉块、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