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1983-2020 暖冬等级
GB/T 21983-202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1983-2020

中文名称:暖冬等级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相关标签: 等级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T 21983-2020.Warm winter grades.
1范围
GB/T 21983规定了单站、区域、全国暖冬的判定方法和等级划分。
GB/T 21983适用于暖冬的监测、预测、评价及服务。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冬季平均气温 winter mean air temperature
上年12月至当年(目标年)2月的平均气温。
注:单位为摄氏度(℃)。
[GB/T 33675-2017,定义2.1]
2.2
气候平均值 climatological normal
气候态
常年值
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气象要素平均值。
注:按照世界气象组织( WMO)的相关规定.每年代更新一次,即2011年一2020年期间,采用1981 年一2010年的平均值作为其气候平均值,依此类推。
2.3
冬季平均温距平 winter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omaly
冬季平均气温与其气候平均值之差。
注:单位为摄氏度(℃)。
2.4
暖冬 warm winter
冬季平均气温高于气候平均值一定程度的气候现象。
2.5
单站 weather station
某一气象观测站,也称站或站点。
[GB/T 33675-2017,定义2.4]
2.6
区域 region
某一给定的地理范围。
注1:如行政区、气候区、流域区等,不包括全国整体范围。
注2:改写GB/T 33675-2017.定义2.5.
2.7
单站暖冬阈值 threshold of warm winter for weather station
判定单站暖冬及其程度的临界值。
2.8
暖冬指数 warm winter index
描述暖冬及其程度的量。
2.9
有效站点 valid station
具有连续30年以上气温观测记录的气象观测站。
2.10
有效网格 valid grid
将全国范围按给定经纬度格距划分网格,包含有效站点的网格。
注:改写GB/T 33675-2017.定 义2.7。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07.060
A4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983—2020
代替GB/T21983—2008
暖冬等级
Warm winter grades
2020-07-21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2020-07-21实施
GB/T21983—2020
前言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暖冬分类、判定与等级划分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参考文献…·
暖冬阅值取值方法

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方法

2
SAG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GB/T21983—2020
本标准代替GB/T21983—2008《暖冬等级》。与GB/T21983—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一章(见第1章,2008年版的第1章):修改了“暖冬”“单站暖冬阀值”“冬手平均气温”“气候平均值”的定义(见第2章,2008年版的2.1~2.4)
增加了“单站”“区域”“暖冬指数”“有效站点”“有效网格”术语和定义(见2.5、2.6、2.8~2.10);增加了“暖冬分类”(见3.1);修改了区域强暖冬和全国强暖冬的界定方法(见3.2.2.2、3.3.2.2,2008年版的3.2.2、3.3.2);-增加了对区域暖冬评定站点的要求(见3.2.2.3);增加了对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涵盖范围的说明(见3.2.3.3);增加了目标年气候平均值选用年代的规定(见附录A的A.1):—增加了距平计算公式(见附录A的A.4);一修改了经纬度网格划分的格距和有效网格面积的计算公式(见附录B的B.1,2008年版的3.3.1.1、3.3.1.2);
增加了全国强暖冬指数计算方法(见附录B的B.6、B.7)。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峪、向洋、邹旭恺、王凌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21983—2008。
1范围
暖冬等级
本标准规定了单站、区域、全国暖冬的判定方法和等级划分。本标准适用于暖冬的监测、预测、评价及服务术语和定义
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冬季平均气温
winter mean air temperature
上年12月至当年(目标年)2月的平均气温,注:单位为摄氏度(℃)。
[GB/T33675—2017,定义2.1]
2.2
气候平均值
climatologicalnormal
气候态
常年值
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气象要素平均值GB/T21983—2020
注: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相关规定,每年代更新一次,即2011年一2020年期间,采用1981年一2010年的平均值作为其气候平均值,依此类推2.3
冬季平均气温距平
wintermeansurfaceairtemperatureanomaly冬季平均气温与其气候平均值之差注:单位为摄氏度(℃)。
2.4
warmwinter
暖冬
冬季平均气温高于气候平均值一定程度的气候现象2.5
weatherstation
单站
某一气象观测站,也称站或站点[GB/T33675—2017定义2.4]
2.6
区域
region
某一给定的地理范围。
注1:如行政区、气候区、流域区等,不包括全国整体范围。注2:改写GB/T33675—2017,定义2.5。2.7
单站暖冬阈值
thresholdofwarmwinterforweatherstation判定单站暖冬及其程度的临界值。1
2
GB/T21983—2020
2.8
暖冬指数
warmwinterindex
描述暖冬及其程度的量
2.9
有效站点validstation
具有连续30年以上气温观测记录的气象观测站2.10
有效网格
validgrid
将全国范围按给定经纬度格距划分网格,包含有效站点的网格注:改写GB/T33675—2017,定义2.7,3暖冬分类、判定与等级划分
3.1
暖冬分类
暖冬分为单站暖冬、区域暖冬和全国暖冬。3.2
判定与等级划分
3.2.1单站暖冬
3.2.1.1单站冬季平均气温距平(△T)大于等于单站暖冬值,判定为单站暖冬。单站暖冬阈值确定方法见附录A中的A.5。
单站暖冬划分为单站弱暖冬和单站强暖冬。其等级划分与等级指标及阈值见表1。3.2.1.2
表1单站暖冬等级划分
等级名称
单站弱暖冬
单站强暖冬
AT计算见式(A.3),6(标准差)计算见式(A.2)3.2.2区域暖冬
等级指标及阅值
0.430≤AT<1.290
AT≥1.29
3.2.2.1区域内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之比大于或等于50%,判定为区域暖冬3.2.2.2
区域暖冬分为区域强暖冬和区域弱暖冬。在区域暖冬年,区域内强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之比大于或等于25%,判定为区域强暖冬,反之判定为区域弱暖冬。3.2.2.3区域范围内有效站点均应参与区域暖冬判定。3.2.3全国暖冬
全国暖冬指数大于或等于50%,判定为全国暖冬。全国暖冬指数计算见附录B中的B.1~3.2.3.1全
B.5。
3.2.3.2全国暖冬分为全国强暖冬和全国弱暖冬。在全国暖冬年,全国强暖冬指数大于或等于25%,判定为全国强暖冬,反之判定为全国弱暖冬。全国强暖冬指数计算见B.6~B.7。3.2.3.3全国暖冬指数计算不包括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2
SAC
A.1目标年气候统计值选用年代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暖冬阈值取值方法
GB/T21983—2020
目标年气候平均值、标准差采用目标年最近的上一个整30年计算,选用年代规定见表A.1。表A.1
目标年对应的气候平均值计算年代目标年
气候平均值选取年代
1991年—2000年
1961年—1990年
气候平均值计算公式
A.2
气候平均值计算见式(A.1):
式中:
T
2001年一2010年2011年一2020年2021年一2030年1971年一2000年
T
30
1981年—2010年1991年—2020年一一冬季平均气温的气候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年份序号,i=1,2,…,30;
第i年的冬季平均气温,单位为摄氏度(℃)。T
A.3标准差计算公式
标准差计算见式(A.2):
N29
式中:
冬季平均气温标准差。
A.4距平计算公式
距平计算见式(A.3):
式中:
△T
T
S(T,-T)2
AT=T-T
...........
目标年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单位为摄氏度(℃);目标年冬季平均气温,单位为摄氏度(℃)。A.5单站暖冬阈值bzxz.net
依此类推
依此类推
..(A.1)
..(A.2)
......( A.3)
采用三分位法,将由高到低排列的冬季平均气温序列按偏暖、正常、偏冷三等分划分,概率均为3
GB/T21983—2020
33.3%。
33.3%概率对应的偏暖阈值为0.43c,将其作为单站暖冬阈值;10%概率对应的偏暖阈值为1.29g,将其作为单站强暖冬阈值。
4
B.1有效网格面积
有效网格面积计算见式(B.1):式中:
GS,
S.
i
B.2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方法
GS,=S.Xcosp
非赤道地区单个有效网格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GB/T21983—2020
(B.1)
赤道地区1.0°×1.0°网格的近似面积(S。=110.0×111.0),单位为平方千米(km2);有效网格中心点纬度,单位为度();有效网格序号。
全国有效面积
全国有效面积计算见式(B.2):ES
式中:
ES
m
全国有效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有效网格总数
有效网格暖冬面积
B.3
有效网格暖冬面积计算见式(B.3):SnC
式中:
GWS:
AC,
GWS, =AC, ×GS,
有效网格暖冬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暖冬面积权重系数,为该有效网格内暖冬站数与站点总数之比。B.4
全国暖冬面积
全国暖冬面积计算见式(B.4):WS
式中:
WS
GWS
GWS
全国暖冬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有效网格暖冬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B.2)
(B.3)
..(B.4)
5
GB/T21983—2020
B.5
全国暖冬指数
全国暖冬指数WI计算见式(B.5):B.6
全国强暖冬面积
WI=
WS
×100%
ES
全国强暖冬面积按式(B.4)计算。其中,有效网格强暖冬面积按式(B.3)计算。B.7
6
全国强暖冬指数
全国强暖冬指数为全国强暖冬面积与全国有效面积之比SnG
...(B.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