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3836-202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3836-2024
中文名称: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the system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4-03-15
实施日期:2024-03-15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6481673
相关标签:
企业
科技
创新
系统
能力
水平
评价
规范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社会学、 服务、公司(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行政、运输>>服务>>03.080.99其他服务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标准>>A20综合技术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8页
标准价格:49.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朱希铎 闫万体 付强 李思敏 朱楠 王春艳 胡慧红 马圆 辛妍 张福奇 张璋 武思宏 张宝武 马玉平 魏喜武 韩军 张春国 刘明 董红霞 向欣 蔡伟 田恩涛 于立彪 谢杨东 蒋宜珍 孟杰 杨晓非 聂德艳 余勇刚 吕嘉 董广峰 胡明辉 龙云 荆东青 孙磊 胡剑婷 董佳苹 甘朝阳 冯释莹 陈渤 等
起草单位: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商业信用中心、中规(北京)认证有限公司、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北京五洲融合创新产业战略研究院、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安徽三祥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等
归口单位: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80)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确立了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评价原则与框架,规定了评价指标、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并描述了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本文件适用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对企业开展的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自评价活动参照执行。
标准内容
ICS 03.080.99
CCSA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3836—2024
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Evaluationspecificationforthesystemcapabilityofenterprise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2024-03-15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03-15实施
1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体原则与框架
评价原则
评价框架
5评价指标
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5.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目标市场竞争能力
经营体系支撑能力
数字化提升能力
外部资源整合能力
6评价方法
评价基本方法选择
6.2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评价指标量化赋值
评价得分计算
评价结果分级
7评价流程
确定评价目的
制定评价方案
收集评价信息
避选评价专家
综合分析评价
形成评价结果
GB/T43836—2024
GB/T43836—2024
评价报告
评价结果应用
附录A(资料性)
A.1概述
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内容及评价信息来源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A.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目标市场竞争能力
经营体系支撑能力
A.6数字化提升能力
A.7外部资源整合能力
附录B(资料性)
附录C (资料性)
参考文献bzxZ.net
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流程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报告6
GB/T43836—2024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0)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商业信用中心、中规(北京)认证有限公司、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北京五洲融合创新产业战略研究院、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安徽三祥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浪潮创新创业科技有限公司、华智众创(北京)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交铁科技评价中心(成都)有限公司、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国投新疆罗布泊盐有限责任公司、国科能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中煤北京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建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慧迪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易创经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希铎、闫万体、付强、李思敏、朱楠、王春艳、胡慧红、马圆、辛妍、张福奇、张璋武思宏、张宝武、马玉平、魏喜武、韩军、张春国、刘明、董红霞、向欣、蔡伟、田恩涛、于立彪、谢杨东、蒋宜珍、孟杰、杨晓非、聂德艳、余剪刚、昌嘉、董广峰、胡明辉、龙云、荆东青、孙磊、胡剑婷、董佳苹、甘朝阳、冯释莹、陈渤、戴鹏君。GB/T43836—2024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也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主要载体,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索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包含多元化的要素条件和多维度的运作能力。评价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系统观念,围绕提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考虑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一活动一产出一效益”全链条的关键要素和环节,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人才、资金、项目、平台等各要素之间的影响和制约,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本文件参考国内外权威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总结提出以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目标市场竞争能力、经营体系支撑能力、数字化提升能力、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六个维度为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企业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注重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外部资源和要素协同,强调技术与非技术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坚持从系统论的角度评价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本文件为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活动提供了基本准则,为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活动提供了规范性指导。采用本文件有助于推动企业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把握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演化的一般规律,引导各类组织科学化、规范化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为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创新要素整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有益指导。IV
1范围
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GB/T438362024
本文件确立了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评价原则与框架,规定了评价指标、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并描述了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本文件适用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对企业开展的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自评价活动参照执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0148
科技评估基本术语
术语和定义
GB/T40148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支件。3.1
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systemcapabilityofenterprise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企业在内部经营管理系统和外部资源环境支持下,通过对自主研发或外部引进的科技成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推出创新性的产品或服务,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能力。3.2
委托者consignor
提出评价需求和目的,委托评价任务,提供相关经费和条件保障的组织机构或个人。[来源:GB/T40148—2021,5.1,有修改】3.3
评价主体evaluator
承担评价任务,形成评价结果,出具评价报告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评价机构或评价专家组。[来源:GB/T40148—2021,5.2,有修改]总体原则与框架
4.1评价原则
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宣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合理。评价活动充分考虑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内涵和特征,符合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特点和规律,反映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效益。一系统全面。坚持系统评价,综合考虑各评估要素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逻辑关系和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贡献,评价指标覆盖全面,评价结果反映企业科技创新的系统能力水平。1
GB/T43836—2024
一客观准确。统筹考虑企业所在行业领域现状和发展预期,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具有可测性、可比性,评价信息真实、完整、准确。一专业务实。评价活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区分企业类型、规模和发展阶段分类评价,评价流程规范、务实、高效,评价主体及评价人员专业规范,评价结果响应委托者需求。4.2评价框架
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以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为基本目标,在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将创新要素进行整合,以实现创新的增值与价值的溢出。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框架中,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是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核心载体,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主要抓手,经营体系支撑能力、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数字化提升能力是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支撑条件,目标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建设的最终目标。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框架见图1。
目标市场竞争能力
经营体系支撑能力
5评价指标
5.1通则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自主研发
引进消化
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外部资源整合能力
图1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框架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项一级指标、26项二级指标。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被评企业类型和评价结果应用场景,在二级指标之下选择若干项三级指标,各项三级指标评价内容见附录A。
5.2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是指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布局核心技术研发规划,组织核心技术产品或服务开发,保障科技研发投入、规范科技研发管理及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能力。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包含以下5项二级指标:
一技术研发规划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研发规划的设计水平、企业研发规划的实施能力;一研发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研发组织的建设水平、企业技术研发的工作业绩、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的经营贡献
一研发项目驱动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研发团队的人才配置水平、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能力、2
企业研发装备的支撑能力、企业研发项目计划的管理水平;GB/T43836—2024
一核心技术创新水平,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研发的核心技术的创新高度、核心技术的创新难度、核心技术已实现的创新进度;
一无形资产运作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水平、企业主持或参与相关技术标准开发以及贯彻技术标准的体系建设和运作水平。5.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指企业对自主研发或从外部引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实施产品化,产业化、商业化、资本化的能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包含以下4项二级指标:一科技成果产品化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对科技成果进行产品开发设计的能力、产品验证中试的能力、产品升级的支撑能力、产品市场应用的技术服务能力;一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对科技创新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的能力、实现高品质制造的能力、企业对影响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一科技成果商业化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对目标客户的聚焦定位能力、对产品市场应用场景的开发能力、对产品市场品牌的设计和运作的能力;一科技成果资本化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项自进行资本化运作的策划能力、对资本化项目实施投资的能力、企业已经实现的项目资本化运作业绩。5.4目标市场竞争能力
目标市场竞争能力是指企业将科技创新产品或服务推向目标市场,实现科技创新产品或服务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能力。企业目标市场竞争能力包含以下4项二级指标:一自标市场分析能力,包括但不限手企业科技创新产品的自标市场的规模预判、自标市场的生命周期分析、目标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一目标市场企划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的市场企划组织设置情况、企业进行市场企划的方案策划水平、企业已经实现的市场企划的成功索例和业绩;一销售体系驱动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销售体系的建设能力、销售活动的支撑能力、销售模式的创新能力:
一新兴市场拓展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对新兴市场的规划能力、对新兴市场拓展的投入能力企业已经实现的新兴市场拓展的成功案例和业绩。5.5经营体系支撑能力
经营体系支撑能力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对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生产及市场化的支撑能力。企业经营体系支撑能力包含以下4项二级指标:一经营管理体系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的现代管理体系建设和运维水平、企业创新产品实现的营收、利润、现金流、投资等方面的经营业绩水平;一创新风险管控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对科技创新风险的管控体系建设水平、企业对科技创新风险的应对水平;
一创新资质建设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对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种科技创新资质的获取成绩、企业在进入证券资本市场运作方面已经实现或正在推进的业绩;一企业家创新驱动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家对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的驱动能力、企业家实现的驱动科技创新项目的成功业绩。
5.6数字化提升能力
数字化提升能力是指企业实现产品或服务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营销数学化和管理数字化的能3
GB/T43836—2024
力。企业数字化提升能力包含以下5项二级指标:一产品开发数字化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已经具备的支持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的数字化工具和装备的能力、企业在推出的科技创新产品中已经实现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一生产过程数字化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已经实现的关键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水平、生产过程控制的数字化水平、物流管理与服务系统的数字化水平;一市场营销数字化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已经实现的数字化营销平台的建设与运维水平、企业科技创新产品通过数字化营销平台实现的业绩水平;一企业管理数字化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已经实现的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水平、企业已经实施的管理数字化的应用水平;
一数据要素资产化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相关数据要素的资源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企业数据要素资源资产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作水平。5.7外部资源整合能力
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是指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对所需的政策、产业、人才、环境、服务等方面的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企业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包含以下4项二级指标:一生产资源整合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对生产所需要的土地及建筑资源的整合能力、对能源和水利资源的整合能力、对生产需要的各种机械装备资源的整合能力、企业的生产业务是否有环保方面的影响以及是否具备处理能力;一科创资源导入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对外部科研机构资源的导入能力、对外部优秀科创人才资源的导入能力、对外部优秀科技成果资源的导入能力;一政府资源争取能力,包括但不限手企业对客级政府发布的企业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资源的争取能力、对客级政府设置的扶持科技创新项目引导资金资源的争取能力一服务资源合作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与外部各种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开展合作的能力、企业参与外部社会组织的各种科技创新促进活动的水平。6评价方法
6.1评价基本方法选择
根据被评企业的类型以及评价数据的可获取性、方法可实现性,综合考虑委托者的评价目的和需求、评价周期和预算等因素,可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前后对比法、标杆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数据分析法、专家评议法、利益相关者调研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等,实践中宜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6.2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评价活动中,应根据各级评价指标在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中的作用差异,确定各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具体权重设计由评价主体根据不同评价目的、不同被评企业类型和不同应用场景予以确定。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a)主观赋权法,一般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赋分法、模糊分析法、回归验证法等;客观赋权法,一般包括炳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b)
主客观综合赋权法,根据评价指标特性,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使用。6.3评价指标量化赋值
各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确定以后,对各项评价指标遂级进行赋值和加权,便于实现评价结果4
的定量化表达。具体指标赋值和加权方法建议:GB/T43836—2024
设定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满分值,按照权重分别为各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赋值;a)
确定客项二级指标下设的三级指标项,依据每项二级指标的满分值为客项三级指标赋值:细化三级指标的各项分级评价内容,为每一项评价内容分档赋值,其中定量评价内容应明确分c
档区间,定性评价内容应转化为便于判断的量化表述,三级指标的评价内容和评价信息来源见附录A。
6.4评价得分计算
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总得分由各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实际得分逐级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得出,各项二级指标由每项三级指标的实际得分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得出。6.5评价结果分级
评价主体应根据评价自的、评价对象等实际情况,与委托者事先明确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分级规则。可按照评价总分的得分区间进行评价分级,或基于评价总分与关键指标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分级。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划分为A、B、C、D4个等级。一A级: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很高。一B级: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较高,少数指标有短板。一C级: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一般,部分指标存在明显短板。一D级: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较低,部分指标差距较大。7评价流程
7.1通则
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流程一般包括确定评价自的、制定评价方案、收集评价信息、遵选评价专家、综合分析评价、形成评价结果等基本步骤。实践中,评价主体应根据评价需求和评价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评价流程图见附录B。7.2确定评价目的
开展评价活动前,评价主体应与委托者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了解委托者开展评价活动的具体需求,明确拟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的目的和要求。7.3制定评价方案
评价主体应基于评价目的和要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明确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的范围、内容,形成评价方案。评价方案一般股包括评价原则、评价依据、评价指标、评价证据信息及其收集方法和来源,以及评价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工作安排、评价活动预期成果产出等要素。评价方案应经过委托者、评价主体双方确认,作为评价活动的依据。7.4收集评价信息
7.4.1根据不同的评价方法,可采取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访谈、意见征集等方式收集评价所需的信息。宜考虑不同行业领域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的客观规律,结合具体评价指标类型确定数据收集的周期或时限。
7.4.2评价主体应采用统计分析、同行评议等适宜的方法对收集的评价信息进行整理、检验和加工处理。当评价信息数量或质量不能满足评估任务需要时,应及时补充采集被评企业有关信息。评价信息GB/T43836—2024
收集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被评企业提交的信息,例如:企业基础信息;支撑和证明企业经营状况、利税贡献以及融资业绩的相关材料;支撑和证明企业推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标市场的竞争能力、企业经营体系对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企业数字化建设对科技创新的提升能力以及企业为实现科技创新目标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等相关材料。一企业行业领域相关信息,例如:官方的统计年鉴,行业发展报告或白皮书等。一其他渠道收集的信息,例如:对企业家、核心研发人员等企业内部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式获取的信息,与企业相关的社会公开信息。7.5避选评价专家
评价主体应根据企业所属行业领域和企业具体经营发展情况,选取匹配技术、市场、产业及金融等方面需求的评价专家。
评价主体应在企业同意的情况下,将被评企业的登记信息、尽职调查信息和其他相关的企业材料提供给评价专家。
7.6综合分析评价
7.6.1可采用会议评价、现场评价等方式,也可根据评价目的、内容和方法,结合被评价企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或多种方式组合。同一批企业的评价宣采用相同的评价方式,使于评价结果的横向比对。
2评价主体应根据评价指标特性,组织专家对反映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目7.6.2
标市场竞争能力、经营系统支撑能力、数字化提升能力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开展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评价主体应向被评企业和评价专家介绍评价自的、内容、指标、方法等事项:必要时,组织被评企业介绍企业情况,评价专家向被评企业问询、沟通交流;b)
评价主体组织评价专家围绕评价内容和评价信息进行讨论;c)
评价专家依据评价标准对各项指标给出判断结果,并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7形成评价结果
评价主体应依据分级评价标准,按照评价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的判断结果为该指标赋分,经综合计算得出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评价实际得分,并按照事先明确的评级规则确定评价等级,综合专家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出具评价报告。8评价报告
评价主体应明确评价报告的格式,评价报告示例见附录C。评价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一评价主体和被评企业的基本信息;一评价活动基本情况;
一各维度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实际得分;一客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得分情况分布及优劣分析:一企业综合评价等级;
一评价专家及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和建议;一评价专家签名、评价机构盖章。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