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5148-2024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GB/T 15148-202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5148-2024

中文名称: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wer load management system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4-04-25

实施日期:2024-1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4502624

相关标签: 电力 负荷 管理系统 技术规范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气工程>>输电网和配电网>>29.240.01输电网和配电网综合

中标分类号:能源、核技术>>电力>>F21电力系统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15148-2008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8页

标准价格:49.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夏勇 何胜 陆震军 郑元杰 吴争 张波 俞胜 王宇 甘业平 李野 马琎劼 王开让 张卫国 白云龙 朱庆 吴丹 张良 邓风平 田世明 郑涛 俞弦 郑红娟 陈扬波 曹敏 徐文涛 阮文骏 朱玲玲 李磊 王者龙 潘明明 仲志强 卢丽鹏 刘潇潇 马磊 郭鸿业 汪洋 丁慧霞 于振 郑哲 刘永春 戚梦逸 等

起草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

归口单位:全国电力系统管理及信息交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82)

提出单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确立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技术原则和系统架构,规定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主站、数据传输通道、负荷管理装置、安全、检测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研发、建设、运行和维护。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29.240.01
CCSF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5148—2024
代替GB/T15148—2008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powerload managementsystem2024-04-25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11-01实施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总体要求
5系统架构
5.1总体架构
5.2主站
5.3数据传输通道
5.4负荷管理装置
6主站
6.1功能配置
6.2功能
6.3主要性能指标
6.4工作环境条件
7数据传输通道
7.1通信方式
7.2传输速率
7.3传输误码率
7.4数据传输规约
8负荷管理装置
8.1功能配置
8.2功能
8.3主要性能指标bzxZ.net
8.4工作环境条件
9安全要求
9.1主站安全要求
负荷管理装置安全要求
10检测
10.1主站检测
负荷管理装置检测
附录A (规范性)
参考文献
检测项目
GB/T15148—2024
GB/T15148—2024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15148—2008《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规范》,与GB/T15148—200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更改了“范围”的内容表述(见第1章,2008年版的第1章);b)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电力负荷”(见3.1)、“智慧能源单元”(见3.4)、“测控单元”(见3.5)、“负荷资源”(见3.6)、“可调节负荷”(见3.7)、“可中断负荷”(见3.8)、“柔性调节”(见3.9)、“基线负荷”(见3.10)、“负荷聚合商”(见3.11)、“虚拟电厂”(见3.12)改了术语和定义“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内容表述(见3.2,2008年版的3.1);更改了术语和定义“负荷管理装置”的术语名称及内容表述(见3.3,2008年版的3.2);更改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见5.1,2008年版的4.3.1);c)
更改了主站硬件设备和主站软件设备的要求(见5.2,2008年版的4.3.2、4.3.3);d)
增加了“数据传输通道”“负荷管理装置”内容的表述(见5.3、5.4);更改了负荷管理主站的编排方式和内容,对主站功能配置进行梳理(见6.1,2008年版的f)
4.4.1),从负荷资源管理、负荷调节控制、负荷交易服务、用户互动服务和运营运维管理对主站功能进行细分和表述(见6.2,2008年版的4.4.2);9)更改了主站可靠性指标(见6.3.1,2008年版的4.5.1)、实时性指标(见6.3.2,2008年版的4.5.2)、容量和处理能力指标(见6.3.3,2008年版的4.5.3)、通信信道指标(见6.3.4,2008年版的4.5.4);;
更改了数据传输通道的要求(见第7章,2008年版的4.3.6);h)
删除了专用中继站运行状态”(见2008年版的4.4.2.7.5的c)、“无功补偿控制”(见2008年版i)
的4.4.2.2.7);
更改了负荷管理装置的功能(见第8章,2008年版的4.4.3);增加了“负荷管理装置功能配置\j)
内容列表(见8.1),将负荷管理装置功能分为资源管理、调节控制、交易支撑、互动服务和运维管理五大类(见8.2);增加了负荷管理装置“主要性能指标”(见8.3);更改了主站安全要求(见9.1,2008年版的4.3.5);k)
增加了检测的内容(见第10章)。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电力系统管理及信息交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2)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江苏宏源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夏勇、何胜、陆震军、郑元杰、吴争、张波、俞胜、王宇、甘业平、李野、马进勐、GB/T15148—2024
王开让、张卫国、白云龙、朱庆、吴丹、张良、邓风平、田世明、郑涛、俞弦、郑红娟、陈扬波、曹敏、徐文涛、阮文骏、朱玲玲、李磊、王者龙、潘明明、仲志强、卢丽鹏、刘潇潇、马磊、郭鸿业、汪洋、丁慧霞、于振、郑哲刘永春、戚梦逸、肖楚鹏、程炜、崔灿、马小宁、马捷、袁葆、李思维、梁音、危阜胜、孙广明、陈良亮、张宇峰、陆俊、王海云、王品、邢思宇、廖烨、段梅梅、巫钟兴、张炳鹏、江御龙、颜奔、曹阳、梁锋、朱亮亮、吴任博、孙季泽、黄军高、郑强、宋春亮、时振通、孙志、孙丹、徐洪海、杨松、彭宗明、陈春、王云鹏、杜炜、严宇、刘飞、王小明、张高山。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一1994年首次发布为GB/T15148—1994,2008年第一次修订;一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1范围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GB/T15148—2024
本文件确立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技术原则和系统架构,规定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主站、数据传输通道、负荷管理装置、安全、检测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研发、建设、运行和维护。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87—2011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4208一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31464电网运行准则
GB/T36572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导则GB/T39786—2021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DL/T533电力负荷管理终端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电力负荷powerload
电力用户的负荷设备在某一时刻向电力系统取用或向电力系统发出的电功率的总和。3.2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powerloadmanagementsystem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电力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的对电力负荷进行监测、调节、控制和运行优化的实时监控系统。
负荷管理装置loadmanagementterminaldevice部署于用户侧,能够实现用电负荷数据采集、存储、分析、计算、负荷调节控制功能的装置。3.4
测控单元measurementandcontrolunitcustomermeasuringandcontrolunit监测和控制用户分路可中断负荷资源,支撑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实现用户负荷精细控制的装置。3.5
智慧能源单元
customersmartenergyserviceterminalunit监测与调节控制用户分支负荷、客户侧储能、分布式能源等用户侧负荷资源,支撑电力负荷管理系1
GB/T15148—2024
统实现负荷管理精细化及互动服务多元化的装置。3.6
负荷资源loadresources
参与电力系统运行调节控制的各类负荷、储能装置、自备电厂等需求侧资源。3.7
可调节负荷adjustableload
在电网高峰、低谷时段或紧急状况下,电力用户按照电网指令或市场激励信号,可以柔性调节的负荷或可转移的负荷。
[来源:DL/T2473.1—2022.3.1,有修改]3.8
可中断负荷
宁interruptableload
在电网高峰时段或紧急状况下,电力用户按规定在保证安全运行前提下可以实时切除的负荷。3.9
柔性调节flexibleadjustment
通过调整设备运行参数改变设备运行功率,调节用电负荷的行为。3.10
基线负荷baselineload
负荷调控事件期间,假设用户不参与调控情况下的用户用电负荷曲线。3.11
负荷聚合商
loadaggregator
通过整合需求侧资源参与需求响应等负荷管理工作的需求侧资源协调优化服务机构。3.12
虚拟电厂
virtualpowerplant
通过聚合可调节负荷、新型储能、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等需求侧资源形成规模化调节能力,参与电力需求响应、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等业务,满足电力运行调节控制要求的主体。4总体要求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运行符合GB/T31464的规定;
b)满足可扩展、可升级、可改造、可维护的数据应用设计要求;c)
网络安全等级防护符合GB/T22239—2019中第三级安全要求、GB/T39786—2021中第三级密码应用基本要求;
网络安全防护符合GB/T36572的规定;支持用户侧分布式储能、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等具备电源特征的电力负荷管理;支持与电网企业及其他负荷管理相关系统的信息交互。5系统架构
5.1总体架构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由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主站(以下简称“主站”)、负荷管理装置及两者间的数据传输通道组成。主站主要用于负荷资源统一接入、管理及调节控制,支持与虚拟电厂、聚合商平台、第三方平台、APP等的数据交互;负荷管理装置应包含智慧能源单元、测控单元、负荷开关等。负荷管理装置2
GB/T15148—2024
接入可中断负荷、可调节负荷,实现用户内部分路负荷的采集、监测和调节控制;数据传输通道实现主站与负荷管理装置的数据通信。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架构见图1。生产控制大区
应用服务器
采集前置服务器
通信前置服务器
有线专网
无线专网
输通道
负荷管
白理装罩
可中断负荷
标引序号说明:
安全隔离装置;
加密认证措施;
防火墙。
5.2主站
无线虚拟专网
负药管理装置
工作站
可调节负荷
管理信息大区
应用服务器
信息内网
图1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架构
互联网
虚拟电厂
聚合商平台
第三方平台
主站应包括通信前置服务器、采集前置服务器、工作站、应用服务器及安全防护设备。通信服务器应能对不同通信方式的负荷管理装置进行通信管理和调节控制。采集前置服务器应具备对不同优先级任务的分级调控能力,应能将业务指令转化为负荷管理装置支持的通信协议并下发。应用服务器应能实现系统的应用业务逻辑。各部分共同完成主站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控制指令下发。
主站应采用“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基本网络安全防护策略,分为生产控制大区、管理信息大区两个区域,生产控制大区应设置软硬件独立的安全接入区,管理信息大区中应通过逻辑隔离分为信息内网与信息外网,信息外网通过防火墙与互联网连接,跨区交互应符合GB/T36572的规定。
GB/T15148—2024
主站宜采用分布式架构部署,由若干台服务器或工作站及配套设备构成,不同的应用可分布于不同的实体节点或虚拟节点上,其中通信前置服务器应具备与负荷管理装置的信息通信功能,采集前置服务器应具备根据数据传输规约对信息处理的功能,其余应用功能部署在应用服务器上,工作站应向用户提供系统维护、监视、操作工具,设备之间通过局域网互连,关键应用的节点应作几余配置,重要数据应配置数据备份。
5.3数据传输通道
数据传输通道可采用符合安全规定的有线专网、无线专网、无线虚拟专网等接入方式,确保通信信道稳定。接入生产控制大区应经过安全接入区。5.4负荷管理装置
负荷管理装置应包括智慧能源单元、测控单元、负荷开关等,共同完成现场用电信息的电力计量、采集和传送,同时接收并执行数据召测、定值整定与查询、调节控制等指令。6主站
6.1功能配置
主站功能配置应符合表1。
表1主站功能配置
功能类别
负荷资源管理
负荷调节控制
负荷交易服务
子功能
负荷资源排查
负荷资源接入
负荷资源监测
电力电量预测
可调潜力评估
负荷异常管理
方案策略管理
负荷刚性控制
负荷柔性调节
调节控制监测
执行效果评估
控制安全管理
方案演练管理
数据服务支撑
辅助决策服务
资源能力认定
交易结算支撑
配置选项
功能类别
用户互动服务
运营运维管理
注:““表示必备,“。”表示选配。6.2功能
6.2.1负荷资源管理
6.2.1.1负荷资源排查
表1主站功能配置(续)
子功能
用能数据服务
用电安全服务
用电优化服务
信息披露服务
用户诉求管理
基础信息管理
系统运行管理
现场运维管理
GB/T15148—2024
配置选项
具备跟踪负荷资源排查计划的制定情况、完成情况及资源接入进度的功能,支持针对负荷资源档案及可调节能力的数据质量抽验,宜提供包含行业、区域等维度的潜力用户挖掘功能。6.2.1.2负荷资源接入
构建负荷资源库,对不同类型需求侧资源进行统一接入、分类管理,支持负荷资源建档、签约、调试、更新流程管理。
:负荷资源监测
对负荷资源实时数据、历史数据进行监测,具备负荷聚合计算功能,支持按区域、供电分区、线路进行实时统计。
6.2.1.4电力电量预测
构建电力用户用电行为模型,实现面向用户电力电量的超短期(日内)/短期(日前)概率性预测。可调潜力评估
包含对设备可调潜力评估、分区分类分层可调潜力评估的要求:a)
根据可调设备的运行特性、调节特性,评估设备可调潜力;b)
结合电网拓扑,开展聚合资源分区分类分层的可调潜力评估。负荷异常管理
对负荷异常风险进行评估与上报,提供负荷异常的监测能力与处理能力。5
GB/T15148—2024
6.2.2负荷调节控制
6.2.2.1方案策略管理
具备满足需求响应、有序用电的调节控制需求的方案自动生成、策略规则配置、有效性校验、方案策略审核、生效、失效功能。
6.2.2.2负荷刚性控制
具备针对可中断负荷的遥控以及下发控制时段、控制轮次、保安负荷的限值控制参数至负荷管理装置的功能。
6.2.2.3负荷柔性调节
具备将调节时段、调节目标的参数下发至负荷管理装置的功能,利用负荷管理装置实现用户系统级或设备级负荷调节。
6.2.2.4调节控制监测
基于负荷管理装置实时采集数据,通过资源分区、分类、分层聚合分析,实现对负荷资源调节控制过程的全流程监测。
6.2.2.5执行效果评估
具备对负荷调节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的能力。6.2.2.6控制安全管理
基于负荷调节控制业务流程,具备负荷安全分级管理、主站遥控和试跳全过程监测和回放、负荷管理装置异常接入监测、负荷管理装置和控制回路状态监测功能。6.2.2.7方案演练管理
具备演练任务下达、演练执行计划编制、演练控制执行、演练效果评估功能。6.2.3负荷交易服务
6.2.3.1数据服务支撑
为电力用户、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运营商提供经授权的历史负荷、实时负荷及基线负荷数据。6.2.3.2辅助决策服务
为电力用户、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运营商等提供参与辅助服务、现货交易等市场的决策服务,主要包括量价决策、负荷预测、可调能力计算等功能。6.2.3.3资源能力认定
为电力用户、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运营商等参与辅助服务、现货交易等市场提供数据校核、能力认定服务。
6.2.3.4交易结算支撑
为电力用户、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运营商等参与辅助服务、现货交易等市场提供效果评估、收益结6
算服务。
6.2.4用户互动服务
6.2.4.1用能数据服务
为用户提供电能质量监测、功率因数监测、碳排放监测服务。6.2.4.2用电安全服务
具备客户在线监测、评估预警、用电安全管理、客户侧保电等全流程管理功能。6.2.4.3用电优化服务
GB/T15148—2024
具备构建用户用能行为画像的能力,支持能耗监测、能耗分析与诊断、减碳管理等功能。6.2.4.4信息披露服务
向市场参与主体提供用电缺口、响应执行时间、市场出清结果信息。6.2.4.5用户诉求管理
建立用户线上沟通渠道,具备用户诉求闭环管理功能。6.2.5运营运维管理
6.2.5.1基础信息管理
支持档案统计查询、负荷管理装置装拆换信息管理及运行信息统计查询功能。6.2.5.2系统运行管理
具备对服务器、工作站、网络、进程、通道资源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功能,支持故障信息异常告警。6.2.5.3现场运维管理
具备负荷管理装置安装配置方案管理、运行档案管理、远程调试、在线监测、智能运维等功能。6.3主要性能指标
6.3.1可靠性
可靠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遥控成功率不小于99.9%;
主站年可用率不小于99.9%:
系统各分路监测准确率不小于99%。c)
6.3.2实时性
实时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a)负荷管理装置遥信变化发生并上传至主站采集前置服务器的时间不大于3s;负荷管理装置遥测变化发生并上传至主站采集前置服务器的时间不大于3s;b)
主站巡检负荷管理装置重要信息(重要状态信息、总加功率和电能量)的时间不大于5min;d)
主站远程控制操作发起至负荷管理装置收到控制指令并控制分路负荷响应的时间不大于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