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4090-202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4090-2024
中文名称: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Configuration requirement for mountain trail system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4-05-28
实施日期:2024-09-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3711399
相关标签:
健身
步道
配置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家用和商用设备、文娱、体育>>运动设备和设施>>97.220.10运动设施
中标分类号:轻工、文化与生活用品>>文教、体育、娱乐用品>>Y55体育设施及器械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38.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韩建国 王勇峰 张志坚 彭爱琴 袁寿臣 董范 聂建 刘晓明 吕晓燕
起草单位: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登山协会、北京山岳美途体育文化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省宁海县体育局、湖北省登山协会
归口单位: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56)
提出单位:国家体育总局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确立了登山健身步道的分类和通则,规定了登山健身步道的选址要求、设计要求、建设要求、技术要求、配套设施要求、导视系统要求、智慧系统要求、环境保护系统要求、安全救援系统要求、验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各类登山健身步道的分类、设计、建设和验收。
标准内容
ICS 97.220.10
CCSY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4090—2024
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
Configuration requirement for mountain trail system2024-05-28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09-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选址要求
设计要求
建设要求
技术要求
配套设施要求·
休息点
露营地
步道服务中心
停车场·
活动准备区
清洁区
导视系统要求·
智慧系统要求
环境保护系统要求
安全救援系统要求.
14.2救援
15验收要求·
附录A(资料性)
登山健身步道验收表
GB/T44090—2024
GB/T44090—2024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国家体育总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56)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登山协会、北京山岳美途体育文化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省宁海县体育局、湖北省登山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韩建国、王勇峰、张志坚、彭爱琴、袁寿臣、董范、聂建、刘晓明、吕晓燕。m
1范围
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
GB/T44090—2024
本文件确立了登山健身步道的分类和通则,规定了登山健身步道的选址要求、设计要求、建设要求、技术要求、配套设施要求、导视系统要求、智慧系统要求、环境保护系统要求、安全救援系统要求、验收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各类登山健身步道的分类、设计、建设和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0001.1
GB/T10001.2
GB/T10001.4
3术语和定义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登山健身步道
第1部分:通用符号
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第4部分:运动健身符号
mountaintrail system
以登山为基本方式、以健身为目的,在山地上修建的步行道路3.2
wildland
自然过程占主导的野性自然环境,受到人类干扰程度最低的自然景观。3.3
wildlandtrail
荒野线路
位于荒野中的登山健身步道线路。3.4
环境容量
environmentcapacity
在确保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以及承载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3.5
流量控制
flowcontrol
基于生态压力,对单位时间内通过登山健身步道总人数进行的限定。3.6
缓冲带
bufferzone
登山健身步道两侧为保障使用者安全与降低对步道所在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带状区域。1
GB/T44090—2024
shoulder
位于登山健身步道外缘至路基边缘,为保持步道的功能、保护步道主要结构的稳定和为步道访问者临时停留提供位置,并作为步道路面的横向支承,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注:包括硬路肩与保护性路肩。3.8
路肩清洁
shoulder cleanliness
路肩表面无灌木、乔木侵占的状态。4
登山健身步道根据开发程度分为A、B、C三类登山健身步道分类原则见表1。
步道环境
建设程度
路面硬化
公共基础
设施配套
步道系统
通常是城镇到郊区
大量新建(新建面积占总面积大于或等于70%)
以硬化为主
通给水、通电、通信、通路、平整地面
全面修整过
有步道服务中心、驿站
有固定露营地以及中转露营地
有形式完整的休息点
出入口、重要节点及步道沿线人口设有多个停车场
有活动准备区
有路边便利设施
登山健身步道分类原则
分类原则
通常是郊区到自然荒野
部分新建(新建面积占总面积
30%~70%之间)
以非硬化为主,必要时硬化
通给水、通电、通信、通路
部分修整过
有步道服务中心、驿站
有固定或中转(临时)露营地
有休息点
出人口等重要节点设有停车场
出人口设有活动准备区、清洁区有路边便利设施
使使用者达到健身目的与享受登山乐趣。符合山地户外运动的安全原则
维持经过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历史文化和景观原有特征。5.3
通常是自然荒野
局部、少量新建;
不改变地表形态
(新建面积占总面积小于或等
于30%)
以非硬化为主
通给水、通信、通路
少量修整
有步道服务中心、驿站
有中转(临时)露营地
有必要的休息点
出入口设有停车场
出入口设有活动准备区、清洁区5.4登山健身步道的规划应与当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自然生态保护区,文化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以及所在地的土地利用规划等上位规划相统一。2
5.5登山健身步道的分类应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进行配置。5.6登山健身步道的设计方案通过评审后方可实施建设。6选址要求
6.1应选择在海拔3500m以下的山地中。6.2青藏高原地区应选择在海拔5000m以下的山地中。GB/T44090—2024
6.3应避开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暴发、泥石流、风雪灾害等地质不稳定、易发生自然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
6.4应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易于遭到破坏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区域。6.5应保证群众健身的通达便利性。7
设计要求
7.1应利用和改造原始山路、古道、机耕路、防火隔离带等原有路径。注:不破坏自然环境,并使自然景观充分发挥价值。7.2登山健身步道路网中每条步道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资源条件选用不同的设计,应与其他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7.3登山健身步道线路的设置应易于实施救援救护、方便使用者撤离。7.4登山健身步道起点应设置活动准备区7.5登山健身步道及配套设施的设计应符合该区域的环境容量和流量控制要求8建设要求
8.1应就地取材,运用施工现场的地形与素材进行修筑,尽量减少产生建筑垃圾8.2登山健身步道的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登山健身步道的主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等其他辅助类道路。缓冲带的最小宽度为0.3m并应有植被覆盖。
8.3尽量减少石质台阶与硬质路面的使用,应以土质、草质、腐殖质等松软、具有一定弹性的路面为主。8.4应具有一定坡度。坡度超过35%且无法通过展线进行降坡处理时应设台阶。台阶应采用石制、木制、土木混制等形式
8.5应修建完善的排水系统。
8.6因地制宜,根据环境容量和流量控制,采用相应工法进行步道路面、缓冲带、木栈道、桥梁、台阶、排水系统、配套设施等的建设
8.7建设中涉及水、电、排污等工程建设的,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规范及规定9技术要求
登山健身步道三个分类分别采用不同的技术参数,见表2。3
GB/T44090—2024
登山健身步道分类技术参数
技术参数
路面宽、坚实、稳定,通常整条步路面和交通
流量(依照流
量控制)
路面宽度(除
注明外均为
非荒野线路)
纵坡坡度
横坡坡度
路肩清洁
路面状态
转弯半径
路面硬化
步道系统
一级导视
二级导视
三级导视
道规格统一
交通流量低到中时设单行线
交通流量中到高时设双行线
无荒野线路
单行线宽度1m~2m
双行线宽度1.5m~3m
建筑最小宽度1m
理想坡度3%~10%
最大坡度20%
理想坡度3%~5%
最大坡度8%
0.45m~0.6m
无突起
无障碍物
台阶总长度不超过该条步道总
长度的12%
1.8m~2.4m
路面硬化总面积大于30%
建筑普遍或连续
人工或自然涉水
可包括桥梁、木栈道、路肩、扶手、路边便利设施及类似设施
设置于各出人口
设置于各关键节点、功能区、岔路口
每500m等距设置,如遇岔口加
密设置
路面宽且相对平整,少有不规bZxz.net
单行线
局部交通流量高的路段设双
荒野单行线宽度0.6m~0.8m
单行线宽度0.8m~1.5m
双行线宽度1.2m~2m
建筑最小宽度0.5m~1m
理想坡度5%~18%
最大坡度30%
理想坡度5%~12%
最大坡度18%
0.3m~0.5m
突起不常见、不连续
障碍物不常见、量小;单体直径小于0.2m
台阶总长度不超过该条步道总
长度的10%
1.2m~2.4m
路面硬化总面积小于15%
建筑普遍或大量
人工或自然涉水
在保护资源或方便使用者时,可架设桥梁
有路边便利设施
设置于主出入口
设置于各关键节点、功能区、岔路口
每500m等距设置,如遇岔口加
密设置
路面连续、明显
单行线
荒野单行线宽度0.5m~0.6m
单行线宽度0.6m~1m
双行线宽度1m~1.5m
建筑最小宽度0.5m
理想坡度7%~22%
最大坡度50%
理想坡度8%~18%
最大坡度28%
0.3m~0.5m
突起可能常见,但不连续
障碍物可能常见但量不大且
不是为增加挑战性;单体直径
小于0.25m
台阶总长度不超过该条步道
总长度的8%
0.9m~1.8m
路面非硬化
建筑常见
自然涉水为主,必要时采用人
工涉水
在保护资源、连接道路时,可
架设桥梁
设置于主出人口
设置于关键节点、重要功能区
每500m等距设置,如遇岔口
加密设置
警示标识
劝示标识
设置于必要处
设置于需要处
登山健身步道分类技术参数(续)技术参数
设置于必要处
设置于需要处
GB/T44090-—2024
设置于必要处
设置于必要处
“登山健身步道路面的纵坡坡度计算采取百分比法,即取纵向坡度两个端点的高程差与这两点间水平距离的百分比。
6登山健身步道路面的横坡坡度计算采取百分比法,即取步道路面中心点与一侧边线点的高程差与这两点间水平距离的百分比。
配套设施要求
休息点
应就地取材。
休息点的建筑物形态颜色应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应设置固定座位。根据环境及使用需要设置遮雨篷、固定桌子、厕所等设施设置间隔不大于2km。
露营地
单程超过20km,应设置露营地。应建在山体地质结构稳定、无上方威胁、无洪水危险、干燥平整、靠近水源地的安全地区。应设置帐篷区、用火区、卫生区。根据环境及使用需要设置取水区、用餐区、娱乐区、休息区等。应设有厕所。厕所的设立应避开水源地60m以上。步道服务中心
应设步道服务中心。根据环境及使用需要设置多处。视条件提供登山健身步道信息咨询、住宿、补给、垃圾处理、安全救援、医疗等服务。停车场
应在主出人口设置停车场。根据环境及使用需要设置多处。活动准备区
应在出入口设置活动准备区。
5清洁区
B类、C类登山健身步道出入口应设置清洁区,配备气流除尘设备。根据环境及使用需要配备衣物烘干设备。
导视系统要求
导视系统由导视标识、警示标识、劝示标识、路书共同组成。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