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24406-202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 24406-2024
中文名称:专用校车学生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trength of student seat and their anchorages of special school bus
标准状态:即将实施
发布日期:2024-06-25
实施日期:2025-0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3163678
相关标签:
专用
校车
学生
座椅
车辆
固定
强度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道路车辆工程>>道路车辆装置>>43.040.60车身及车身附件
中标分类号:车辆>>汽车底盘与车身>>T26车身(驾驶室)及附件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38.0
相关单位信息
归口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专用校车学生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强度的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专用校车上的学生座椅以及用于安装该座椅的车辆固定件,也适用于专用校车上安装于学生座椅前方的约束隔板。
标准内容
ICS43.040.60
CCS T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44062024
代替GB24406—2012
专用校车学生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Strength of student seat and their anchorages of special school bus2024-06-25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5-01-01 实施
1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4要求
座椅要求
座垫要求
4.3车辆固定件要求
5试验方法
前碰动态试验
5.2后碰动态试验
6同一型式判定
7标准的实施
附录A(规范性)伤害指标的确定附录B(规范性)测量系统及数据处理参考文献
GB 24406—2024
GB24406—2024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24406—2012《专用校车学生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与GB24406—201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一删除了术语“座椅系统”“辅助座椅”“基准平面”及其定义(见2012年版的3.1、3.8、3.9):一更改了“学生座椅系统”“调整系统”“位移系统”“锁止系统”“固定件”“连接件”“座椅间距”的术语及定义(见3.1~3.7,2012年版的3.2~3.7、3.10);-增加了术语“G点”及其定义(见3.9);一增加了试验中头枕不应脱离的要求(见4.1.1);更改了头部伤害指标HIC的计算时间限(见4.1.2.2a)和A.1,2012年版的4.1.2.3a)和B.1);增加了颈部伤害要求「见4.1.2.2b)]:更改了腿部伤害要求(见4.1.2.2d),2012年版的4.1.2.3c);-增加了碰撞后带扣解锁力要求(见4.1.2.3);更改了座椅及其连接件的强度和断裂要求(见4.1.2.4,2012年版的4.1.2.4~4.1.2.6):-更改了当座椅后部不会被未约束的乘客所撞击时的豁免范围(见4.1.2.5,2012年版的4.1.2.8);更改了后碰性能要求(见4.1.3,2012年版的4.1.3);一删除了在特定情况下能够通过GB14167的试验来满足车辆固定件强度要求的情况(见2012年版的4.3.4);
-更改了座椅或约束隔板的准备中关于试验平台的要求(见5.1.1.1,2012年版的5.1.1.2);更改了前碰动态试验中第一排座椅(或约束隔板)与第二排座椅的间距(见5.1.1.2,2012年版的5.1.2.2);
更改了座椅高度差对试验方案的影响(见5.1.1.3,2012年版的4.1.2.7);更改了前碰动态试验中使用的儿童假人(见5.1.2.1.1和5.1.3.1.1,2012年版的5.1.2.3.1);更改了前碰动态试验中假人定位要求(见5.1.2.1.3~5.1.2.1.5,2012年版的5.1.2.3.3和5.1.2.3. 4) ;
更改了前碰动态试验中试验波形的描述方法和速度范围(见5.1.2.2,2012年版的5.1.2.4);一删除了静态加载试验方法(见2012年版的5.2);增加了后碰动态试验方法(见5.2②);一增加了同一型式判定(见第6章);一增加了颈部伤害指标的计算方法(见A.2);增加了颈部伤害的测量和数据处理要求[见B.2.2中的b]]。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本文件于2009年首次发布,2012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1范围
专用校车学生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本文件规定了专用校车学生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强度的要求及试验方法。GB244062024
本文件适用于专用校车上的学生座椅以及用于安装该座椅的车辆固定件,也适用于专用校车上安装于学生座椅前方的约束隔板。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4166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约束系统、儿童约束系统和ISOFIX儿童约束系统GB24407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
ISO6487:2015道路车辆碰撞试验中的测量技术设备(Roadvehicles—Measurementtech-niques in impact tests-Instrumentation)3术语和定义
GB2440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学生座椅student seat
专用校车上用于乘坐3周岁及以上学龄前幼儿或9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座椅。注:根据适用乘员分为幼儿座椅、小学生座椅、中小学生座椅。3.2
调节装置adjustmentsystem
能将座椅或其部件的位置调整到适应乘员乘坐姿态的装置。[来源:GB13057—2023,3.2]
displacement system
移位装置:
在没有固定的中间位置情况下,可使座椅或某个部件横向或纵向移动,以方便乘客进出的装置。[来源:GB13057—2023,3.3]
锁止装置lockingsystem
能保证座椅或其部件保持在其使用位置的装置。[来源:GB13057—2023,3.4]
车辆固定件anchorage
用于固定座椅的车身部分,包括用来将座椅安装到车身上的螺栓等零件。GB 244062024
[来源:GB13057—2023,3.5]
座椅连接件
seat attachment
座椅上用于和车身相连接的部分。注:如椅腿、侧挂等
[来源:GB13057—2023,3.6]
seatspacing
座椅间距
座椅处于设计位置时,后方座位的座椅靠背中垂面前部凸起部分至前方座位的座椅靠背(或约束隔板)中垂面后部凸起部分之间的在车辆前进方向上的距离,在后方座椅的座垫上表面最高点上方200mm高度处水平测量。
[来源:GB13057—2023,3.11,有修改】3.8
约束隔板restrainingbarrier
安装在车身结构上,用于在碰撞事故或紧急制动过程中约束或保护紧邻其后方乘客的装置、[来源:GB13057—2023,3.12]
G点Gpoint
座椅处于设计位置时,在座椅中垂面上,同靠背表面相切的垂线与座垫上表面的交点;对于半靠背座椅,为靠背表面的延长线与座垫上表面的交点。[来源:GB/T13053—2008,3.4.14,有修改]4要求
4.1座椅要求
4.1.1通则
所有学生座椅应前向安装。所提供的每个调节装置和移位装置均应配备自动锁止装置,试验后座椅的调节装置、移位装置和锁止装置充许产生变形、部分断裂,但锁止装置应保持锁定状态。如果有头枕,则在考核4.1.2和4.1.3性能要求的试验中头枕不应从座椅上完全脱离,4.1.2前碰性能要求
4.1.2.1在5.1.2试验中,假人应能被其前方座椅(或约束隔板)限制住,并满足以下要求:对于幼儿专用校车座椅、小学生专用校车座椅(或约束隔板),假人躯干和头部的任何部分向前位移不应超过位于假人乘坐的座椅G点前1.1m的横向垂面;一一对于中小学生专用校车座椅(或约束隔板),假人躯干和头部的任何部分向前位移不应超过位于假人乘坐的座椅G点前1.2m的横向垂面。4.1.2.2
在5.1.3试验中,按附录A和附录B确定的假人伤害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头部伤害指标(HIC5)小于500:a)
颈部伤害指标(Ni)小于1.0;
胸部伤害指标(ThAC)小于30g(累计持续时间小于3ms者除外)(g=9.81c
m/s2);
d)在使用混合IⅢI型第5百分位假人进行试验时,腿部伤害指标(FAC)小于6.8kN。4.1.2.3在5.1.3试验中约束假人的安全带应能将假人约束在座椅上且不失效,试验后其带扣解锁力不2
应超过60N。
4.1.2.4按5.1.2和5.1.3试验时,学生座椅(或约束隔板)及其连接件应满足以下要求:a)试验中,座椅(或约束隔板)及其连接件或配件不完全分离;GB 24406—2024
b)试验中,即使一个或多个车辆固定件部分分离或其周边区域产生永久变形,座椅(或约束隔板)仍能固定住,且所有锁止装置保持锁定:试验后,座椅(或约束隔板)及其附件的结构件无导致人体伤害的断裂或尖角、锐边。座椅背面c)
采用直径165mm的球体能够接触到邵尔A硬度大于50的任意部分,其曲率半径大于5mm则认为满足要求。
4.1.2.5当座椅后部不会被未约束的乘客所撞击时(即后方无前向座椅),允许不做5.1.2规定的试验,此时,其车辆固定件强度应按5.1.3中第二排座椅的试验状态进行试验,并满足4.1.2.3和4.1.2.4的要求。试验时可不放置第一排座椅,第二排座椅按以下要求选择试验假人且无需测量假人伤害:一一对于幼儿专用校车座椅,应使用Q系列6岁或P系列6岁儿童假人进行试验;一对于小学生专用校车座椅、中小学生专用校车座椅,仅使用混合Ⅲ型第5百分位假人进行试验。
4.1.3后碰性能要求
按5.2试验时,按附录A和附录B确定的假人伤害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4.1.3.1
头部伤害指标(HIC15)小于500;a)
颈部伤害指标(Ni)
小于1.0;
胸部伤害指标(ThAC)小于30g(累计持续时间小于3ms者除外)(g=9.81c)
4.1.3.2按5.2试验时,座椅靠背的最大后倾角度变化量不应超过25°。4.1.3.3按5.2试验时,座椅及其连接件应满足以下要求:a)试验中,座椅、座椅连接件或配件不完全分离;m/s2)。
b)试验中,即使一个或多个车辆固定件部分分离或其周边区域产生永久变形,座椅仍能固定住,且所有锁止装置保持锁定。4.2座垫要求
在座垫中心点区域,在1s5s内,对座垫施加方向向上的大小相当于座垫质量5倍的力,保持5s,座垫的任何安装点都不应分离。4.3车辆固定件要求
4.3.1车辆固定件应按5.1和5.2的规定进行试验,并满足4.1.2.4和4.1.3.3的要求。4.3.2当一种车型上有多种型式的车辆固定件时,应有一种基本型式的车辆固定件满足4.3.1的要求,其他型式的车辆固定件都应进行5.1.2和5.2规定的试验,并满足4.1.2.4和4.1.3.3的要求。如果几种型式的座椅其前后椅脚脚端距离不相等,且都能安装在相同的固定件上,试验应用脚端距离最短的座椅进行。
5试验方法
5.1前碰动态试验
5.1.1试验准备
5.1.1.1考核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时,第一排座椅(或约束隔板)及第二排座椅应与实车布置相同并安GB 244062024
装在代表车身结构的试验平台上,试验平台为座椅提供的固定件应与安装该座椅的车辆固定件相同;仅考核座椅时,第二排座椅可与第一排座椅相同,并允许将座椅安装在刚性试验平台上,但应使用与原车配置相同规格的螺栓安装并固定座椅。5.1.1.2第二排座椅平行地安装在第一排座椅后方,调节状态一致。第二排座椅与第一排座椅(或约束隔板)间距应按表1的规定设置,座椅间距误差不大于1%。制造厂也可选择按车辆上的最小座椅间距进行试验。
表1试验使用的座椅间距
座椅类型
幼儿专用校车座椅
小学生专用校车座椅
中小学生专用校车座椅
座椅间距/mm
5.1.1.3座椅G点与紧邻其后的座椅G点的高度差如果不大于72mm,可将第一排座椅和第二排座椅安装在相同高度进行试验;如果高度差大于72mm,应按实际安装高度定位第一排座椅和第二排座椅进行试验。根据制造厂的选择,允许高度差以每增加72mm为一区间,并按该区间内最大高度差进行试验。
5.1.1.4将试验平台牢固地固定在试验台车上,安装方向能够模拟正面碰撞,其固定方式不应对座椅和试验平台的连接产生加固效果。5.1.1.5第一排座椅或约束隔板的装饰件和附件应齐全,如座椅配有小桌、扶手等附件,应处于收起位置。如照管人员座椅/位连接在约束隔板上,在进行5.1.2规定的试验时,在照管人员座椅/位上放置TNO-10假人或混合IⅢI型第50百分位假人并佩戴安全带进行试验;在进行5.1.3规定的试验时,照管人员座椅/位不放置假人。
5.1.1.6对于可横向调节的座椅,应调节到横向最宽位置。5.1.1.7对于座椅靠背可调节的座椅,调节到尽可能接近制造厂推荐的正常使用值,如果制造厂无推荐值,则尽可能靠近铅垂面向后倾斜25°的位置。5.1.1.8对于装有高度可调头枕的座椅,头枕应调节至最低位置。5.1.1.9安装在座椅上的安全带应与原车状态一致并符合GB14166的规定。5.1.1.10试验环境温度应稳定,并保持在19℃~26℃范围内。5.1.2无约束试验
5.1.2.1假人bzxZ.net
5.1.2.1.1根据后排座位对应的座椅类型,按以下要求使用假人)进行试验:a)对于幼儿专用校车座椅,使用儿童假人(P系列6岁或Q系列6岁)进行试验;b)对于小学生专用校车座椅、中小学生专用校车座椅,使用儿童假人(P系列6岁或Q系列6岁)和混合Ⅲ型第5百分位假人各进行一次试验:c)对于照管人员座椅/位,使用TNO-10假人或混合IⅢI型第50百分位假人2进行试验。5.1.2.1.2假人应无约束地放置在第二排座椅上,使其中垂面与乘坐位置的中垂面重合。1)假人不需测量伤害值。
2)照管人员座椅/位上的假人参照混合IⅢI型第5百分位假人的定位方法进行定位,如果该假人与相邻学生座椅上的假人干涉,则优先保证学生座椅上的假人的定位。4
5.1.2.1.3每个试验假人按下列步骤定位在座椅上。a)将假人放置在座椅上。
b)将一块76mmx76
mm的刚性平面尽可能低地放置在假人驱于的前面。GB 24406—2024
以250N~350N的水平力将此平面压向假人躯干;拉动假人的肩部,将躯干向前拉到垂直位c)
置,然后再放回到靠背上,该动作做两次;保持头部中垂面平行于车辆的纵垂面。d)将该刚性平面移去。
将座椅上的假人向前移动,重复步骤b)~步骤d)。e
调整假人四肢,对于混合Ⅲ型第5百分位假人,肘部接触到靠背,双手应放在大腿上,双腿尽可能平行并尽量前伸,脚跟接触地板;对于儿童假人,上臂与胸骨对齐,双手应放在大腿上,双腿尽可能平行并尽量前伸,脚跟尽量接触地板。5.1.2.1.4假人定位中,如因空间有限导致出现干涉,则优先保证假人中垂面与座椅中垂面尽可能重合,其他部位尽可能接近设定目标。碰撞时,所装仪器应对假人的运动无任何影响。5.1.2.1.5
5.1.2.2碰撞模拟
5.1.2.2.1试验台车的减速度或加速度-时间的曲线应在图1阴影区域内。5.1.2.2.2试验台车的速度变化量应为32km/h34km/h。注:速度变化量是指碰撞结束时刻的速度与初始速度的差值。对于加速式台车初始速度为O;对于减速式台车初始速度为碰撞时刻的速度,碰撞结束时刻的速度为台车的反弹速度。采用加速度曲线积分的方法计算。14 1
时间/ms
100110120130140150
图1前碰减速度或加速度-时间的曲线5.1.3有约束试验
5.1.3.1假人
5.1.3.1.1根据后排座位对应的座椅类型,按以下要求使用假人进行试验:a)对于幼儿专用校车座椅,使用Q系列6岁儿童假人进行试验:b)对于小学生专用校车座椅、中小学生专用校车座椅,使用Q系列6岁儿童假人和混合Ⅲ型第5百分位假人各进行一次试验;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