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7737.119-202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7737.119-2024
中文名称:同轴通信电缆 第1-119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同轴电缆及电缆组件的射频功率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Coaxial communication cables—Part 1-119:Electrical test methods—RF power for coaxial cables and cable assemblie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4-04-25
实施日期:2024-1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8567453
相关标签:
同轴
通信
电缆
电气
试验
方法
同轴电缆
组件
射频
功率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电信设备用部件和附件>>33.120.10同轴电缆、波导
中标分类号: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电子元件>>L26波导同轴元件及附件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EC 61196-1-119:2023,MOD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8页【彩图】
标准价格:54.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殷海成、童攀、潘倩、田祥身、莫思铭、肖仁贵、朱云川、李亚明、李广省、陈卫东、郭嬿、许刚
起草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安胜达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全信传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宏安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华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电子设备用高频电缆及连接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0)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描述了射频同轴电缆及电缆组件在规定频率、温度及海拔下射频额定功率和耐功率的试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射频同轴电缆及电缆组件。
标准内容
ICS33.120.10
CCSL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737.119—2024
司轴通信电缆第1-119部分:电气试验方法同轴电缆及电缆组件的射频功率Coaxial communication cablesPart 1-119:Electrical test methods-RFpowerforcoaxialcablesandcableassembliesIEC61196-1-119:2023,MOD)
2024-04-25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11-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试样(TS)的制备
同轴电缆
电缆组件
试验条件
试验原理
试验设备
试验程序
耐功率
额定平均功率和连续波功率
附录A(资料性)
试验程序
额定平均功率/连续波功率-低频功率交流试验A.2附录A中使用的符号
附录B(资料性)
高VSWR负载对电缆及电缆组件射频功率性能的影响B.2电缆和电缆组件的耐功率评估参考文献
峰值功率波形示意图:
图2试验原理
低频功率测试设备的布置:
频率略有变化的RG316电缆的热分布3.5mm空气线连接器内导体的测量温度图B.2
GB/T17737.119—2024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GB/T17737.119—2024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本文件是GB/T17737《同轴通信电缆》的第1-119部分。GB/T17737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1部分:总规范总则、定义和要求:第1-100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1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2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3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4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5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6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7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8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12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13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15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19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22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200部分:环境试验方法
第1-201部分:环境试验方法
第1-203部分:环境试验方法
第1-205部分:环境试验方法
第1-301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02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08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10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13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14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16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17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18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24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25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通用要求;
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电缆介质绝缘电阻试验;
电缆的电容试验;
电缆的电容稳定性试验;
电缆介质的耐电压试验;
电缆护套的耐电压试验;
电缆颤噪电荷电平(机械感应噪声)试验;特性阻抗、相位延迟、群延迟、电长度和传播速度试验;回波损耗(阻抗一致性)试验;
衰减常数试验;
阻抗均匀性(脉冲/阶跃函数回波损耗)试验;同轴电缆及电缆组件的射频功率;同轴电缆间串音试验;
通用要求;
电缆的冷弯性能试验;
电缆的渗水试验;
耐溶剂及污染液试验;
椭圆度试验;
偏心度试验;
铜包金属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试验;铜包金属的扭转特性试验;
介质和护套的附着力;
电缆的弯曲试验
电缆的最大抗拉力试验;
电缆抗压试验
热性能试验;
电缆耐磨性试验;
风激振动试验。
一第3部分:局域网用同轴电缆分规范。第4部分:漏泄电缆分规范。
第5部分:CATV用干线和配线电缆分规范。第8部分:聚四氟乙烯绝缘半柔电缆分规范:·第8-1部分:聚四氟乙烯绝缘半柔电缆空白详细规范GB/T17737.119—2024
一第9部分:柔软射频同轴电缆分规范。一第10部分:含氟聚合物绝缘半硬电缆分规范第11部分:聚乙烯绝缘半硬电缆分规范本文件修改采用IEC61196-1-119:2023《同轴通信电缆第1-119部分:电气试验方法同轴电缆
及电缆组件的射频功率》。
本文件与IEC61196-1-119:2023的技术差异及其原因如下:明确了公式(5)简化为公式(6)的条件,将\当αt,≤1且αf≤1,或|α一αt,/<0.5dB或0.5dB/m时”更改为\当α≤1dB且α1dB,或|αα/≤0.5dB或lα一α≤0.5dB/m时”,避免产生歧义;
更改了图A.1的短路连接位置,避免造成歧义。本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改动: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将未在正文中规范性引用的IEC61196-1-113由第2章移至参考文献;更正了公式(2)、公式(3)和公式(4)中符号的单位,将P;、P、P。、P、P。的单位由“分贝(dB)”更正为“毫瓦分贝(dBm)”,功率的单位为绝对量;更正了公式(4)中参考功率的符号,将“P。”更正为“P。”;更正了第8章中内导体温度的符号,将“t”和\tix”更正为“T”和“Tix”,前后文保持一致;更正了8.2.1b)中的温度单位,将“15K”更正为“15℃”,前后文保持一致;一更正了公式(5)和公式(6)的符号下标格式,将“Pn”和“Pi2”更正为“P,”和“P,”,符号说明未体现其为入射功率;
更正了公式(5)、公式(6)和A.2中的符号,将\αn”和\α2”更正为\α”和\αtz”;删除了8.2.1中重复的段落;
更正了A.2中符号C。”的说明,将\C,>1”和\C;=1”更正为“C。>1”和\C。=1”;一增加了A.2中符号P的说明,公式(A.13)中出现:更正了公式(A.5)中符号下标格式,将“α”和“f”更正为“α”和\f,”;更正了公式(A.8),将A。公式分子部分中“:”更正为“c。”,将公式中符号解释“A”更正为“a”,与符号说明保持一致;
更正了公式(A.12)中的符号,将“K,”更正为“K”,与符号说明保持一致。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电子设备用高频电缆及连接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0)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安胜达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全信传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宏安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华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股海成、童攀、潘倩、田祥身、莫思铭、肖仁贵、朱云川、李亚明、李广省、陈卫东、郭嫌、许刚。
GB/T17737.119—2024
同轴通信电缆具有传输损耗低、抗电磁干扰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电子设备内部及外部的信息传输线,其用途涉及通信、广播电视、雷达、电子对抗、数据总线等领域GB/T17737《同轴通信电缆》包括了同轴通信电缆的术语、设计、材料、试验方法,以及各种同轴电缆的结构及材料要求、技术要求、质量保证规定、包装运输贮存和工程使用数据等内容。GB/T17737中:GB/T17737.1为总规范,GB/T17737.1XX(第1-1XX部分)为各类电气试验方法标准、GB/T17737.2××(第1-2××部分)为各类环境试验方法标准、GB/T17737.3××(第1-3×X部分)为各类机械试验方法标准,GB/T17737.3~GB/T17737.X为各类产品规范。产品规范在编制时引用总规范的通用要求,以及相关试验方法标准。GB/T17737拟由以下部分构成。
第1部分:总规范总则、定义和要求。目的在于规定同轴电缆设计和试验方法的总则、定义和要求。
第1-100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1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2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3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4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5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6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7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08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10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11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12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13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14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15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16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19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22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23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24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25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126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第1-200部分:环境试验方法
第1-201部分:环境试验方法
第1-203部分:环境试验方法
第1-205部分:环境试验方法
第1-206部分:环境试验方法
通用要求;
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电缆介质绝缘电阻试验;
电缆的电容试验;
电缆的电容稳定性试验;
电缆介质的耐电压试验;
电缆护套的耐电压试验;
电缆颤噪电荷电平(机械感应噪声)试验;特性阻抗、相位延迟、群延迟、电长度和传播速度试验;连续性试验;
相位常数的稳定性试验;
回波损耗(阻抗一致性)试验;
衰减常数试验;
电感试验;
阻抗均匀性(脉冲/阶跃函数回波损耗)试验;用时域反射(TDR)法测量阻抗;同轴电缆及电缆组件的射频功率;同轴电缆间串音试验;
漏泄电缆的衰减试验;
漏泄电缆的耦合损耗试验;
等效相对介电常数和等效介质损耗因数试验;灭晕电压试验;
通用要求;
电缆的冷弯性能试验;
电缆的渗水试验;
耐溶剂及污染液试验;
电缆的气候顺序试验;
GB/T17737.119—2024
第1-208部分:环境试验方法
第1-209部分:环境试验方法
。第1-212部分:环境试验方法
第1-215部分:环境试验方法
第1-301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02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03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04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05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08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10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13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14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16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17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18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24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第1-325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纵向耐压;
热循环;
UV稳定性;
高温下的电缆老化;
椭圆度试验;
偏心度试验;
银和锡镀层厚度试验;
耐冲击;
可焊性和耐焊接热;
铜包金属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试验;铜包金属的扭转特性试验;
介质和护套附着力;
电缆的弯曲试验;
电缆的最大抗拉力试验;
电缆抗压试验;
热性能试验;
电缆耐磨性试验;
风激振动试验。
-一第3部分:局域网用同轴电缆分规范。目的在于确立局域网用同轴通信电缆的特性和通用性能要求、质量评定程序、试验和测试方法以及推荐的额定值第4部分:漏泄电缆分规范。目的在于确立漏泄同轴通信电缆的特性和通用性能要求、质量评定程序、试验和测试方法以及推荐的额定值。第5部分:CATV用干线和配线电缆分规范。目的在于确立用于CATV干线和CATV配线同轴通信电缆的特性和通用性能要求、质量评定程序、试验和测试方法以及推荐的额定值。第6部分:CATV引人电缆分规范。目的在于确立CATV引入线同轴通信电缆的特性和通用性能要求、质量评定程序、试验和测试方法以及推荐的额定值一第7部分:BCT用电缆分规范。目的在于确立BCT用同轴通信电缆的特性和通用性能要求、质量评定程序、试验和测试方法以及推荐的额定值。第8部分:聚四氟乙烯绝缘半柔电缆分规范。目的在于确立聚四氟乙烯绝缘半柔软同轴通信电缆的特性和通用性能要求、质量评定程序、试验和测试方法以及推荐的额定值。第8-1部分:聚四氟乙烯绝缘半柔电缆空白详细规范。.
第9部分:柔软射频同轴电缆分规范。目的在于确立柔软射频同轴通信电缆的特性和通用性能要求、质量评定程序、试验和测试方法以及推荐的额定值。第10部分:含氟聚合物绝缘半硬电缆分规范。目的在于确立含氟聚合物绝缘半硬同轴通信电缆的特性和通用性能要求、质量评定程序、试验和测试方法以及推荐的额定值。第11部分:聚乙烯绝缘半硬电缆分规范。目的在于确立聚乙烯绝缘半硬同轴通信电缆的特性和通用性能要求、质量评定程序、试验和测试方法以及推荐的额定值第13部分:二氧化硅绝缘半硬电缆分规范。目的在于规定二氧化硅绝缘半硬同轴电缆的特性和通用性能要求、质量评定程序、试验和测试方法以及推荐的额定值。V
1范围
GB/T17737.119—2024
同轴通信电缆第1-119部分:电气试验同轴电缆及电缆组件的射频功率方法
本文件描述了射频同轴电缆及电缆组件在规定频率、温度及海拔下射频额定功率和耐功率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射频同轴电缆及电缆组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ISO和IEC维护的用于标准化的术语数据库网址如下:IEC电工学:https://www.electropedia.org-ISO在线浏览平台:https://www.iso.org/obp3.1
额定功率
powerrating
在规定频率和标准环境条件下,当电缆组件端接与特性阻抗相一致的负载时,能连续承载不超过最大允许工作电压也不超过最大内导体温度的输人功率。3.2
耐功率
powerwithstanding
在规定的温度、海拔和频率下,射频同轴电缆和电缆组件承载相关规范中规定功率的能力。3.3
平均功率
averagepower
在规定的频率、温度和海拔下,射频同轴电缆和电缆组件的能量转换率跨越多个射频波形周期的平均值。
峰值功率
peakpower
在规定的温度和海拔下,注入射频同轴电缆和电缆组件一个周期T内脉冲持续时间为t,占空比为R的最大射频功率Pmax
注:占空比、脉冲持续时间和周期的关系如图1所示,并由公式(1)表示,1
GB/T17737.119—2024
式中:
R-占空比,%;
T--脉冲持续时间,单位为秒(s);T---—一个脉冲周期,单位为秒(s)。3.5
连续波功率
峰值功率波形示意图
continuouswavepower
当公式(1)中的占空比R=1时,图1中近似为一条直线的功率曲线。4试样(TS)的制备
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的两端宜端接匹配的大功率射频同轴连接器,以制成射频电缆组件作为试样(TS)。电缆的长度宜足够长,使得两端连接器引起的热耗散能忽略不计。选取的连接器应适合直接连接到试验设备上。连接器的射频额定功率应高于被试同轴电缆的射频功率。对于额定平均功率和额定连续波功率试验.应监测TS的内导体温度:a
在电缆长度的中间和至少远离TS两端0.5m的位置钻一个小孔,能插入温度传感器并测量内导体的温度;
将温度传感器(如光纤温度传感器)插人孔中以测量内导体的温度T。如在相关规范中有规定,也应监测TS的内导体温度用于耐功率试验。如不关心介质和内导体的额定温度,试验能在不监测内导体温度的情况下进行。4.2
电缆组件
每根被试电缆组件都应作为一个试样(TS)。对于额定平均功率和额定连续波功率试验,应监测TS的内导体温度TS应做如下准备。
在电缆长度的中间位置、连接器的两端以及连接器和电缆之间的连接处分别钻一个小孔,能插入温度传感器来测量内导体的温度。如连接器的最小横截面既不在连接器的末端,也不在连接器和电缆的连接处,则在横截面最小的位置上也钻一个孔。b)将温度传感器(如光纤温度传感器)插人每个孔中以测量内导体的温度Tx。如在相关规范中有规定,也应监测TS的内导体温度用于耐功率试验。如不关心介质和内导体的额定温度,试验能在不监测内导体温度的情况下进行。试验条件
试验应在稳定的温度和气压条件下进行。a
温度稳定:
当试样在5min内的温度变化不超过土2℃时,应认为温度稳定;GB/T17737.119—2024
当使用试验箱时,试验箱和试样在5min内的温度变化不超过士2℃时,应认为温度稳定。海拔稳定:
当规定了特定海拔的额定功率时,低气压试验箱在10min内的气压变化处于规定值的土5%范围内时,认为海拔稳定。
试验原理
如图2所示,使用功率源、定向耦合器、固定衰减器(需要时)、功率计和负载的组合进行试验。在定向耦合器处,入射功率P,在耦合端口P,和连接到TS发射端口之间分配,采用功率计测量参考功率P。。如有必要,能在定向耦合器和功率计之间插入固定衰减器,将功率电平调整到功率计的试验范围内。也可使用馈线进行试验。如使用馈线,则试样的输入功率将被馈线衰减。TS端接负载。P
功率源
定向稠合器
功率计
固定衰减器
图2试验原理
由于耦合器的耦合因子C[由公式(2)计算],固定衰减器的衰减值D[由公式(3)计算]和馈线的衰减A(如使用)是确定的,因此试样的实际输人功率能由公式(4)获得。C=10lgp
D=10lgP
P=P。+D+C-A
式中:
耦合器的耦合因子,单位为分贝(dB):耦合器的人射功率,单位为毫瓦分贝(dBm);耦合端口的功率值,单位为毫瓦分贝(dBm);固定衰减器的衰减,单位为分贝(dB);固定衰减器衰减后的功率值,单位为毫瓦分贝(dBm);TS的人射功率值,单位为毫瓦分贝(dBm);(2)
..(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