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30102-2024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
GB/T 30102-202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0102-2024

中文名称: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Guidelines for the recovery and recycling of plastics waste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4-05-28

实施日期:2024-1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6745037

相关标签: 塑料 废弃物 回收 利用 指南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橡胶和塑料工业>>塑料>>83.080.01塑料综合

中标分类号:化工>>合成材料>>G31合成树脂、塑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30102-2013

采标情况:ISO 15270:2008,MOD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4页

标准价格:43.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孙华丽、秦玉飞、胡新福、陈满英、李志杰、李玉娥、吕爱龙、杨双桥、虞娇蓉、陈奇立、熊维、李立新、夏文君、白时兵、范全党、鲍国林、毛贵明、李晓涵、朱怀才、邢向阳、吴兆启、欧晢文、林明华

起草单位:公元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格林循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富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上海英科实业有限公司、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日丰企业(佛山)有限公司、四川大学、浙江德首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宁波福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

归口单位: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8)

提出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给出了塑料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过程中的来源、回收和再利用、回收质量、材料标准和产品规范等方面的指导,并给出了消费前和消费后来源产生的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的多种方式。 本文件适用于塑料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的管理和应用。 注:本文件建立了在回收利用过程的所有步骤中需考虑的一般质量要求,并且为材料标准、测试标准和产品规范提供通用建议。本文件中提出的处理阶段、要求、建议和术语具有普遍适用性。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83.080.01
CCS G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www.bzxz.net
GB/T30102—2024
代替GB/T30102—2013
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recovery and recycling of plastics waste(ISO 15270:2008,Plastics—Guidelines for the recovery andrecycling of plastics waste, MOD)2024-05-28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12-01实施
GB/T30102—2024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30102—2013《塑料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循环指南》,与GB/T30102—201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批次、混合塑料、转化设备、填埋场、有机再循环的定义(见2013年版的3.3、3.7、3.9、3.18、3.23),更改了回收利用、再利用、再使用、化学再利用的定义(见3.4、3.5、3.6、3.11,2013年版的3.28、3.30、3.32、3.14),增加了物理再利用、回收含量的定义(见3.10、3.15);—更改了来源概要(见4.1,2013年版的4.1);更改了消费前材料的来源(见4.2,2013年版的4.2);更改了一次性用品的来源(见4.3.1,2013年版的4.3.1);一将“回收”更改为“回收和再利用”(见第5章,2013年版的第5章);一增加了材料回收概要的要求(见5.2.1,2013年版的5.2.1);更改了分离和分类的位置(见5.2.2,2013年版的5.2.2.2.2);—增加了物理再利用的内容(见5.2.4);一更改了关于回收质量的要求(见第6章,2013年版的第6章);一更改了材料标准和产品规范的要求(见第7章,2013年版的第7章)。本文件修改采用ISO15270:2008《塑料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本文件与ISO15270:2008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两个文件之间的结构编号变化对照一览表见附录A。
本文件与ISO15270:2008的技术差异及其原因如下:一用规范性引用的GB/T2035替换了ISO472:1992,以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删除了批次、混合塑料、转化设备、填埋场、有机再循环的定义,更改了回收利用、再利用、再使用、化学再利用的定义,增加了物理再利用、回收含量的定义(见第3章),便于使用的同时与国内废弃物产品回收利用术语相协调,符合标准编写需要;更改了来源概要(见4.1),以符合国内实际情况;一增加了消费前材料的来源(见4.2.2),以符合国内实际情况;更改了一次性用品的来源(见4.3.1),以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将“回收”更改为“回收和再利用”(见第5章),明确再利用,以符合标准内容实际;一增加了材料回收概要中有关分类和标识的建议(见5.2.1),以符合国内实际情况;一更改了分离和分类(见5.2.2),符合回收再利用的流程,且方便标准的理解和使用;更改了关于该操作工作场所的要求(见5.2.2),以符合标准编制原则;增加了关于塑料制品中可能存在的添加剂的内容(见5.2.2),以符合实际应用情况;一增加了物理再利用的内容(见5.2.4),根据国际标准动态与国内实际情况;一将“质量要求”更改为“回收质量”(见第6章),以符合指南标准编制原则;更改了有关颜色和外观的建议(见6.3),以符合国内实际情况;更改了关于再生料标准的修订建议(见第7章),以符合国内实际情况。本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改动:
为了符合国内实际情况,明确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将标准名称修改为《塑料废弃物的回收I
GB/T30102—2024
和再利用指南》;
更改了范围的表述方式;
一删除了4.3.1和4.3.2中有关消费后材料来源的注;—用资料性引用的GB/T1844(所有部分)代替了ISO1043-1、ISO1043-2、ISO1043-3、ISO1043-4(见5.2.3.3);
一用资料性引用的GB/T16288代替了ISO11469(见5.2.3.3);用资料性引用的GB/T19000代替了ISO9000(见6.1);一用资料性引用的GB/T24001代替了ISO14001(见6.1);用资料性引用的GB/T24021代替了ISO14021(见6.1);用资料性引用的GB/T1844.2、GB/T1844.3、GB/T1844.4代替了ISO1043-2、ISO1043-3、ISO1043-4(见6.2);
一增加了“关于再生塑料的相关要求见GB/T40006(所有部分)\的表述(见6.5);更改了附录C(资料性),增加了物理再利用的相关内容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公元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格林循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富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上海英科实业有限公司、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日丰企业(佛山)有限公司、四川大学、浙江德首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宁波福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睿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利时日用品有限公司、上海奥塞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宣威市中博塑料有限公司、宁波科镭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重庆鑫盟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广东中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控城市环境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力越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宝绿特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康命源(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华丽、秦玉飞、胡新福、陈满英、李志杰、李玉娥、吕爱龙、杨双桥、虞娇蓉、陈奇立、熊维、李立新、夏文君、白时兵、范全党、鲍国林、毛贵明、李晓涵、朱怀才、邢向阳、吴兆启、欧哲文、林明华。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3年首次发布为GB/T30102—2013;一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GB/T30102—2024
塑料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以及个人消费品中,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与此同时,塑料废弃物呈比例堆积,塑料废弃物的管理成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注和研究焦点不仅包括塑料废弃物的再使用、回收、再利用、废弃,还包括防止塑料废弃物向环境排放,特别是向海洋排放,如产生的微塑料问题本文件的制定将有助于塑料行业所有相关方在以下方面的发展: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可持续基础构架;一回收塑料材料及其制品的可持续发展市场应用在产品生命周期中,为了减少塑料废弃物并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优先考虑:在产品设计时减少所用塑料材料的种类;一减少材料和能源的使用;
一塑料原料的使用最优化。
塑料制品有效再利用和塑料回收加工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根据不同的策略,对于来自“消费前材料资源”和“使用寿命结束的制品”的塑料废弃物选择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处理过程。这些策略包括可用回收方式的初步分析。塑料回收技术一般分为两类:a)材料回收(机械再利用、物理再利用、化学再利用以及生物再利用);b)能量回收(以塑料废弃物或衍生燃料代替初始矿物燃料能源,生成热能、蒸汽或电能)。最优回收方式取决于诸多环境因素,所以根据塑料废弃物的类型和组成,进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分析,以此来决定哪种回收方式对环境、社会、经济方面更有利和可持续。对于混合或复合塑料废弃物,一般采用物理再利用和化学再利用;如无法实现,则采用能量回收。利用含生命周期循环策略的多层次框架来管理塑料废弃物,以预防并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潜在的不利影响,见GB/T40318。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塑料废弃物中可能存在限用物质。注1:若需要回收单体或其他化学品或者原料,有效的分类收集是必要的的步骤。所有的塑料回收方式,特别是机械回收,需对操作过程进行适当的监控。监控程序需建立相应的指南,以及包括有回收塑料的可追溯性和一致性评估规则的规范。
注2:为了促进本文件的有效应用,强调以下几点:a)“塑料回收和再利用”通常从固体废弃物的角度出发,适用于基于固体废弃物管理概念中的术语、技术、经济和框架。
基于资源综合管理(见附录B)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方法比固体废弃物处理模b)
式更具广阔前景。资源综合管理比固体废弃物管理更注重系统的广泛性,其应用生命周期循环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资源平衡以及资源管理政策方针所包含的生态效益。此方法以综合视角看待能源和材料资源的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同样也采用生命周期循环来考虑废弃物和资源管理。由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考虑可持续发展所谓的三个支柱,即生态效益、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此可持续发展比资源综合管理更全面广泛
注3:塑料回收和再利用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工业领域,本文件的使用者需要意识到不同地区、不同领域规范中相关术语和定义的差异,尽力避免与其不一致。本文件包含的术语和定义,并不排除其他的解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材料在回收前是否必需定义为废弃物的问题,本文件尝试能同时兼容术语“废弃物”今后可能出现的定义和解释。
1范围
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GB/T30102—2024
本文件给出了塑料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过程中的来源、回收和再利用、回收质量、材料标准和产品规范等方面的指导,并给出了消费前和消费后来源产生的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的多种方式。本文件适用于塑料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的管理和应用注:本文件建立了在回收利用过程的所有步骤中需考虑的一般质量要求,并且为材料标准、测试标准和产品规范提供通用建议。本文件中提出的处理阶段、要求、建议和术语具有普遍适用性。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035
塑料术语及其定义(GB/T2035一2008,ISO472:1999,IDT)塑料制品的标志(GB/T16288—2008,ISO11469:2000,MOD)GB/T16288
3术语和定义
GB/T203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废弃物waste
拥有者丢弃或想要丢弃或被要求丢弃的任何材料或物品。3.2
消费前材料pre-consumermaterial后工业塑料废弃物post-industrialplasticswaste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材料。
注:这一术语不包括再利用的材料,如在给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并在同一加工过程中能回用的再加工料、碎料。3.3
消费后材料
post-consumermaterial
post-use material
使用后材料
已经实现其预期用途或不能再使用(包括从流通环节中返回的材料)的、由终端用户产生的材料。3.4
回收利用
recovery
对塑料废弃物进行处理,使之能够满足其原来的使用要求或用于其他用途的过程。注:包括能量回收。
[来源:GB/T20861—2007,2.11,有修改]3.5
再利用
recycling
为了最初用途或其他用途而进行的塑料废弃材料的加工。1
GB/T30102—2024
注:不包括能量回收。
再使用
re-use
以制品最初的形式多次使用。
注:由于再使用的制品还没有被丢弃,再使用不成为回收方式。3.7
能量回收
energy recovery
通过直接可控燃烧产生有用能量的回收方式注:能生成热量、蒸汽和/或电力的固体废弃物楚烧是能量回收的常用形式3.8
材料回收
material recovery
包括机械再利用、物理再利用、化学再利用和生物再利用的材料加工操作,但不包括能量回收3.9
机械再利用
mechanical recycling
将塑料废弃物转化成二次原材料或产品的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材料的化学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注:塑料二次原材料是再生料的同义词3.10
物理再利用
physicalrecycling
经过系列净化步骤,将一种或多种目标聚合物与其他聚合物、添加剂和加入的其他材料(如纤维、填料、着色剂和污染物)分离,得到回收的聚合物的过程,该聚合物很大程度上不受过程的影响,能够重新用于塑料配方
注1:此过程还可能使塑料的其他有价值的部件能够回收注2:目前,大多数物理再利用方法是基于溶剂的方法3.11
月chemical recycling
化学再利用
通过裂解、气化或解聚反应、焦炉处理(不包括能量回收和焚烧)等技术,使塑料废弃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单体或原材料。注:曾被称为“给料再利用”。3.12
生物再利用
有机再利用
biological recycling
organic recycling
在可控条件下采用微生物对可生物降解塑料废弃物进行有氧(堆肥)或厌氧(消化)处理,从而在有氧条件下生成稳定的残余有机物、二氧化碳和水,或在无氧条件下生成稳定的残余有机物、甲烷、二氧化碳和水。
注:包含基于活的微生物的工业化过程,能将生物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3.13
回收材料
+recoveredmaterial
从固体废弃物中分离、转移或移出的,用于再利用或代替原材料的塑料材料。注:见ISO14021。
再生料
+recyclate
塑料废弃物再利用而产生的塑料材料注1:塑料二次原材料和回收料是再生料的同义词。2
注2:若塑料材料经过处理,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可代替原材料·便失去了废弃物的特性。3.15
回收含量
recycled content
产品中回收材料的质量分数。
注:见EN15343:2007,3.3。
污染物
contaminant
不期望出现的物质或材料。
收集collection
将塑料废弃物从其来源地转移到回收处的物流过程。3.18
破碎shredding
塑料废弃物被碎裂成任意尺寸或形状的不规则碎片的机械加工过程GB/T30102—2024
注:破碎通常意味着对不适用于脆性材料的碾碎方法的材料进行的剪切,如在粉碎机中粉碎。3.19
regrind
在破碎和/或造粒过程中形成的散粒状回收塑料。注:常用于描述塑料加工过程中产生或内部再利用所形成的零碎的塑料材料以及在塑料回收中用作填料的细塑料粉末。
片料flake
片状碎料。
注:碎料的形状依赖于加工所采用的塑料和加工方式3.21
毛碎料fluff
细丝状碎料。
注:包括耐用商品的商业再利用(如汽车生产)中粉碎机里所产生的残余碎料3.22
agglomerate
经破碎和/或造粒后以颗粒形式黏附在一起的现象。3.23
打包baling
为便于操作、储存和运输,将塑料废弃物压实和成捆的过程。3.24
批lot
在假设一致条件下生产或制造的某些商品确定的量。3.25
homogenizing
均质化
使塑料材料的某一组分和/或性能在整个材料中的均匀度得到提高的过程。3.26
微粒化
micronizing
将塑料材料破碎成细粉的过程。3
GB/T30102—2024
洗机料
清洗料
清机料
purge material
为了清洗加工设备,通过塑料加工设备的过渡料注:如一种聚合物变换成另一种聚合物,或聚合物的颜色或等级发生变更时,需要洗机料。3.28
解聚反应
depolymerization
聚合物转变成单体或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聚合物的化学逆反应。注:包括水解、糖酵解、甲酸解等。3.29
生物降解
早biodegradation
由生物活动尤其是酶的作用而引起材料降解,使材料被微生物或某些生物作为营养源而逐步消解,导致其相对分子质量下降与质量损失、物理性能下降等,并最终被分解为成分较简单的化合物及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生命死体的一种过程。[来源:GB/T41010—2021,3.1]3.30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aspect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与环境或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1:一项环境因素可能产生一种或多种环境影响。重要环境影响因素是指具有或能产生一种或多种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注2:重要环境因素是由组织运用一个或多个准则确定的[来源:GB/T24001—2016,3.2.2]3.31
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不利或有益的变化、[来源:GB/T24001—2016.3.2.4]4来源
4.1概述
回收塑料材料具有各种各样的来源,但不包含来自医疗废物、医药废物、农药包装废物等危险塑料废弃物以及包含(或接触)放射性、生物毒性材料的塑料废弃物。4.2消费前材料来源
4.2.1树脂(塑料原料)生产
树脂(塑料原料)生产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材料。4.2.2
塑料加工
塑料原料加工成塑料制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材料,包括:加工过程中的洗机料和废料;
一报废的产品、零部件及半成品;4
样品或者检验拒收的产品及其他未使用过的清洁制品。4.2.3其他
由塑料制成或含有塑料成分的工业和商业产品,如包装、容器等。4.3消费后材料来源
4.3.1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的一次性用品:个人消费品;
一包装薄膜(含包、袋、盒)和容器;农用薄膜
2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的耐用品:4.3.2
家庭用具;
电器设备;
运输设备;
—建筑产品;
一工业设备。
5回收和再利用
5.1概要
GB/T30102—2024
适宜的回收方式的选择依赖于很多影响因素,如塑料废弃物的质量、数量和适用性,现有技术和设备的适用性和能力,相应回收目标中材料或能量含量的要求。选择依据包括相应的费用、适用方式的竞争性和对环境的影响(见附录C)。宜重点考虑为回收材料或能量寻找市场。注:回收的概念和定义在不断地发展。回收的基本原则在于从输入(废弃物)转化为输出(产品)。根据一致性标准,当二次材料、燃料或产品完成制造过程、或能量生成时,即认为回收过程完成。具有特殊性能的塑料的再生料(二次原材料)成为产品、当其制成和成为可用的商品时,实现化学再利用或产生能量时(见附录B和附录C),则认为回收过程完成。
5.2材料回收
5.2.1概要
塑料废弃物的材料回收有四种不同的再利用方式:机械再利用、物理再利用、化学再利用、生物再利用。塑料废弃物宜按照材料类型分类回收并标识。2分离和分类
在所有的材料回收过程中,通常要求对塑料进行分离和分类,可采用适当的鉴别方法进行手动或自动分离和分类。鉴别、分类和分离方法越精确有效,得到的回收产品的质量就越好。因此,为了产品生产或应用,宜考虑拆卸、分离和分类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为确保操作更简单,可采用碾压和打包之类的压实工艺,或破碎和撕裂之类的减小体积的工艺。对于按照GB/T16288标识的塑料制品,根据制品的标识进行分类。
不宜采用可能存在工作场所环境问题(如化学或微生物)的人工分类方法进行塑料废弃物的分离和分类,由于重复工作和模式化动作带来的人体工程学问题也会造成风险。若无法避免人工分类,工作场所在设计上需要尽量将问题最小化。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