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4007-202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4007-2024
中文名称:纳米技术 纳米多孔材料储氢量测定 气体吸附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Nanotechnologies—Measurement of the hydrogen storage capacity of nanoporous materials—Gas adsorption method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4-04-25
实施日期:2024-08-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2161748
相关标签:
纳米技术
纳米
多孔
材料
测定
气体
吸附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化工技术>>分析化学>>71.040.50物理化学分析方
中标分类号:化工>>化工综合>>G04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38.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闫晓英、刘聪敏、毛立娟、代伟、于明州、柳剑峰、黄卉、熊雯、王娟、谭立新、钟华、王宁、王海、高原、李艳萍、付鑫、周素红、高洁、王孝平、郭延军、葛广路、李旭娟、刘玮、万燕鸣
起草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国氢中联氢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大学、贝士德仪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金铠仪器(大连)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等
归口单位: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79)
提出单位:中国科学院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描述了测定纳米多孔材料储氢量的静态容量气体吸附的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以物理吸附储氢的碳材料、沸石、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多孔有机聚合物等纳米多孔材料储氢量的测定。
其他多孔材料储氢量的测定也可参照使用。
标准内容
ICS71.040.50
CCS G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國
GB/T 44007—2024
纳米技术
纳米多孔材料储氢量测定
气体吸附法
NanotechnologiesMeasurement of the hydrogen storage capacity of nanoporousmaterialsGas adsorptionmethod2024-04-25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08-01实施
引信言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试剂或材料
仪器设备
测量步骤
储氢量计算
9不确定度影响因素
10试验报告
附录A(资料性)纳米多孔材料储氢量测定示例参考文献
GB/T44007—2024
GB/T44007—2024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国氢中联氢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大学、贝士德仪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金铠仪器(大连)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粉体技术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闫晓英、刘聪敏、毛立娟、代伟、于明州、柳峰、黄卉、熊雯、工娟、谭立新、钟华、王宁、王海、高原、李艳萍、付鑫、周素红、高洁、王孝平、郭延军、葛广路、李旭娟、刘玮、万燕鸣、Ⅲ
GB/T44007—2024
安全、高效储氢技术突破是氢能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储氢技术包括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在储氢技术中固态储氢的能量密度高、操作容易、运输方便、成本低、安全程度高,极具发展潜力。气体吸附法固态储氢是指材料能可逆地吸收或吸附原子态的氢和分子态的氢气,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压缩氢到高的储氢密度,被认为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储氢方式本文件关注的是固态储氢中的物理储氢方法,材料和氢气之间为物理吸附,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氢的临界温度是-240℃,即使是液氮温度下的吸附,氢气也处于超临界状态,不会发生凝结。研究发现氢气在超临界状态下只能发生单分子层吸附,故吸附量与吸附剂的比表面积成正比,因此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纳米多孔材料成为很有竞争力的储氢材料。随着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多孔材料在储氢领域的研究发展,准确测量材料的储氢量非常重要。目前储氢量测量没有统一的方法。本文件描述的气体吸附法测定储氢量的方法将为纳米多孔材料储氢量的准确测量及相互比较提供方法依据。纳米技术
纳米多孔材料储氢量测定
气体吸附法
GB/T44007—2024
警告:使用本文件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文件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宜配备防护手套、坚固的眼罩和脸罩用来安全地处理突发的液氮等液体介质溅出情况。氢气的安全要求应符合GB4962一2008以及GB/T3634.1—2006第6章的规定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测定纳米多孔材料储氢量的静态容量气体吸附的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以物理吸附储氢的碳材料、沸石、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多孔有机聚合物等纳米多孔材料储氢量的测定。其他多孔材料储氢量的测定也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口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634.1一2006氢气第1部分工业氢GB4962—2008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T5314粉末治金用粉末取样方法GB/T19587气体吸附BET法测定固态物质比表面积GB/T21650.3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材料孔径分布与孔隙度第3部分:气体吸附法分析微孔
GB/T24499氢气、氢能与氢能系统术语GB/T30544.4纳米科技术语第4部分:纳米结构材料ISO8213工业用化学品取样技术从粉体到粗糙块体不同形状颗粒的固体化学品(Chemicalproducts for industrial useSampling techniques-Solid chemical products in the form of particles va-ryingfrompowders to coarselumps)3术语和定义
GB/T19587、GB/T21650.3、GB/T24499、GB/T30544.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纳米多孔材料nanoporousmaterial存在纳米孔的固体材料
[来源:GB/T30544.42019,3.4]
GB/T44007—2024
微孔micropore
孔尺寸小于或约等于2nm的孔。
[来源:GB/T19587—2017,3.15]3.3
物理吸附physisorption
吸附质的弱键合,通过压力或温度的微小变化而可逆的吸附。[来源:GB/T21650.3—2011,3.12,有修改3.4
物理吸附储氢hydrogenstoragebyphysisorption利用物理吸附原理,将氢气吸附在高比表面多孔材料中的储存方式。[来源:GB/T244992009,4.4]
储氢量hydrogenstoragecapacity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质量或体积的材料吸附氢气的量。注1:常用质量分数表示,单位为%,见8.1.5。注2:其他常用单位为kg.kg-1、mol-kg-1、kg.m-3、mol-m-3。4原理
4.1概述
般通过测定吸附等温线来得到氢气吸附量,并据此计算出储氢量。吸附等温线的测量原理是,在恒定温度下,将纳米多孔材料置于高纯氢气气氛中,待达到吸附平衡后测定氢气的平衡压力,并计算得出该平衡压力下的氢气吸附量。4.2静态容量法
在静态容量法中,将已知量的吸附气体通入处于吸附温度下的装有吸附材料的样品管中(见图1)。在有限的固定容积中,因样品开始吸附气体导致气压下降,直到吸附达到平衡。在平衡压力下被吸附的气体量是投入样品管的气体量与仍然保留为气相的气体量之差。测量系统压力的同时还应测量体积和温度。体积通过情性气体如氮气的气体膨胀来测定。2
标引说明:
比吸附体积(标准状况),单位为立方米每克(m-g-);平衡吸附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样品;
恒温装置;
真空系统;
压力计;
气体量管;
饱和压力管(可选);
吸附气体(氢气);
测量自由空间的气体(如氢气)。图1静态容量法示意图免费标准bzxz.net
5试剂或材料
氨气,纯度≥99.999%(体积分数)。5.2氮气,纯度≥99.999%(体积分数)。5.3氢气,纯度≥99.999%(体积分数)。仪器设备
物理吸附仪
GB/T44007—2024
6.1.1符合本文件规定的温度和压力测量范围和测量原理的物理吸附仪均适用。通常吸附试验温度范围:(-196~50)℃,测量压力范围:(0~20000)kPa6.1.2真空度不低于1Pa,压力传感器准确度土0.15%,气体量管温度传感器准确度士0.1℃,恒温装置温度准确度±0.1℃。
GB/T44007—2024
6.1.3加热套和其他样品预处理装置,控温范围:室温~400℃,准确度士5℃。6.2分析天平
称量样品质量的分析天平分度值为0.1mg。7测量步骤
7.1取样
样品的取样量宜考虑样品量与系统体积的比值以及压力传感器的准确度,能够精确确定样品储氢量。
7.1.2若样品为大批量样品,按照GB/T5314或1S08213的规定取样,所取样品均匀,有代表性。7.2脱气与称重
7.2.1通过脱气除去样品表面的物理吸附物质,同时宜避免样品结构和性质被破坏。脱气的最高温度,即样品性质保持稳定的最高温度,可通过热重分析、光谱法或使用不同的脱气温度和时间的尝试法来确定。采用真空处理时,真空度达到约1Pa或更低时即可。脱气加热完成后将样品管自然冷却到室温。由于在低气压下样品管内热导率降低,样品温度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达到平衡。对于敏感的样品,宜通过控制脱气速率以及加热速率,避免材料孔结构发生变化及样品析7.2.2测量前准确称量空管的质量,脱气完成后回填保护性气体,称量空管和样品的总质量,空管和样品的总质量扣除空管的质量即为脱气后样品的质量,样品质量精确至0.1mg。空样品管宜在相同的脱气条件下脱气0.5h以上,完成脱气后回填保护性气体。原位脱气时测量完成并抽真空脱附后回填保护性气体。
7.3吸附等温线测量
7.3.1漏气检查
在测量之前应确保在测量压力条件下仪器无泄漏。用压力保持试验进行检查时,系统在最高工作压力下,30min内的压降应不大于最高工作压力的0.1%。另一种检查方法为在系统抽真空后应保证10min内系统增压不超过20Pa。
7.3.2氢气等温线的测量
7.3.2.1设定绝对压力采样点,压力点的数量以可分辨出等温线的形状为宜,7.3.2.2相对平衡时间间隔至少10S。7.3.2.3设定自由空间在吸附等温线完成之后测量,避免氢气污染。在进行样品分析和自由空间测量过程中,尽量保持样品管处于测量温度的体积稳定。7.3.2.4测量条件设定完毕后,开始测量,全部采样点测量完成后,测量结束。8储氢量计算
8.1静态容量法计算
8.1.1初步吸附过程的氢气吸附量通过公式(1)计算:p:V.
An=ZRT-ZRT.-ZuRT.
式中:
初步测量氢气吸附量,单位为摩尔(mol);单步吸附起始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单步吸附平衡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图1中气体量管的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图1中样品管的自由空间,单位为立方米(m3); Zi.T
在pi压力下,温度Tsy时的氢气压缩因在p:压力下,温度T时的氢气压缩因子;在pi压力下,温度Tsm时的氢气压缩因子;理想气体常数(=8.314),单位为焦耳每摩尔开尔文(J·mol-1.K-1);气体量管所在的测量系统的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样品管的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8.1.2经过m个吸氢步骤后,氢气的累加吸附量通过公式(2)计算:GB/T44007—2024
台Z..RT+Z..RTZ.._RT
Z..-..RT..
式中:
(m3); Vi
(m3);
Zf.;-1,T-
氢气累加吸附量,单位为摩尔(mol);-吸附等温线在i-1点的最终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图1中样品管的自由空间,单位为立方米图1中气体量管的体积,单位为立方米吸附等温线在i点的起始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吸附等温线在i点的最终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氢气在pi,;-1压力下,温度Tsmm时的氢气压缩因子;在p.压力下,温度T时的氢气压缩因子;在p,压力下,温度T时的氢气压缩因子;在P,压力下,温度T时的氢气压缩因子;理想气体常数(=8.314),单位为焦耳每摩尔开尔文(I-mol-1气体量管所在的测量系统的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样品管的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8.1.3氢气压缩因子宜参照NIST标准数据库或利用维里方程计算得出。-K-1):
··(2)
8.1.4在实际测量时,并不是V2内所有的温度都和样品温度一样,需要测量冷区容积V2和热区容积的V2,对公式(1)和公式(2)修改后计算,详细计算过程参见GB/T21650.2一2008中9.4的规定。8.1.5静态容量法储氢量可通过公式(3)计算:Cue%
式中:
储氢量质量分数;
比吸附体积(标准状况),单位为立方米每克(m3·g-1);氢气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1);+·(3
一一标准状况下理想气体摩尔体积,单位为立方米每摩尔(m3mol-1)。注1:V。和V。的比值即为氢气累加吸附量nm。注2:公式(3)有多种变形,对应的单位也不同,储氢量的其他常用单位见3.5注2。5
GB/T 44007—2024
8.2储氢量测定示例
静态容量法测定材料储氢量的示例见附录A。9不确定度影响因素
储氢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有:天平准确度、压力传感器准确度、温度传感器准确度、吸附量测量重复性及准确度。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本文件编号;
b)实验室、设备型号、操作者、检测日期;样品标识(样品的特征),例如:样品来源、化学成分、纯度、取样方法、样品细分;c)
样品预处理和脱气条件,如真空脱气,脱气温度和时间;d)
脱气后样品的质量;
吸附气体;
吸附等温线,测量温度;
一定压力和一定温度下的储氢量;用于仪器性能测量和结果验证的有证标准样品或实验室用标样。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