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43646-2024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要求
GB/T 43646-202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3646-2024

中文名称: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要求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Design requirements for terrestrial wildlife corridor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4-03-15

实施日期:2024-07-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9273820

相关标签: 陆生 野生动物 设计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农业>>农业和林业>>65.020.01农业和林业综合

中标分类号:农业、林业>>畜牧>>B44饲养动物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32页【彩图】

标准价格:59.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崔国发、王锐锋、黄治昊、李伟蝶、曹嘉铄、高大中、邢韶华、赵玉泽、孔亚平、王云、陈济丁、陶双成、杨艳刚、周红萍、金崑、杨道德、陈明勇、钟立成、孙红瑜、梁宇祥

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云南大学、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与经营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69)

提出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确立了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原则,规定了设置前调查、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设计、陆生野生动物通道设计、设计成果、监测评估与改造设计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划建和恢复设计,以及陆生野生动物通道设计。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65.020.01
CCS B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3646—2024
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要求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terrestrial wildlife corridor2024-03-15发布
tps:/reader.doc88.com/2id=79129827055860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07-01实施
GB/T43646—2024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设计原则
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置前调查
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设计
陆生野生动物通道设计
设计成果
监测评估与改造设计
附录A(规范性)
附录B(资料性)
附录C(资料性)
附录D(资料性)
附录E(资料性)
附录F(资料性)
参考文献
制图要求
设置陆生野生动物通道时的调查范围基础资料
陆生野生动物伤亡情况调查记录表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路线数量特征计算方法《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说明书》编写提纲16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GB/T43646—2024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本文件由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与经营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69)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云南大学、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国发、王锐锋、黄治昊、李伟蝶、曹嘉、高大中、邢韶华、赵玉泽、孔亚平、王云、陈济丁、陶双成、杨艳刚、周红萍、金昆、杨道德、陈明勇、钟立成、孙红瑜、梁宇祥。I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1范围
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要求
GB/T43646—2024
本文件确立了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原则,规定了设置前调查、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设计、陆生野生动物通道设计、设计成果、监测评估与改造设计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划建和恢复设计,以及陆生野生动物通道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127—2020架空索道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D82一2009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T3365-02一2020公路涵洞设计规范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陆生野生动物
terrestrialwildlife
在陆地上繁殖或主要在陆地上栖息的野生动物,也包括依靠水体进行繁殖,但其大部分时期仍然在陆地上栖息的野生动物。
注:主要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野生动物。来源:GB/T37364.1—2019,3.1,有修改3.2
focalanimal
目标动物
拟设置陆生野生动物廊道的主要服务对象。3.3
terrestrialwildlifecorridor
陆生野生动物廊道
为保障野生动物迁徙、迁移和扩散等活动而建造的构筑物或划建的生态走廊。注:分为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和陆生野生动物通道两类,3.3.1
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
terrestrialwildlifehabitatcorridor为连接隔离的栖息地而划定保护或修复的适宜野生动物生存、迁移和基因交流等活动的生态走廊。
GB/T43646—2024
terrestrialwildlifepassage
陆生野生动物通道
为保证野生动物能够穿越铁路、公路、大型水渠等线性工程及水库淹没区、回水区等受水利水电项目影响区域而建造的构筑物。
家域homerange
野生动物个体或其家族日常生活的区域,也指野生动物在某一特定时期生活需求的区域。3.5
踏脚石
stepping stone
野生动物迁徒、迁移、扩散过程或活动中的临时停歇点。4设计原则
4.1科学性
按照目标动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栖息地特征等因素,通过野外调查或模拟试验等科学方法,确定陆生野生动物廊道的位置、类型、样式及各项参数。2针对性
针对目标动物设计专门的陆生野生动物廊道,做到因种施策。4.3
可行性
在确保陆生野生动物廊道的长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技术上的可行性。4.4协调性
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置与周边地区自然保护地体系、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置前调查
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调查
5.1.1调查范围
应调查拟划建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及周边区域1km~3km范围内目标动物种群的栖息地完整性,包括觅食地、饮水地、卧息地、夜宿地、越冬地、繁殖地、迁徙停歇地以及迁移扩散路线等。5.1.2野生动物栖息地调查
应调查评价拟划建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区域的栖息地质量,以及目标动物对不同类型栖息地的利用方式、利用时间、利用频次等,制作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等级分布图,制图要求按附录A。表1中界定了按利用状况和停留时间划分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等级。2
栖息地适宜性
适宜栖息地
较适宜栖息地
不适宜栖息地
人类干扰状况调查
表1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等级
利用状况和停留时间
GB/T43646—2024
目标动物经常利用、长时间停留的栖息地(也包括暂时没有被利用的典型栖息地,即潜在栖息地),目标动物主要食物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目标动物偶尔利用、短暂停留的栖息地,目标动物主要食物资源较丰富,水源较充足
目标动物不利用和不停留的栖息地,目标动物主要食物资源不丰富,水源不充足应调查拟划建区域的居民点、耕地和人工纯林等阻隔因子的数量和分布:以及传统产业活动、工矿开采、旅游活动等干扰情况,制作“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分布图”,制图要求按附录A。表2中界定了按干扰强度划分的人类干扰强度等级。表2人类干扰强度等级
干扰强度
重度干扰
中度干扰
轻度干扰
陆生野生动物通道调查
调查范围
人类活动状况
有永久性居民点,永久基本农田等;传统产业活动、工矿开采、旅游活动强度大、频率高、周期长
有列入搬迁计划的居民点,一般耕地,以及人工纯林等;传统产业活动、工矿开采、旅游活动强度小、频率低、周期短无或少量居民点和耕地及其他阻隔因子;无或少量传统产业活动、工矿开采、旅游活动
应调查铁路、公路、大型水渠等线性工程影响区域和水库淹没区、回水区等受水利水电项目影响区域,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线性工程或水利水电项目类别及目标动物类群等因素,参照HJ19一2022中6.2.5或见附录B综合确定适宜调查范围,基础资料的要求见附录C。当项目的建设区域附近有高陡山坡、峭壁、急河流、湖泊等天然隔离地貌时,调查范围宜以这些隔离地貌为界;对于受工程建设直接影响的天然植被,应以其植物群落的完整性为基准确定调查范围。5.2.2野生动物活动规律调查
应调查不同季节野生动物在拟建区域及其附近区域出现的地点和频度,结合现有的目标动物研究成果,分析野生动物的迁移规律,明确迁移路线以及潜在的可利用路线,制作野生动物活动路线图,制图要求按附录A。表3中界定了按目标动物的出现频度划分的野生动物活动路线等级。3
GB/T43646—2024
活动路线
主要活动路线
次要活动路线
般活动路线
野生动物伤亡情况调查
表3野生动物活动路线等级
目标动物的出现频度
目标动物活动频繁,活动痕迹多,遇见率高目标动物活动较少,活动痕迹较少,遇见率较低目标动物活动很少,活动痕迹零星,遇见率极低在已建铁路、公路、大型水渠等线性工程修建陆生野生动物通道时,应采用样线法调查3年中线性工程造成的野生动物伤亡情况,抽样比例15%以上;对每个伤亡个体记录其种名、伤亡状况、伤亡原因、发现时间、栖息地类型、位置及经纬度和海拔等信息,调查表格见附录D。制作野生动物伤亡情况分布图,制图要求按附录A。表4中界定了按调查目标动物伤亡个体的数量划分的野生动物伤亡情况等级。表4野生动物伤亡情况等级
伤亡情况
伤亡特别严重
伤亡严重
伤亡一般或无伤亡
伤亡个体的数量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4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只;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5只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只~3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只~6只;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只~34只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只2只;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只~14只;或无伤亡注1:表格中仅给出了普遍标准。注2:根据野生动物伤亡个体数量,参考《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确定伤亡情况等级。价值二百万元以上的,属于伤亡特别严重;价值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属于伤亡严重;价值不满二十万元的,属于伤亡一般。
5.2.4对已有桥涵利用情况调查
调查野生动物对已建桥涵等通道的利用状况,包括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时段、成功穿越比例等。
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设计
生境廊道功能区划
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可划分为主廊道和辅廊道,见图1:主廊道:野生动物穿过生境廊道时利用的核心区域,能为野生动物的迁徒、迁移和扩散等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辅廊道:在主廊道外侧划定的用于缓冲外界对主廊道于扰的区域,6.2生境廊道范围预划定
栖息地
辅腺道
主廊道
辅腺道
图1生境廊道功能区划示意
栖息地
GB/T43646—2024
根据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适宜性和人类干扰强度,将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区域划定为生境廊道范围:栖息地适宜性等级为一级的区域;一人类干扰强度为二级或三级的区域。6.3
生境廊道范围确定
目标动物最适合活动路线确定
生境廊道预划定范围内,按以下方法划定目标动物最适合活动路线:确定目标动物穿越不同景观的难易程度,即计算不同景观单元对目标动物迁徒、迁移或扩散的a)
阻力系数,计算方法见附录E中E.1;寻找目标动物从栖息地a到栖息地b的最容易路径,即计算最小累积阻力得到最小成本路b)
径,也是潜在生境廊道,计算方法见E.2;结合实地情况,识别出满足目标动物迁徙、迁移或扩散需求的最适合路线;最适合路线可以是c
1条或多条。
生境廊道宽度确定
应根据目标动物的日活动距离或家域的直径确定生境廊道的宽度。同时考虑以下因素:目标动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最适合路线的数量和长度;
生境廊道周边的栖息地质量。
6.4踏脚石设计
6.4.1踏脚石选址
将生境廊道范围内已存在的,可满足目标动物基本生活需求及采食需要,为其提供隐蔽场所并能有效躲避天敌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栖息地斑块设置为踏脚石。应根据目标动物生物学特性确定踏脚石间距,当生境廊道路线上自然存在的栖息地斑块相距较远或有目标动物无法穿越的阻隔时,需人工营造踏脚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区域宜人工营造踏脚石:生境廊道的交叉点和阻力值相对较小的斑块是踏脚石的首选点;一自标动物无法穿越的自然阻隔或人工阻隔,如河流、平原草地或耕地、全封闭线性工程等:一近五年内有目标动物活动记录的区域。6.4.2踏脚石营造
人工营造踏脚石时,应根据目标动物的生活需求,搭建供目标动物活动的临时停歇点。5
GB/T43646—2024
生境廊道提升工程
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提升工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应根据生境廊道特征、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设计生境廊道提升方案,确保生境廊道能长期发挥作用;
对生境廊道进行生态修复时,宜修复位于主廊道上的、间距较大的踏脚石;根据野生动物的适宜栖息地特征,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林相改造、人工造林、居民点搬迁等措施对生境廊道内的栖息地进行恢复和改造;应在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的主廊道和辅廊道设置“陆生野生动物生境廊道”的提示标识,见图2;图形标识尺寸和颜色色号参照LY/T3216—2020中附录A和附录B;在林区居民点附近,生境廊道边缘应密植树木,设置生物隔离带,必要时在生境廊道边缘可设置围栏、护栏或沟渠,以缓冲人类干扰,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侵扰;可根据生境廊道内的食物资源适宜性和目标动物行为学特性,在适当地点设置野生动物补水点或补盐点;
宜在铁路、公路、大型水渠等线性工程及水库淹没区、回水区等受水利水电项目影响区域与生境廊道的交叉点设置陆生野生动物通道。图2陆牛野牛动物牛境廊道提示标识7
陆生野生动物通道设计
7.1通道选址
7.1.1在铁路、公路、大型水渠等线性工程及水库淹没区、回水区等受水利水电项目影响区域设置陆生野生动物通道时,根据野生动物活动路线和野生动物伤亡情况,将符合表5要求的地段设置为陆生野生动物通道拟选址地段。
表5选址要求
选址条件
野生动物活动路线为一级
野生动物活动路线为一级
野生动物伤亡情况为二级及以上要求
至少符合两个条件之
7.1.2在陆生野生动物通道拟选址地段设置监测区,通过红外相机拍摄、痕迹采集等方法进一步确定6
目标动物可能穿越构筑物的位置GB/T43646—2024
7.1.3如已有桥涵处于应设置陆生野生动物通道的地段,应充分利用现有桥涵,通过适当的引导措施,提高桥涵通道利用率。
2通道数量和间距
通道的数量应根据目标动物数量和迁移能力,以及线性工程或受水利水电项目影响区域的阻隔程度等因素确定;通道的间距要求见表6,并根据目标动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景观特征、地形特征、栖息地类型等因素确定。在适宜栖息地区域应设置类型和数量足够多的、满足野生动物的迁移需求的通道。
陆生野生动物通道间距
目标动物类群
通道间距
注:S为目标动物的家域面积。
通道类型及设计参数
7.3.1基本要求
哺乳类
VSHR~7VSHR
SHR~12SHR
爬行类和两栖类
VSHR~3VSHR
通道类型应根据目标动物种类及地形而定,分为上跨式通道、下穿式通道、悬索通道和缓坡平7.3.1.1
交通道。
2通道宽度、高度应根据目标动物的种群数量及行为学特征、道路等级及设计车速等因素,或者通过野外试验的方法来确定
上跨式通道和下穿式通道的主体结构使用年限应在30a以上,悬索通道的使用年限应在10a7.3.1.3
以上。
通道应能够抵御1/25的洪水频率。2上跨式通道
7.3.2.1未
在铁路或公路的上方修建跨越式的陆生野生动物通道。样式示意见图3和图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