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2023-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2023-2023
中文名称:鞋类 整鞋试验方法 屈挠部位刚度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Footwear—Test methods for whole shoes—Rigidity of flexing area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9-07
实施日期:2024-04-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2513998
相关标签:
鞋类
试验
方法
屈挠
部位
刚度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服装工业>>61.060鞋袜
中标分类号:轻工、文化与生活用品>>服装、鞋、帽与其他缝制品>>Y78鞋、靴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2页
标准价格:29.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李苏、任蕾、何祚军、郭华忠、吴会超、费锐、邵立军、李春蕾、何晓军、吕育虎、黄鹏辉
起草单位:安踏(中国)有限公司、丽荣鞋业(深圳)有限公司、天创时尚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区鞋业行业协会、温岭市世界风鞋材有限公司、中轻检验认证(温岭)有限公司、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轻检验认证有限公司、东莞市南北检测认证技术有限公司、瑞安市大虎鞋业有限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05)
提出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描述了测定鞋类屈挠部位刚度的试验方法。
--方法A:弯曲力矩试验法,适用于整鞋和鞋底(屈挠部位厚度大于25 mm的除外);
--方法B:弯曲刚度试验法,适用于整鞋和鞋底。
注:鞋底屈挠部位厚度包括内垫的厚度,即测量沿鞋底屈挠线方向上鞋底(含内垫)最厚处的厚度。
标准内容
ICS61.060
CCSY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023—2023
代替GB/T32023—2015
整鞋试验方法
屈挠部位刚度
FootwearTest methods for whole shoesRigidity of flexing area2023-09-07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04-01实施
GB/T32023—2023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32023一2015《鞋类整鞋试验方法
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
屈挠部位刚度》,与GB/T32023—2015相更改了标准的范围(见第1章,2015年版的第1章);更改了“届挠部位刚度”的定义(见3.1.2015年版的3.1):增加了“弯曲刚度”的术语和定义(见3.3);增加了弯曲刚度试验法的试验原理、仪器设备要求及试验方法(见4.2、5.2、7.2):d)
更改了试样和环境调节要求(见第6章,2015年版的第6章);0
增加了弯曲刚度试验法的试验结果要求(见8.2);增加了试验报告中试验方法的要求(见第9章)。g)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5)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踏(中国)有限公司、丽荣鞋业(深圳)有限公司、天创时尚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区鞋业行业协会、温岭市世界风鞋材有限公司、中轻检验认证(温岭)有限公司、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轻检验认证有限公司、东莞市南北检测认证技术有限公司、瑞安市大虎鞋业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苏、任蓄、何祚军、郭华忠、吴会超、费锐、邵立军、李春董、何晓军、吕育虎黄鹏辉。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5年首次发布为GI3/T32023—2015;一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范目
整鞋试验方法
屈挠部位刚度
本文件描述了测定鞋类屈挠部位刚度的试验方法GB/T32023—2023
方法A:弯曲力矩试验法,适用于整鞋利鞋底(屈挠部位厚度大于25mm的除外);注:鞋底屈挠部位厚度包括内垫的厚度,即测量沿鞋底挠线方向上鞋底(含内垫)最厚处的厚度。方法B:弯曲刚度试验法,适用于整鞋和鞋底,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鞋类鞋类和鞋类部件环境调节及试验用标准环境GB/T22049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屈挠部位刚度
rigidity of flexing area
整鞋或鞋底材料屈挠部位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注:用弯曲力矩或弯曲刚度来表示。3.2
torque
乘直方向的力与旋转中心的距离的乘积。注:单位为牛米(V·m)。
bending stiffness
弯曲刚度
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
注:用峰值力值与材料峰值形变的比值表示。单位为牛每毫米(N/mm)。4原理
4.1方法A——弯曲力矩试验法
用鞋头夹持器固定鞋头部位·使屈挠部位靠后部分沿弯折轴弯曲到设定角度.测试所需弯折力矩用来表示试样的屈挠部位刚度
4.2方法B——弯曲刚度试验法
将试样放在规定距离的两个支撑柱上,在两个支撑柱中心线上用冲锤对试样弯折位置冲击一定的-
GB/T32023—2023
位移.模拟试样弯曲状态.通过计算其弯曲刚度来评价试样的屈挠部位刚度。5
仪器和设备
5.1方法A—弯曲力矩试验法
弯折试验机
鞋头固定装置:见图1。
标引序号说明:
鞋头固定装置:
鞋头固定块:
3---硬基座:
4---铰链:
5—-质量平衡块:
6——铰链板。
图1弯折试验机
铰链板:弯折鞋的后部,铰链板表面光滑、坚硬平,初始位置与鞋头夹持装置硬基座处于同一水平面(见图1);铰链板前端连有一个质量平衡装置.使铰链板绕铰链以(3.0土0.2)/s的角速度空载匀速旋转时,力矩值小于0.2N·m。5.1.1.3动力系统:铰链板角度在0°~60°范围内可调.铰链板上抬速度在0°/s~20°/s范围内可调。5.1.1.4数据获取和显示装置:可实时测量并显示铰链板旋转角度与所需力矩;力矩传感器量程为oN·m~100N·m,精确度为0.01N·m。5.1.2鞋头固定块
鞋头固定块用于配合鞋头夹持装置固定试样(见图2),固定块形状大小应与鞋头匹配以保证有效固定鞋头。
注:鞋头固定块可取户试样对应的鞋植。2
5.2方法B-弯曲刚度试验法
图2固定块
GB/T32023—2023
5.2.1试验平台:长和宽不小于500mm,平台中心对准冲击头·台而平坦且没有弹性。5.2.2动力装置:能够驱动冲击头施加力值并进行一定行程移动的动力源。5.2.3支撑杜:材质为6061铝合金,表而粗糙度(Ra)为3.2~6.3,顶部为半圆形[截而半径(6土0.5)mm」,高度为(70士1)mm,底座宽度为(60士1)mm.两支撑柱中心轴间距在30mm~100mm范围内可调,见图3。支撑柱中心轴间距根据试样鞋号进行选择:鞋号<205,支撑柱中心轴间距(40士1)mm:205≤鞋号<250,支撑柱中心轴间距(60士1)mm;鞋号≥250,支撑柱中心轴间距(80士1)mm。单位为毫米
a)正视图
图3支撑柱
b)侧视图
5.2.4冲锤:材质为6061铝合金,表面粗糙度(Rα)为3.2~6.3,模拟弯折施力部位形状的冲锤,冲锤球冠高度均为(5土0.5)mm.见图4。根据试样鞋号选择不同尺寸的冲锤:鞋号<205,使用的冲锤而长度为(50土1)mm,宽度为(10±1)mm,高度为(15土1)mm;205≤鞋号<250.使用的冲锤面长度为(70±1)mm.宽度为(15±1))mm.高度为(25±1)mm:鞋号≥250,使用的冲锤而长度为(80士1)mm,宽度为(20土1)mm,高度为(30土1)mm。3
GB/T32023—2023
a)正视图
图4冲锤
5.2.5力值传感器:量程为0N3000N.精度为0.01N。h2
5.2.6位移传感器:量程为0mm~60mm.精度为0.01mm。b)
侧视图
单位为毫米
5.2.7软件采集系统:使用程序能够记录每次冲击过程中的时间、位移、力值的数据,并能够呈现出力值-时间、位移-时间、力值-位移在冲击过程中的相关曲线图。5.2.8弯曲过程位移加载和卸载的时间:加载(80士1)ms,卸载(80土1)mS,也可按照实际需求定义不同的加载和卸载时间。
试样和环境调节
试样不少于1双整鞋或鞋底。
试验前试样应按照GB/T22049的规定.在标准环境温度条件下调节至少4h。1
试验方法
方法A
弯曲力矩试验法
试验条件
铰链板上角度为(45.0士0.5)°(特殊要求可在0°~60°范用内选择)。铰链板上抬速度为(3.0士0.1)/s(特殊要求可在0s~20s范围内选择)。试验应按照(GB/T22049的规定.在标准环境的温度条件下进行。7.1.2试验步骤
如有鞋带的试样,应解下试样的鞋带.确保试样在不系鞋带的状态下进行。7.1.2.1
GB/T32023—2023
7.1.2.2确定标示线:如图5所示,将试样内侧向下放置在水平面上,鞋底内侧边缘与水平面接触于A、B两点.再设置两个垂直面与鞋底接触于X和Y点.连接XY为试样的纵向轴线。过A点垂直XY画出弯折线AC并在弯折线靠近鞋头方向(20士1)mm处面出标示线DE。将AC、DE线分别延伸到鞋底边墙位置。
图5标示线示意图
7.1.2.3将鞋头固定块装入试样的鞋腔内,固定块的后边缘应在弯折线AC前20mm处的DE线上(见图5)。
将试样装载在弯折试验机上,使用鞋头夹持装置夹持鞋头,确保试样的纵向轴线与铰链中轴线重合,试样的弯折线AC与铰链中轴线处于同一垂直平面。注:当鞋的前部被周定时,后跟可能不接触板。7.1.2.5
启动仪器,以规定的速度使铰链板旋转至规定的角度,记录旋转过程的最大力矩。将试样从仪器上取下,放置于实验室标准环境的温度条件下5min~10min。7.1.2.6
重复步骤7.1.2.3~7.1.2.6,共测试3次。7.2方法B——弯曲刚度试验法
7.2.1试验条件
根据5.2.3要求调整两个支撑柱中心距离间隔,使支撑柱间隔区域的中心线对准冲锤中心。冲锤下压位移根据试样鞋号进行设置:鞋号<205,位移为(8.0±0.5)mm:205≤鞋号<250,位移为(12.0±0.5)mm;鞋号≥250.位移为(16.0±0.5)mm。7.2.1.3试验应按照G13/T22049的规定,在标准环境的温度条件下进行。7.2.2试验步骤
7.2.2.1对于鞋底试样.无需预处理:对于整鞋试样,沿着帮底线将帮面切除,如有可移动内垫.可使用双面胶将内垫固定在鞋底上,保证冲击过程中内垫不会发生移位。注:整鞋鞋底包括外底、中底、鞋垫等介于人脚与地面之间的所有材料层。2标示测试位置,如图6所示,按7.1.2.2画出弯折线AC,以AC为中心线.往前掌、后跟方向延7.2.2.2
伸10mm后各画一条平行于弯折线AC的虚线,两条虚线中间的区域为测试位置.上冲锤的中心线应5
GB/T32023—2023
与AC线重合。
6测试位置示意图
7.2.2.3根据鞋号调整支撑柱间距.固定试样.使标注的测试位置在冲锤的正下方,保证测试位置与冲锤对准(见图7).并预压(10土2)N的力值进行试样固定。9
标引序号说明:
T形槽滑块:
汾块固定螺母:
支撑跨距调节螺杆:
冲锤:
鞋底前掌弯曲部位:
支撑柱:
T形槽:
刻度线(用于精确确定跨距):中心线(用于对准刻度线)。
图7试样固定示意图
选择加载-卸载时间为80ms~80ms的波形程序.使用与鞋号对应的下压位移对试样进行弯曲测试记录测试过程中的最大冲击力值F.。5试验结束后.取下试样,放置于实验室标准环境的温度条件下5min~10min。7.2.2.5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重复步骤7.2.2.3~7.2.2.5,共测试3次。8试验结果
方法A-
弯曲力矩试验法
以每只试样最大力矩表示测试结果.单位为牛米(N·m).精确至0.1N·m。8.1.2取3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每只鞋试验结果分别表示,8.1.3
每个测试数据对平均值的最大允许偏差为土10%.否则应重新进行试验。方法B-弯曲刚度试验法
弯曲刚度Sm按照式(1)进行计算,结果精确至1N/mm:8.2.1
式中:
弯曲刚度.单位为牛每毫米(N/mm);F—最大冲击力值,单位为牛(N);D.—-冲击位移值,单位为毫米(mm).即对应鞋号的下压位移。8.2.2取3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每只鞋(鞋底)试验结果分别表示。8.2.3
每个测试数据对平均值的最大允许偏差为土10%.否则应重新进行试验。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本文件编号;
试验方法;
GB/T32023—2023
试样的详细描述,包括试样编号、名称、规格、货号、材质、生产厂或送检单位等;试验结果(按第8章规定执行);试样环境调节及试验:
试验人员及试验日期:
与本试验方法的任何偏差。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