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42332-2023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规范
GB/T 42332-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2332-2023

中文名称: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 for topographic mapping of islands and surrounding water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3-17

实施日期:2023-07-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6931206

相关标签: 海岛 周边 海域 地形图 测绘 规范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5海洋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32页

标准价格:54.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杨龙、陈义兰、冯义楷、赵亚波、许军、张健、丁继胜、李杰、黄辰虎、唐秋华、周兴华、刘焱雄

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归口单位: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海岛陆地地形及海岛周边海域水深地形测绘的总体要求、技术设计、测量内容、技术方法、数据处理、成果图编绘及检查验收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1∶500~1∶10 000比例尺的海岛及海岛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其他比例尺的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可参照执行。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_ 07.060
CCS A 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國
GB/T42332——2023
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规范Specification for topographic mapping of islands and surrounding water2023-03-17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3-07-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体要求
测量内容
采用基准
测图比例尺及成图要求
精度要求Www.bzxZ.net
仪器设备
5技术设计
资料收集与分析
实地踏勘
技术设计书编制
6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
平均海面确定
理论最低潮面确定
平均大潮高潮面确定
高程与深度基准转换
海岛陆地地形测量
一般要求
测量内容
测量方法
地形图修测
干出滩地形测量
一般要求
测量内容
测量方法
9海岛周边海域水深测量
测深线布设
导航定位
水位改正
水深测量
GB/T 42332—2023
GB/T 42332—2023
数据处理
控制测量数据处理
海岛陆地地形测量数据处理
干出滩测量数据处理
水深测量数据处理
11成果图编绘
一般要求
陆地地形图要素表达
干出滩和低潮高地地形图要素表达水下地形图要素表达
重叠区编绘
12检查验收
一般要求
12.2质量检验
附录A(资料性)高程基准与深度基准转换附录B(资料性)理论最低潮面的定义算法附录C(资料性)平均大潮高潮面的算法参考文献
GB/T42332—2023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龙、陈义兰、冯义楷、赵亚波、许军、张健、丁继胜、李杰、黄辰虎、唐秋华、周兴华、刘焱雄。
1范围
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规范GB/T42332—2023
本文件规定了海岛陆地地形及海岛周边海域水深地形测绘的总体要求、技术设计、测量内容、技术方法、数据处理、成果图编绘及检查验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1:500~1:10000比例尺的海岛及海岛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其他比例尺的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7278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GB/T17501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GB/T18316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19294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GB/T 20257.1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2323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27919
IMU/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
GB/T28588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技术规范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
CH/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T2009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300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规范CH/T3007.1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1部分:1:5001:10001:2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2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2部分:1:50001:1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
CH/T8023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技术规范CH/T8024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技术规范CH/T9008.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线划图CH/T9009.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
HY/T119全国海岛名称与代码
HY/T199海岛命名技术规范
GB/T42332—2023
JTS13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海岛island
四面环海水并在高潮时高出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来源:HY/T
199—2016,2.1]
coastline
海岸线
多年大潮平均高潮位时海陆分界痕迹线。[来源:GB/T
18190—2017,2.1.1]
干出滩dry shoal
海岸线至理论深度零米线之间的海滩地带。3.4
低潮高地low-tideelevation
在低潮时四面环海水并高于水面但在高潮时没入水中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3.5
高程基准height datum
由特定验潮站平均海面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以及测量高程的起算面。3.6
平均大潮高潮面meanhighwatersprings;MHWS大潮期间高高潮平均值所在的特征潮面。注:在不规则半日潮类型与规则半日潮类型海域,取为朔望大潮期间高高潮面的平均值;在不规则日潮类型与规则日潮类型海域,取为回归大潮期间高高潮面的平均值。3.7
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ship borneIntegrated measurement of waterand underwater融合船载高精度定位定姿(POS)、多波束测深、激光扫描等技术的陆海地形地貌测量4总体要求
测量内容
测量内容宜包括控制测量、海岛陆地地形测量、干出滩地形测量、海岛周边海域水深测量。海岛周边海域测量范围应不小于海岛周边水深10m以浅海域或海岛周边1km海域。4.2采用基准
4.2.1坐标系统
坐标系统宜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如采用其他坐标系统,应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联系。
4.2.2高程基准和深度基准
GB/T42332—2023
4.2.2.1近岸岛礁的高程基准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远离大陆岛礁的高程基准可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当地平均海面。
4.2.2.2近岸岛礁的深度基准宜采用理论最低潮面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远离大陆岛礁的深度基准可采用当地平均海面或理论最低潮面。4.2.2.3宜建立测图所采用的各个基准面的转换关系。4.2.3时间基准
北京时间,UTC+8。
4.3测图比例尺及成图要求
4.3.1测图比例尺
1:500~1:10000。
4.3.2投影与分带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标准3。带分带。1:500、1:1000和1:2000比例尺测图,可采用1.5°带投影。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选用任意带投影。
4.3.3分幅原则
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分幅或自由分幅。4.3.4图式符号
1:500~1:2000比例尺图式符号应符合GB/T20257.1的规定,1:5000、1:10000比例尺图式符号应符合GB/T20257.2的规定。4.4精度要求
4.4.1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精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首级面控制点的精度不低于国家四等大地控制点的精度。高程首级控制点的精度不低于国家四等水准点的精度要求。远离大陆的海岛、礁等现有技术手段无法满足精度要求的困难地区可适当放宽1倍或直接采用当地平均海面。图根点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测量,可同时进行也可分别施测。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4.4.2水深测量
4.4.2.1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应满足下列要求:a)当测图比例尺等于1:500时,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2.0mm;b)当测图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且大于或等于1:5000时,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E1.0mm
c)当测图比例尺等于1:10000时,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5mm。3
GB/T42332—2023
4.4.2.2深度测量中误差应满足下列要求:a)当水深不大于20m时,深度测量中误差应不大于±0.2m;当水深大于20m时,深度测量中误差不大于所测深度的1%;b)
主测线与检查线深度测量比对限差(置信度95%)为2倍深度测量中误差。4.4.3海岛及干出滩地形测量
等高距的确定,应符合表1的规定。4.4.3.1
表1基本等高距
比例尺
1:1000
1:2000
1:5000
1:10000
2°≤a<6°
地形倾角a
6°≤a<25
a≥25°
单位为米
4.4.3.2海岛及干出滩地物点、海岸线折点、地形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隐蔽或施测困难的一般地区测图可放宽50%。表2地形测量基本精度
单位为毫米
般地区地物点及地形点
建筑区、码头区及海岸线折点
注:一般地区包含海岛陆地及干出滩区域。图上点位中误差
4.4.3.3等高线的插求点或数字高程模型格网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隐蔽或施测困难的一般地区测图可放宽50%。表3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单位为米
一般地区
干出滩区域
注:ha为基本等高距。
4.5仪器设备
1/2 hd
2°≤a<6°
1/2 hd
2/3 hd
用于外业测量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4
地形倾角
6°≤a<25
2/3 hd
a≥25°
3/2 hd
a)计量法规规定需要计量检定或校准的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b)其他测量设备应按设备使用要求进行定期自校。5技术设计
5.1资料收集与分析
GB/T42332—2023
编制技术设计前,应收集调查区资料,并对收集资料的可靠性及精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收集调查区主要资料如下:
a)平面控制、高程基准和深度基准成果资料及其说明:b)海岛地形测量数据、海岛周边水深数据以及最新的地形图和海图等:c)验潮站成果资料及潮汐观测资料:d)水文气象资料;
e)其他与测量有关的资料。
5.2实地踏勘
编制技术设计之前宜进行实地踏勘调查,调查现场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已知控制点,验潮站等内容。
5.3技术设计书编制
按CH/T1004的规定要求编制技术设计书,包含概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引用文件、主要技术指标、技术设计方案等内容。6控制测量
6.1平面控制测量
6.1.1一般规定
6.1.1.1海岛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设的原则。根据海岛规模设计平面控制网布设等级,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二等、三等、四等和一级、二级、三级6.1.1.2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GNSS定位测量、导线测量等方法。GNSS定位静态测量,适用于二等、三等、四等和一级、二级控制网的建立;导线测量适用于三等、四等和一级、二级、三级控制网的建立;GNSS定位RTK测量,适用于一级、二级、三级控制网的建立。6.1.1.3当海岛无已知平面控制点时,应首先建立GNSS大地控制点,与陆地已知控制点进行联测。6.1.2选点与埋石
按GB50026规定的要求执行。
6.1.3GNSS定位测量
平面控制网采用GNSS定位测量技术建立时,按照GB50026规定的GNSS定位测量相关要求执行,各等级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和表5的规定。长基线的GNSS定位测量按GB/T28588规定的要求执行。
GB/T42332—2023
6.1.4导线测量
平均边长
表4GNSS定位静态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固定误差
比例误差系数
约束点间的边长
相对中误差
≤1/250000
≤1/150000
≤1/100000
≤1/40000
≤1/20000
表5GNSS定位RTK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平均边长
≥500
≥300
≥200
点位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1/20000
≤1/10000
≤1/6000
与基准站距离
约束平差后最弱边
相对中误差
≤1/120000
≤1/70000
≤1/40000
≤1/20000
≤1/10000
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建立平面控制网,按GB50026中规定的导线测量相关要求执行。6.2高程控制测量
6.2.1一般规定
起算点等级
四等及以上
-级及以上
二级及以上
6.2.1.1各等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四等及以下等级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GNSS拟合高程测量或跨海高程测量等方法。
6.2.1.2海岛的高程系统采用统一的高程基准,海岛若已有高程控制点,可沿用原有的高程系统。6.2.2水准测量
根据测量等级的要求,按GB50026规定的相关测量要求执行。6.2.3三角高程测量
按GB50026规定的相关测量要求执行。6.2.4GNSS拟合高程测量
按GB50026规定的相关测量要求执行。6.2.5跨海高程测量
6.2.5.1跨海高程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同步水位法、GNSS拟合高程法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开展海岛高程传递。6.2.5.2根据跨距的大小,跨海高程测量的精度要求如下。a)当跨距不大于3500m时,跨海高程传递测量的方法和技术要求按GB/T12897中规定的跨河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GB/T42332—2023
b)当跨距大于3500m小于10000m时,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结合同步水位法进行海岛高程传递,同步观测验潮时间不小于7d。当跨距大于10000m时,利用同步水位法结合GNSS拟合高程测量或大地水准面成果进行海c
岛高程传递。同步观测验潮时间不小于15d。当利用GNSS拟合高程测量法进行跨海高程测量时,充分利用周边已知控制点的高程异常资料及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6.3平均海面确定
6.3.1短期验潮站的平均海面
应由邻近长期验潮站传递确定,可采用水准联测法、同步改正法与回归分析法等传递方法。6.3.2远离大陆岛礁的平均海面
可采用下列方法确定:
a)由30d以上水位数据取算术平均值计算;b)由平均海面高模型确定,见A.2。6.4理论最低潮面确定
6.4.1定义算法计算
理论最低潮面由弗拉基米尔斯基算法计算,公式见附录B,6.4.2短期验潮站的理论最低潮面由邻近长期验潮站传递确定,可采用潮差比法、略最低低潮面比值法与最小二乘拟合法等传递方法。
6.4.3远离大陆岛礁的理论最低潮面可采用下列方法确定:
a)由30d以上水位数据实施潮汐分析后,按定义算法计算;b)由深度基准面模型确定,见A.1。6.5平均大潮高潮面确定
平均大潮高潮面可采用下列方法确定:a)采用潮汐调和常数计算法和水位数据统计法,计算方法见附录C;b)采用精密潮汐模型的调和常数或预报潮位计算,计算方法见附录C。6.6高程与深度基准转换
高程与深度基准的转换关系可采用下列方法确定:a)采用实测数据确定1985国家高程基准、平均海面、理论最低潮面、2000国家大地高之间的转换关系;
b)采用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模型确定基准转换关系,见附录A。7海岛陆地地形测量
7.1一般要求
7.1.1海岛地形图测绘以充分表达和显示海岛的地理特征为原则,地物地貌的表示要准确、清晰、易读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