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2639-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2639-2023
中文名称:潮间带调查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intertidal zone survey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5-23
实施日期:2023-09-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10133765
相关标签:
规范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5海洋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36页
标准价格:59.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刘毅飞、夏小明、蔡廷禄、廖一波、于培松、熊李虎、陈锋、王欣凯、陆莎莎、吴春芳
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开展潮间带类型与分布、地形、水文、底质、生物等内容调查的基本要素、方法与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潮间带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综合调查,相关专业、专项调查参照使用。
标准内容
ICS07.060
CCSA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639—2023
潮间带调查规范Www.bzxZ.net
Specifications for intertidal zone survey2023-05-23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3-09-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调查内容
总体技术要求
潮间带类型与分布调查
调查要素
调查前准备
现场调查
数据整理、检查与处理
成果图绘制
地形测绘
调查要素
测量精度
控制测量
地形现场测量
数据整理、检查与处理
地形图绘制
水文调查
调查要素
主要技术要求
观测站位布设
现场观测
数据与样品整理、检查及处理分析底质调查
调查要素
采样设备
调查断面及站位布设
现场调查
数据、样品整理及处理分析
成果图绘制
生物调查
GB/T42639—2023
GB/T42639—2023
调查要素
调查断面及站位布设
现场调查:
数据、样品整理及处理分析
成果图绘制
调查成果
调查数据集
调查图集
调查报告
附录A(规范性)
分类与说明
潮间带分类与说明
沉积物粒级分类
潮间带沉积物类型
附录B(资料性)
附录C(资料性)
附录D(资料性)
参考文献
记录表格式
样品标签样式
潮间带调查综合报告大纲
GB/T42639—2023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毅飞、夏小明、蔡廷禄、廖一波、于培松、熊李虎、陈锋、王欣凯、陆莎莎、吴春芳。
1范围
潮间带调查规范
GB/T42639—2023
本文件规定了开展潮间带类型与分布、地形、水文、底质、生物等内容调查的基本要素、方法与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潮间带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综合调查,相关专业、专项调查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2327海道测量规范
GB/T12763.2—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12763.6—2007
7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12763.8—2007
GB/T12763.11—2007
GB/T13989
海洋调查规范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海洋调查规范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GB/T14914.2—2019
GB/T15968—2008
GB/T17278—2009
GB17378.3—2007
GB17378.4—2007
GB17378.5—2007
GB/T20257.1
GB/T20257.2
海洋观测规范
第2部分:海滨观测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
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海水分析
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23236—2009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32067一2015海洋要素图示图例及符号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CH/T2009一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3003
CH/T3004
CH/T3005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
CH/T3007.1—2011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2—2011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
测图规范第1部分:1:5001:10001:2000数字测图规范
CH/T8023一2011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技术规范CH/T8024一2011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技术规范第2部分:1:50001:10000数字高程模1
GB/T42639—2023
HJ710.4—2014
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
2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JTS131—201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潮简带
intertidal zone
位于平均大潮高、低潮之间的海水覆盖的区域。[来源:GB/T15918—2010.2.3.2]3.2
海岸线
coastline
多年大潮平均高潮位时海陆分界痕迹线。[[来源:GB/T18190—2017,2.1.1]3.3
#bench
在潮间带,由海浪与潮汐作用于出露基岩形成的海蚀平台或岩礁区。3.4
砂砾滩
在潮间带,由波浪作用为主形成的向海平缓倾斜的,由砂与砾粒级组成的沉积物堆积体,3.5
粉砂淤泥质滩
muddyflat
在潮间带,由潮汐作用为主形成的相对平坦宽的,由粉砂与黏土粒级的混合物组成的沉积物堆积体。
4通则
4.1调查内容
潮间带调查内容包括:
潮间带类型与分布调查;
地形测绘,包括潮间带高程、坡度及典型地貌类型调查等:c)
水文调查,包括水动力、悬浮物质浓度、水位、温度与盐度调查等:底质调查,包括潮间带底质类型、矿物组成、化学成分、放射性测年与物理力学性质调查等;d)
生物调查,包括底栖生物类型、数量与分布,植被类型、数量与分布,以及鸟类种类与数量调查等4.2
总体技术要求
潮间带资源环境基础要素调查总体技术要求如下:除特别要求外,外业定位平面精度应优于1m,高程精度优于0.1m;a)
调查所用定位、测量及数据采集等主要仪器设备应在检定有效期内;c)
制作调查工作底图所需的遥感影像、海岸线与水深0m线(理论最低潮面基准)数据应为权威机构正式对外发布的最新数据;用于解译的遥感影像数据,影像空间分辨率应优于1m;遥感影像预处理、融合、几何校正、数字镶嵌处理、增强与切割等处理方法应按照GB/T15968一2008中第5章的相关规定执行;GB/T42639—2023
无人机现场航测流程与数字正射影像(DOM)制作应分别按照CH/T3004与CH/T3003的e)
相关规定执行;
现场数码影像像素应不小于1000万,相机系统时间应与调查时间一致,影像应充分反映现场f)
工作情况与环境特征;
坐标系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投影方式应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3°分带,或者取调查区域中心相近的0.5°整数倍经线为中央经线,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水深基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5潮间带类型与分布调查
5.1调查要素
潮间带类型与分布调查要素包括:潮间带类型,类型划分按附录A表A.1的要求执行;a)
潮间带位置、范围等分布特征。5.2
调查前准备
现场调查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a)
调查前检查定位仪器设备的测量精度,达到要求方可使用;b)
对最新遥感影像进行初步解译,在潮间带类型变化处设置观测站位,当同种类型潮间带范围较大时,相邻观测点岸线长度间距不宜超过500m,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加密调整:无人机航摄前,做好航摄设计,包括航摄分区、航线敷设等,应按照CH/T3005的相关规定执c)
行;基于数码相机航空摄影时,DOM比例尺与数码相机像素地面分辨率的对应关系见表1;采用航天遥感数据制作DOM时,原始数据空间分辨率应满足相关比例尺要求,对应关系见表1。d)
表1DOM比例尺与数码相机像素地面分辨率、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的对应关系单位为米
DOM比例尺
1:1000
1:2000
1:5000
1:10000
5.3现场调查
数码相机像素地面分辨率
优于0.05
优于0.1
优于0.2
优于0.4
优于0.8
现场调查应按以下过程与要求进行:a)
调查时间选择大、中潮低潮位时段;航天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
优于0.5
优于1
优于2.5
沿海岸现场踏勘,判识潮间带类型,在观测站位、实际观测潮间带与海岸线类型变化处,定位并拍摄数码照片或视频;视实际情况选择人工拍摄或无人机航摄;沿潮间带类型分界线现场定位测量,选择类型分界线特征点,记录位置信息,填写潮间带类型c)
现场踏勘记录表(见附录B表B.1),用于形成遥感影像解译标志;收集的遥感影像无法满足解译要求时,可采用无人机航摄方式,现场飞行质量与影像质量要求d)
按照CH/T3004的相关规定执行。3
CB/T42639—2023
数据整理、检查与处理
数据整理
应对调查过程中获取的数据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具体包括:a)
历史数据与资料;
现场定位测量数据、拍摄的影像数据与记录表格;工作日志。
现场数据检查
现场调查数据按以下要求及时进行检查与保存a)
应对全天测量数据进行检查和浏览,检查测量记录是否完整、数据质量是否可靠。检查若不合格,安排进行补充调查,直至检查合格原始数据及时备份,并保证数据安全性。b)
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
通过目视解译方法判识潮间带类型与分布,具体要求如下:a)
航天影像处理,按4.2c)的规定执行;无人机航摄影像处理,按4.2d)的规定执行;b)
DOM地物点相对于实地点的点位中误差,应满足相关比例尺要求,对应关系见表2:根据现场数据,确定解译标志,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判读,提取不同类型潮间带斑块,最小上图图斑面积为图上2mm2。表2DOM地物点相对于实地点的点位中误差与比例尺的对应关系单位为米
DOM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1:5000
1:10000
成果图绘制
制图方法与相关要求如下:
DOM地物点相对于实地点的点位中误差0.3
应采用人机交互的计算机制图方法绘制潮间带类型分布图;成图比例尺应满足调查任务要求;成果图坐标系统、投影方式应符合4.2f)的规定;图件的图示符号应按GB/T32067一2015中第10章的相关规定,其中未包含的图式符号,可自行新增要素和符号,并注明;应采用自由分幅。
地形测绘
调查要素
潮间带主要地形要素包括高程、坡度及典型地貌类型等测量精度
测量精度要求如下:
GB/T42639—2023
地形图图上定位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大于0.8mm,高程中误差应不大于0.2m;潮间带地形测量等高距的确定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
地面倾角(α)
2α6°
6≤α<25
α≥25°
潮间带地形测量等高距
单位为米
不同比例尺对应等高距
1:1000
地形点的最大点位间距应符合表4的规定;1:2000
1:5000
1:10000
潮间带地形测量比例尺的选择,视潮间带范围大小与位置重要性而定,一般砂砾滩应不小于1:2000,岩滩与粉砂淤泥质滩应不小于1:10000。表4
间距类型
断面间距
断面上测点间距
控制测量
地形点的最大点位间距
单位为米
不同比例尺对应最大点位间距
1:1000
1:2000
1:5000
1:10000
平面控制测量与高程控制测量可分别按照GB50026一2007中第3章、第4章的相关规定执行。6.4
地形现场测量
现场调查相关规定如下:
根据测区地理环境与可使用仪器情况,选择全站仪极坐标法、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RTK定位测量法、机载激光雷达(LiDAR)扫描、摄影测量与遥感及水下地形测量等各种可行方法,进行潮间带地形测量;
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按GB50026一2007中第5章的相关要求执行:GNSSRTK定位测量按b)
CH/T2009一2010中第6章的相关要求执行:LiDAR扫描测量,按CH/T8024一2011中第5章~第9章的相关要求执行;航空遥感摄影测量按GB/T23236一2009中第4章~第75
CB/T42639—2023
章的相关要求执行;
范围较小的岩滩、砂砾滩宜采用单一方法进行地形测量;d)
对于范围较大的粉砂淤泥质滩可采用多方法结合,外边缘采用水下地形测量方法:水下地形测量应选择高潮时段进行,应按照GB12327中的相关规定执行;e)
同一调查区域采用多方法结合时,不宜超过两种,应保证空间位置的衔接,时间跨度不超过1个大、小潮周期。
6.5数据整理、检查与处理
6.5.1数据整理
数据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历史数据与资料;
现场地形、水深测量数据;
现场拍摄的影像数据;
基础测量控制点资料;
e)工作日志。
6.5.2现场数据检查
现场调查数据应及时检查与保存,要求如下:a)
检查控制测量与地形或水深测量数据的完整性与规范性;两种测量方法或多个时段测量的数据是否拼接合理;采用两种方法测量时,重叠区域地形高程互差极值不大于0.4m;c)
检查若不合格,安排进行补充测量,直至检查合格;原始数据及时备份,并保证数据安全性6.5.3数据处理
检查合格的各类调查数据应进一步处理,绘制地形图。数据处理要求如下:全站仪测量数据处理按GB50026一2007中第5章的相关要求执行;GNSSRTK定位测量数a)
据处理按CH/T2009一2010中第6章的相关要求执行;航空遥感摄影测量数据处理按CH/T3007.1一2011中第3章~第9章与CH/T3007.2一2011中第3章~第9章的要求执行;LiDAR扫描数据处理按CH/T8023一2011中第4章~第9章的相关要求执行;水深测量数据处理按JTS131一2012中8.8的相关要求执行;两种测量方法获取的重叠区域数据满足高程互差要求后,选择测量精度高的方法获取的数据b)
为有效数据。
6.6地形图绘制
地形图绘制规定如下:
按GB/T17278一2009中第9章~第14章的相关要求绘制地形图;a)
成果图坐标系统、投影方式、水深基准应符合4.2f)的规定;b)
大于或等于1:2000比例尺图式符号应按GB/T20257.1的相关规定,1:5000与1:10000c)
比例尺图式符号应按GB/T20257.2的相关规定:采用自由分幅,或依据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按GB/T13989的相关规定执行。d
7水文调查
调查要素
GB/T42639—2023
潮间带水位、水温、盐度、潮流(流速、流向)、海浪(波高、波向)与悬浮物质浓度等要素。7.2主要技术要求
潮间带水文观测的主要技术规定如下:a)
仪器的测量范围应满足所测要素的变化范围,同时还应满足对观测要素及其计算参数的准确度要求;仪器设备其他相关要求,应按GB/T14914.2一2019中4.4的相关规定;b)
宜采用可行的定点观测方式,进行调查要素连续观测:水温、盐度、潮流、海浪与水位等要素的观测准确度与观测时次要求,按GB/T12763.2一2007中c)
第5章~第9章的相关规定执行;但当采用人工定点观测方式时,在观测站位处潮间带干出或水深较浅不易进行观测期间,不进行观测:悬浮物质浓度水体采样时次与潮流连续观测同步:d)
水温、盐度、潮流与悬浮物质浓度等要素不进行分层观测:断面测站与连续观测站位定位准确度应优于5m。e)
7.3观测站位布设
水文观测站位布设规定如下:
水文观测站位应布设在有代表性的观测海区,使所测得的水文要素数据能够反映调查区该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观测站位宜布设在低滩或中滩;c)
在较宽的潮间带,可根据调查任务需要,增设同步观测站位。7.4现场观测
现场水文观测规定如下:
水位观测可采用自记式水位计进行观测,仪器应做好固定,防止仪器发生水平和垂向偏移;a)
水温、盐度、潮流与海浪观测可采用集成观测方式进行观测,在潮间带观测站位处布放并固定好各种仪器;
仪器固定前应进行各项性能测试,确认良好方可使用;观测前应确认采样时间步长,记录开始观测时间;e)
采用人工观测方法进行观测时,可在高水位时乘船至观测站位,抛锚后按7.2c)的要求进行连续观测;
水体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按GB17378.3一2007中第4章的相关规定执行。7.5数据与样品整理、检查及处理分析7.5.1
数据与样品整理
数据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历史数据与资料;
现场水文观测数据、现场拍摄的影像数据;b)
样品及标签;
d)工作日志。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