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1339.4-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1339.4-2023
中文名称: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Technical guideline for mar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Part 4: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seagrass bed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5-23
实施日期:2023-1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3774231
相关标签:
海洋
生态
修复
技术
指南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5海洋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38.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周毅、蒲新明、邱广龙、范航清、张学雷、张晓梅、江志坚、张沛东、徐少春、刘松林、李文涛、吴钟解、岳世栋、茹小尚、林承刚、孙景春、陈石泉、张云岭、王晓东、张立斌、张涛、黄小平、杨红生
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马山集团有限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
标准简介
本文件提供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总体流程、分析诊断、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的指导和建议。
本文件适用于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
标准内容
ICS 07.060
CCS A 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339.4—2023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mar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Part 4: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seagrass bed2023-05-23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3-12-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原则
总体流程
分析诊断
方案制定
方案实施
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
海草床生态修复移植和种植记录报表格式附录A(资料性)
GB/T41339.4—2023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GB/T41339.4—2023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本文件是GB/T41339《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的第4部分。GB/T41339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珊瑚礁生态修复;
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马山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毅、蒲新明、邱广龙、范航清、张学雷、张晓梅、江志坚、张沛东、徐少春、刘松林、李文涛、吴钟解、岳世栋、茹小尚、林承刚、孙景春、陈石泉、张云岭、王晓东、张立斌、张涛、黄小平、杨红生。
GB/T41339.4—2023
随着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对海草床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加,涉及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相关的海草床修复工程逐渐增多,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提高海草床生态修复成效制定本文件。本文件是GB/T41339《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的第4部分。GB/T41339作为指导各类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拟由六个部分构成。第1部分:总则。目的在于确立普遍适用于各类海洋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总体流程和技术内容。
第2部分:珊瑚礁生态修复。目的在于确立珊瑚礁生态修复的工作流程和技术内容。一第3部分:红树林生态修复。目的在于确立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工作流程和技术内容一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目的在于确立海草床生态修复的工作流程和技术内容。第5部分:滨海盐沼生态修复。目的在于确立滨海盐沼生态修复的工作流程和技术内容。一第6部分:海滩生态修复。目的在于确立海滩生态修复的工作流程和技术内容I
1范围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
GB/T41339.4—2023
本文件提供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总体流程、分析诊断、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的指导和建议。
本文件适用于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7海水水质标准
GB/T12763(所有部分)海洋调查规范GB/T17378(所有部分)海洋监测规范GB18668海洋沉积物质量
GB/T41339.1一2022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1部分:总则HY/T083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海草seagrass
可完全生活在海水或河口水域咸水中的单子叶被子植物。注:海草隶属于泽泻目(Alismatales)。我国分布的海草包括四科,分别是鳗草科(Zosteraceae)、丝粉草科(Cymodo-ceaceae)、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和川蔓草科(Ruppiaceae)。3.2
海草床seagrassbed
具有一定面积的海草群落
注:一般认为,海草群落的面积超过100m2时被称为海草床。3.3
海草床生态修复ecologicalrestorationof seagrassbed协助退化、受损或破坏的海草床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3.4
移植单元transplantingunit
以草块或仅以植株为移植对象的基本单元。注:包括草块移植单元和植株移植单元。GB/T41339.4—2023
seagrass plug
由海草植株和底质构成的集合体。3.6
茎枝shoot
海草植株的地上部分。
注:一般包括叶鞘和叶片。
种苗seedling
海草种子发芽后形成的幼小植株。3.8
reproductive shoot
生殖枝
海草进人花期后,发育形成花、果实、种子等繁殖器官的茎枝。4基本原则
4.1自然为主、人工为辅
尊重自然属性,顺应自然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对于受损较轻的海草床生态系统宜采取自然恢复为主的措施;对于受损比较严重的海草床生态系统,宜采用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采取人工修复措施修复退化的海草群落,进而依靠自然恢复力使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
4.2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综合考虑陆地、海洋及海陆交错带各要素和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海草床生态修复宜着重关注海草床与珊瑚礁、红树林、河口、其他滨海湿地等毗邻生态系统之间的互作关系,避免生境破碎化和孤岛化,提升生态连通性、多样性和稳定性。3因地制宜、分种施策
海草床生态修复宜遵循因地制宜、分种(按物种)施策。因地制宜根据气候条件、底质条件、光照条件、水动力以及海草床的退化现状等自然条件,制定适宜的海草床生态修复策略,注重自然本底,立足生态赋;分种施策宜根据不同海草物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物候与繁殖特征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实施针对性的修复策略。
4.4适应管理、调整优化
针对海草床生态修复过程的不确定性,适应性管理宜贯穿海草床生态修复的整个过程,加强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和成效的监测与评估;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对生态修复方案、工程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5总体流程
海草床生态修复的总体流程见图1。2
6分析诊断
分析诊断
方案制定
方案实施
资料收集与实地踏勘
空间范围
资料收集与实地踏勘
海草床生态修复选址
生态基线调查
参照生态系统确定
海草床生态退化诊断
海草床生态修复可行性论证
海草床生态修复目标制定
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制定
海草床生态修复管护方案制定
海草床生态修复方案论证
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海草床生态修复管护实施
图1海草床生态修复总体流程
优化改进
GB/T41339.4—2023
调整改进
空间范围宜包括拟实施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所在的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及其行政区。3
GB/T41339.4—2023
6.1.1.2时限要求宜包括历史资料和现状资料,历史资料宜追溯至生态退化前的时期6.1.2主要内容
6.1.2.1收集的资料宜包括区域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海洋资源、社会经济、开发利用、保护修复等方面的规划、报告和数据。收集资料时宜充分考虑生态修复区有关海草资源的报告和数据。6.1.2.2实地踏勘宜包括以下内容:a)海草群落,包括海草资源分布现状、种群特征等;b)
生态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岸线类型、底质类型、其他生物群落等;c)
敏感目标,包括保护物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等;d)人为干扰,包括污染物排放、海洋工程、水产养殖、渔业捕捞等;e)
灾害风险,包括外来种入侵、病虫害、风暴潮等。2海草床生态修复选址
海草床生态修复选址按照GB/T41339.1一2022中6.2关于生态修复选址的规定执行。海草床生态修复选址宜考虑:
a)选择退化的海草分布区或周边适宜海域;选择水体交换良好、海水水质优良的海域;b)wwW.bzxz.Net
c)避开人类活动频繁、污染物排放超标、渔业活动强烈或大型海岸工程建设的海域:d)具备良好的遮蔽条件,优先选择海湾或有礁坪保护的水域。6.3生态基线调查
6.3.1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宜包括海草床生态修复区、对照区及项目实施可能影响的区域。6.3.2调查内容
调查宜包括以下内容:
水体环境:水深、水温、盐度、溶解氧、流速、透明度、透光率、悬浮物、PH值、营养盐(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盐)、叶绿素a等参数;b)
底质环境:粒度、有机碳、总氮、总磷、间隙水营养盐、硫化物、氧化还原电位等参数;c)
海草群落:海草分布面积、物种组成、覆盖度、茎枝密度、茎枝高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等参数;海草花果期、萌发期等物候特征;其他生物群落: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等,以及海草植株上的附着生物;d)
e)干扰及威胁:海水养殖与捕捞、水质污染、外来种入侵、水温异常变化、台风、病虫害、围填海等;f)社会经济:所在海区及周边海域海岸的规划和开发、海域有效管理等。6.3.3调查站位
调查站位宜覆盖整个调查范围。6.3.3.1
6.3.3.2调查站位布设宜考虑地形地貌、底质类型、水深、盐度、海流流向、生物群落等要素的空间差异和梯度变化,空间差异大的区域可视情况增加站位密度6.3.3.3针对生态基线调查区域内有海草群落分布的情况,调查站位布设宜充分考虑海草群落分布状况,宜包括以下站位设置:
a)根据海草床分布面积大小及空间变化特征,设置3个以上断面;4
GB/T41339.4—2023
b)每个断面均匀设置5个以上调查站位,其中2个分别位于海草群落分布区外的向海侧和向陆侧;
调查断面方向大体上与海岸垂直。c)
6.3.4调查时间
宜开展至少一次全面基线调查。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特征和具体的调查要素,可视情况增加调查频次。调查时间宜尽量保持与历史资料的连续性。海草床生态修复基线调查宜充分考虑以下方面海草物种组成、分布面积和覆盖度的调查频次为一次。温带海域调查时间为6月~8月:a)
热带-亚热带海域调查时间为4月~8月。海草茎枝密度、茎枝高度、生物量等参数的调查每年进行4次,每季度一次。b)
海草花果期、萌发期期间,海草物候特征的调查每月一次以上。c)
6.3.5调查方法
水体环境、底质环境、海洋生物等观测调查方法宜按照GB/T12763(所有部分)的规定。海水分析、沉积物分析、生物体分析等监测方法宜符合GB/T17378(所有部分)的规定。水体透光率及海草群落调查方法宜按照HY/T083的规定。参照生态系统确定
6.4.1参照生态系统的确定宜采取以下方式:海草床生态修复区干扰前或历史的海草床;a)
邻近区域内与海草床生态修复区生态系统特征相似、但未退化或轻微退化(保存较完整)的现存海草床;
根据海草床生态修复区或邻近区域的历史、现状及预测数据,整合构造的虚拟海草床生态系统。
6.4.2宜全面搜集参照生态系统的资料数据,详细描述参照生态系统的属性,包括海草群落、水体环境、底质环境、底栖生物、游泳动物、干扰及威胁等。若现存本地参照生态系统的资料缺乏或不完整,宜开展补充调查。
海草床生态退化诊断
海草床生态退化诊断宜包括:
海草床生态退化诊断的内容包括海草床的退化程度和原因等;b)
海草床退化程度指标包括海草物种组成、分布面积、覆盖度、茎枝密度、茎枝高度、生物量等参数,海草床退化原因诊断主要从导致海草床退化的相关生境指标开展分析;海草床的退化程度分为3个等级,包括轻度退化(5年以上时间内,海草床面积下降累计c
10%~30%)、中度退化(5年以上时间内,海草床面积下降累计30%~60%)、重度退化(5年以上时间内,海草床面积下降累计达60%以上)。6.6
海草床生态修复可行性论证
6.6.1在制定修复方案前,宜对选定的生态修复区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可行性论证。6.6.2依据表1中的指标范围对选定的生态修复区进行海草床生态修复可行性分析。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