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2991-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2991-2023
中文名称:急进高原灾害应急救援队伍防护指南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Guidelines for protection of disaster emergency rescue teams entering plateau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9-07
实施日期:2023-09-07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高原
灾害
应急
救援
防护
指南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13.200事故和灾害控制
中标分类号:综合>>社会公共安全>>A90社会公共安全综合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6页
标准价格:31.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毛育文、胡永攀、罗勇军、秦挺鑫、张世富、徐凤娇、吴前进、杜晓霞、周凯、周倩、蒲东利、杨彩哲、马青变、栾晓嵘、李学新、王吉武、许红、张玉、陈郁、孙世军、郭传臣、肖黎、罗渊、李燕、张敏、朱坤双、王芬
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52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
归口单位: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51)
提出单位: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51)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提供了急进高原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防护原则、救援前准备、急进高原途中防护、高原救援防护与保障、救援后恢复的指南。
本文件适用于由海拔3 000 m以下地区急进3 000 m以上高原实施灾害救援的应急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预防及损伤防护、搜救犬急性高原反应预防及损伤防护和救援装备防护。
本文件不适用于救援人员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急性重症高原病的判定和处置。
标准内容
ICS13.200
CCS A 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991—2023
急进高原灾害应急救援队伍防护指南Guidelines for protection of disaster emergency rescue teamsentering plateau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2023-09-07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3-09-07实施
GB/T42991—202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防护原则
安全救援
突出重点
预防为主
自主保障
救援前准备
日常准备
出发前准备
6急进高原途中防护
临运前准备
运输途中防护
运输抵达后防护
高原救援防护与保障
急性高原病预防
供氧保障
宿营保障
饮食保障
创伤防护
救援作业强度
搜救犬防护
装备防护
救援后恢复
救援人员恢复
装备维护与保养
预案修订
附录A(资料性)
附录B(资料性)
附录C(资料性)
附录D(规范性)
参考文献
体能增强训练和低氧预适应训练健康监测及急救器材配备
防护与保障装备配备
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估
GB/T42991—2023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可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1)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52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铁正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毛育文、胡永攀、罗勇军、秦挺鑫、张世富、徐凤娇、吴前进、杜晓霞、周凯、周倩、蒲东利、杨彩哲、马青变、栾晓嵘、李学新、王吉武、许红、张玉、陈郁、孙世军、郭传臣、肖黎、罗渊、李燕、张敏、朱坤双、王芬
1范围
急进高原灾害应急救援队伍防护指南GB/T42991—2023
本文件提供了急进高原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防护原则、救援前准备、急进高原途中防护、高原救援防护与保障、救援后恢复的指南。本文件适用于由海拔3000m以下地区急进3000m以上高原实施灾害救援的应急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预防及损伤防护、搜救犬急性高原反应预防及损伤防护和救援装备防护。本文件不适用于救援人员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急性重症高原病的判定和处置。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35414一2017高原地区室内空间弥散供氧(氧调)要求3术语和定义
GB/T35414一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急进高原
enteringplateauinashortperiodoftime居住在低海拔地区人员乘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在短时间内到达并暴露到海拔3000m以上地区。
[来源:GB/T35414—2017,3.4,有修改]3.2
disasteremergencyrescueteams enteringplateau ina shortperiod急进高原灾害应急救援队伍
oftime
急进高原承担灾害救援任务的应急救援力量。注:包括救援人员、搜救犬和救援装备等3.3
急性高原病
acutemountainsickness
高原暴露时,因高原低氧而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的急性轻症高原病(即急性高原反应)和急性重症高原病(即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3.4
高原习服
plateauacclimatization
处于高原环境中,因低氧等因素刺激机体产生一种可逆的、非遗传性的代偿性变化,从而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具有较好生活能力的过程。1
GB/T42991—2023
低氧预适应
hypoxicpreconditioning
人员经短时间缺氧后,对后续的更长时间或更严重缺氧具有的保护效应。3.6
高原脱适应反应
highaltitudede-acclimatization syndrome脱离高原环境进人低海拔地区后,1周内人员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晕、食欲减退、腹泻等表现。
4防护原则
安全救援
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宜在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实施救援。突出重点
重点针对高原地区低氧、低温、低气压、强紫外线等环境因素对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影响采取防护措施。
3预防为主
针对救援人员和搜救犬急进高原可能出现的急性高原病,提前开展风险评估,采取预防措施。4.4
自主保障
主要依靠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自身携行的装备、器材、药品等物资实施防护和保障。5救援前准备
日常准备
5.1.1预案编制
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宜编制急进高原救援防护应急预案,内容宜涵盖救援前准备、急进途中防护、现场救援防护与保障、救援后恢复等救援过程。宜组织开展防护应急预案演练,不断完善预案。5.1.2
健康筛查
急进高原的救援人员宜进行健康筛查,有以下情况者不宜进人高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病史;严重心绞痛且平原活动明显受限;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充血性心力衰竭;
一先天性心脏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
—一严重肺气肿;
肺动脉高压;
一上呼吸道感染,发热38℃以上;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肥胖伴通气不足综合征;
严重消化道溃疡;
-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
——角膜手术后6个月内;
-90d内出现过脑卒中;
严重贫血;
—癫痫、意症、其他精神疾病;妊娠期妇女;
——其他不宜进入高原的疾病。5.1.3知识准备
GB/T42991—2023
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宜开展高原防护知识培训,内容宜包括高原地理环境、高原病预防、个体防护装备使用、搜救犬防护和救援装备防护等相关知识。5.1.4心理准备
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宜包括正确认知高原环境,树立积极心态,恐惧、焦虑、悲观心理调适方法等。
5.1.5体能准备
救援人员宜开展长时间耐力训练、大强度间歇训练等体能增强训练,训练方法可参照附录A。低氧预适应训练
救援人员宜开展低氧预适应训练,训练方法可参照附录A。5.1.7高原习服训练
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可根据需要赴高原开展习服训练。高原习服训练宜采用逐步升高、阶梯适应的方法。
5.2出发前准备
5.2.1急性高原反应风险评估
根据救援任务紧急程度、海拔上升速度、救援人员既往高原反应症状及病史等因素,宜对救援人员开展急性高原反应风险评估,宜根据需要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配备医护人员。5.2.2药品准备
宜在医生指导下配备预防和缓解急性高原病的药品。5.2.3预防性服药
救援人员宜在医生指导下提前服用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药物。3
GB/T42991—2023
5.2.4健康监测及急救器材准备
宜参照附录B配备必要的便携式健康监测及急救器材。5.2.5防护与保障装备准备
宜参照附录C配备适应高原环境的防护与保障装备5.2.6食品准备bzxZ.net
宜准备高糖、低脂、适量蛋白质的食品,可适量准备自热食品和耐缺氧功能食品。5.2.7
搜救犬准备
宜对搜救犬进行健康筛查和高原工作能力评估。5.2.7.1
根据救援任务需要,宜配备搜救犬用航空箱、防护马甲、防护靴等防护用品。根据救援任务需要,宜配备随队兽医和搜救犬用运输车。5.2.8
救援装备准备
救援装备宜具备适应高原环境的工作能力。5.2.8.1
救援装备驾驶室宜具备空调等适宜救援人员工作和短时休息的条件。5.2.8.3
救援装备宜更换适应高原环境的油、液5.2.8.4救援装备宜配备适应高原环境的电池。5救援装备宜配备常用的备附件、易损件。5.2.8.5
6急进高原途中防护
临运前准备
6.1.1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宜根据救援任务需求备齐公用携行物资器材。6.1.2救援人员宜根据救援任务需求备齐个人携行物资器材。6.1.3有晕动病史的救援人员宜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6.2运输途中防护
救援人员宜根据环境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6.2.1
适时巡查救援人员健康状况,出现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及时处置或就医。6.2.2
6.2.3适时观察搜救犬状态,出现不良状况或异常情况及时处置。6.2.4公路运输急进时,宜选择安全、适宜的地点择机休整6.3运输抵达后防护
6.3.1救援人员抵达目的地后宜避免立即从事重体力劳动。装备物资卸载搬运宜采用工具辅助、多人协作或当地人员协助等方式。
6.3.2救援人员抵达目的地后宜短暂休整,再开展救援行动。6.3.3抵达目的地后,3d内宜适时观察搜救犬健康状况、监测生理指标,出现异常及时处置。4
高原救援防护与保障
急性高原病预防
救援人员宜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预防上呼吸道感染。7.1.2救援人员宜适时休息、吸氧,避免过度疲劳。GB/T42991—2023
、救援人员出现头痛、咳嗽、恶心、呕吐等急性重症高原病早期症状,宜及时就医。7.2
供氧保障
救援人员宜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根据身体状况适时用氧7.2.2
救援人员按照附录D评分,无急性高原反应者可不吸氧。救援人员出现轻度急性高原反应后用氧期间,宜随时观察,用氧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宜及时就医。7.2.4救援作业位于海拔4500m以上时,救援人员宜每日用氧1次,每次连续用氧1h。7.3
宿营保障
宿营场所宜选择学校、民房等固定建筑物。选择临时宿营场所宜充分考虑次生灾害影响、野生动物伤害等不利因素。
7.3.2宿营场所宜采取常态化防疫、消杀等卫生防护措施7.3.3宿营场所宜根据具体情况,参照附录C采取保暖、供氧等保障措施。7.4
饮食保障
救援人员宜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身体所需营养,宜热饮热食。7.4.1
救援人员宜适时补充水分,饮水水质按GB5749要求。救援人员不宜饮酒和吸烟,避免大量饮用含咖啡因等兴奋剂饮品7.4.3
搜救犬宜定时喂食专用犬粮,适度饮水7.51
创伤防护
救援人员作业时宜规范穿戴个体防护装备。救援人员宜遵循救援作业规程和装备操作规定。7.5.2
救援人员出现创伤宜及时处置或就医。7.5.3
救援作业强度
救援人员根据自身高原习服情况,适时调整救援作业强度7.6.2救援人员按照附录D评分,出现中度及以上急性高原反应者宜停止救援作业,及时采取医疗处置措施。
搜救犬防护
7.7.1搜救犬低温环境下作业时宜采取穿戴保温马甲等防寒措施;在尖锐物较多的环境下作业时宜采取穿戴犬用防护马甲、防护靴等防护措施。7.7.2搜救犬作业期间宜适时安排休息,宜置于航空箱或帐篷内休息。7.7.3搜救犬出现急性高原反应时,宜采取面罩式吸氧、喂食富氧水、喂食抗高原反应药物等措施。5
GB/T42991—2023
搜救犬完成设定搜索作业任务后,宜检查精神状态和受伤情况并及时处置,7.7.4
3装备防护
7.8.1救援装备使用完毕后,宜及时放空管路或容器中的余水,避免结冰。救援装备宜及时补充油、液。
救援装备停放位置宜避免滑坡、落石等次生灾害。救援后恢复
救援人员恢复
救援人员返回驻地后宜观察身体状况,宜充分休息、保持饮食营养均衡。8.1.1
救援人员出现高原脱适应反应者,宜及时处置或就医。装备维护与保养
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返回驻地后,宜对救援装备进行维护保养,恢复技术状态3预案修订
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返回驻地后,宜依据救援实施情况对防护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6
附录A
(资料性)
体能增强训练和低氧预适应训练GB/T42991—2023
表A.1给出了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可采用的开展体能增强训练和低氧预适应训练方法。体能增强训练和低氧预适应训练方法表A.1
训练类型
体能增强训练
低氧预适应训练
训练方法
长时间耐力训练:可每周开展5d以上、每天30min以上中等强度训练,或每周3d以上、每天20min以上高强度训练,宜选择游泳、球类、中长跑、登山或负重行走等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项目
大强度间歇训练:可采用间歇冲刺跑的形式,每次冲刺时间6s以上,间歇105左右,每次训练8组~10组,每周2次以上
依托设施的低氧预适应训练:具备低氧舱、低氧房或低氧帐篷等设施的应急救援队伍,宜利用低氧舱、低氧房或低氧帐篷等设施模拟高海拔地区进行低氧预适应训练。每天训练一次,每次1.5h2h,重复5d~7d
低氧呼吸器辅助训练:佩戴低氧呼吸器,以匀速小步快走的方式运动10min,休息5min后进行下一次训练。运动的步速为120步/min,步幅60cm~80cm。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训练4次,连续5d~7d
无辅助低氧预适应训练:宜采用游泳、吹气球、捏鼻低氧跑等方式,每天训练1.5h~2h,持续5d~7d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