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7001.7-2023防伪油墨 第7部分:光学可变防伪油墨
GB/T 17001.7-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7001.7-2023

中文名称:防伪油墨 第7部分:光学可变防伪油墨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Anti-counterfeiting printing ink—Part 7:Optical variable anti-counterfeiting printing ink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5-23

实施日期:2023-1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4153683

相关标签: 防伪 油墨 光学 可变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13.310犯罪行为防范

中标分类号:综合>>社会公共安全>>A90社会公共安全综合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6页

标准价格:31.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王永捷、王秋菊、黄铁翔、周腾飞、罗童、牟晓辉、汤伟冲、杨娜、王国平、樊官保、姚瑞刚、徐大闯、于池、罗隽、隆亮、王颖、赵丽容、亓新、赵英、张波

起草单位:北京金辰西维科安全印务有限公司、中国安全防伪证件研制中心、国家防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无锡新光印防伪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泰宝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西正印制有限公司、北京万垟防伪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明天智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大格林高科技有限公司等

归口单位:全国防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18)

提出单位:全国防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18)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印刷用光学可变防伪油墨产品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环保、卫生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印刷品中防伪图文使用的干涉型光学可变防伪油墨。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13.310
CCSA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001.7—2023
防伪油墨
第7部分:光学可变防伪油墨
Anti-counterfeiting printing ink-Part 7:Optical variable anti-counterfeiting printing ink2023-05-23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
2023-12-01实施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GB/T17001.7—2023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本文件是GB/T17001《防伪油墨》的第7部分。GB/T17001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1部分: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第2部分:磁性防伪油墨(GB/T18751一2002);第3部分:热敏变色防伪油墨(GB/T18752—2002);—第4部分:日光激发变色防伪油墨(GB/T18753—2002);第6部分:红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第7部分:光学可变防伪油墨。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防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8)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金辰西维科安全印务有限公司、中国安全防伪证件研制中心、国家防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无锡新光印防伪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泰宝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西正印制有限公司、北京万防伪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明天智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大格林高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履信思源防伪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侨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爱色丽(上海)色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永捷、王秋菊、黄铁翔、周腾飞、罗童、牟晓辉、汤伟冲、杨娜、王国平、樊官保、姚瑞刚、徐大闯、于池、罗隽、隆亮、王颖、赵丽容、元新、赵英、张波。I
GB/T17001.7—2023
防伪油墨作为一种防伪产品的基材,普遍应用于国家有价证券、证件证书、普通印刷品和商品包装等领域,应用范围广泛。制定此系列国家标准,能进一步规范防伪油墨的生产、使用及检测,对于维护国门安全、社会金融安全、产品监督管理以及提升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系列标准主要按照防伪油墨的制作工艺和防伪特征进行分类GB/T17001《防伪油墨》预计由9个部分构成:一第1部分: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一第2部分:磁性防伪油墨(GB/T18751一2002纳人)。目的在于给出磁性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3部分:热敏变色防伪油墨(GB/T18752一2002纳人)。目的在于给出热敏变色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4部分:日光激发变色防伪油墨(GB/T18753一2002纳入)。目的在于给出日光激发变色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一一第5部分:压敏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压敏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一一第6部分:红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红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一第7部分:光学可变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光学可变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一一第8部分:防涂改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防涂改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一一第9部分:其他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对除第1部分~第8部分外的其他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文件旨在规范光学可变防伪油墨的生产、应用及检验,以使光学可变防伪油墨更好地发挥其防伪效力,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对于保障生产厂商、使用厂商和消费大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1范围
防伪油墨
第7部分:光学可变防伪油墨
GB/T17001.7—2023
本文件规定了印刷用光学可变防伪油墨产品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环保、卫生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印刷品中防伪图文使用的干涉型光学可变防伪油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0—2008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T730—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蓝色羊毛标样(1~7)级的品质控制GB/T3186
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GB/T 13217.1
油墨颜色和着色力检验方法
油墨细度检验方法
GB/T13217.3
GB/T13217.4
油墨黏度检验方法
GB/T13217.7
液体油墨附着牢度检验方法
GB/T18724
印刷技术印刷品与印刷油墨耐各种试剂性的测定GB/T19437—2004
GB/T23649—2009
3术语和定义
印刷技术
印刷图像的光谱测量和色度计算过程控制印刷用反射密度计的光学、几何学和测量学要求印刷技术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光学可变防伪油墨
optical variable anti-counterfeitingprintingink通过光学原理,使印样随观察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的特定材料制作的油墨。3.2
标准样品
品referencesample
按供需双方确认的,用以比较光学可变防伪油墨(3.1)质量的样品。3.3
试验样品
testsample
用于接受试验的光学可变防伪油墨(3.1)样品。GB/T17001.7—2023
同角最大(峰值)反射波长
maximumpeak reflection wavelength at the same viewingangle试样在同一观测角度下,所反射出的光谱最大峰值所对应的波长。注:波长单位以纳米(nm)表示。3.5
观察角度
viewing angle
光源人射面内,视线(探测器所指方向)与试样表面的夹角(0°~180°)。注:规定距光源较远侧为0°
color difference
颜色空间内,两种颜色之间的差异值。3.7
异角色差
colordifferenceof 30and90viewing angles同一试样在30°和90°观察角度的颜色差异值。4
产品分类
按油墨的光学变色原理可分为干涉型、液晶型和云母型三种类型。按油墨颜色发生变化的数量可分为双色和多色两种类型。按油墨的光学变色效果又可分为红变绿、绿变蓝等若干个不同品种。要求
物理指标
光学可变防伪油墨的物理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外观颜色
着色力/%
细度/μm
黏度(旋转黏度计)/(mPa·s)附着牢度/%
防伪特性的技术指标及耐性
防伪识别特征描述
物理指标
AE≤2
2000~6000
在自然光下,光学可变防伪油墨应随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2
2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bzxZ.net
同角最大(峰值)反射波长/nm
异角色差
耐性指标
技术指标
GB/T17001.7—2023
标称值土10
标称值×(1±10%)
按6.3的规定方法进行试验,AE,是试样与标样在90°观察角度下试验前后的色差值,AE,是试样与标样在30观察角度下试验前后的色差值,耐性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
耐热水
耐汽油
耐乙醇
试验方法
物理指标
外观颜色
仪器和材料
仪器和材料包括:
250目(63um孔径)丝网版;
耐性指标
AE≤6、AE≤10
AE,6,E,≤10
AE≤6.AE,≤10
AE6、AE10
AE,≤6、AE,≤10
AE/≤6.AE,≤10
AE/≤6、AE≤10
符合GB/T23649—2009的分光光度计(色差计);无荧光印样纸;
调墨刀;
裁纸刀等。
试验步骤
按以下步骤进行试验:
均勾取标样墨和试样墨,各自调适均匀,以相同条件用250目丝网版在无荧光印样纸上分别制3
GB/T17001.7—2023
作印样,墨层厚度为10μm~20μm,千燥后待用;将上述印样裁切成50mm×60mm的长方形,分别取标样1份,试样3份;b)
按GB/T19437一2004中4.1的规定进行仪器校准,检测标样色值包括亮度L:、绿色到红色c
的分量α、蓝色到黄色的分量6,作为颜色标准,在试样中选取避免透印干扰的测量点进行测量,得到△E,测量3次取平均值。6.1.2着色力
按GB/T13217.1进行试验,取三次有效数据,计算平均值作为最终着色力。6.1.3细度
按GB/T13217.3进行试验。
6.1.4黏度
按GB/T13217.4进行试验。
附着牢度
按GB/T13217.7进行试验。
6.2防伪特性
同角最大(峰值)反射波长
仪器和材料
仪器和材料包括:
250目丝网版;
多角度分光光度计;
无荧光印样纸;
调墨刀;
裁纸刀等。
试验步骤
按以下步骤进行试验:
均匀取标样墨和试样墨,各自调适均匀,以相同条件用250目丝网版在无荧光印样纸上分别制a)
作印样,墨层厚度为10μm~20μm,干燥后待用;将上述印样裁切成50mm×60mm的长方形,分别取标样1份,试样3份;b)
采用多角度分光光度计,测试条件设置为D65光源,10°视角,选取避免透印干扰的测量点进行测量,记录试样和标样30°、90°观察角度下的色值L*、a、b”、光谱数据和光谱图。6.2.2异角色差
仪器和材料
仪器和材料同6.2.1.1。
2试验步骤
试验步骤同6.2.1.2。
6.3耐性试验
6.3.1耐光试验
仪器和材料
仪器和材料包括:
250目丝网版;
多角度分光光度计;
无荧光印样纸;
调墨刀、纸刀;
日晒褪色试验仪或耐气候试验仪(氙灯光源);耐光和耐气候色牢度1级蓝色羊毛标样、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等。试验步骤
按以下步骤进行试验:
GB/T17001.7—2023
均匀取标样墨和试样墨,各自调适均匀,以相同条件用250目丝网版在无荧光印样纸上分别制作印样,墨层厚度为10μm~20μm,千燥后待用;将上述印样裁切成50mm×60mm的长方形,抽取4份样品,其中1份作为标样,3份作为b)
试样;
将试样和GB/T730一2008规定的1级蓝色羊毛标样用黑色板纸衬白色书写纸各遮盖一半,放人日晒仪中,根据所使用的日晒仪要求确定环境温度和环境相对湿度,进行暴晒。当1级蓝色羊毛标样的变化程度相当于GB/T250一2008中“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的3级时停止暴晒,取出试样放人暗处30min后,使用多角度分光光度计,测量试样30°、90°观察角度下的色值L*、a、b,与标样30°、90°观察角度下的色值进行对比,记录试样△E,、△E,及异角色差,计算3份试样平均值,记录试验结果。6.3.2
耐热试验
仪器和材料
仪器和材料包括:
印刷适性仪;
多角度分光光度计;
无荧光印样纸;
调墨刀、裁纸刀;
烘箱等。
试验步骤
按以下步骤进行试验:
均匀取标样墨和试样墨,各自调适均匀,以相同条件用250目丝网版在无荧光印样纸上分别制作印样,墨层厚度为10um~20um,干燥后待用;b)
将上述印样裁切成50mm×60mm的长方形,抽取4份样品,其中1份作为标样,3份作为试样;
将试样放入烘箱,温度为100℃2℃,加热时间为30min,取出后使其自然降至室温。使用5
GB/T17001.7—2023
多角度分光光度计,测量试样30°、90°观察角度下的色值L、a、6,与标样30°、90°观察角度下的色值进行对比,记录试样△E1、AE,及异角色差,计算3份试样平均值,记录试验结果。6.3.3耐热水试验
仪器和材料
仪器和材料包括:
印刷适性仪:
多角度分光光度计;
无荧光印样纸;
调墨刀、裁纸刀;
烧杯、镊子、滤纸、玻璃板;
恒温水浴锅。
试验步骤
取纯净水或去离子水(测试温度80℃土2℃)作为试剂,按以下步骤进行:a)
均勾取标样墨和试样墨,各自调适均匀,以相同条件用250目丝网版在无荧光印样纸上分别制作印样,墨层厚度为10μm~20μm,干燥后待用:将上述印样裁切成50mm×60mm的长方形,抽取4份样品,其中1份作为标样,3份作为b)
试样;
将试样完全浸人到试剂中,浸泡30min后取出,置于玻璃板上,用滤纸吸去表面试剂。干燥后,使用多角度分光光度计,测量试样30°、90°观察角度下的色值L:、α*、6*,与标样30°、90°观察角度下的色值进行对比,记录试样△E1、△E及异角色差,计算3份试样平均值,记录试验结果。
6.3.4耐汽油试验
取92号或相近标号的汽油作为试剂按6.3.3.2的步骤进行试验6.3.5耐乙醇试验
取95%的化学纯乙醇作为试剂,按6.3.3.2的步骤进行试验。6.3.6
耐酸试验
按照GB/T18724进行试验。
6.3.7耐碱试验
仪器和材料
仪器和材料包括:
印刷适性仪;
多角度分光光度计;
无荧光印样纸;
调墨刀、裁纸刀;
烧杯、镊子、滤纸、玻璃板;
烘箱;
g)纯净水或去离子水、质量分数为1%的氢氧化钠溶液;h)1kg础码。
试验步骤
按以下步骤进行试验:
GB/T17001.7—2023
均匀取标样墨和试样墨,各自调适均匀,以相同条件用250目丝网版在无荧光印样纸上分别制a)
作印样,墨层厚度为10um~20um,干燥后待用;将上述印样裁切成50mm×60mm的长方形,抽取4份样品,其中1份作为标样,3份作为b)
试样:
将滤纸浸透到质量分数为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然后将滤纸取出后沥干,直至无液体从滤纸上滴出为止;
将两张浸透、沥干的滤纸放到一块玻璃片上,将其中裁切好的试样置于滤纸上,再将另外两张d)
浸透、沥干的滤纸覆盖在试样上,并将另一块玻璃片置于滤纸上,压上1kg码;压放10min后,用去离子水把进行耐碱性试验的试样冲洗干净,并在40℃左右的烘箱中烘e)
干,烘箱温度设定为40℃,时间设定为30min。干燥后,使用多角度分光光度计,测量试样30°90°观察角度下的色值L、a*、6*,与标样30°、90°观察角度下的色值进行对比,记录试样AE1、△E,及异角色差,计算3份试样平均值,记录试验结果,7检验规则
7.1组批
产品以批为单位进行验收,以同一品种、同一配方、一次生产的产品为一批。7.2抽样
对每批产品按GB/T3186进行抽样,每批抽样净质量不少于200g。7.3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为5.1、5.2.2、5.2.3中规定的内容。7.4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为本文件要求的全部内容,正常情况下每年进行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新产品鉴定投产时;
正式生产后如材料、工艺等有较大改变影响产品性能时;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c)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d)
国家质量监管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e)
7.5判定规则
出厂检验项目符合第5章规定的相应技术要求,则判该批产品合格。如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应加倍抽样,对不合格项目复检,如仍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型式检验的全部项目符合第5章的技术要求,则判该批产品合格。如有二个项目不合格,则为不合格。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