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6620-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6620-2023
中文名称: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Terminology of forest tree breeding and seed management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3-17
实施日期:2023-03-17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12975213
相关标签:
林木
育种
种子
管理
术语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农业>>农业和林业>>65.020.01农业和林业综合
中标分类号:农业、林业>>农业、林业综合>>B05农林技术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72页【胶订-大印张】
标准价格:90.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洑香香、施季森、季孔庶、李庆梅、康向阳、沈海龙
起草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归口单位:全国林草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15)
提出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界定了林木育种及林木种子管理工作的常用术语。
本文件适用于林木种子行业的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领域。
标准内容
ICS 65.020.01
CCSB 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620——2023
代替GB/T16620—1996
林木育种与种子管理术语
Terminology of forest tree breeding and seed management2023-03-17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3-03-17实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基本术语
4林木种质资源与引种化
4.1林木种质资源
4.2林木种质资源保存
4.3林木引种驯化
5林木遗传变异与选择育种
5.1林木遗传变异
5.2林木选择育种
6杂交育种与无性系选育
6.1杂交育种
杂种优势
无性系选育
7林木遗传测定与品种比较试验
7.1遗传测定
7.2品种比较试验
8林木采种基地与林木结实
8.1林木采种基地
林木结实
8.3种子产量预测
9种实采收、加工调制与贮藏
种实采收
种子调制
9.3种子贮藏
10林木种子品质检验
种子质量检验
10.2种子真实性鉴定
11种子休眠与催芽处理
11.1种子休眠
11.2种子催芽处理
12苗木培育与质量分级
GB/T 16620—2023
GB/T16620—2023
苗木培育
播种育苗
无性繁殖
容器苗培育
苗木出圃及苗木质量
苗木质量分级与贮藏
13种苗行业管理
GB/T16620—2023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16620—1996《林木育种与种子管理术语》,与GB/T16620199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删除了一些不常用的术语(见1996年版的2.18、2.31、2.43、3.12、3.14、5.3~5.8、7.9、8.4、8.5、8.9~8.11、9.15、9.29、9.30、10.15、11.7~11.9、14.16、14.17);b)更改了一些术语的定义及英文对应词(见5.1.10、5.2.9、7.2.2、10.1.4、10.1.58、11.2.3,1996年版的2.8、3.33、11.1、14.7、14.17、15.3);c)增加了一些常用及相关领域的术语(见5.2.16、6.1.31、6.2.2~6.2.6、6.3.8、7.2.1、8.1.1、8.1.3、8.1.21、8.1.22、8.1.24、9.1.2、9.2.10、9.3.1~9.3.5、9.3.7~9.3.10、10.1.2、10.1.3、10.1.510.1.16、10.1.22、10.1.25~10.1.45、10.1.47~10.1.52、10.1.54、10.1.55、10.2、11.1.2~11.1.7、11.2.5~11.2.8、12.1.1~12.1.17、12.1.19、12.1.20、12.2.1~12.2.7、12.3.7~12.3.8、12.3.1912.3.25、12.4.1~12.4.7、12.5.1~12.5.14、12.6.1~12.6.6、13.1~13.3、13.10、13.12~13.17)。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林草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5)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状香香、施季森、季孔庶、李庆梅、康向阳、沈海龙。本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1996年首次发布为GB/T16620—1996;一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范围
林木育种与种子管理术语
本文件界定了林木育种及林术种子管理工作的常用术语本文件适用于林木种子行业的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领域。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基本术语
树种treespecies
形态特征差别显著,且存在生殖隔离的木本植物。注:木本植物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是一个种在分类上成立的基本生物学依据。3.2
树种分布区distribution areaof tree species每一树种的全部个体在自然界所占有的地域GB/T16620—2023
注:按分布区状况分为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按起源分为天然分布区和栽培分布区;按分布空间分为水平分布区和垂直分布区。
连续分布continuousdistribution一个物种或种以下分类单位的分布连成一片,而无间断的状态。3.4
不连续分布discontinuous distribution间断分布disjunctivedistribution一个物种或种以下分类单位的分布区呈不连续的间断状态。3.5
林木种子foresttree seed
林木的有性繁殖器官和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统称。注:包括真正的种子(如松属、桦木属)、果实(如翅果、坚果等)、果实的一部分(如核桃、楝树等)、种子的一部分(如银杏、玉兰)和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如柑橘类等)。3.6
种子产地seed source
种子的原始采集地点。
种子区
seedzone
在树种分布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相似的地域单元注:用种的基本单位。
GB/T166202023
种子亚区seed sub-zone
在一个种子区内,为控制用种需要所划分的种子区的次级单位。3.9
种子区区划 seed zone regionalization对某个树种各地所产种子的供应范围,根据生态条件、遗传性状以及行政区界等进行的分区划片。4林木种质资源与引种卵化
4.1林木种质资源
种质germplasm
在物种繁衍过程中,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4.1.2
种质资源germplasmresources
在自然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能在一定环境作用下,通过世代演替传递给后代,并发育为具有各种性状特征生物的可遗传的物质资源的总称。4.1.3
林木种质资源treegermplasmresources森林遗传资源forest genetic resources林木基因资源forestgeneresources林木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总和。4.1.4
thebankoftreegermplasmresources林木种质资源库
收集和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的场所。4.1.5
亚种 subspecies
占领物种分布区某一地理分区,在分类上及某些基因库特性上,与相同物种的其他繁殖群并不相同的一个特定种类的繁殖群体。
variety
某些遗传特性已有别于原来的种,有一定的地理分布,但仍然和原种交流基因,其主要特性仍未超出原种范围的一个群体。
注: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4.1.7
类型type
在一个分类单元内,形态、生理或生态等方面具有一定特点,与其他群体或个体能够区分,且其特点能够遗传给群体或个体。
小种race
树种内不同种源间或者产地间,经试验证明存在真实遗传差异的种源或产地。2
种源provenance
在同一树种分布区内,一批种子或苗木的地理来源或原产地4.1.10
家系family
同一植株(或无性系)的自由授粉子代,或双亲控制授粉产生的子代总和。4.1.11
半同胞家系 half-sibfamily
林木自由授粉产生的后代,仅知母本,不知父本来源的家系。4.1.12
全同胞家系full-sib family
林木经过控制授粉产生的后代,父母本来源均清楚的家系。4.1.13
population
一个物种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享有共同基因库,并能相互杂交的个体的总和。4.1.14
渐变群cline
基因型或其表型特征根据地理分布特点逐渐改变的群体。4.1.15
生态型
ecotype
同一物种为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生育环境而产生的彼此互异的基因型。注:遗传生态分类的基本单位。4.1.16
野生树种wild species
尚未被人类栽培利用,靠自然繁衍维持生存的树种。4.1.17
栽培树种cultivated species
已被人工栽培利用且栽培时间在两个世代以上的树种。4.1.18
珍贵树种
preciousspecies
有特殊经济或科研价值的树种。4.1.19
稀有树种
rarespecies
GB/T166202023
单型科、单型属或少种属的树种,或分布区域狭窄,或分布区域虽广但零星残存的树种。4.1.20
濒危树种endangered species
分布范围狭窄、生境条件恶化、繁殖力低或由于人为破坏利用,数量减少、处于近亲繁殖状况的濒于灭绝的树种。
生境habitat
特定群体、种或物种组所栖居的环境3
GB/T166202023
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
气候、土壤、生物等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形态特征、代谢过程和分布状况的环境条件。4.1.23
适应adaptation
生物改变自已,使之能在某一环境中更好生活的过程,或有利于生物生存、繁殖的各种发育上的、行为上的、解剖上的以及生理上的反应。4.1.24
适应值adaptivevalue
在群体中与其他基因型相比,某一基因型在某一特殊环境中的存活值和繁殖能力,或者一个生物能够生存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代的相对能力。4.2林木种质资源保存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conservationofforestgermplasmresources在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条件下贮存种质资源,使其保持生命力与遗传性的技术4.2.2
优树收集区clonebanks
育种圃clonal archive
以收集、保存中选优树为主要任务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地和基因库。注:兼作种子园建园材料的采穗圃。4.2.3
育种材料收集区bankof breedingmaterials集中收集、保存育种材料,进行遗传育种研究的场所。注:与优树收集区的不同点在于收集、保存材料的范围更宽,除优树之外,一切有用的遗传材料,均包括在收集和保存的范围之内。
就地保存insituconservation
原境保存
原地保存
通过保护物种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生境等措施,在原产地对种质资源实施保护的方式。4.2.5
迁地保存exsituconservation
异地保存
通过引种、扩繁等手段将濒危野生动植物从原生地中转移到条件良好的人工可控环境或适宜生境来实施种质资源保护的方式。
离体保存invitropreservation
设施保存facilitypreservation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贮存离开母体的林木种子、花粉及芽、根、条等组织或器官的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
4.3林木引种驯化bzxZ.net
引种程序procedure ofintroductionGB/T16620—2023
从选择引种材料,到进行引种试验、研究驯化培育措施,直至成为当地栽培树种的全部过程4.3.2
林木引种introductionof exotictree species树种或品种被引到其自然分布区以外的地区种植,通过对其生长特性和环境适应性的全面评价,为引种地选择有应用前景新种质的方法。4.3.3
林木驯化domestication
通过一定措施,使外来树种适应本地环境,或使本地野生种适应栽培条件的人为干预过程。4.3.4
乡土树种nativetreespecies
本地种indigenous tree species历史上自然分布或土生土长的原产树种。4.3.5
外来树种
exotics tree species
相对于乡土树种而言,在自然分布区外引种栽培、繁衍的树种。5林木遗传变异与选择育种
5.1林木遗传变异
林木遗传学foresttree genetics森林遗传学forestgenetics
在遗传学理论指导下,研究树木遗传变异规律的科学。5.1.2
林木群体遗传学forestpopulationgenetics研究林木群体世代之间基因传递、突变、迁移,以及群体大小、群体结构和环境条件变化等影响因素导致林木群体演化的林木遗传学分支学科。5.1.3
林木数量遗传学
forest quantitative genetics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林木群体的数量性状和评估各种遗传参数的林木遗传学分支学科。5.1.4
林木细胞遗传学treecytogenetics从细胞学的角度,特别是从染色体的结构功能,以及染色体和其他细胞器的关系来研究林木遗传学分支学科。
林木分子遗传学
forest molecular genetics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林木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5
GB/T166202023
遗传genetics
林木亲代与子代性状之间的连续性和相似性程度。5.1.7
遗传物质geneticmaterial
以单链或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为组分的遗传信息的载体。5.1.8
quantitative inheritance
数量遗传
生物群体内表现为连续变异,常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的性状遗传方式。5.1.9
遗传多态性geneticpolymorphism一个群体中存在两种或多种变异类型的现象。5.1.10
基因gene
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的特定的一定长度的区段。注: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5.1.11
基因库gene pool
个随机交配的林木群体中,由个体全部基因所编码的总的遗传信息。5.1.12
genotype
基因型
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基础的总和。注:在杂交试验和研究中,专指与分离比或研究性状有关的基因。5.1.13
基因型值
genotypevalue
从表型值中除去环境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后由基因型决定的数值。5.1.14
表现型
phenotype
林木个体上所观察到或可度量的外在性状的总和。注:受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5.1.15
表现型值phenotypevalue
基因型值、环境效应值、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值的总和。注:生物体在环境作用下所观察到的性状度量值。5.1.16
性状character;trait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生态特性的总称。5.1.17
质量性状
qualitative characten
差异界限明显,不用数量即可区分识别的遗传性状。5.1.18
数量性状
quantitative character
在一个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呈连续状态,没有明显界限,只能用数量表示的性状。6
性状相关correlationbetween characters在个体发育中,生物体不同性状间伴随出现的现象。注:包括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5.1.20
遗传相关geneticcorrelation
同一个体两个性状的育种值之间的相关。注:两性状的遗传协方差与各性状遗传标准差乘积之比5.1.21
表型相关phenotypiccorrelationGB/T16620—2023
在尚未判断是否为遗传相关时,对生物性状伴随出现现象的泛称,表示性状表型值之间同时变化的程度。
变异variation
同种生物世代间或同代个体间的性状差异。5.1.23
遗传变异geneticvariation
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产生的变异。5.1.24
表型变异phenotypicvariation
林木相同的基因型在相似的立地条件上栽培所观察到的性状或度量值的差异。5.1.25
环境变异environmental variation由于环境影响所引起的性状变化。5.1.26
群体变异populationvariation
在同一物种内,由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以及由不同交配所带来的群体间的差异。5.1.27
地理变异geographicvariation
在一个树种的自然分布区域内,由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等原因,随地理区域不同而出现的变异。
连续变异continuous variation一个广泛分布的树种,参试种源的性状变化与地理特征呈连续不间断的变化趋势。注:具有连续变异模式的树种,相邻地区的种源间遗传差异一般较小,用来供选择育种的潜力亦较小。5.1.29
不连续变异discontinuous variation参试种源之间,性状的变异与种源原产地经度、纬度、海拨高度以及气候因子等没有明显的相关规律,而呈跳跃和间断分布方式的一种变异。注:通常出现在树种天然分布区遭到自然力或人为强烈于扰的树种上。5.1.30
渐变变异clinal variation
种源性状变异明显趋向于或随地理上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以及气候因子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