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42730-2023人类工效学 静态工作姿势评估
GB/T 42730-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2730-2023

中文名称:人类工效学 静态工作姿势评估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Ergonomics—Evaluation of static working posture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8-06

实施日期:2024-03-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7637188

相关标签: 人类 静态 评估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13.180人类工效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标准>>A25人类工效学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SO 11226:2000,MOD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4页

标准价格:43.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徐红旗、张欣、呼慧敏、陈剑、杨爱萍、冉令华、罗玲、郑晓慧、赵起超、史冀鹏、张守伟、刘太杰、杜俊敏、柳忠起

起草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能效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归口单位: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7)

提出单位: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7)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7)

标准简介

本文件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给出了相应的人类工效学建议。 本文件可为熟悉人类工效学基本概念,尤其是熟悉工作姿势的,参与工作、职位和产品设计或再设计的人员提供信息。 本文件规定了在考虑身体角度和时间因素情况下,不施加任何外力或仅施加最小外力的静态工作姿势的推荐限值。 本文件旨在为一些任务变量评估提供指导,从而评估工作人群的健康风险。 本文件适用于成人工作群体,这些建议将为几乎所有健康的成年人提供合理的保护。有关健康风险和保护的建议主要基于与静态工作姿势相关的肌肉骨骼负荷、不适/疼痛和耐力/疲劳的实验研究。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13.180
CCSA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730—2023
人类工效学
静态工作姿势评估
Ergonomics-Evaluation of static working postures(ISO11226:2000,MOD)
2023-08-06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03-01实施
GB/T42730—202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评估程序
工作姿势测定方法
工作姿势评估
驱干姿势
头部姿势
上肢姿势
下肢势
附录A(资料性)
附录B(资料性)
参考文献
工作势测定
保持时间/恢复时间组合体系评估次
GB/T42730—2023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章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修改采用ISO11226:2000《人类工效学静态工作姿势评估》。
本文件与ISO11226:2000相比做了下述结构调整: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第3章对应ISO11226:2000中的第2章;第4章对应ISO11226:2000中的3.1,第5章对应ISO112262000中的3.2;—第6章对应ISO11226:2000中的3.3;第7章对应ISO11226:2000中的3.4~3.7。本文件与ISO11226:2000的技术差异及其原因如下:在表A.1中,将前臂旋后活动范围限值“60”更改为“90”,将腕关节伸展活动范围限值“90”更改为“70°\,将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限值“40°”更改为“45”,以使其符合中国人身体特征本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改动:
纳人ISO11226:2000/Cor1:2006技术勘误的内容,所涉及的条款的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用垂直双线()进行了标示。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能效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红旗、张欣、呼慧敏、陈剑、杨爱萍、冉令华、罗玲、郑晓慧、赵起超、史冀鹏、张守伟、刘太杰、杜俊敏、柳忠起。1
GB/T42730-—2023
不良的工作环境下,操作者可能会采用持续不当的工作姿势而导致其肌肉骨骼系统的疼痛、疲劳和不适。肌肉骨骼系统的疼痛与疲劳可能会影响操作者的姿势控制,进而增加差错风险,导致工作或生产质量的下降,以及一些危险情况的发生。良好的工效学设计是避免这些不利影响的基本要求。本文件基于现有的工效学知识给出了确定静态工作势可接受性的方法。1范围
人类工效学静态工作姿势评估
GB/T42730-2023
本文件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给出了相应的人类工效学建议。本文件可为熟悉人类工效学基本概念,尤其是熟悉工作姿势的,参与工作、职位和产品设计或再设计的人员提供信息。本文件规定了在考虑身体角度和时间因素情况下,不施加任何外力或仅施加最小外力的静态工作姿势的推荐限值。
本文件旨在为一些任务变量评估提供指导,从而评估工作人群的健康风险。本文件适用于成人工作群体,这些建议将为几乎所有健康的成年人提供合理的保护。有关健康风险和保护的建议主要基于与静态工作姿势相关的肌肉骨骼负荷、不适/疼痛和耐力/疲劳的实验研究。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极限身体关节位置
textremebody-jointposition
运动至关节活动范围的极限位置,此位置下关节的被动结构,如韧带等,会承受实质性的机械负荷。3.2
Frankfurtplane
法兰克福平面
当头的正中失状面保持垂直时,两耳屏点和右眶下点所构成的标准水平面。注:法兰克福平面与正常视线(眼外肌放松)有关。3.3
完全手臂支撑
full arm support
上臂部重量由工作场所支撑(如肘/前臂支撑在工作台上)3.4
fullheadsupport
完全头部支撑
头部重量由工作场所支撑(如头部支撑在头枕上)。3.5
fulltrunksupport
完全驱干支撑
躯干部重量由工作场所直接支撑(如躯干后倾时,有高椅背支撑)或间接支撑(如躯干前倾时,手臂由工作场所支撑)。
保持时间holdingtime
保持静态工作势的持续时间。
GB/T42730—2023
最长保持时间maximumholdingtime经休息状态调整后能连续保持静态工作姿势的最长持续时间(最大剩余耐受能力)。3.8
躯干、上臂和头部的中立位neutral postureforthetrunk,upperarms,andhead躯干直立,上臂自然下垂,头部处于法兰克福平面。3.9
recoverytime
恢复时间
恢复用时,即身体环段被完全支撑或处于中立位下的持续时间。3.10
基准姿势referenceposture
坐姿或立姿下,驱干部直立且无左右旋转,手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眼睛平视前方。3.11
remainingendurancecapacity
剩余耐受能力
仍能持续保持静态工作姿势的时间占最长保持时间的百分比。3.12
静态工作姿势staticworkingposture保持时间超过4s的工作姿势,由肌肉和其他身体结构产生的,仅有轻微变化或不变的固定力量输出的姿势。
工作姿势workingposture
执行工作任务时,身体各环段和关节的位置。4通则
工作任务与操作的安排宜为工作人员提供足够的身心负荷变化调整机会。即一份完整的工作宜具有足够的任务变换(例如,足够多的组织任务,短、中、长任务周期的适当组合,难易任务的均衡分配)、足够的自主性以及接触联络、获取信息和学习的机会。另外,宜考虑所有可能参与任务和操作的工作人员,尤其是他们的身体尺寸分布范围。针对工作姿势,工作宜在坐、立、行之间提供充分的切换。宜尽量避免跪姿和尊姿等不适的姿势。需要强调的是,姿势调整的措施不宜带来单调的重复性工作,见参考文献[4]。5评估程序
可使用下述方法确定静态工作姿势的可接受性。评估程序在第1步或第2步中分别考察了不同的人体环段与关节。第1步,仅考察身体角度(主要考虑诸如韧带、软骨与椎间盘等被动身体结构的过载风险)。评估结果可能为“可接受”“执行第2步”或“不推荐”等。评估结果为“可接受”,则当工作势有变换时,此工作姿势是可接受的(见第4章)。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如不在中立位工作姿势,宜尽可能地使工作姿势接近中立位。注1:“基准姿势”的概念被用于确定工作姿势(见第6章)。评估结果为“执行第2步”,则还需考惠工作姿势的持续时间(基于耐力数据)。极限关节位置宜评估为“不推荐”。注2:仅涉及实践中最常见的极限关节位置。2
6工作姿势测定方法
GB/T42730—2023
有多种方法可用于测定工作姿势,如观察法、摄像/摄影法、三维光电或超声波测量系统、倾斜仪和测角仪等身体佩戴测量设备。除此之外,合适的测定方法还取决于姿势评估所需的准确性。多数情况下,直接观察法即可(不用测量系统/设备)。然而,为了更精确地测定工作姿势,宜借助于测量系统/设备(见参考文献[5])。附录A给出了7.1~7.4中的特定工作姿势,如躯干倾斜、头部倾斜、颈部屈曲/伸展、上臂抬升和极限关节位置等参数的测定程序。7工作姿势评估
7.1躯干姿势
7.1.1第1步
躯干姿势根据表1的第1)项、第2)项和第3)项测定,第3)项只针对坐姿。7.1.2第2步
躯千倾斜的保持时间根据表2测定。推荐在持续一定的躯干倾斜时间后,提供充足的恢复时间。附录B基于耐力数据,为评估保持时间/恢复时间的组合体系提供了建议。表1躯干姿势
姿势待征
对称性驱干姿势
2)躯干倾斜。wwW.bzxz.Net
20°~60,躯干部无完全支撑
20°~60,躯干部完全支撑
0~20°
<0躯干部无完全支撑
<0°,躯干部完全支撑
坐姿;
腰椎后凸姿势
可接受
执行第2步
对称性驱干姿势,指相对于躯干下部(骨盆),躯干上部(胸腔)既无轴向旋转又无侧向届曲(见图1)不推荐
相对于基准姿势(白色身体环段,虚线),从侧面观察到的执行工作任务时的躯干姿势(黑色身体环段,实线)(见图2中的。值,前倾角度为正值),附录A给出了躯干前倾的测定程序腰椎后凸(见图3)。这种姿势更易出现在:当腰段无靠背支撑时;
当采用较小的髋部届角时(见7.4)3
GB/T42730—2023
标引序号说明:
一轴向旋转;
侧向属曲。
标引序号说明
一躯干倾斜角度。
标引序号说明:
腰椎后凸姿势。
躯干姿势(胸腔相对于骨盆的轴向旋转/侧向屈曲)图1
图2驱干倾斜
图3腰椎后凸姿势
保持时间
>可接受的最长保持时间
可接受的最长保持时间
·从图4中获得。
标引序号说明:
可接受的最长保持时间(分);
2——不推荐;
见7.1.1,第1步;
可接受;
见7.1.1,第1步;
躯干倾斜的保持时间
可接受
躯干倾斜角度。(相对于基准姿势的度数)。40
图4躯干倾斜可接受的最长保持时间头部姿势
第1步
GB/T42730—2023
不推荐
宜根据头部倾斜[表3第2)项1及头部相对于驱于部的姿势[表3第1)项和第3项来测定头部姿势。
7.2.2第2步
头部倾斜的保持时间根据表4测定推荐在持续一定的头部倾斜时间后,提供充足的恢复时间。附录B基于耐力数据,为评估保持时间/恢复时间的组合体系提供了建议。5
GB/T42730—2023
姿势待征
对称性颈部姿势
头部倾斜βb
25~85,躯千部无完全支撑:转至第3项25~85°,驱干部完全支撑
0°~25°
<0°,头部无完全支撑
<0,头部完全支撑
颈部届曲/伸展β-a
表3头部姿势
可接受
执行第2步
:对称性颈部姿势,指相对于躯干上部(胸腔),头部既无轴向旋转也无侧向届曲(见图5),不推荐
相对于基准姿势(白色身体环段,虚线),从侧面观察到的执行工作任务时的头部姿势(黑色身体环段,实线)(见图6的β值,前倾角度为正值,见7.1躯干姿势的α值)。当β一α为正值时,称为颈部屈曲。当β一α为负值时,称为颈部伸展。附录A描述了头部倾斜度和颈部屈曲/伸展的测定程序。“对于倾斜度大致相同的头部和躯干部,躯干部的保持时间更为重要,因为躯干部可接受的最长保持时间要低于头部可接受的最长保持时间。在躯干部完全支撑条件下,头部倾斜度的保持时间更为重要,宜予以评估(见7.2.2)。
标引序号说明:
1——轴向旋转;
2侧向弯曲。
图5颈部姿势(头部相对于胸腔的轴向旋转/侧向弯曲)6
注:图中直线并非视线,面是通过测量点的直线。图6
保持时间
>可接受的最长保持时间
《可接受的最长保持时间”
从图7中获得。
202530
标引序号说明:
一可接受的最长保持时间(分);1
一不推荐,
3——见7.2.1,第1步;
可接受;
见7.2.1,第1步,
头部倾斜度
头部倾斜保持时间
可接受
头部倾斜度β(相对于基准姿势的度数)。图7
头部倾斜可接受的最长保持时间GB/T42730—2023
不推荐
GB/T42730—2023
上肢姿势
肩部和上臂姿势
第1步
根据表5的第1)项、第2)项、第3)项测定身体两侧肩部与上臂的姿势。第2步
根据表6评估上臂抬升的保持时间。推荐在持续一定的上臂抬升时间后,提供充足的恢复时间。附录B基于耐力数据,为评估保持时间/恢复时间的组合体系提供了建议。表5
肩部和上臂姿势
姿势特征
不良上肾姿势
上臂抬升角度
20°~60°,手臂无完全支撑
20~60°,手臂完全支撑
0°~20°
肩部提升。
可接受
执行第2步
不推荐
任一上臂后届(例如,从躯干侧面观察时,肘部位于躯干后部),上臂内收(例如,从驱干后面观察时,看不到肘部),或是上臀极限外旋(相对于躯干部,“向外”意指围绕着上臂的长轴向外旋转)。针对上述三个术语,见图8。“极限\见A4。
”相对于基准姿势(白色身体环段,虚线),执行工作任务时的姿势(黑色身体环段,实线)(见图9的值)。附录A描述了上臂拾升的测定程序。
图8中的垂直箭头指示不良姿势的测定程序,但并非指因上肾抬升所致的肩顶自然提升,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