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6251-2023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
GB/T 16251-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6251-2023

中文名称: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Ergonomics principles in the design of work system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5-23

实施日期:2023-1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5574291

相关标签: 工作 系统 设计 人类 原则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13.180人类工效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标准>>A25人类工效学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T 16251-2008

采标情况:ISO 6385:2016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38.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李金波、呼慧敏、杜俊敏、董大勇、呼惠娜、李银霞、杨爱萍、何中民、许亚杰、牛文磊、冉令华、张欣、赵朝义、李小奇、许国强、姜良奎、兰永霞、宿士乔、王瑞、高超、张浩、卫伟杰、杨亚华、康佳丽、韦波、邵艳坡、高佳佳、胡斌、杨兵、张利杰、罗玲、王中婷、吴海媚等

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河北思瑞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福建雅波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郑州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军委后勤保障部等

归口单位: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7)

提出单位: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7)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工作系统设计中的人类工效学基本原则,定义了相关的基本术语,描述了工作系统设计的综合方法。该方法需要工效学专业人员同其他参与系统设计的人员协同合作,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人的需求、社会需求和技术需求之间的平衡。本文件的使用者包括管理人员、工作者(或其代表),以及参与工作系统设计或再设计的相应专业人士,如工效学家、项目经理、设计师等。了解人类工效学(人因学)、工程学、设计、质量以及项目管理方面的一般知识,有助于更好的使用本文件。本文件旨在为工作系统的改进、设计(或再设计)或更新换代提供帮助和指导。本文件中的“工作系统”牵涉到特定空间和环境中人和设备的组合,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泛指各种不同的工况,包括不变的和可变的工作场所等。不同工作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特性各不相同,例如临时工作系统的使用。不同领域的工作系统见如下所示:--生产,例如机器操作员与机器,工人与装配线;--运输,例如驾驶员与汽车或卡车,机场人员;--支持,例如维修技师与工作设备;--商业,例如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工作站,移动工作者与平板电脑,餐厅厨房的厨师;--其他领域,例如医疗、教学和培训。人类工效学原则的遵循适用于工作系统的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从概念到开发、实现与实施、使用、维护与支持直至报废。本文件中的系统化方法为本文件现有的以及未来的使用者提供指导。本文件中规定的定义和人类工效学准则适用于最佳工作条件的设计,该类设计关注人类福祉、安全和健康(包括对已有技能的发展以及新技能的学习),同时考虑到技术和经济上的效益与效率。本文件中的准则不仅适用于工作系统的设计,也适用于其他任何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设计(例如,用于家用和休闲活动的产品设计)。ISO 26800中有对本文件中的准则的更一般性的描述。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 13.180
CCS A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251—2023/IS06385:2016代替GB/T16251—2008
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Ergonomics principles in the design of work systems(ISO6385:2016,IDT)
2023-05-23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3-12-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工作系统设计
一般原则
工作系统设计过程
目标设定(需求分析)
功能分析和分配
概念设计
4.6详细设计(或开发)
工作组织设计
工作任务设计
4.6.4作业设计
工作环境设计
4.6.6工作设备和界面设计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4.6.7工作空间和工作站设计
4.7实现、实施、调整、验证和确认5评估和监测
健康和福社
5.4系统绩效
可用性
成本效益
一致性
参考文献
GB/T16251—2023/ISO6385:201610
GB/T16251—2023/ISO6385:2016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16251一2008《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与GB/T16251一200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在“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福让”“可用性”“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无障碍”“目标人群”,删除了“设计目标人群”(见第3章,2008年版的第2章);-增加了“工作系统生命周期”相关的内容(见4.2);一增加了“调整”原则,“验证和确认”替代了“确认”(见4.7,2008年版的3.7);一增加了“一致性”相关的内容(见5.7)。本文件等同采用ISO6385:2016《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河北思瑞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福建雅波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郑州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军委后勤保障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兵器装备研究所、膏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标能效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国投中标质量基础设施研究院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君翌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金波、呼慧敏、杜俊敏、董大勇、呼惠娜、李银霞、杨爱萍、何中民、许亚杰、牛文磊、冉令华、张欣、赵朝义、李小奇、许国强、姜良奎、兰永、宿士乔、王瑞、高超、张浩、卫伟杰、杨亚华、康佳丽、韦波、邵艳坡、高佳佳、胡斌、杨兵、张利杰、罗玲、王中婷、吴海媚、李少春、朱良红、吕晗、米甜甜、郝安娜、陈江岚、程文明。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1996年首次发布为GB/T16251一19962008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GB/T16251—2023/ISO6385:2016引言
技术、经济、组织和人因影响着工作系统中人的工作行为与福祉。在工作系统设计中,根据实践经验应用人类工效学知识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本文件为从事与人类工效学、工作系统和工作环境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及其他人员提供了基本的人类工效学框架。本文件也同样适用于工作系统中所用产品的设计。遵循本文件所规定的原则与要求,将有助于管理层做出更好的决策,例如与可持续的投资工作系统的创新相关的决策。
根据本文件设计的工作系统,人类工效学的知识体系已被考虑在内。对已有的或新建的工作系统进行人类工效学价时,需有系统中的工作者参与,同时也鼓励对工作系统中工作者的作用予以关注。ISO26800提出了人类工效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并确定了基本的一般性原则与概念。本文件在工作系统的设计与评价相关章节中阀述了这些内容。本文件在ISO45001等管理系统标准中也很有应用价值,除了提供流程指南,还为实现良好的人员绩效提供指导。
1范围
GB/T16251—2023/ISO6385:2016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本文件规定了工作系统设计中的人类工效学基本原则,定义了相关的基本术语,描述了工作系统设计的综合方法。该方法需要工效学专业人员同其他参与系统设计的人员协同合作,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人的需求、社会需求和技术需求之间的平衡。本文件的使用者包括管理人员、工作者(或其代表),以及参与工作系统设计或再设计的相应专业人士,如工效学家、项目经理、设计师等。了解人类工效学(人因学)、工程学、设计、质量以及项目管理方面的一般知识,有助于更好的使用本文件。本文件旨在为工作系统的改进、设计(或再设计)或更新换代提供帮助和指导。本文件中的“工作系统”牵涉到特定空间和环境中人和设备的组合,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泛指各种不同的工况,包括不变的和可变的工作场所等。不同工作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特性各不相同,例如临时工作系统的使用。不同领域的工作系统见如下所示:一生产,例如机器操作员与机器,工人与装配线;一运输,例如驾驶员与汽车或卡车,机场人员;一支持,例如维修技师与工作设备;一商业,例如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工作站,移动工作者与平板电脑,餐厅厨房的厨师;一其他领域,例如医疗、教学和培训。人类工效学原则的遵循适用于工作系统的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从概念到开发、实现与实施、使用、维护与支持直至报废。
本文件中的系统化方法为本文件现有的以及未来的使用者提供指导。本文件中规定的定义和人类工效学准则适用于最佳工作条件的设计,该类设计关注人类福证、安全和健康(包括对已有技能的发展以及新技能的学习),同时考到技术和经济上的效益与效率。本文件中的准则不仅适用于工作系统的设计,也适用于其他任何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设计(例如,用于家用和休闲活动的产品设计)。ISO26800中有对本文件中的准则的更一般性的描述注1:本文件是工作系统的核心人类工效学标准,很多其他针对特定问题的文件均来自本文件。注2:尽管系统中因素有相同的可能性,但本文件无意应用于非工作环境中的系统(例如用于私人目的的车辆)。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福证well-being
<工作系统在工作期间,工作者(3.4)的身体和认知需求的满足而产生的可持续的内部状态。GB/T16251--2023/ISO6385:2016注:福证会影响到工作生活质量。3.2
工作系统
worksystem
为了完成工作任务(3.17),在设定的条件下,由工作环境(3.8)、工作空间(3.9)和工作过程中共同实现系统功能(3.21)的一个或多个工作者(3.4)和工作设备(3.6)组合而成的系统。3.3
人类工效学
ergonomics
人因学
human factors
研究人和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则,并将理论、原则、数据和方法应用于设计来优化人类福证(3.1)以及系统整体绩效的学科。[来源:ISO26800:2011,2.2]
工作者
worker
在工作系统(3.2)中为实现目标而执行一个或多个任务的人员。[来源:ISO26800:2011,2.11.有修改]3.5
工作组织
work organization
为了产生某个特定结果而组合起来的相互作用的工作系统(3:2)。注:工作组织的过程包括与建立适当组织形式和模式(例如,个人工作或集体工作,独立的团队工作或相互依赖的团队工作等)相关的连续行动,同时还要明确并分配资源,确定通信的手段和渠道。所有这些行动导致了对所涉及的操作者的规定任务的定义和分配。3.6
工作设备
work equipment
在工作系统(3.2)中所使用的工具,包括硬件、软件、机器、交通工具、器件、设施、装置和其他组件。3.7
工作过程
work process
在一个工作系统(3.2)中,工作者(3.4)、工作设备(3.6)、材料、能量以及信息相互作用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工作环境
work environment
工作者(3.4)周围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组织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3.9
工作空间
workspace
为了完成工作任务(3.17),在工作系统(3.2)中分配给一个或多个人的空间范围。3.10
外部工作负荷
external work load
工作压力workstress
在工作系统(3.2)中影响人的生理和/或心理负荷的外部条件和要求。注1:在一些国家中,“外部工作负荷”等同于“工作压力”。注2:对比ISO26800:2011的2.4。2
工作紧张workstrain
GB/T16251—2023/ISO6385:2016工作者(3.4)对外部工作负荷(3.10)的内部反应,受个体特性(例如身体尺寸、年龄、素质、能力、技能等)的影响。
注1:在ISO26800中,“工作紧张”被称为“内部负荷”。注2:对比ISO26800:2011的2.6。3.12
可用性usability
以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为指标,系统、产品或服务在特定使用情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可被特定用户使用的程度。
注1:系统、产品或服务是工作系统(3.2)的一部分,并由工作者(3.4)在这些系统中使用。注2:在本文件中,使用情境是在一个工作系统中。[来源ISO9241-210:2010,2.13]3.13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human-centred design
专注于系统使用和应用人因学/人类工效学(3.3)和可用性(3.12)的知识与技术,旨在使交互系统的可用性更佳的系统设计和开发方法。[来源:ISO9241-210:2010,2.7,有修改]3.14
通用性
accessibility
无障碍
对于最广泛范围内的特征和能力的用户,在特定使用情境下使用产品、系统、服务、环境和设施达成特定目标的程度。
[来源:ISO26800:2011,2.1,有修改]注1:系统、产品、服务和设施是工作系统(3.2)的一部分,并由工作者(3.4)在这些系统中使用。注2:在本文件中,使用情境是在一个工作系统中。3.15
功能分配allocation of functions确定系统功能(3.21)具体是否需要由人、设备、硬件和/或软件来实施的决策过程。3.16
作业job
个人工作任务(3.17)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织和顺序,或者在一个工作系统(3.2)中单个工作者(3.4)所有绩效的组合。
工作任务
worktask
工作者(3.4)为了取得某个预期结果所需进行的一项或一系列活动。3.18
工作站
workstation
在工作任务(3.17)设置限制条件下,被工作环境(3.8)所包围的工作设备(3.6)的组合与空间布局。3.19
work fatigue
工作疲劳
由于工作紧张(3.11)引起的非病理表现,休息之后完全恢复。3
GB/T16251—2023/ISO6385:2016注1:工作疲劳可能是心理上的、生理上的、局部性的和/或全身性的。注2:对比ISO26800,2011的2.5。3.20
自标人群
target population
根据相关特征,设计指定的特定人群。注:相关特征包括如技能水平、智力或身体特征,例如人体测量数据。性格和年龄可能与这些特征的变化有关。除了这些内在特征,外在因素索(如文化差异)也可能是相关的。[来源:ISO26800:2011,2.8]
系统功能
systemfunction
系统运行活动的广义范畴。
4工作系统设计
4.1一般原则
工作系统的设计将工作者作为主要考惠因素,并将工作者着作系统设计(包括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
在工作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将单个或多个工作者与工作系统中其他要素(例如任务、装备、工作空间和环境等)之间的主要交互作用作为设计要素。这些交互作用对工作者提出了各种要求,这些要求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外部工作负荷。外部工作负荷会使工作者产生相应的工作紧张,工作紧张程度取决于工作者的个人特性(例如身体尺寸、年龄、素质、能力、技能等)。工作紧张会导致减损效应(例如工作疲劳)或促进效应(例如技能提升),并以闭环反馈的方式来影响工作者的个人特征。工作系统的工效学设计旨在降低工作紧张,避免减损效应,加强促进效应。同时,不受减损的人员绩效会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和效率,这是工作系统工效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应在工作系统设计的初期就应用人类工效学作为预防性措施,而不是在设计完成之后再来解决出现的问题。不过,对存在不足的现有工作系统,也能运用人类工效学原则对其进行再设计。此外,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宜考愿到工作系统和工作者的可预见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确保工作者的安全和健康。
在工作系统设计中,对整个设计最重要的决定往往是在设计过程的初期做出的。因此在设计过程初期,对人类工效学原则的应用宜特别关注。人类工效学对工作系统设计的责献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其输人层级能随着设计过程的进行而变化,从系统需求分析阶段(目标界定)的基础性和一般性输入,过渡到完整的系统实施(实现、实施和验证)之后的细微调节。在设计过程中,对人类工效学的原则应始终给予足够的重视,直到设计过程后期,以防止诸如项目延迟、相应成本增加、设计质量变差和可用性降低等负面影响。
根据以人为中心的方法,理想情况下工作者宜在这一过程中以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参与工作系统的设计。工作者包括负责建造、维护、操作和监督的人员,每个人员都要有不同的考虑因素。为了排除次优方案,在工作系统设计中,参与式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工作者的经验能够为系统设计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在任何可能的阶段都让工作者参与。注1:关于以人为中心的方法的详细信息见ISO9241-210工作系统宜为广泛的目标人群设计(见ISO26800:2011的4.2.2)。设计师尤其宜考虑那些有特殊需求的人,并应用人类工效学原则来确保他们可以使用工作系统。因此,能尽量弱化为某单一工作者提4
GB/T16251—2023/ISO6385:2016供特别解决方案的开发需求,由此来提高工作系统的通用性(无障碍)。注2:特殊需求包括感官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其中感官能力如视觉、触觉和听觉等,身体能力如灵活性、操控、运动、声音、力盘和耐力,认知能力如智力、记忆力、语言和读写能力。更多相关内容请见ISO/IECGuide 71和ISO/TR 22411。
在人类工效学中,为了覆盖至少90%的目标人群,目标人群差异通常使用重要设计特征的第5百分位和/或第95百分位来计算。
注3:在一些情况下,会使用不同的百分位范国。例如,许多与安全相关的应用会使用第1百分位和第99百分位。在设计工作系统时,宜考虑各种情况,例如正常功能、受扰功能和退化功能。工作系统设计过程(4.2)能分为以下阶段:目标设定(需求分析)(4.3);
—功能分析和分配(4.4)
—概念设计(4.5);
—详细设计(或开发)(4.6);
实现、实施、调整、验证和确认(4.7);评估和监测(第5章)。
这些阶段将在相关章条中加以解释。4.2工作系统设计过程
“设计”是一个反复送代、精心组织的系列设计阶段的过程,其结果是产生新设计或再设计。工作系统的设计过程宜包括整个工作系统生命周期中的所有阶段,从概念到开发、实现和实施、使用、维护和支持直至报废。为确认满足规定的要求,宜在各个阶段进行验证。最好是由跨学科的设计团队完成这个验证过程。设计过程中各阶段涉及的活动包括分析、综合、仿真和评估(见EN16710-2)注1:一个跨学科设计团队的组成包括工程师、操作员、人类工效学家、职业健康与安全专家、管理人员、金融服务人员和购买者。
以下子条目中描述的诸多变量中的每一个都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变量。例如,如何对人员或设备进行任务分配、所有界面设计需求以及培训需求等相关的决策,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系统设计人员有必要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评估所有备选方案。对合适的备选方案进行评估的过程很可能需要反复进行,直到收集完足够多的信息。在设计过程的后续阶段中,将编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最后的核查。在设计一个新工作系统时,确保采用了适当的方法和技术。
注2:ISO26800列出了有关人类工效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注3:关于支持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可用性方法见ISO/TR16982。注4:工作系统可以随时间而改变或发展,并不一定是静态的和不变的。4.3目标设定(需求分析)
在新系统设计中,系统需求分析需要了解工作过程中的生产或绩效需求、新系统(包括用户需求)中工作者特点和局限,以及所在的工作环境。如果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系统,还需要了解已有工作系统中存在的人类工效学问题。这些信息可能来自已有的信息,也可能来自为这一目的而进行的研究。针对这目的适用的人类工效学方法和技术包括:使用评估工具评估工作条件、实地观察和访谈等。在搜集和分析这些信息之后,应创建一个包括系列需求、要求和规范的纲要。这份纲要既包含与工作者绩效、安全、健康和福相关的工作系统规范,也包含新系统的技术绩效要求。示例:专用语音识别系统的一个设计目标是支持外科医生口头报告他们刚刚进行的操作,且语音识别准确度大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