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43157-2023石蒜绵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GB/T 43157-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3157-2023

中文名称:石蒜绵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henacoccus solani Ferri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9-07

实施日期:2024-04-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6946442

相关标签: 绵粉 检疫 鉴定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农业>>农业和林业>>65.020.20植物栽培

中标分类号:农业、林业>>植物保护>>B16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4页

标准价格:41.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吴志毅、黄芳、梁照文、唐慧骥、程帆、范凌、方文渊、田红伟、徐淼锋、党志浩、任琰、吴颖

起草单位: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杭州海关、宜兴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郑州海关技术中心、拱北海关技术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71)

提出单位: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71)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描述了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 Ferris)的现场检疫、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石蒜绵粉蚧的检疫和鉴定。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 65.020.20
CCS B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3157—2023
石蒜绵粉轿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henacoccus solani Ferris2023-09-07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
2024-04-01实施
GB/T43157—2023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1)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杭州海关、宜兴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郑州海关技术中心、拱北海关技术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志毅、黄芳、梁照文、唐慧骥、程帆、范凌、方文渊、田红伟、徐淼锋、党志浩、任琰、吴颖。
1范围
石蒜绵粉检疫鉴定方法
GB/T43157—2023
本文件描述了石蒜绵粉(Phenacoccus solaniFerris)的现场检疫、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石蒜绵粉的检疫和鉴定。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背孔ostiole
着生在虫体背面成对出现的、如嘴唇状的横裂构造。注:又称背裂。通常为2对,少数种类只具1对。分为前背孔和后背孔。前背孔着生在前胸背板上,后背孔着生在第6腹节背板上。
刺孔群cerarii
粉科虫的一种常分布于虫体背面边缘的特殊泌蜡结构。注:全称背缘刺孔群。从头部至腹部用“C数字”的形式表示。C~C4分别代表头部4对[额对、触角对(又称眼前对)、眼对、眼后对]、C;~Clo分别代表胸部6对(每胸节各2对)、C11~C18分别代表腹部8对(每腹节各1对)。少数种类背面中部也有分布,称背刺孔群。每个刺孔群一般有1对(少数1个或数个)锥状刺,锥刺附近聚集有三格腺或少数五格腺,以及数根附毛。3.3
Fcirculus
位于虫体腹部腹面第3、第4腹节间,常以局部角质化的狭窄硬化框为界限,两侧常凹人,中间有节间褶横过。
注:又称腹裂。腹脐的数目和大小在不同种类的虫中变化很大。3.4
diskpores
骄虫体表呈盘状或多孔状的泌腺结构。注:又称盘孔或孔腺,常见的有三格腺、五格腺、多格腺。3.5
anal ring
肛门的开口,一个位于背末的、有成列环孔和环毛的环状结构。1
GB/T43157—2023
泉tubularduct
管状的泌蜡结构,分为领状管和蕈腺。注:领状管(oral-collartubularduct),圆柱形,有不同的直径和长度,管口有一圈狭窄的硬化环包围。蕈腺(oral-rintubularduct),圆柱形,在管筒的腺口外缘有一圈呈蘑菇状的角质突起。3.7
anallobe
第8腹节肛环两侧的突出部分。
注:尾瓣端部具1根长刚毛,称端毛。3.8
阴门vulva
雌性生殖孔的开口。
注:位于虫体腹面第7、第8腹节腹板之间,周围常有多格腺分布。石蒜绵粉的基本信息
学名:Phenacoccus solaniFerris1918异名:Phenacoccus herbarum Lindinger1942,Phenacoccus defectusFerris1950英文俗名:imperfectmealybug,solanummealybug分类地位:半翅目(Hemiptera)、总科(Coccoidea)、粉科(Pseudococcidae)、绵粉属(Phe-nacoccus Ferris)bzxZ.net
绵粉属世界已记录178种,其中与石蒜绵粉(Phenacoccussolani)近似且为害较重的种类主要有扶桑绵粉(P.solenopsisTinsley)、美地绵粉(P.madeirensisGreen)、木薯绵粉(P.manihotiMatile-Ferrero)等。
传播途径:低龄若虫自身具有一定的爬行能力,可爬行至邻近的寄主植株,也可借助风、雨水、农具机械等媒介或载体传播扩散。各虫态可随寄主植物及其产品、栽培介质、包装和运输工具等调运及贸易等进行远距离传播。
石蒜绵粉的分布、寄主等其他基本信息见附录A。5方法原理
依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和为害状进行现场检疫,收集虫样。石蒜绵粉的形态学鉴定以雌成虫的形态特征作为主要依据,取得雌成虫样本,制作成玻片标本,在生物显微镜下观察鉴定。石蒜绵粉骄的分子生物学检测、鉴定,尤其是非成虫阶段虫样或残损成虫,可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与近似种扶桑绵粉蚜、美地绵粉、木薯绵粉蚜等进行区分。6器具和试剂
6.1器具
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数显加热板、冰箱、超低温冰箱、微量组织捣碎仪、实时荧光PCR仪、紫列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放大镜、小毛笔、昆虫解剖针、眼科手术、小烧杯、比色皿、载玻片、盖玻片、样品袋、离心管等用具。
6.2试剂
GB/T43157—2023
70%乙醇、75%乙醇、95%乙醇、无水乙醇、蒸馏水、甘油、乙醇-甘油保存液(70%乙醇和甘油的体积比为50:1)、10%氢氧化钠(或10%氢氧化钾)溶液、酸性品红溶液(酸性品红95%乙醇饱和溶液)、冰乙酸、酸性乙醇溶液(乙酸:95%乙醇:蒸馏水体积比为1:4.5:4.5)、二甲苯、苯酚、二甲苯苯酚溶液(二甲苯:苯酚体积比为3:1)、丁香油、中性树胶昆虫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双蒸水(ddH,O)、液氮、提取液A[(1%十二烷基硫酸钠(SDS),50mmol/LTris·HCl(pH8.0),25mmol/L氯化钠,25mmol/L乙二胺四乙酸(EDTA)(pH8.0)]、醋酸钾、Tris饱和酚、三氯甲烷、DNA快速纯化/回收试剂盒、RNA消化酶、2XTaqManMastermix、上下游引物、探针、TE(pH8.0)等
除另有规定外,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7现场检疫
检疫范围包括寄主植物的植株、繁殖材料及包装物、运输工具等载体。检查寄主植物的植株或繁殖材料的茎叶,植株是否长势衰弱,茎、叶是否有扭曲变形现象;借助放大镜检查植株的嫩叶、叶片、花芽、叶柄、花蕾和叶腋等处,是否有披覆白色蜡粉的虫体。石蒜绵粉的危害状见附录A。检查包装物、铺垫材料、残留物,以及运载工具的箱体四壁、缝隙边角上是否有各虫态的石蒜绵粉蚜。
如发现粉,将虫样连同寄主一起取下,放人样品袋中,对发现的成虫也可用湿毛笔轻轻挑人装有70%乙醇的小离心管内(通常用1.5mL或2mL);对采集的虫样加以标记,做好现场记录,送实验室进行鉴定。
8实验室鉴定
8.1饲养
对发现的疑似目标害虫的卵、若虫,可采取人工饲养方法在实验室培养,待其发育至成虫时再做形态鉴定。石蒜绵粉的饲养方法见附录B8.2玻片标本制作
形态学鉴定以雌成虫玻片标本的显微形态特征为鉴定依据,石蒜绵粉雌成虫玻片标本制作方法见附录C。
8.3形态特征鉴定
8.3.1绵粉属(PhenacoccusCockerell)雌成虫鉴定特征绵粉属雌成虫卵圆形或长形,两侧边儿乎平行,体表覆有白蜡粉,体周缘有蜡丝。体节分明。产卵时能在体后分泌白色卵囊。触角常9节,少数8节或7节。眼发达。有前、后背裂。背孔2对,孔唇上一般具三格腺和小刺。腹脐多存在,在腹部第3、第4腹板间。肛环圆形,位于背末,具有1列~2列环孔和6根长环毛。足发达。爪下有齿。具盘腺,有多格腺、五格腺和三格腺;多格腺大多仅分布在虫体腹面,罕见分布于背面,在后一种情况下沿腹部背板的后缘形成横带或横列,有时则分布于头胸部,有时多格腺缺如;五格腺仅分布于虫体腹面或缺如;三格腺伴生在刚毛基部3
GB/T43157—2023
具管状腺,分布于虫体背面与体腹面,全部管状腺的直径相同或几乎相同;领状管腺背腹面均有,背部管腺多大于腹部管腺,但有时两者等大。多格腺与管腺不组成腺管群。具刺孔群,1对~18对,一般具2根刺和少数三格腺;沿虫体背面体缘分布或仅在后面的腹节上。例外情况也有个别的额外刺孔群位于体背面中部。刺孔群不着生在高度硬化的瘤上。小刺在全部背面均有分布,有时还分布在体腹面边缘。8.3.2石蒜绵粉(PhenacoccussolaniFerris)雌成虫鉴定特征8.3.2.1生态鉴别特征
雌成虫、卵、若虫生态特征,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描述。雌成虫:椭圆形,体表的白色蜡粉厚实,体色变深,体缘蜡突明显,足呈深红色,体长0.9mm~1.2mm,体宽0.6mm左右。见附录D中图D.1。一卵:长椭圆形,黄色透明,长0.3mm~0.5mm,宽约0.14mm。一若虫:椭圆形,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蜡粉,去除蜡粉后虫体呈黄色,足发达,共3龄。一龄若虫体长0.3mm~0.5mm,宽约0.18mm;复眼球形呈红棕色;二龄若虫体长为0.4mm~0.6mm,宽约0.3mm,体缘出现齿状突起;三龄若虫体长0.7mm~0.9mm,宽0.3mm~0.4mm,体缘突起明显,尾瓣突出,足的颜色加深。见附录D中图D.1。8.3.2.2玻片标本显微鉴定特征
雌成虫玻片标本显微特征通过生物显微镜观察,见图D.2、图D.3,主要显微鉴定特征如下。体阔椭圆形,长23.2mm~27.1mm,宽1.3mm~1.6mm。触角8节~9节,单眼发达,突出。足发达,各转节均由2个感觉孔,后足转节与腿节长之和为370um~420um,后足胫节与节之和为395μm~490μm,为节的2.2倍~2.5倍;其上具有许多透明孔。口器发达,下唇长127um~140μm,稍短于唇基盾。腹脐椭圆形,位于第3腹节和第4腹节之间,三格腺若干。肛环周围有6根刚毛,每根长93μm~137μm。刺孔群18对。末对刺孔群有2根锥刺和10个~13个三格腺,其他刺孔群有2根锥刺和6个三格腺;末对刺孔群中刺较长。尾瓣发达。一一背面:小刺散布。无多格腺,三格腺均匀分布,同时还分布有比三格腺小的单孔。一腹面:中部有长毛,小刺主要分布缘区,亦可延伸到中部。多格腺在第4腹节第8腹节后缘中区排成一横列,第4腹节和第5腹节数量较少。五格腺无。三格腺均匀分布。管腺量少,主要分布于腹部第4节~第7节中区多格腺横列前面,2个~5个管腺在中胸口器和前气门后。8.3.3石蒜绵粉与近似种的区别
石蒜绵粉常见近似种主要有扶桑绵粉(P.solenopsis)、美地绵粉(P.madeirensis)和木薯绵粉蚜(P.manihoti)等。石蒜绵粉蚜与常见近似种的鉴别检索表见附录E。8.4石蒜绵粉分子生物学鉴定
8.4.1虫样本前处理、基因组DNA提取石蒜绵粉蜥样本的前处理和基因组DNA提取制备方法见附录F。8.4.2实时荧光PCR检测
以石蒜绵粉的DNA为阳性对照,以不含石蒜绵粉的虫DNA为阴性对照,同时以双蒸水代替模板DNA作为空白对照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见附录G)。4
结果判定
9.1形态学鉴定
GB/T43157—2023
以雌成虫的形态特征为依据,符合8.3.2.2的描述可判定为石蒜绵粉蚜。该虫生态特征描述、其与常见近似种的鉴别检索表以及分布、寄主等生物学基本信息可作为参考。9.2实时荧光PCR检测
在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结果均正常的情况下,即阳性对照Ct值<35并出现典型扩增曲线,阴性、空白对照无Ct值且无扩增曲线,则:检测样品的Ct值≤35时,判定为石蒜绵粉;检测样品无扩增曲线或Ct值>40时,判定为非石蒜绵粉;检测样品的35雌成虫可制成玻片标本保存,卵、若虫和成虫均可用乙醇-甘油保存液保存。各类型标本均需记录学名、截获/收集时间、地点、寄主、鉴定人等相关信息。保存条件为避光、干燥、防虫蛀。一般保存至少6个月。
GB/T43157—2023
A.1地理分布
附录A
(资料性)
石蒜绵粉其他基本信息
亚洲:中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日本、基里巴斯(吉尔伯特群岛)、新加坡、泰国、越南。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西西里岛)、西班牙、土耳其、英国(英格兰)。大洋洲:美属萨摩亚、澳大利亚、关岛、马绍尔群岛。北美洲: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瓜德罗普(法)、危地马拉、夏威夷群岛(夏威夷)、墨西哥、安的列斯群岛(荷)(库拉索)、波多黎各和别克斯岛(波多黎各)美国(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路易斯安那州、马里兰州、新墨西哥州、俄勒冈州、得克萨斯州、弗吉尼亚州、华盛顿州)。
南美洲:巴西、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秘鲁、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立尼达)、委内瑞拉。
非洲:阿森松岛(英属)、佛得角、埃及、南非、津巴布韦。A.2
寄主植物
石蒜绵粉寄主植物广泛,已报道寄主包括石蒜科、爵床科、菊科、豆科、姜科、番否科、五加科、兰科等31余科,喜食石蒜科、茄科、菊科等寄主。其常见寄主植物见表A.1。表A.1石蒜绵粉主要寄主植物
爵床科Acanthaceae
番杏科Aizoaceae
苋科Amaranthaceae
石蒜科Amaryllidaceae
漆树科Anacardiaceae
伞形科Apiaceae
天门冬科Asparagaceae
属名及种名
狗肝菜属Diclipterasp.,狭叶翠芦莉RuelliasimplerMesembryanthemum nodiflorum
密叶滨藜Atripleaconfertifolia,澳洲滨藜Atriplersemibaccata,青属Celosiasp.,青Celosiaargentea,藜属Chenopodiumsp.孤挺花属Amaryllissp.,油加律(亚马逊百合)Eucharisamazonica,朱顶红属Hippeastrumsp.,水鬼蕉Hymenocallislittoralis,石蒜Lycorisradiata,水仙属Narcissus sp.,葱莲属Zephyranthes sp.芒果Mangifera indica
刺芹Eryngiumfoetidum
天门冬属Asparagussp.,酒瓶兰属Beaucarneasp.,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杜宾虎眼万年青Ornithogalumdubium科名
菊科Asteraceae
紫草科Boraginaceae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
仙人掌科Cactaceae
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景天科Crassulaceae
莎草科Cyperaceae
大戟科Euphorbiaceae
豆科Fabaceae
草海桐科Goodeniaceae
鸢尾科Iridaceae
唇形科Lamiaceae
锦葵科Malvaceae
棵科Meliaceae
兰科 Orchidaceae
列当科Orobanchaceae
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
禾本科Poaceae
夢科Polygonaceae
石蒜绵粉主要寄主植物
(续)
属名及种名
GB/T43157—2023
菁属Achilleasp.,紫茎泽兰Ageratinaadenophora,豚草属Ambrosiasp.
Ambrosia chamissonis,苦艾Artemisia absinthum,Artemisia douglasiana,龙蒿Artemisiadracunculus,紫菀属Astersp.,铺散矢车菊Centaureadiffusa,Centaurea diluta,Centromadiaparryi,杭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白酒草属Conyzasp.,一点红Emiliasonchifolia,飞蓬属Erigeronsp.,Eriophyllumcomfertiflorum,勋章菊Gazaniarigens,单冠菊属Haplopappussp.,向日葵属Helianthus sp.,蝎尾蕉属Hemizonia sp.,异囊属Heterotheca sp.,银胶菊Partheniumhysterophorus,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南美菊Sphagneticolatrilobata,Tetradymia spinosaVerbesinasp.,李花菊Wollastoniabiflora钟穗花属Phacelia sp.,紫丹属Tournefortia sp.甘蓝Brassica oleracea,萝卜Raphanus sativus仙人掌属Cactaceae sp.
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
莲花掌属Aeoniumsp.,莲花掌Aeoniumarboreum,青锁龙属Crassulasp.,翡翠木Crassulaovata,石莲花属Echeveriasp..银明色Echeveria carnicolor,吴钩Echeveria craigiana,罗西玛Echeveria longissima,摩莎Echeveria racemosa,Echeveriarecuruata,施施莲Echeveria sessiliflora,厚叶草属Pachyphytumsp.,薄化妆Sedumpalmeri,观音莲Sempervivumtectorum油莎草Cyperus esculentus,莎草Cyperusrotundus大载属Euphorbia sp.
Astragalusmiguelensis,羽扇豆属Lupinussp.,紅豆Vignaunguiculat草海桐属Scaevolasp.
鸢尾属Irissp.
狼薄荷属Monardellasp.
棉花Gossypiumhirsutum,木槿属Hibiscussp.,锦葵属Maluasp.,小花锦葵Malua parviflora,Maluapusilla,Malvellaleprosa苦楝Meliaazedarach
石斛属Dendrobiumsp
Castillejaapplegatei,列当属Orobanchesp.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amarus
格兰马草属Boutelouasp.,香茅属Cymbopogomsp.,羊茅属Festucasp.,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多花绣毛蓼Eriogomumbellatum
GB/T43157—2023
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
茜草科Rubiaceae
芸香科Rutaceae
茄科Solanaceae
马鞭草科Verbenaceae
堇菜科Violaceae
葡萄科Vitaceae
泽米铁科Zamiaceae
姜科Zingiberaceae
主要生物学特性
石蒜绵粉主要寄主植物(续)
属名及种名
马齿苋属Portulacasp.,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小果咖啡Coffeaarabica
柑橘属Citrussp.,青柠Citrusaurantiifolia辣椒Capsicumannuum,夜香树Cestrumnocturnum,番茄属Lycopersiconsp.,本氏烟草Nicotianabenthamiana,烟草Nicotianatabacum,酸浆属Physalissp.Solanumdouglasii,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金银茄Solanummelongen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马缨丹Lantanacamara
堇菜属Violasp.,三色堇Violatricolor葡萄Vitisinifera
非洲铁属Encephalartossp.,雨王非洲铁Encephalartostransuenosus姜黄Curcuma longa
该虫多营孤雌生殖,属于卵胎生,卵至成虫发育历期37d。卵产在卵囊内,每卵囊具卵150粒~600粒,且多数孵化为雌虫,卵期很短,1d内孵化为若虫,若虫期22d~25d,若虫3龄,1龄若虫历期约6d,行动活泼,从卵囊爬出后短时间内即可取食危害,取食位点不固定;2龄若虫需要8d,大多聚集在寄主植物的茎、花蕾和叶腋处取食;3龄若虫需要10d,虫体明显披覆白色蜡粉,营固定所取食。成虫整个虫体披覆白色蜡粉,似白色棉籽状群居于植物茎部,有时发现群居于寄主叶背。A.4危害
石蒜绵粉繁殖能力极强,单虫产卵量高,可营孤雌生殖,种群世代重叠,种群增长速度极快。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幼嫩部位的汁液,包括嫩枝、叶片、花芽和叶柄,造成受害植株长势衰弱,生长缓慢或停止,至失水干枯(见图A.1)。石蒜绵粉还大量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导致被害寄主枝叶生长不良,提早落叶、落果,降低产量。8
图A.1石蒜绵粉为害朱顶红(Hippeastrumsp.)GB/T43157—202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