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42882-2023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运行模型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南
GB/T 42882-202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2882-2023

中文名称: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运行模型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南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Guidelines for public-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in smart city operating model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3-08-06

实施日期:2023-1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6315972

相关标签: 城市 社区 持续 发展 智慧 运行 模型 突发 事件 指南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环境保护>>13.020.20环境经济

中标分类号:综合>>标准化管理与一般规定>>A00标准化、质量管理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6页

标准价格:31.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杨锋、孟凡奇、王晶、邵超峰、于程水、范建国、何炜、董山峰、阎毛毛、王晓东、康国虎、李建、唐昶荣、白翔、沈红江、孟祥飞、豆保信、叶嵩、朱顺达、熊正元、王浩铭、周琪、王舒荷、李栋、王楠、杨豪放、陈绮语、任静、李丹萍、刘艺、唐昶荣、刘学勇、郭佳、林云志、熊建等

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智城国际标准信息咨询(杭州)有限公司、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南开大学、中铁建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智慧城市研发中心)、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御道十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盖睿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

归口单位: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67)

提出单位: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67)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文件提供了城市和社区基于智慧城市运行模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用框架、实施流程以及提供智慧成熟度等方面的指南。 本文件适用于利用智慧城市运行模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城市和社区。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13.020.20
CCS A 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882—2023
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运行模型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南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Guidelines for public-health emergencyresponseinsmartcityoperatingmodels2023-08-06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3-12-01实施
GB/T42882—202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应用框架
智慧城市运行模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施流程5.1
战略管理
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
数字化和物理资源管理
6提高智慧成熟度
.......
附录A(规范性)
附录B(资料性)
参考文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慧成熟度模型城市和社区智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前言
GB/T42882—2023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7)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智城国际标准信息咨询(杭州)有限公司、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南开大学、中铁建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智慧城市研发中心)、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御道十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盖睿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防化学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御道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星网信通科技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中建八局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锋、孟凡奇、王晶、邵超峰、于程水、范建国、何炜、董山峰、阎毛毛、王晓东、康国虎、李建、唐昶荣、白翔、沈红江、孟祥飞、豆保信、叶嵩、朱顺达、熊正元、王浩铭、周琪、王舒荷、李栋、王楠、杨豪放、陈绮语、任静、李丹萍、刘艺、唐昶荣、刘学勇、郭佳、林云志、熊建、郭建民GB/T42882—2023
本文件是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在GB/T41150《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建立智慧城市运行模型指南》基础上,指导城市管理者通过利用开放协同化的智慧城市运行模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支持决策执行,提高城市和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近些年我国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强调以人为本,服务民众,让城市变得智慧化。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落实智慧城市建设较好的城市利用的高科技智能设备协助了疫情的控制。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应对大规模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智慧城市主要起支撑和辅助作用,不能把“智慧城市”当作万能药。在复杂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疫情的阻断和人工的决策、识别和保障不可或缺。本文件有助于:
根据GB/T41150的原则,利用智慧城市技术,帮助城市在应对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管理相关的设施和物资,实现动态实时监测和管理相关数据;根据GB/T37228规定的应急管理和事件响应的指挥和控制过程的每个阶段,支持更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促进各相关方更有效合作;根据GB/T42881一2023的成熟度模型,帮助城市客观评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系统各部分的当前成熟度水平。
1范围
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运行模型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南
GB/T42882—2023
本文件提供了城市和社区基于智慧城市运行模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用框架、实施流程以及提供智慧成熟度等方面的指南本文件适用于利用智慧城市运行模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城市和社区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7228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响应要求GB/T40759
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41150
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建立智慧城市运行模型指南GB/T42881一2023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智慧可持续城市成熟度模型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public-healthemergency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事件注: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含但不限于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3.2
digital foot-prints
数字脚印
数字设备在与其他数字设备互动时留下的数字痕迹、记录或遗留物。注:数字脚印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的位置、访问的网站、发送和接收的电子邮件、数字互动、数字购买、数字移动、数字通信等信息。
信息孤岛
Sinformationisolatedisland
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手机信令cellphonesignal
手机用户与发射基站或者微站之间的通信数据1
GB/T42882—2023
流数据streamingdata
由数千个数据源持续生成的数据。4应用框架
本文件旨在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可持续城市和人类社区”:支持GB/T40759的六大可持续性宗旨。本文件为利用智慧城市运行模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框架,帮助落实防控策略,最终促进可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GB/T41150实施原则
共同愿景
以人为本
数字化
开放协作
-支持GB/T37228应急管理和事件为社区范围内的智楚城市
》响应的指挥和控制程序的所有步骤运行模式的治理过程提供信息
信息收集、处理和共享
战略管理
以人为本的服务
数字化和物资源
形势评估,包括预测
决策和沟通
执行决策
反馈收集和控制措施
以提供更好的社区
可持续发展
GB/T40759可持续性
宗吸州力
保护和改善环境
负责任的资源利用
社会凝聚力
图1智慧城市运行模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框架利用智慧城市运行模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施原则及实施流程如下。a)本文件遵循GB/T41150中描述的“智慧城市运行模型”的4个实施原则:共同愿景:建立一个清晰的、美好的、包容的城市愿景:(联合国
可持续发
(展口标)
以人为本:以市民的需求为导向,而非城市的组织结构,来进行服务设计和实施;数字化:确保城市空间和系统采用普适、综合、兼容的数字化方式打造;开放协作:在城市运转中嵌入开放和共享的理念。b)本文件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建议,说明GB/T41150中规定的智慧城市运行模型的3个实施流程(战略管理、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数字化和物理资源管理)如何在GB/T37228规定的应急管理和事件响应的指挥和控制过程的每个阶段支持更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图1将GB/T37228的应急事件指挥和控制过程描述为一个简化的线性过程,但实际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和控制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过程,有多个相关方的多个反馈回路,如图2所示。
灾发公共卫生事件
执行应急方案
反馈与跟踪
协同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
组织A
协同下达应急
组织B
统筹机构
组织CWww.bzxZ.net
组织D
协调和信息共享领域
协同制定应急方案
注:统筹机构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联防联控指挥部或类似机构。图2多层级应急指挥过程图
协同开展态势
评估与预测
GB/T42882—2023
智慧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的工作方式,来帮助改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和控制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步,并促进广泛相关方在每一步都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合作。第5章描述了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工作方式,第6章提供了评估工具,用于评估城市和社区在GB/T37228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和控制过程中每个阶段智慧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熟度。5智慧城市运行模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施流程5.1概述
GB/T41150提出了智慧城市运行模型的建议,着眼于技术和数据的创新性使用,并与城市运行模式转变相结合,包括3个方面:
战略管理,从全市层面的治理、规划、决策的关键方面对整个城市层面进行辅助管理,以便有效应对城市或社区范围的挑战;
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为市民和企业提供围绕用户需求的、无障碍的、包容性的、可与用户共同创造的公共服务;
数字化和物理资源管理,确保城市和社区实体、空间和数据资产的性能和使用数据实时可用并可交互,以实现资源的实时整合和优化;以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方式开放数据以促进市民、企业和社会创新。
图3使用GB/T41150中“利益映射”的方法总结了智慧城市运行模型如何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2~5.4依次介绍了战略管理、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数字化和物理资源管理3个实施流程,向3
GB/T42882—2023
城市管理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智慧城市运行模型
战略管理
以人为本的服务
数字化和物理
资源管理
启用新的工作方式
利益相关方联盟
致支持
城市利益扣关
对城市末来的清晰愿景,
并致力于就如何共同努力
实现该愿景达成共识
提商透明度
市民和企业处好地监督
开放协作
集成智慈工作
城市管理者
市民参与
提升城市服务的共建、
共治、共享
路域合作
城市纽织拥有技能、工具、
业务流程和激励机制,能
够有效应对跨域的市民需
求和城市挑战
城市实时管理
城市服务能够实时响应不
断变化的需求和环境
资源共享
城市组织共享和重新使用
交片的数子模块,以满
是共同需求,并作为城市
赢的服务进行管理
.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GB/T37228指挥与控制流程
信息收集、处理和
形势评估,包括预测
决策和沟
执行决策
反馈收集和控制措施
图3智慧城市运行模型如何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2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宜包括以下领域。
领导作用和治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
以迭代的方式和广泛的相关方共同制定以智慧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短期和长期范1)
围内的愿景目标;
建立一个以政府为核心,集中统一高效的跨部门领导和指挥系统,明确各职能部门责2)
任,在战略和实施层面实施有效管理机制;3)
建立公共卫生和国土空间安全的智慧协同机制,宜将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系统;
4)宜制定分区智慧化的防控分级应急管理策略。b)
协同参与,通过包容性和协作性的治理过程让所有相关方参与进来,并以有效的数据共享为基础,宜采取以下措施:
明确相关方的范围及责任,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决定性作1)
用,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上级管理部门、本级政府各管理部门和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学术和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各类企业及商户、社区管理人员及市民、外来劳务人员、在线技术支持者及媒体人员等;
建立政府主导、其他所有相关方联动的协同参与机制,利用规定的信息发布平台,健全突GB/T42882—2023
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3)开展智慧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区域合作,联合周边城市或社区实现信息共享、应急资源合作、应急物资生产联合保障、重大应急策略和措施联动。对公共卫生事件智慧化全链管理体系进行综合规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c
1)从城市系统的运行管理和以人为本为核心,优化智慧城市空间各系统功能,实现城市、行政区、街道、社区4级空间的系统衔接和嵌套;宜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全链留痕智慧化闭环系统,为事后评估和优化应对措施2)
提供支撑;
打通部门间信息孤岛,实现各部门信息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快速形成和实施处置3)
方案;
采用智慧社区治理模式,形成社区自组织生存、社会服务和衔接城市运行功能d)
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信息管理;2)人员流动情况;
储备应急物资;
价格稳定监测;
物流供应保障。
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e)
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分析与评估、预案制定、组织架构、资源配备、演练、定期评估改1)
进、预案修订作为能力建设循环中的有机链条;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2)
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储备、人员培训和梯队式储备。3)
采购、物流和供应商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f)
采用智慧化技术,辅助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和服务,包括医护力量、医用物资、生活物资、公1
共服务等;
采用供应商智慧化管理,推进智慧采购,实现采购集约化、规范化、数字化;制定应急物流预案,建设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平台,依托行业组织或企事业单位对平台开3)
展常态化运维;
在资源调配和运输过程中,注重培养运输人员的防护意识,以及物资和运输工具的防疫4)
消毒。
5.3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
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宜包括以下内容。确保公共卫生管理是以市民需求为基础的,考虑以下因素:a)
1)在市民生活集中区域,设立综合服务网点,为社区市民提供一站式民生服务;2)采取智慧技术对受公共卫生服务影响的不同市民群体进行分类;3)
在采用智慧化技术或措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和适应性;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功能,为缓解就医聚集困境和实现普通病正常诊4)
疗提供支撑(例如:智慧家医)。b)通过信息共享、透明度和公共问责制增强市民的监督能力:1)相关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平台宜数据共享和可互相操作;2)建立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公众参与及反馈机制。5
GB/T42882—2023
提供以人为本的综合服务:
采用智慧城市技术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一站式多渠道公共服务(例如:一网通办、一网统1
管);
着眼于全市范围的各类用户群体,建立综合的商业、服务和信息架构;2)
建立智慧急救平台,对紧急就医人员提供应急诊疗、配药服务;4)
绘制本区域人群热力图,为市民自主选择错峰出行提供便利化指导;建立不同类别的志愿者信息协同通道,例如核酸检测、小区物资配送、楼栋物资配送、特殊5)
群体救助等;
分段分级分层确定末端配送需求并与智慧化手段衔接。身份和隐私管理:
建立不同组织与机构间关于市民隐私数据的安全共享机制:2)
确保开放数据的技术体系架构的安全性;3)
在符合安全和隐私的最大程度上,向公众开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确保市民的隐私和数据安全,通过技术措施保证隐私不泄漏,有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脱敏4)
处理。
e)通过城市数据增强城市数字能力建设:1)
建立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公开信息协同机制;推广“大数据十网格化”等技术应用;2)
利用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提供技术保障和信息支撑(例如: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3)
防控救治、资源配置)。
5.4数字化和物理资源管理
数字化和物理资源管理宜包括以下内容。a)
管理智慧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1)通过数字基底和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措施,实现动态应用场景管理和基础设施资源管理;
管理新技术和数字化资产以进行有效再利用;保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源、水、通信、交通等服务的需求;3)
增强物联网和大数据采集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基层的信息协同与发布管理;4)
建立与基础设施服务供应商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的通用协议;配置数据安全监管配套设施;
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推动监管创新,提高市场应急监管智能化水平,如各类团购的产品质量、服务及人员监管等。
b)数据资源的融合与共享协同:1)利用“数字脚印”、大数据等技术,追踪人群接触史,为定位疫情传播路径,防控疫情扩散等方面提供重要信息,提升流行病学调查质量和效率;2)
面向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防控部门,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支持;推动数据融合,例如:城市的人口、地理空间信息、交通物流、公共服务等城市数据与火车3)
班次、客运班次、手机信令、市民健康信息等流数据的融合。c)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城市空间和闲置实物资产(空间、公共设施、公共建筑和整个城市的闲置资产,例如体育场、学校、医院、办公楼、图书馆、剧院等)的动态记录和归档;2)加强医疗设施的信息协同管理,治疗人员远程管理,针对特殊群体如老人、儿童陪护信息6
管理,宠物信息管理;
城市仓储、生产效能及可调用周边城市资源情况的动态信息;3)
对交通设施和交通流进行智慧监测和管理:4)
GB/T42882—2023
民生物资、医疗资源、器械和设备的有效配置和物流保障,准确匹配物资供需信息;5)
对城市/社区人口分布及流动情况的监控和管理,加强风险人群的分布和流动情况监管;7)
为志愿者精准对接、高效需求匹配提供便利,畅通志愿者智能申请渠道和服务系统;评估智慧城市管理风险,加强手机关机、互联网恶意攻击等漏洞情况的智慧管理;8)
加强奥情预警、管理和及时应对。9)
改善执行成效:
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提供信息支撑;1)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天数据、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协同;
指导个人出行,运用算法为疫情下普通市民的出行时间、地点和方式提供优化建议;3)
在各类重点场所出人口推行智慧核验技术,例如“健康码”“场所码”“健康核验一体机”。4)
6提高智慧成熟度
城市管理者宜与相关方合作,采取以下方法提高城市和社区智慧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熟度:
采用GB/T42881一2023中的成熟度模型,评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系统各部分的当前成熟度水平;
制定计划,不断提高系统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制定预期结果的路线图;一跟踪成熟度的优化程度。
根据评估概念,需要提供定量和定性的数据。数据的收集可基于每个选定问题的指标,并取决于社区制定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计划和成熟度路线图。注:评估是一个有计划的、系统的过程,将成就与承诺和要求进行比较。评估通常包括对项目实施前后的信息进行比较,例如:评估有关各方的行为变化,或环境绩效的改善。根据不同的评估,需要定量或定性的数据。附录A提供了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熟度模型,该模型的设计与GB/T42881一2023可持续智慧城市的成熟度模型相一致。用户可基于附录A提供的模型来确定应急管理指挥过程中的成熟度
附录B提供了城市和社区智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参考,仅作为各地采用智慧城市运行模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参考。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